- 相關推薦
英漢翻譯中的選詞技巧研究
無論是“選義”,還是“擇詞”,都離不開具體的語境。怎樣分析英漢翻譯中的選詞技巧?
摘要:選詞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翻譯作品的好壞。選詞,即選取意義擇取單詞,既關系到原文理解中詞義的辨識和確定,也包括翻譯表達中的詞語的選擇。相對而言,原文詞語的理解更為重要。
關鍵詞:翻譯技巧;選詞;
翻譯技巧,即翻譯方法,能使具有概括性、指導性、基礎性的翻譯原理具體化、條理化、實施化,利用各種翻譯轉換法準確、完整傳達話語信息。它著重解決的是具體翻譯轉換上技術、技藝、藝術上的問題。翻譯理論專著或教材中對技巧的處理一般按兩條線索分別或結合進行歸納:一是按原語的詞類、句型等語法范疇及慣用法系列等,梳理翻譯表達的技巧、方法;另一是按對原文信息、形式進行翻譯表達的方法,而在分合、增減、反正、順逆、去留存變、直譯形神等辨證關系上,對翻譯手法進行分類。翻譯是科學又是藝術,對于技巧,理論著作、教材不能囊括翻譯實踐中的所有情況,具體問題還須具體分析,翻譯者不但要靈活運用已有的技巧,而且要善于創造新的技巧,以使譯文傳意達旨,形神兼備。
選詞,即選義擇詞,貫穿于整個翻譯的實際操作過程之中。這里的“詞”指表達某一實體或整體性概念的單詞、詞組和短語。“選義”是由人類語言的一詞多義現象決定的。任何一種發展完備的人類語言,其中的大部分詞匯都是一詞多義。例如單詞charge: 動詞含義有兩個,在科技英語的環境下是“充電”,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費用)”。名詞通常是“電流”的含義。該如何措辭則要看具體語境了。此外,英語中有一些名詞,同時有兩個形容詞,比如名詞sun,它的形容詞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這里就有個辨義和確定詞義的問題。另外,語言使用中還普遍存在著多詞一義的現象,即同一意思對應不同的詞語。在英語里,一詞多義是非常常見的,這與英語的多源生有關,F代英語中不僅有許多詞匯是從古英語演變而來,還有約80%的詞匯從外國輸入的,經過歷史變遷,這些詞匯并存和融合,使英語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現象特別普遍。因此譯者除了具有辨義這項本領外,還要具備“擇詞”這方面的技巧。
無論是“選義”,還是“擇詞”,都離不開具體的語境。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說,沒有詞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詞的意義必然受到前后相鄰詞句的影響。我國學者王佐良先生也說,上下文不只是語言問題,說話是一種社會行為,上下文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社會場合或情境,正是它決定了詞義。他還指出,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義,還有內涵的、情感的、牽涉許多聯想的意義;一個詞的意義有時不是從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通過整篇整段--亦即通過這個詞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現--才能確定。香港譯界有句名言:詞無定譯,說的就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譯。
從詞語與語境的關系看,有些詞基本不受語境影響(context-free),如意義相對固定單一的專有名詞、科技術語、數量詞等;有些詞則受語境制約(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價值判斷且意義極為豐富的普通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等。對于這些詞語,先利用各種手段確定其意,然后恰當措辭表達。下面介紹幾種確定詞義的方法。
一.根據上下文和漢語習慣搭配來確定詞義
長句、難句、復雜句,句句難懂,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點。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準的把譯文寫出來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動手翻譯之前,必須要把英語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個翻譯過程的第一步。這是最關鍵、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步。以下我們通過考研英語翻譯實例來具體講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據上下文確定詞義:
a.意群拆分確定詞義:
e.g.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1994-72)
本句可以分四個意群來確定詞義:
第一個意群:
in short簡言之school學派contend 堅持認為,爭辯,討論
第二個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學革命(不可譯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所謂的
第三個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儀器
第四個意群:expand拓展reach影響范圍innumerable無數的、數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
本句可以分三個意群來確定詞義。
第一個意群: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識探索
第二個意群:seek力圖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靜的,客觀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個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學家
在英譯漢部分,確定詞義可以說是最難的。前面所說的agree,很多人只會翻譯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據上下文翻譯成“認為”,這就是一個教訓。
b.詞語搭配構成詞組小語境,可以藉此確定相互間的意義:
1) express the idea:表達e.g. 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
2) advocate the idea:鼓吹、維護e.g. 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
3) 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襲e.g. 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
4) spread the idea:傳播e.g. 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5) 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 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
6) 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 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
7) 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 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
8) 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
二、通過語篇語境確定詞義
翻譯過程中,語篇不論是對原文的理解還是對譯文的構建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語篇是最基本的翻譯單位,譯者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合格的譯者不僅要具備語篇分析的能力,還必須首先具備語篇意識。所謂語篇意識就是要求譯者將語篇看作一個整體,而不局限于詞、短語、句子,從語篇整體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現譯文。
&nbs
p; e.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b. russell).
譯文:上了年紀而能這樣看待生活的人就不會遭受怕死的痛苦,因為他所關懷的事物將繼續下去。同時,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為我知道別人會繼續我未完成的事業(《新概念英語》第4冊)。
如果只看到劃線的這一句話,譯文似乎沒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慮一下上下文,將整個句群看作一個整體,我們會發現譯文與前文與后文都不相呼應。因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與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題是死亡問題,“rest”的含義是“長眠”而非“休息”,但劃線部分的譯文卻與“死亡”無關。而且,這里的“rest”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表示死亡的這類委婉語還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難道應該將其譯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顯然,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顧文章的整體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語句,忽略了篇章整體信息的參與。劃線部分的合理譯文應該是: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并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
楊絳先生在她的文章《記錢鐘書與〈圍城〉》中,多處用到了“癡氣”及與“癡”相關的詞組,來描繪錢種書先生異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語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英語詞匯來翻譯“癡氣”及相關詞組,請看以下諸例:
1) 鐘書寫完《圍城》,“癡氣”依然旺盛,但是沒有體現為第二部小說。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
2) 我覺得《圍城》里的人物和情節,都憑他那股子癡氣,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
3) “高興”也正是錢家所謂“癡氣”的表現。
“being funny” w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his puckish b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ens.
4) 鐘書的“癡氣”也怪別致的。
chung-shu’s sweet quirkiness is peculiarly his own.
5) 淪陷在上海的時候,他多余的“癡氣”往往發泄在叔父的小兒小女、孫兒孫女和自己的女兒阿圓身上。
; when he was stranded in shanghai, he would take out his pent-up eccentric energy on younger uncle’s small children, grand children and ah yuan, his own daughter…
三、通過常識判斷確定詞義
常識(common sense /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人人有,而且常識愈豐富對翻譯理解愈有用。很多老翻譯家如呂淑湘、傅雷、楊憲益都強調翻譯需要“雜學”。我想,這“雜學”可以看作是比較“高級”的常識吧。請看下面一段關于銅質保溫瓶結構的描述:
---another type is a double-walled copper vesse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scrupulously cleaned to achieve the high intrinsic reflectivity of copper. a body of charcoal absorbent may be af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id container, where it is kept cold and helps to condense any gases remaining in the vacuum space after it is evacuated and sealed off.
某譯文:另一種類型是有雙壁的銅容器,其相應表面潔凈無疵以獲得銅所固有的高反射率。在流體容器的外壁可以粘著一層木炭吸附劑,它保持著低溫并在容器抽空和密封后幫助冷凝殘留在真空空間的氣味。
此句的翻譯關鍵在于兩個it的意思。根據上面的譯文,兩個it都指fluid container。這顯然不對。從原文看,fluid container明顯指銅質保溫瓶盛裝液體的內膽,而內膽怎么能抽空呢?根據生活常識,保溫瓶中要抽空的是內外夾層之間的夾套,即原文中的the vacuum space,因此第二個it應指the vacuum space。再舉一個簡單一點的例子:she could knit when she was seven.。句中的knit,其基本意思是“編織”,但譯文不能只說“織”或“編織”,必須把動詞的賓語補上,因為漢語里說“她七歲時就會(編)織”顯得不夠自然。那么“織”什么呢?根據我們的生活經歷,一般是織毛衣,而不是織麻袋什么的,因此原句可譯為“她七歲時就會織毛衣”。常識也包括一些很簡單的科普知識。如果科技知識為大眾所共有,那就是利用科學背景知識來確定詞義。
四、利用背景知識確定詞義
理解一個詞有時需要從文本以外去尋找相關信息,如上面的常識判斷。在科學翻譯中,時常需要運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或其他領域的背景知識來確定詞義。如:
---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direction changes.
velocity 和speed都可表示“速度”,前者具專技色彩,一般用于科技文獻,后者語域較寬,可用于科技或日常生活領域。如果將velocity 和speed都理解為“速度”,原文表述將失去意義,因此這里velocity 和speed中必有一個詞表示其他意義。物理學告訴我們,速率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而速度是標量,有大小而沒有方向。據此,velocity是速度,因為原文語境信息暗示它有方向(direction),speed是速率。這樣確定詞義后原句可譯為:”如果(物體運動的)速率和方向有一個發生變化,則物體的運動速度也隨之發生變化。”
五、利用邏輯判斷和推理確定詞義
在翻譯實踐中我們還可以利用邏輯學的有關知識,如矛盾律等來確定詞義。如:
---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
某譯文:汽車和卡車則可以迅速替換的電池組作動力……
譯文乍一看似乎沒有問題,可是從邏輯的角度仔細思考,我們會發現,“汽車”和“卡車”兩個概念是蘊涵與被蘊涵的從屬關系,即“卡車”包含在“汽車”之中。“汽車”是屬概念,“卡車”是種概念。譯文犯了種屬概念并列的邏輯錯誤。因此,必有一詞的理解出了問題。查詞典,automobiles除了作“汽車”講外,還可作“轎車”解。“轎車”與“卡車”是對立概念,可以并列。再看一類似的例子:
---it caused devastation by burrowing and by devouring the herbage which might have maintained millions of sheep and cattle.
它們在地下打洞,吞食掉本來可以維持數百萬只牛羊的牧草,從而造成了破壞。
原文中的cattle有“牲畜”和“牛”二義,這里因與“羊”(sheep)對置,根據種屬概念不能并列的邏輯規則,cattle只能作“牛”解。
王宗炎先生說,辨義為翻譯之本。只有正確地理解原文的每一個字詞,才能保證翻譯的準確性。當然,正確的理解只是正確翻譯的前提,要做到表達的貼切與自然,還需要較高的譯入語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泉水,1991,科技英語翻譯技巧[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吳景榮、程鎮球,2000,新時代漢英大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
[3]趙振才,1986(3),科技英語翻譯與邏輯[j],中國翻譯.
[4] newmark, peter, 1993,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英漢翻譯中的選詞技巧研究】相關文章:
員工管理中的溝通對策研究06-13
研究生開題報告寫作技巧11-10
社會學在體育研究中的作用04-18
跳水訓練中形體訓練的研究分析05-18
試析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08-22
傳統美術理論在美術教學中的傳承研究06-06
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06-02
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研究論文05-24
文學作品中的音樂傳達效果研究06-14
高職體育教學中賞識教育理念研究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