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備受社會、家庭等方面的關注,面對著社會、家庭、學校和自身的過高期望和對學業加重、人際關系交往、升學就業的問題以及青春期的煩惱等問題的困擾,影響著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尤其是部分心理承受力差的學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教育部于2001年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兑庖姟芬蟀研睦硭刭|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和關鍵任務,在普通高校開展正規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學習心理問題職業教育階段是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主要是通過學習來實現的,學習是職業學校學生的第一要務和主要活動。但是,他們在學習中存在以下問題:
(1)學習目標不明確。
不少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后,學習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
(2)學習方法不得當。部分學生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
(3)學習焦慮現象普遍。許多學生在學習上自我認知水平低,對學習缺乏自信,對有些學科和課程的學習及考試存在比較嚴重的恐懼心理,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
(二)情感心理問題目前在校的高職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8~22歲。隨著生理的性成熟,心理上也發生了急劇變化。情緒敏感、不穩定、不協調,存在著生理的迅速發育與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遇事易興奮、激動或憤怒、悲觀。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成績不佳的原因是在中學中早戀引起的。產生這些情感心理問題的學生,一方面也明白早戀對其學習的不良影響,但是又難以抗拒人的自然本性,因此,有時會有一種罪惡感,這種感覺如走入極端,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后果。高職生業余上網的時間要多些,而由于現今網絡管理問題的偏差,網絡中到處充斥著有關“性”的問題。高職生渴望獲得有關心理衛生特別是性心理衛生知識,但由于受年齡限制,他們往往考慮問題簡單,感情容易沖動。還有不少同學,遠離故鄉,倍感孤單,高中階段由于高考壓力,忽略了對異性的交往,進入高校后就可能出現一種情感的進發。
(三)人際交往與自我認識的心理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兩個極端:其一是內斂而自我封閉;其二是外傾而精于事故。有自卑感的人在交往中的表現往往缺乏自信,認為交往能力不強,從而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進人高職院校學習,與一些學生的理想相去甚遠,他們在內心中認為社會對職業院校的認同程度不高,高職院校絕大部分為?茖哟,就業與升學深造的空間都有較多局限,這更加深了他們的失落感。此外,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成績不理想,因而時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加之學校、社會和家長對其期望值又相對較低,自然導致他們一種自卑心理。另外家境貧困、外貌特征等因素也會導致學生產生自卑感。
(四)擇業、就業的心理問題對高職生的各種調查顯示,他們的最大壓力突出地表現在對未來的就業問題上,絕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將來能否找到稱心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是畢業前夕,許多學生并沒有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許多高職學生對目前的市場調節、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方式尚未適應,加之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使得本無優勢而言的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上困難重重,倍感個人前途渺茫,信心喪失,甚至有些害怕走向工作崗位。當前高職生擇業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擇業中角色錯位,期望值較高,但缺乏競爭能力;擇業價值觀模糊,自我價值實現愿望較強,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擇業心態失衡,就業中急躁盲動,缺乏主見。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歸因分析
(一)“求醫”心理由于升學、考試、就業、人際交往等各種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存在或多或少的緊張與焦慮感。
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醫治,這種緊張、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會造成失眠、多夢、心悸,嚴重的會造成神經衰弱,性格孤僻,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此種情形肯定不利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不利于今后的發展。很多的大學生知道自己面臨這樣的問題或困境,所以急需通過幫助加以解決,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無疑是他們擺脫難題、尋求解脫的一種方式,因此許多學生抱著此種目的與希望選修心理健康課程。
(二)探究與好奇心理對心理學本身感興趣,對心理學到底涉及哪些相關內容抱著聽聽看的想法,想通過此探究人的心理;加深對選修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認知程度,有的學生甚至想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加深對心理學的認識。更有學生躍躍欲試,努力考取心理學的研究生,達到進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學的目的。
(三)實用心理8O年代中后期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這種局面造成了許多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善與人溝通,不善交流。這些性格特征在大學之前緊張的應試學習所隱蓋,到了大學階段,學習已不是主要任務,而相反在初中、高中被忽視的東西反而成了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這也是大學生選修心理課程的原因之一。
(四)應景心理在對學生進行訪談調查的過程中,有許多學生認為其他課沒有什么意思,但是不上課也是無聊,而且無處可去,所以隨便選修一門課程打發一下無聊的時光,順便修幾個學分,這也是一部分學生的心理。
三、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的研究與對策
(一)采用案例教學,帶動學生積極性心理選修課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本來選修課對很多學生來講只是抱著試試聽的想法與態度來參與的,如果只是單純、刻板的談理論的東西,除了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之外,更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
在教學方法過程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切忌為了達到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而“滿堂灌”和“一言堂”。在對湖北經濟學院學生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2%的學生喜歡案例教學,25%的學生喜歡各種專題討論,15%的學生喜歡行為訓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采用講授、測試、錄像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討論、演講、辯論、訓練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得到學生高度評價。中國礦業大學在實踐中總結出“1+5”教學法,即“課堂講授+新概念作業+心理影片+心理測試+網上輔導+學年論文”教學法,也獲得學生的高度評價,課程教學得到了學生的好評。
因此,在心理選修課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多選擇與大學生相關的案例分析,最好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其中,參加案例模擬,既能達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又能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更多關注特困生的心理壓力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有10%的學生是經濟特困生。貧困大學生已經成為學校不可忽視的心理弱勢群體,他們在學校中既面臨學習、人際交往、就業競爭等心理壓力,又要承受經濟貧困的生活壓力。這些使他們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主要類型包括抑郁、焦慮、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以及精神性疾病等,有的甚至出現人格障礙。由于貧困大學生復雜而又特殊的心理特征,他們通常會將這些問題深藏在心里而不愿讓更多人所了解。這些隱性的心理問題使他們通常無法進行自我調適,因而危害性更大。因此必須加強對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形成對待貧困的正確認識和健康心態,培養其健康人格;鼓勵他們通過勤工助學等各種途徑自立自強,并順利度過“心理貧困期”。此外,家庭問題常常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內在而隱性的因素,也是我們最難以把握的因素。我們應該更主動地對單親家庭、關系不和諧家庭的學生給予關注,并在其學習和生活中給予關心,以培養其樂觀心理。
(三)行為訓練法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以行為訓練為核心,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從知到行的轉換。行為訓練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定的程序,學習并強化適應的行為、糾正并消除不適應行為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如對學生存在著自卑、膽怯、自信心嚴重不足等問題,在教學中除了教學生一些增強自信的方法外,主要對他們進行自信訓練。因為不自信的學生常常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往往是優點都變成了缺點,而且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敢說不、不敢拒絕、不敢堅持自己的立場,生怕拒絕或堅持立場會得罪別人,結果使自己常常陷入煩惱、焦慮、矛盾之中。為培養學生的自信,可以采用下列訓練方法:
(1)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生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大聲向同學介紹自己,盡量介紹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不能少于15—20條優點。
(2)創設一些假設的情境或學生自己遇到過的情境。訓練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鼓勵不自信的學習向對方清楚地說出不,讓學生學會作肯定的拒絕。
(3)訓練學生學會作肯定的請求。學生以兩人或多人為一組,根據學生自己提供的情境或指導者提供的情境,相互對應練習。
(4)訓練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時可以伴以體態動作。
(四)教會學生進行情緒調節自我情緒調節的方法主要有:
(1)善于自我開導、排解,要經常對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
(2)培養樂觀精神。
(3)宣泄法。宣泄法就是把壓抑在心中的憤怒和不快傾吐出來而不是鎖在心中的方法,否則會有害身心健康。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相關文章:
試析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思考與實踐05-09
試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思考06-06
關于高職院校課程庫建設的探索與思考論文04-22
高職院校電子檔案管理工作思考06-04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精選11篇)05-18
談當前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08-18
加強高職院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思考09-12
探討高職法律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