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莎士比亞詩和劇的哲學思想探討
莎士比亞是一位“自然詩人”,即莎士比亞是從生活中走出來的詩人,本文來談談莎士比亞詩和劇的哲學思想探討。
〔摘要〕莎士比亞的詩和戲劇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為莎翁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其自身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高超的語言藝術及深邃的哲學思想使其創作出的作品表現出深厚的哲學意蘊。如他在《鳳凰和斑鳩》《十四行詩集》及《李爾王》等詩和劇中采用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等手法,謳歌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痼疾和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丑惡,表現出了深邃的價值意識和哲學意蘊。
〔關鍵詞〕莎士比亞;文藝復興;哲學意蘊;生活哲學基礎
一、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環境
中世紀晚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15世紀發端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和16世紀席卷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運動。這一時期歐洲的經院哲學在意識形態中失去了統治地位。然而,這一時期的文化卻出現了新舊并行或交替的局面,即人文科學與神學、古代哲學與經院哲學相互碰撞與混淆,其特征可概括為“人的發現和世界的發現”兩大主題。
這說明,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由于被宗教禁欲主義所蒙騙和禁錮,壓抑了其與生俱來的情感和欲求,扭曲了正常的人性。而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大功績就是以“文藝復興”為先導的近代哲學的興起,它代表著歐洲社會文化的全面復興,最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人性的復興,還給人類作為主體的地位,賦予了“文藝復興”過渡時期及近代哲學和文化形態的鮮明時代特點。
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他一生創作的作品(37部戲劇,2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無論是對青春和美、愛情和友誼的熱烈禮贊,還是認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以說,莎士比亞其詩和劇中的眾多人物均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存在于豐富的民俗和哲學、歷史的故事之中,展現出廣闊的社會圖景和人生視野。其情節,其語言,通過毫不妥協的諷刺和哲理性的思索,并以理性的滲透、強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和鞭撻了充滿劇烈矛盾下的封建社會的丑惡。因此,19世紀西方文明中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馬克思指出了莎士比亞作品的真正價值在于反映世界、說明世界,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從而得出必須變革現實、改造世界的結論。這應該是莎士比亞個性特征的真實反映,其所創作的詩和劇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環境。
二、莎士比亞源自生活的哲學體悟
(一)莎士比亞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
莎士比亞是一位“自然詩人”,即莎士比亞是從生活中走出來的詩人,也就是說,生活本身賦予了莎士比亞藝術家的靈氣和哲學家的睿智。莎士比亞并非生來就是一個絕代的天才,在開始的時候,他一邊演戲一邊著手改編舊戲和修改其他作家的劇本,供劇場排演上戲,后來,他才獨自創作劇本。
他不僅寫劇本中的國王,同時還在舞臺上扮演過幾百次國王和其他角色。他曾說“,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當他通過生活實踐和舞臺創造出角色,并且如醉如癡地把自我和劇中人融為一體時,使他即便是在演出結束走回后臺也無力立即“恢復自我”。這說明他把自己的生活實踐與藝術哲學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專心致志地融入其角色的創造之中,使其所扮演的人物有血有肉,有靈魂,最終真正占領舞臺。
莎士比亞的生活似乎跟他的詩和劇一樣,在他青年時代的生活中戲劇性的情節一環扣一環地出現。從他第一次走上舞臺“救場”演出古希臘歐里庇得斯的悲劇看,他作為一個普通的勤雜工———劇院門外的牽馬夫一鳴驚人,征服了觀眾,似乎他有一種天賦的本能。其實,他在生活中對此劇本早已多次熟讀、思索,全部臺詞能夠背誦得瑯瑯上口,無需排練,就可以上臺了。可以看出,青年時期莎士比亞的藝術生活首先是從舞臺演劇來體現的,而角色的情感、語言,開始時他是照著劇本讀的,隨著多次扮演角色,他則把自己的理性、靈性、體驗和啟示為主要特征的哲性之思逐漸賦予他的藝術角色與文學形象之中了,即將藝術與哲性渾然為一體。
(二)莎士比亞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
這從他與伊麗莎白女王的交往中可見一斑。一次,女王問他“一個藝術家最大的享受是什么”時,莎士比亞回答說“,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僅善于享受人生中尋常的賞心樂事,尤其還要享受不幸和痛苦。痛苦越深,從中獲得的享受越多”。更令女王驚嘆的是他對待榮譽的態度:“一個人無論稟有什么樣的奇才異能,倘如不把這種才能的光輝照耀到別人身上,他就等于一無所有,當然也沒有榮譽!彼粌H將他的語言藝術運用于人際交往的對話中,而且亦將這一藝術手段運用在日后創作的詩和劇中,賦予了劇中角色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因此,莎士比亞是世界數千年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被馬克思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詩和劇創造的千百個不朽的人物,成為千古不朽的藝術杰作、哲理杰作。
(三)莎士比亞具有深邃的哲學思想
不應忽略的是,我們從莎士比亞與伊麗莎白一世的交往中,從女王問起有關柏拉圖、蘇格拉底、尤維納利斯等人的著作,莎士比亞均一一對答如流的事實看,他在演劇、寫詩、創作劇本時,就已諳熟這些古希臘哲學家和古代意大利詩人們的思想精髓,這正表明莎士比亞在其詩和劇的創作之前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生活中蘊藏的哲學資源。
他受培根、奧康、霍布斯等哲學家思想的影響很深,他們的哲學智慧是他進行詩和劇創作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眾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創作的人文主義典型。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思想就是作者自己的私仇與不幸的真實反映,正是因此才使他不再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而是更多地注意社會的黑暗與不正義、不公平。這些都是莎士比亞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思考所得,它產生于事物本質造就的必然,這是莎士比亞生活實踐的一個重要哲學觀點。
三、莎士比亞詩和劇的哲學意蘊
莎士比亞詩和劇的哲學意蘊集中反映于其所創作的《鳳凰和斑鳩》《十四行詩集》《李爾王》等作品之中。
(一)《鳳凰和斑鳩》的哲學意蘊
《鳳凰和斑鳩》于1601年出版,全詩共67行,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號召群鳥來參加葬禮行列,第二部分是葬詞,第三部分是一首哀歌。限于篇幅,這里不再引用全詩,但要摘錄闡述部分詩中所表現出的樸素、凝縮、高度哲理化的特點。傳說中的鳳凰是美麗的奇鳥,見于阿拉伯沙漠中,以香木筑巢而居,活到五百年時自焚而死,但又從灰燼中起而重生。斑鳩則歷來是愛情忠貞的象征,作者將兩者放在一起,是對愛情與忠貞同死亡與重生的思索和表達。
詩的情調是肅穆的,適合所寫的葬禮,而之所以有葬禮,是因為“愛和忠貞已經死亡,鳳和鳩化作了火光”。然而對此結局,詩人并沒有泛泛地表示哀悼或老生常談地論述愛情不朽,反而采用了一種奇特的表達,例如:“它們彼此相愛,本質乃是一體;分明是二,又渾然為一,數已為愛所摧”。這里提到了“本質”“數”,而“分明是二,又渾然為一”則引來了矛盾之言,這就進入了思辨的領域。然而被“摧”的何止是數,連距離和空間也消滅了,如“兩心遠隔,卻不分離;雖有距離,但無空間;在鳳和鳩之間,就是這樣神奇”。當神奇到一定程度時,連物的性質也變了,如“物性變得離奇,己身已非原身;同質而有異名,不叫二,也不稱一”。
因此,理智本身也陷入困境:“理智也感到困惑,眼見是分,卻又合一;兩者也難說我或你,簡單變成了繁瑣!庇纱丝梢钥闯觯菏挛镉珊喿兎,歸真反璞已無可能,伊甸園和黃金時代都是夢幻。“于是理智喊道‘:看似一體,卻又成雙,愛有理而理無常,但愿分而不倒!’”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唱起哀歌。哀歌是實在的,再不談“一或二”“此和彼”了,而轉到“美,真,罕見的風流,始終樸素更難求!卻只;覡a遺留”。詩的最后出現了新意:鳳和鳩沒有后代,因為它們雖然結婚而保持貞節,是柏拉圖式的精神結合;它們的死亡表示這種純潔的理想也已滅絕,因此:“今后再說真,是謊;夸美,也只是假相;真和美已被埋葬。還剩真或美的人,請走近這骨灰瓶,為死鳥把禱詞輕吟!
詩至此結束,以真實的鳥開始,經過抽象的思索,終于回到了骨灰瓶的實物,雖然偏離了鳳凰不滅的傳說,但多少表示了在較低的層次上還有重生的希望。然而,哲理詩必須是美的,它的文字干凈而含深意,是一種美。它有矛盾,所思涉及人生中大問題,值得回味,也有美。它形式完整,三部分各有重點,也是美的。所以,關于《鳳凰與斑鳩》一詩,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首偉大的哲理詩,稱其寫得絕好,在莎士比亞作品中是獨一無二的,在此不再引述。
(二)《十四行詩集》的哲學意蘊
《十四行詩集》創作于1590至1598年之間,共收詩154首。這一時期正處于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詩風一方面表現為對善的執著,對愛情和友誼的憧憬和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對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破滅的厭恨和反抗。十四行詩體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語匯豐富,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入耳。而其最擅長的是最后兩行詩,往往語出驚人,既是全詩的點睛之作,又自成一聯哲理格言。如第三首:照照鏡子去吧,給鏡中臉兒報一個信,是時候了,那張臉兒理應來一個再生。假如你現在不復制下它未褪的風采,你就騙了這個世界,叫它少了一個母親。想想,難道會有那么美麗的女人,美到不愿你耕耘她處女的童貞?想想,難道會有那么美麗的男子,竟然蠢到自甘墳塋,斷子絕孫?你是你母親的鏡子,在你身上,她喚回自己陽春四月般的芳齡。透過你垂暮之年的窗口你將看見,自己的黃金歲月,哪怕你臉上有皺紋。
若你雖活著卻無意讓后人稱頌,那就獨生而死吧,人去貌成空。莎士比亞在他的十四行詩的創作中所寫的“淺發的朋友”和“黑膚女郎”,在生活中他們同詩人有過一定的友誼或愛情,然而,當詩人還在贊美他們的高貴、美貌、真誠、善良之時,轉眼間“淺發的朋友”卻背叛了友誼“,黑膚女郎”背叛了愛情。這種慘痛經歷使詩人倍嘗“人生”的痛苦,體驗了“人性”的復雜、多變,同時也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對“愛”與“人性”、“女性”與“男性”的看法,說明了人性的完整性。此外,莎士比亞筆下的這種人性元素表明了人性的完整性必須由兩性的協調互動及以和諧統一的人性為哲學基礎。正因如此,莎士比亞把現實生活賦予他的如此經驗感受移入戲劇創作,于是就有了“黑膚女郎”般的克利奧佩特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性格復雜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性格復雜的人物就是莎士比亞對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的人生、人性進行深刻哲學體悟的產物。
(三)《李爾王》的哲學意蘊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李爾王》的主要劇情是:李爾王的兩個女兒極盡其花言巧語,當她們騙得父親的財產權后則原形畢露,一躍變成了魔鬼,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她們將其父棄于荒野外。此時的李爾王才發現女兒們冷酷殘忍的真面目。李爾王的兩個女兒喪失良知與人性,逾越道德約束,殘忍兇狠,她們的行為和言論,以及與她們密切相聯的吃人野獸的意象,再現出一種殘暴的原始動物性,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追逐金錢的種種病態。
莎士比亞在悲劇中提示人們,李爾王的錯誤在于平時對其女兒們的言行只是靠感覺而非靠理智予以思考和判斷,結果她們的假相欺騙了他,只得自食其果。最終在《李爾王》第三幕第二場劇中,李爾王在暴風雨中呼喊道“:你,瀑布一樣的傾盆大雨,盡管倒瀉下來,浸沒了我們的尖塔,淹沉了屋頂上的風標吧!你,思想一樣迅速的硫磺的電火,劈碎橡樹的巨雷的先驅,燒焦了我的白發的頭顱吧!你,震憾一切的霹靂啊,把這生殖繁密的飽滿的地球擊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讓一顆忘恩負義的人類的種子遺留在世上!”在暴風雨中,李爾王得以“清醒”并“復活”。莎士比亞作為一位深刻哲理思考的劇作家,他在悲劇《李爾王》中思辨地將個人的災難擴展為整個社會的災難,將整個時代的危機擴展為人生的荒謬、世界的痛苦。該劇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世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社會秩序紊亂、道德淪喪、民不聊生的現實面貌,批判了忘恩負義、骨肉相殘的極端利己主義行為,歌頌了人文主義的哲學道德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慧云,王斌.莎士比亞愛情詩歌中空間隱喻的認知翻譯———以《鳳凰與斑鳩》與《情女怨》為例〔J〕.安徽文學,2015(10):87-89.
〔2〕方平.莎士比亞全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3〕趙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多種譯文比較研究〔J〕.長城,2013(3):199-200.
〔4〕朱廷波.莎士比亞詩歌研究(下)〔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
〔5〕趙敦華﹒西方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談莎士比亞詩和劇的哲學思想探討】相關文章:
談哲學思想的藝術發揮08-02
談《老子》哲學思想與設計論文04-13
談建筑電氣節能探討08-14
談非線性物理教學改革探討08-13
探討心理畸變的產生談幼兒的思想教育08-02
探討談工程預算在項目施工中的應用06-14
探討解剖實驗室的建設和與管理08-23
談能量和空間的相互轉化08-19
關于美德儲蓄活動的價值和問題探討論文04-25
關于繼電保護的性能和檢修措施探討工學論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