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時間:2023-01-26 23:56:17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精選12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精選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精選12篇)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1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力越來越大。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人職匹配問題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必須深思的話題,也是促使企業人才戰略調整中的重要因素。外資企業由于文化差異的特殊性導致其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很多人職不匹配的問題,導致人才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本文就人職匹配問題進行了分析與介紹,并對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如何加強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外資企業 人職匹配 人力資源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職位也越來越多,為充分發揮每個職位價值,人事部門需為每個職位招聘合適人才。由于各種原因存在,人職不匹配現象隨時發生,其給企業帶來人力資源內耗嚴重、組織效率低下、關鍵職位員工離職率高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資源管理中人職匹配效率是企業迫切解決的問題。尤其在外資企業中,文化差異使得員工融合度不夠,如果不能招聘合適人才,職位則失去了其意義。因此,做好人職匹配問題是擺在企業管理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關于人職匹配理論的分析與描述

          1.人職匹配相關概念分析

          人職匹配問題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理論,其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方面,人職匹配要求員工具有足夠的能力完全勝任公司及企業所安排的職位要求;另一方面,人職匹配問題要求公司及企業所設定的職位所要求的能力,從業者必須完全具備。這兩方面內容可簡單概括為人得其職或職得其人。這一理論其核心主要是滿足人和職位的匹配度達到一種最佳狀態,以實現人能夠滿足崗位職責要求并發揮其重要作用。對于企業來講,企業戰略的不斷變化與調整,使得職位本身的工作職責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職位所對人素質的要求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企業要想獲得人職匹配度的提升,需對員工進行合理調配;故,人職匹配是動態變化的過程。舉例來說,員工如在本職位上固步自封、不求上進,時間一長,素質技能則不能適合日益變化的職位要求,企業則需要根據職位需要尋求適合人選。

          2.關于人職匹配原則說明

          人職匹配是企業發展人才需求戰略的重要問題。關于人職匹配,應遵循以下原則:其一,要素有用原則;該原則強調沒有無用之人,只是未為其找到匹配崗位。只有讓企業員工充分發揮自己才能,才能促使企業健康發展。其二,能力對應原則,即企業應在人才選拔時揚長弊端,使每位員工的優勢可以盡可能充分發揮,同時,可通過一定方式幫助員工彌補其他方面不足。其三,互補增值原則,即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協調內部人員,使團隊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四,動態變化原則,即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戰略適當調整其人員匹配問題,以實現組織最優化要求。

          3.關于人職匹配的.意義分析

          關于人職匹配的意義分析,一方面,從企業組織角度講,把員工放在適合職位上,可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員工更好完成企業交予的任務,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及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從員工角度講,從事與之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有利于減輕其工作壓力,可更好促使員工能夠更好投入到工作中,激發員工的潛能及特長以實現企業目標的完成及自身實力的提升。

          二、關于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經30多年來,我國在不斷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前提下,國外大量企業不斷通過合資與獨資的方式進入我國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這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人力成本的逐漸提高,外資企業運行成本逐漸加大,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對其后期的發展帶來了影響。

          1.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規劃缺乏長期性

          基于外資企業的特殊性,很多外資企業對企業進行管理中缺乏目標的長遠性,只把眼光目標放在短期銷售和贏利方面,對于長期發展戰略不夠重視。而正因這一原因,企業對其員工培養及一系列規劃僅側重于短期能為企業所帶來利潤的大小,這將使得許多人才在外企工作中無法晉升更高層次的工作崗位,使得員工歸屬性差,部分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存在人職不匹配問題而離職率高。

          2.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文化存在較大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文化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管理理念的差異。如中國企業的管理主要是民主集中制,領導往往會將主要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愿下放;但對于國外企業管理來講,其管理理念更多強調了個^負責能力的提升。同時,大多外資企業基本高層管理人員與普通工作人員的文化差異會使得在工作與日常交流中存在較多的不變,這種不變將會使的企業凝聚力不足,同時也會導致員工責任感及歸屬感明顯下降。

          3.外資企業員工預期無法滿足及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目前外資企業中,員工到外資企業工作的目的多在于盡早實現錢與權的愿望。員工希望通過企業發展實現其預期目標。但,外資企業用人制度不規范,員工輕易被解除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對員工在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陰影及負擔,穩定性差。另,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本。在外資企業,由于其文化差異及地域歧視,往往存在大材小用的情況。如外資企業招聘時對應聘者學歷和能力的要求較高,而進入企業后,由于崗位需求等多種原因,使得員工沒有機會發揮其能力,造成了人才的普遍浪費,同時也使得員工對自身目標規劃的實現充滿了迷茫,這樣會導致員工大量流失,在增加招聘成本的同時也為企業人力穩定帶來了隱患。

          三、關于如何應對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1.基于企業方面因素的人職匹配問題的思考與應對

          對外資企業本身來講,若企業中人職不匹配的原因是員工對企業背景文化、企業管理體系、職位組織架構、企業薪資狀況、企業目標等等這些不滿意,那么企業管理者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對于外資企業來講應逐步完善企業機制建設,逐漸廢除一些不合理的機制,增加員工工作滿意度。如企業應注重績效考核和競爭激勵措施的雙向并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建立以尊重和信任為主的企業文化,并將其滲透到績效考核與競爭激勵中,充分體現企業對人的尊重和信任,增強員工的忠誠度,促進企業內部知識共享和業績提升。

          其次,企業應建立內部溝通平臺,找出矛盾所在。企業應積極與員工進行溝通,加大交流,,掌握企業內部問題所在和員工心理動向,尤其是找出員工與職位之間矛盾原因并盡快解決。如存在人職的不合理匹配將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將會導致企業在業績下滑。外資企業構建溝通平臺應是雙向,多角度,全方面且經常的,充分營造一個互信,共贏,溝通,尊重的工作環境,不斷解決員工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心理障礙,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業績的提升及員工忠實度的提升。

          再者,企業應保證招聘信息真實可靠。外資企業在人才招聘時,招聘人員應就本企業的背景文化、發展現狀、組織架構及本職位的發展前景和相應的薪資福利情況向其介紹說明清楚,且務必要保證情況屬實,切不可夸大這些信息,以免人才進入企業之后發現情況與之前獲知的不一樣從而對企業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產生對企業的不滿,這樣也會大大影響企業人職匹配的有效程度。

          最后,企業應切實履行企業承諾。在人才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員工之后,企業管理者應切實履行之前對其在工作環境、薪資福利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承諾,使其對企業滿意,這樣員工就能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員工沒有了對企業的不滿,企業人職匹配的有效程度就會大大提高。

          2.基于企業員工方面因素導致人職匹配問題的思考與應對

          其一,企業招聘人員應把好招聘關,保證招聘質量。高績效的企業非常注重員工的招聘,人才是企業成功的第一要務。為了保證招聘質量,招聘應從單純注重學歷走向注重素質、潛能和員工個人價值觀,努力為企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另外,積極組織培訓,實施動態管理。企業的發展戰略以及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都應該與市場緊密相符合。注重市場變化,及時對企業中工作職位的職責做出新的定義,并通過不斷的培訓學習彌補員工個人能力和職位要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

          其二,對于員工來講,首先,應能實事求是地評價出自身的職業興趣、愛好和能力。正確的自我評定,可以幫助員工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價值觀、能力及行為傾向等。例如測試一下自己的個性特質,看看自己究竟適合從事什么職業。在這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相應的能力做出的職業決策一定更加符合自己的真實情況。其次,在積極參加企業組織的培訓之外,員工還應該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這樣才能符合不斷變化的職位要求。只有當員工個人知道了企業能夠提供什么職位,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位,自己又有足夠的能力去勝任這個職位時,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職業決策,此時與職位的匹配程度才會較高,因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總之,人才是企業實現長期發展的重要資源,優秀合理利用人才為企業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于外資企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使得企業在實際人力資源管理中,人才不能合理利用,存在人職不匹配問題,影響企業發展與員工滿意度提升。本文就人職匹配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說明,從企業及員工兩個角度提出了如何在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加強人職匹配滿意度的問題,以供參考。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2

          一.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概念和現狀

          美國經濟學家納克斯提出,發展中國家只有大規模增加資本積累才能夠走出“貧困的惡性循環”。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卻在不斷擴大,地區經濟不平衡增長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來自投資差距。

          1.基本概念

          投資指的是經濟主體為獲得經濟效益而墊付的貨幣或其他資源的一種經濟活動。在一項投資活動中,至少包括主體和客體,意即實施投資活動的主體和貨幣或其他經濟資源等投資客體。文中的所說的內外資即是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來劃分的,國內投資是指一國內部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國外投資是一國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

          在投資地區差距對經濟增長差異的影響中,不能籠統的將國外投資與國內投資的綜合差距作為投資地區差距。因為國外投資與國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穩態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必須將兩者區分開來,作為兩個獨立的變量分別進行分析研究。

          國外投資又分為國外直接投資與國外間接投資,在本文中,由于國外間接投資在投資總額中所占份額較小,而且對一國的消費、儲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影響較弱,進而對一國的經濟穩態增長問題影響不大,為簡化模型起見,本文的內外資地區投資差距中的外資僅指FDI地區分布差距,忽略國外間接投資部分。

          由于投資需求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形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增加額之和,因此在國內投資中重點分析一下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指投資主體為獲得生產經營性或服務性的固定資產來墊付貨幣或物資的過程,是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其過程包括固定資產的局部甚至全部更新以及改建、擴建、新建固定資產的活動等等,是改造原有固定資產以及構建新增固定資產的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果是物質資本包括機器設備、廠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形成。

          2.我國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現狀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地區之間的資本流動完全是一種計劃行為,中央政策集中規劃來分配資本。自改革開放以后實施市場經濟的這20多年,資本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在政府分配財政資金和國家銀行政策性資金分配的制約之下,主要會受到市場的引導。

          我國FDI的區域性差異非常明顯,國外直接投資并沒有均衡地進入到我國各地區。從區域分布的東、中、西三大地區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仍集中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占據著絕對優勢,外資西進的態勢并不明顯,明顯呈“東高西低”的基本格局,但外資對我國中部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FDI的區域分布差異異常懸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地區差距就表現得十分突出。90年代初期東部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占比高達93.9%,而中、西部地區比重分別為3.87%和2.26%。在整個90年代,跨國公司在我國東部地區的直接投資比例一直保持在85%以上,我國的西部地區的直接投資基本保持在3%以下,而在我國中部地區的直接投資則呈現出逐步增長的態勢。但2000年以后,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地區GDP的比重卻顯著下降。2000年、2004年分別為5.3%和4.4%。將2004年與1995年的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相對規模相比較,比重分別下降了0.15、1.0和0.06個百分點,這顯示出2000年以后東部地區相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優勢有所下降,從而減緩了地區差距的擴展。

          改革開放以后,1992至2000年東部、西部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逐年上升,在10年內增長了3到4倍。東部地區的固定資產總額從4689.55億元增長到15883.5億元,相比西部則從1095.55億元增長到4704.3億元,東西部地區差距懸殊。從人均投資額來看,東部地區各年人均投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與東部差距更大。從1992—2001年平均數來看,西部不及東部地區的一半。從資本化比率看,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與GDP的比率即投資率也在逐年上升,特別到20世紀90年代末實行西部大開發之后,西部地區的投資率超過了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也超過了東部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在2002年更是達到了42%的高點,由此可見,投資在改革期間直到西部大開發之前是向東部傾斜的。

          二.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形成因素

          上文中在我國地域分布上國外直接投資和國內投資的巨大差異的現實,反映的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發展軌跡。導致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各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我國大部分外資集中在東部地區,國內投資的重要資源也向東部地區集中。本文將影響投資地區差異的形成因素概括為以下三種。

          1.天然的區位優勢差距引致投資地區差距

          對我國投資的地區分布差距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宏觀意義上的區位因素。我國對國內經濟區域的傳統劃分為東、中、西部的做法,不僅是由于三大地帶明顯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來劃分,而且隱含著一種天然的區位優劣勢差異。這種天然的區位差異是特定的、客觀存在的,是由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位置導致的地緣差異、要素稟賦差異以及成長發展和變動差異等各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常由成本驅動的投資會選擇自然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

          首先,自然地理位置的差異與我國國內外投資的地區分布差異具有很高的關聯性。東部地區所具有的自然地理優勢,主要表現在東部省市基本上都是位于沿海一帶,接近港口,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得這些地區對外聯系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占優的運輸條件形成天然的貿易優勢,無論是機器設備的引入、產品的進出還是人員流動,通暢的物流循環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大大減少,成本也隨之降低,這成為國內投資者以及外商的首要考慮因素。特別對于外商直接投資而言,投資者最優的選擇便是在有利于對外經濟貿易的地區投資生產,這是由我國改革開放所制定的外向型政策引導的。

          其次,那些具有更為突出的地緣優勢的地區更是對投資者特別是外商投資者具有更為強大的吸引力。比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海南等省,它們吸收了全國44%的外資,而70%以上來自港澳臺地區6,毫無疑問這與這些地區毗鄰港、澳、臺地區有利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外商投資者首先會由于這種地理上的鄰近對相鄰地區的經濟環境、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市場發展的信息完美程度、產業競爭力的激烈程度、技術人員和配套軟硬件的完備程度等等一系列會影響到投資效率的因素有比較清楚的了解,或者至少擁有可以交流的更為便捷準確的通道。如此一來,外商直接投資就容易呈現出地區集聚的特點,并由此引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再次,要素稟賦的差異對于資本的流向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要素稟賦的差異主要是指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固有的資本和技術資源等方面在總量和質量上的差異。但是我國自然資源很明顯地呈現由東至西優勢度遞增的梯度,為什么在吸引資本流入的時候卻反而表現出相反的狀況呢?筆者認為,要素稟賦尤其是自然資源要對經濟表現出明顯作用,是需要長期的持久性作用的。比如能源、礦產資源、耕地和氣候資源等自然資源在短期內是不會對企業的運營有很大的影響的。但是投資者對于所投入資本期望獲得的收益是有時限性的,他們希望在越短的時間內獲取越大的回報收益,因此自然資源的優勢對于短期投資商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我國目前投資區域也反映出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作用不是很明顯。但是要素稟賦的另一個指標,即勞動力資源和固有的資本和技術資源與資本流向有直接相關的關系。由于我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豐裕,外商在中國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獲取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在勞動力密集的地區則更是如此,當然這其中與勞動力的技術層次和技術含量也是相關的,較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者不僅為投資商節省勞動成本,而且節省教育培訓成本。技術優勢明顯的地區容易形成產業積聚和聚集,有助于規模優勢的形成,是國內以及國外投資者為節省信息成本、交通通信成本時會考慮的因素。

          另外,文化習俗等人文社會背景的差異也會對資本尤其是外資的地區選擇有影響。文化習俗涉及到一個地區對外來資本的社會關系認同感,這方面會存在著非市場風險。資本在選擇地區投入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會優先考慮與資本原本的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區,這樣能夠比較快地融入資本的正常運營。或者選擇一個文化容忍度和接受度比較高的地區,降低由于文化沖突而造成的風險或損失。而這些都對我國中西部地區而言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地位,造成資本集中于東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資本積累比較匱乏。

          2.外部的經濟環境差異引致投資地區差距

          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同也是導致我國各個地區間國內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之一。經濟水平較高的區域通常具有區位的綜合優勢。這里的外部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地區間市場容量的差異、市場開放程度的不同、資本產出效率的不同等等,通常由市場機制驅動的投資為了順利投入生產會比較傾向于外部經濟環境有優勢的地區。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通常是市場體系較為完善的地區,投資者不僅對這些地區的市場較為熟悉,而且對外商投資的產業限制相對較少,因此投資者認為投資風險較小。投資者如果身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地區(尤其是4個經濟特區和沿海14個開放城市),就可以將自身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與這些區域的競爭優勢相結合,降低大量的市場索尋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提高資本邊際效益,創造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得以引進外資的地區必然要求有一定的開放程度,而且地區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系越密切,其對外依存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吸引外資的進入。因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區域時,不僅要考慮到資本的收益回報率,而且還要考慮到較低的風險性。顯而易見,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區域比不開放的區域風險要低,透明度較高,取得信息的成本就低,政策比較穩定。從具體數據也可見一斑。四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從改革開放伊始,所吸引的FDI占全國的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最高的年份超過45%。

          任何一個投資者都是希望伴隨著較低的風險而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那么在資本產出率較高的地區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商,無論是國內投資者還是外資企業,因此資源配置效率的不同也會引起投資的地區差異。也就是說,不同地區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的差異與地區的投資分布差異也有著某種關聯性。我國東部地區市場較為完善,產業積聚和產業集群極容易形成規模優勢,生產要素、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的供求信息較為完備,使得企業投資信息成本低,便于做出正確的決策和決定,投資的產業或產品方向正確,承受的風險和損失較低,有利于企業從事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結構相對高級,而且資源配置效率較高,因此對資本的吸引力大,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較弱,資本的回報率也較低,因而投資的風險大,不利于吸引資本流入。

          3.政府的政策性傾向引致投資地區差距

          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呈現明顯的空間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我國利用國內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差異。我國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最早在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的,因此在早期國外直接投資的資本積累大部分集中于東部地區,導致了各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情況。我國政府實行的這種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的政策,目的是為了吸引投資,進而由投資中心向邊緣地區發展,利用資本的外溢效果來發展內陸地區,但是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資本的流動是要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只有政策性的引導并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后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戰略的實行,才次第地向中部和西部進發,但是政府的政策和管理手段的作用在目前還比不上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當然,隨著中西部地區市場的進一步的發展,低廉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引導的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了。可見我國政府所采取的這種漸進性開放政策深刻地影響了國內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差異格局。并且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靜止的,在得到政策性鼓勵的地區獲得這種先發優勢以后,會形成一種持久的長期的優勢,因此制度上的優勢對其潛在的區位優勢的發揮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我國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先行優勢創造的有利條件,使得我國東部地區的收益率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國內資本和國外直接投資會比較傾向于東部地區。另外,由于東部地區的制度環境較為完善,其相關制度較為透明和清晰,會給予投資者減少不確定風險的信心。尤其是一些在自己的國內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中小資本為了繼續生存,會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而他們在選擇投資國家以及投資區域時,比較注重的是政策上的優惠,會選擇我國政策傾斜較多的地區作為生產基地進行直接投資。

          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高素質技術人員的比較優勢、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巨大市場容量、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導等因素都對投資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至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以上要素條件上的差距仍然較大,所以國內投資和國外直接投資的空間分布仍無法避免“東重西輕”的格局。但是,將中部和西部地區對對比的話,中部地區吸引國內資本和國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增長相對較快,也是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這幾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中部地區無論在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市場體系成長階段、還是在人員的技術構成等方面都比較接近于東部地區,其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成為投資者次于東部地區的選擇區域。

          小結

          總之,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地區經濟不平衡增長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來自投資差距。東部地區由于自身的天然地區優勢、外部經濟環境和政策傾斜的優勢,其引資能力高于西部地區,進而經濟增長率和收入都高于西部地區,引起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平衡發展,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通過地區差距的成因分析可以為我國在發展地區經濟的資源配置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為尋求最優解決方案創造有利條件。

          論文關鍵詞:FDI地區差距國內投資差距區位優勢

          論文摘要: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卻在不斷擴大,地區經濟不平衡增長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來自投資差距。本文根據我國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現狀,分析造成投資地區差距的形成因素:天然區位因素,外部經濟環境和政策傾向因素。從而給政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3

          目前,隨著市場競爭局勢愈來愈激烈,管理者們開始深切地感受到成本控制是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重要舉措。企業通過成本控制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增強其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

          一、成本控制的內涵

          所謂成本控制,指的是企業根據預先已經設定好的成本管理目標,在形成產品成本的過程中,各方位實時監督成本形成的過程,一旦出現偏差,及時發現并糾正,保證各項成本開支能夠被有效控制在計劃范圍之內,確保預算設計的成本目標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成本控制是一項有意識、主動的控制活動,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成本控制工作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影響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的成本控制可以分為廣義的成本控制和狹義的成本控制兩種。所謂廣義的成本控制就是指,成本控制的范圍涵蓋了企業經營的所有方面和階段,不僅包括生產產品階段,還包括來從產品設計、研發到最終的銷售階段;不僅僅是對各個活動階段進行事中成本控制,還包括其進行事前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不僅僅是對經營活動本身進行控制,還包括對企業社會成本、環境成本和質量成本等的控制。所以廣義成本管理是一種全方位的系統成本管理范疇。而狹義的成本管理則僅僅是指對產品在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成本消耗活動進行管理與控制,將各項成本耗費控制在預先設定的計劃范圍內。

          二、外資企業成本控制的特征

          外資企業由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依照中國相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與運營。由于外資企業由外國投資者完全控股,所以多數在統一的集團控制模式下進行成本管理與控制,同時以經營狀況和內外部的環境變化來作為參考的依據,適當地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做一些有關成本控制的調整。與內資企業相比,外資企業在成本控制上有以下幾處特征:

         。ㄒ唬┮詽M足顧客需求為導向

          現代企業與傳統型企業想比較,大的區別在于企業從簡單地為顧客提供產品發展到了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外資企業的成本控制也貫徹了這一現代企業治理理念,即通過成本控制來實現顧客價值的增值,通過增加顧客的收益減小其可能產生的損失來提高消費者滿意度,以此來獲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實現企業發展與顧客的雙贏。

          (二)實施全面成本控制

          外資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時,往往能夠做到事無巨細,將所有與成本發生有關的`活動環節都納入到成本管理與控制中來。例如從辦公室采購支出到大型的資本采購支出,從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期間費用到具體的產品生產環節,都能夠做到制度明確、手續完備、監控嚴謹、獎懲有據,在成本控制上系統全面、一絲不茍。

         。ㄈ┰诔杀究刂粕蠈崿F全員參與

          企業要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絕對不能寄希望于一個或者幾個部門的行動,而是需要公司上下全面配合。外資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時,不僅能做到財務會計工作人員、成本會計重點參與,還要求企業上下所有員工能參與到成本管理與控制活動中來,所有部門都被劃分為進行成本控制的責任中心。在外資企業無論是領導對整個公司的開銷把關,還是每個員工自身需要耗費的開支等,都有著明確的開支標準,并且要求將開支進行詳細記錄,作為期末業績考核的重點參考內容。成本控制全員參與無疑能夠大大提高企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ㄋ模⿵娬{價值鏈管理,注重培養與管理重要供應商

          外資企業的成本開支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和價值鏈上下游單位之間的博弈結果,尤其是消費者市場具有范圍廣、競爭者公開競爭的特點時,盡量減小供應商鏈條端的開支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外資企業在選擇和管理供應商時,一直關注的是與供應商能否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互利互惠,達到雙贏。外資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絕不是僅僅以價格作為參照標準,還需要兼顧到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質量穩定性、售后服務等方面,必須要選擇性價比高并且具有較高發展能力的供應商,簽訂長期性的合作合約,防止在原材料市場價格不穩定時,可以有一定的緩沖時間,降低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進一步加強外資企業成本控制的建議

         。ㄒ唬⿲⒊杀究刂铺嵘狡髽I戰略層面的高度

          將成本控制提升到企業戰略層面的高度意味著外資企業要樹立戰略型成本控制理念,尤其是現在國內外競爭趨勢異常嚴峻,外資企業也需要考慮到戰略轉型的問題,在戰略轉型的同時能不能結合利用成本控制達到目的,可能直接決定了戰略轉型是否能夠成功。樹立戰略型的成本控制理念,要求外資企業將成本控制深入到高管層和每一個員工的工作觀念中去,將成本控制要實現的目標貫徹到全體職員的工作行為準則中去,在企業文化氛圍中營造對成本管理的重視,通過定期舉辦成本控制培訓課、各部門員工專題研討論壇等等使員工首先能夠在思想上明確戰略型成本控制的內涵與實施意義。除此之外,企業還應當制定合理、科學的成本控制制度與考核、獎懲標準,加強成本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可落實性。

          (二)建立恰當的成本控制結果評價體系

          對成本控制結果的評價不應僅僅包含評價標準,還應當同時附有相應的責任體系。外資企業需要以顧客需求或者是企業經營目標作為經營管理的核心,設計出適用于自身的成本控制結果評價指標體系,將該指標體系規范化、制度化,使得評價結果更具說服力。同時在進行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各個部門的既有特征和職能,評價體系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才能夠使得評價結果更具說服力。

         。ㄈ⿲⒊杀究刂圃u價結果與員工的個人業績考核相聯系

          將員工個人的業績考核與成本控制成效結果評價結合起來,主要是為了防止成本控制制度成為一紙空文,激勵外資企業員工能夠積極主動地落實成本控制計劃。由于外資企業中的員工很多都是中國公民,受制于國內員工參與管理理念不強的因素,在具體的制度實施上,可能會惰于執行。而將員工個人業績考核與成本控制成效緊密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從根本上激勵員工更好地配合實施成本控制計劃。外資企業在實施考核機制時,必須要遵循人性化原則,也就是要將評價考核的結果反饋給員工個人,使得評價結果公開透明,并且就員工個人表現進項評價后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幫助其獲得更好的工作能力。推動員工激勵機制與成本控制評價相結合,需要外資企業管理層的充分重視與大力引導,在全企業上下各部門之間,形成通力合作,共同促進成本控制效果的提升。綜上所述,成本控制在外資企業的現代化管理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強成本控制是外資企業抵消國內外環境不利影響、獲得持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外資企業而言,要在陌生的經營環境中取得持續性的勝利,加強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與落實,將成本控制與戰略轉型目標緊密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4

          中國國企和民企在國際化及向海外市場擴張的同時,也開始著眼于全球性或區域性的資金管理。大部分中國企業進行資金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總部對海外業務的監控,集中資金和規避匯率風險。他們希望通過國際性銀行提供的資金管理方案獲取全球賬戶信息、操作當地賬戶、在當地進行收付款、集中控制流動資金及資金回流。

          需要全球性資金管理的中國企業主要包括在海外擁有分支機構、子公司、合資公司或生產基地的國企和民企,著眼于全球市場競爭和在海外上市或準備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

          在海外資金管理方面,中國企業需要關注的事項包括銀行賬戶的管理、流動資金的歸集、資金收付的優化、網上銀行平臺的操作功能及其系統的安全性、外匯風險的規避以及銀行實施資金管理方案的能力和經驗。

          鑒于眾多的中國企業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企業應在特定國家當地法規容許的情況下,建立本國的資金歸集構架,把所需資金從收款賬戶自動劃轉到付款賬戶進行必要付款,以減少人工轉賬操作及其帶來的風險。

          銀行賬戶管理

          很多中國企業在全球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海外辦事處,如何有效地管理繁多且復雜的銀行關系及海外賬戶,同時確保閑置資金盡快集中回流是這些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大課題。

          銀行賬戶管理的重點在于調整銀行關系和精簡銀行賬戶,其中最關鍵的是:

          減少銀行賬戶數量。企業在全球應統一于同一家國際性銀行開立收款和付款營運賬戶(包括本幣賬戶和外幣賬戶)。在個別偏遠國家,海外辦事處可以繼續使用當地銀行的服務,并且通過當地銀行的SWIFTMT940電報,將每天的賬戶情況匯總到該國際性銀行,用于監控賬戶的活動及余額情況。

          鑒于眾多的中國企業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企業應在特定國家當地法規容許的情況下,建立本國的資金歸集構架,把所需資金從收款賬戶自動劃轉到付款賬戶進行必要付款,以減少人工轉賬操作及其帶來的風險。

          通過合理簡化銀行賬戶可以鞏固企業與銀行的關系,增加賬戶利用率,提高賬戶透明度,同時統一的銀行服務標準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

          中國企業如果在特定國家擁有多家辦事處,可以在法規允許的情況下建立該國的內部資金歸集構架,將資金集中在一個主要賬戶,從而加強財務控制。如果企業在海外辦事處有外幣資金,則可應用跨境流動資金管理。

          集中流動資金管理

          全球流動資金管理已經成為增加資金投資回報率、降低集團借債、減除不必要交易及銀行費用、更有效控制外匯風險和更準確計算現金流的最有效方法。中國企業如果在特定國家擁有多家辦事處,可以在法規允許的情況下建立該國的內部資金歸集構架,將資金集中在一個主要賬戶,從而加強財務控制。如果企業在海外辦事處有外幣資金,則可應用跨境流動資金管理。企業可以通過開立國際硬通貨幣(如美元)離岸賬戶作為地區資金管理中心來建立地區性現金池,盡量利用自動跨境資金調撥以減少因人工轉賬而耗費的時間和費用,盡量減少累積在海外辦事處賬戶中的閑置資金,加快資金回流的速度,從而優化閑置資金的運用,提高投資回報。

          流動資金管理的構架分為資金合流和虛擬現金池兩種方案。資金合流是通過實際的資金劃撥,將下屬賬戶中的存款和透支余額相互沖銷,以節約利息支出。同時,可以通過現金池集中管理所有下屬賬戶內的資金。當資金在不同公司的賬戶之間劃轉時,實際的資金流動屬于公司間借貸。在虛擬現金池結構中,銀行根據所有下屬賬戶的總余額計算利息,但并沒有實際的資金劃轉。

          中國企業還需要注意跨境流動資金管理所涉及的法律和稅務問題。在法規方面,部分國家對公司間貸款或轉賬有所限制。另外在一些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本地居民賬戶和非本地居民賬戶之間的資金劃轉亦受到限制。至于稅務方面,所涉及的問題包括:轉移定價——關聯公司間的交易應該參照非關聯公司間的類似交易定價及其貸款利率的設定。

          資本弱化——用于控制關聯公司間的負債水平。如果認定存在資本弱化,稅務規定通常不允許關聯公司間貸款利息支出在稅前扣除。

          預提稅——預提稅是指一國政府對沒有在該國境內設立機構的外國公司取得的利息所得實行由支付方按支付金額扣繳所得稅的制度。

          對于全球各地流動資金管理,中國企業需要征詢法律和稅務機構的意見。

          通過有效的'全球流動資金管理,企業可以集中控制流動資金,加快閑置資金回流速度,避免不必要的借貸和財務支出,統一運用閑置資金以獲得較高的回報率。企業同時可以實時監控集團擁有的各種貨幣資金數額,從而更有效地控制外匯風險。

          在付款授權方面,總部可以選擇由海外辦事處管理當地付款。對于金額較大的付款,總部亦可要求最終授權以加強監控。

          優化資金收付

          一個完善的資金管理方案致力于建立一站式的收付款管理服務,以總公司為核心進行資金劃撥,同時授權海外辦事處管理當地收付款業務,最大程度滿足境內及跨境的付款需求,有效地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

          付款

          企業利用網上銀行平臺所提供的付款功能可以自動化處理付款,進行所有不同種類的付款簽發(包括國內及跨境匯款,銀行內部轉賬及自動轉賬付款)。此外,支票外包服務可以減少人工簽發支票及郵寄的工作,節約成本并提高效率。

          在付款授權方面,總部可以選擇由海外辦事處管理當地付款。對于金額較大的付款,總部亦可要求最終授權以加強監控。

          在流動資金管理方面,企業可以根據各個海外辦事處的賬戶余額情況,利用網上銀行平臺,將海外賬戶的閑置資金調回總公司,或者從總公司下撥資金以支持其海外業務。

          企業選擇的網上銀行平臺應具有付款通知功能,即可自動向收款人或其它指定機構發出電子郵件、自動傳真或傳統郵件方式的付款通知書,從而有效地減少企業在處理付款信息傳送及查詢等方面的工作。

          收款

          收款涵蓋多個國家及多種收款渠道,其中包括匯款、現金收款和支票轉款。電子收款方式包括本地自動結算收款、本地直接扣賬、本地電子轉賬、國際和本地電匯和銀行內部轉賬等等。企業需要關注的是銀行收款服務的效率。如果所選銀行是世界各地主要清算系統的成員,則收款無須經上級機構或第三方銀行匯總及轉發,從而為企業節省收款時間和費用。

          企業選擇的網上銀行平臺應具有收款資料庫用以儲存所有重要應收賬款資料,包括顧客記錄及應收賬款信息,從而提供收款查詢服務。此外收款管理系統的綜合收款報告及自動收款對賬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中國企業管理海外收款信息,同時提高總部對海外辦事處的資金管理效率。

          很多中國企業的海外辦事處以當地國家貨幣作為收付款幣種,因此面臨如何規避匯率風險的問題。

          外匯風險規避

          很多中國企業的海外辦事處以當地國家貨幣作為收付款幣種,因此面臨如何規避匯率風險的問題。在即期外匯風險規避方面,海外辦事處可將閑置資金即時轉為國際硬通貨幣(如美元、歐元和英鎊),以規避小幣種貨幣匯率風險,并且實現外匯頭寸的集中管理。在遠期外匯風險規避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外匯遠期合約交易鎖定本幣與美元、歐元和英鎊等硬通貨幣之間的遠期外匯匯率,以規避遠期外匯波動風險,達到遠期外匯套期保值。此外,通過外匯遠期期權交易,企業亦可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同時可從交易幣種匯率波動中受益。

          企業所選擇的銀行應擁有強大的外匯風險管理團隊和外匯操作平臺,在提供實時的外匯買賣同時,也可以為企業量身訂做外匯風險管理方案,通過外匯產品組合實現企業外匯頭寸集中管理,將外匯風險減至最低。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5

          一、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

          (一)在華外資銀行通過發揮“鯰魚效應”來促進經濟增長

          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為我國經濟帶來了“鯰魚效應”,即通過加劇中外資銀行之間的競爭來提高國內銀行整體服務質量、降低經營成本。[1]低成本、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金融服務作為其他產業的一種基本投入,也將會直接導致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下降,從而最終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保赓Y銀行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促進了我國國內銀行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服務品種的增加。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并產生危機意識以后,紛紛推出和大力發展新的服務品種,增強服務意識。表1列舉了國內銀行參照外資銀行在零售業務和公司業務方面服務品種的創新。

         。玻赓Y銀行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降低了我國國內銀行因壟斷而得以維持的高利潤和高運營成本。這里引用郭妍和張立光(2000)的分析,[2]以外資銀行在我國銀行市場的貸款份額和資產份額來代表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程度,如表2所示,通過對1998-2002年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和貸款份額與國內銀行費用率和利潤率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在華外資銀行發展與中資銀行利潤率和費用率之間呈現了負相關的關系,即在華外資銀行貸款份額每增加1單位,中資銀行的利潤率下降0.063個單位、費用率下降1.360個單位;外資銀行資產份額每增加1個單位,中資銀行的利潤率下降0.211個單位、費用率下降1.139個單位。國內銀行利潤率和費用率的下降證明外資銀行發展削弱了國內銀行的壟斷勢力,迫使其努力縮減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ǘ┰谌A外資銀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資金

          一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從根本上看,應該歸結于資本的投入和技術與制度的進步。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既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所需資金,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內儲蓄的不足,改善我國資源配置,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具體可以從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保苯幼饔谩R环矫,在華外資銀行吸收我國國內儲蓄,將眾多的小額存款積聚在一起形成可以利用的大規模資金。另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通過對國內企業進行投資,促使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1996-2005年間在華外資銀行在我國吸取的存款總額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截止2005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吸取的本外幣存款已經達到近1696億元人民幣(約212億美元);在華外資銀行對國內發放的貸款除2004年與2005年有大幅度上漲以外,其余每年的貸款數額差別不大(200億美元左右),到2005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發放的貸款余額為3524.6億元人民幣(約441億美元)

         。玻g接作用。外資銀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資金的間接作用表現在外資銀行發展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推動作用上。首先,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運作以及對母國客戶提供有關來華投資咨詢等服務,增強了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的信心,間接為我國經濟增長引入資金起到促進作用;[3]其次,外資銀行的發展可以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便利外資企業的資金與結算等要求,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為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供進一步的支持;[4]再次,外資銀行的發展增加了外部資金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渠道,外資銀行廣泛的國際紐帶和龐大的分支機構拓寬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融資渠道,促進了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

         。ㄈ┰谌A外資銀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技術創新

          1.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直接有利于我國銀行業的整體技術創新。外資銀行憑借自身在技術創新上的'優勢,通過“技術外溢”,使得我國國內銀行整體技術水平有所創新和提高。主要包括在華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示范效應”熂垂內銀行通過向外資銀行學習而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在華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競爭效應”,即國內銀行因受到外資銀行競爭的壓力而加快自身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擴散效應”,即中外資銀行之間通過合資、參股等方式進行交流和合作時使得國內銀行的技術有所創新。

         。玻谌A外資銀行發展間接有利于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外資銀行在向我國企業發放貸款和提供服務時,通過調整貸款投向,關注貸款收回狀況等渠道實現“技術外溢”,間接地促進我國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

          二、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ㄒ唬┰谌A外資銀行發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

          在華外資銀行發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主要表現在外資銀行為我國引入大量的短期外匯資金上。大量外匯進入我國市場后,如果是以長期資金形式投入我國經濟建設中,則會為我國經濟發展引入所需資金,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如果大量外匯是以短期資金形式進入我國并進行投機行為,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匯進入我國市場后容易導致對人民幣需求上升,在外匯市場上造成人民幣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而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匯可能造成我國局部市場的物價上漲。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兩年房地產市場價格爆漲,短期外匯的投機行為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5]此外,在華外資銀行還有可能在我國經濟狀況發生波動時大舉撤離我國市場,成為資本外逃的渠道,加劇我國經濟的不穩定,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ǘ┰谌A外資銀行發展不利于我國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我國貨幣當局出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利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國進行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一方面在于我國目前定義下的貨幣供給量M2中沒有包括在華外資銀行的存款,這就使得現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2的數值不準確。截止2005年12月,在華外資銀行的存款已經達到1695.5億元人民幣,這代表我國現有的M2中遺漏了1695.5億元人民幣,而且隨著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這種遺漏的金額將會更大。另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帶來銀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電子貨幣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電子貨幣對現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貨幣與貨幣替代品之間的轉換便利,導致了我國原有貨幣界限被打亂,很難準確地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控。[6]

          三、結論

          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一方面通過“鯰魚效應”的發揮以及帶來資金和先進技術等給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積極的正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了某種不穩定的因素,起到一定的負面效應?傊,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謂是利弊均有,要想更好地發揮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嚴格控制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則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適當的政策引導。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ㄒ唬┩晟茖υ谌A外資銀行的監管

          WTO的后過渡期結束后,在華外資銀行在我國將有一個更大、更全面的發展,要想繼續發揮在華外資銀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首先需要完善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我國目前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基本上還處于經驗式的管理階段,重合規性監管、輕風險性監管,并且在具體的監管手段和監管方法上也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應該通過建立健全《外資銀行法》來進行,通過法律形式來約束在華外資銀行的違法違規經營與操作,完善包括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在內的監管體系,加快對先進監管手段和方法的學習,加強同外資銀行母國監管當局之間的合作,共同防范銀行風險和金融風險的國際傳遞。

          (二)完善我國的貨幣政策

          要想更好地發揮在華外資銀行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外資銀行的負面影響,除了對外資銀行的行為有所規定以外,還需要進行自身的補充,對我國貨幣政策進行修改和完善。由于我國目前定義下的貨幣供給量M2中沒有包括在華外資銀行存款,這就使得現有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2的數值不準確,不能真實地反映我國實際的貨幣供給量,因此需要對此問題進行修復。一方面需要更新我國原有的貨幣界限,完善M2的具體數值,將在華外資銀行存款數加入其中;另一方面,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貨幣政策,使其在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經營狀況進行準確統計的同時能更好地發揮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苗啟虎,王方華.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金融業的影響[J].海南金融,2004,(12).

          [2]郭妍,張立光.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5,(2).

          [3]M.K.Leung,RickyY.K.Areforeignbankssurewinnerinpost-WTOChina﹖BusinessHorizons2006,(49).

          [4]安春梅.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的經濟效應分析及監管措施[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煟玻埃埃常(10).

          [5]程繼明.外資熱錢涌向京城地產[J].中國投資,2005,(7).

          [6]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微觀主體的宏觀政策效應熗庾室行業務拓展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3,(8).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6

          一、引言

          1999年,我國政府推行國有企業"債轉股"改革,同時,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管理由"債轉股"而形成的國有資本。這是漫漫國企改革長路上的又一創新之舉。采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收購、管理和處置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是中國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國企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同時,債轉股是迄今為止中國對國有企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一次債務重組行動。 在最近的一些關于債轉股的報道中可以明顯看到,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頻出重拳,開始利用外資化解不良金融資產,F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債轉股也是較為熱 門的一個話題,德,法正在積極與俄商討利用債轉股化解俄的國際債務糾紛,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正在積極利用外資化解本國不良金融資產,這些舉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目前操作方式是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外資進行資產置換,這是相對簡單且安全的方式,此外還有更多的操作方式在考慮之中。但對此問題金融界仍有分歧,更多的擔憂來自于中國不良資產的.國家債權性質,及中國二級市場不成熟等,這些難免使人在選擇處理方式時有所顧慮。 然而鑒于外資在過去的20年中對中國經濟強勁的推動作用,及對中國深化改革的催化作用,在不良資產這一問題上引進外資顯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擬就針對此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利用外資化解不良資產的優點

          首先可理解為在資金量上的優勢。據悉從四大國有銀行沉淀下來的不良資產有2萬億元,中國現在至少有一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金融資產需要進行重組或處置,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各 只有100億元注冊資金。而且,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再加上我國近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上已經是捉襟見肘,政府已無力支援國企脫困了,而且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不應該干涉企業的運行。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求資產管理公司在利用資金問題上廣開門路,利用外資加速不良資產的處置。再則由于國家為了發展戰略的需要,建立了許多資金密集度很高,資金需求規模很大的企業,這和我國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不相符合,利用合資或到國外資本市場上市的方式直接利用國外較為廉價的資金,避開國內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限制,就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引進外資的同時,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也會隨之傳入我國,可以達到加速不良資產重組與處置進程的目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外資盤活蚌埠熱電廠不良資產就是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外資處置不良金融資產的一個成功的案例 蚌埠熱電廠是安徽省最大的區域性熱電聯產企業,由于自有資金嚴重不足,負債過重,管理欠佳,該企業經營出現嚴重困難。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9月從中國建設銀行接收了對蚌埠熱電廠的17294萬元債權后,在反復調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處置不良資產的方案,并于2000年3月與外方簽訂了包括中外合資、合作經營、資本重組、資產重組等內容的一攬子協議。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給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促成了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為企業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充分發揮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銀行業務手段的優勢,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不良資產回收率和化解金融風險。目前,蚌埠熱電廠項目取得顯著成效,合作公司新源熱電成立后經營良好,一舉扭虧為盈。信達公司的債權也得到了較好的處置,到今年4月,信達公司已回收債權本息8512萬元。由合作公司承擔的保留債權,由于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貸款正常收息,加上以企業的資產做抵押,已轉變為優質債權。蚌埠熱電廠項目的成功運作,充分表明引進外資是籌集資金處置不良資產、增強實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按國際慣例組織生產、經營和管理,支持國企改制脫困的一條有效途徑 。

          此外,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與獨秀星投資基金下屬的獨秀星亞太投資有限公司就建立中外合資公司處置不良資產也是一次很有益的創新。根據合作協議,外方將以現金、信達公司以非現金資產投資組建合資公司,處置信達公司擁有的不良金融資產。這種合作形式在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中尚屬首次。業內人士評析,通過合資的方式批量處置不良資產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方法,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通過這種方式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次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與獨秀星亞太投資公司的合作,將是中國資產管理公司與境外金融業第一次通過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7

          一、農業銀行A分行信貸決策流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根據要求,實行審貸分離,分級審批。在信貸決策流程中,實際上是三個環節:申請受理的貸款調查;貸款審批中心的審查;貸審委的信貸決策。農業銀行A分行信貸決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于客戶、項目信息搜集不到位當前A分行的貸款客戶、項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是由信貸人員臨時進行的,缺乏系統完善、時段連續的信息網絡。并且信息來源還受到個別信貸人員風險意識,專業知識水平及業務經驗的限制,容易產生偏差。這些都必然導致項目評估草率、客戶評價質量不高的結果。

          2、管理環節多,審批鏈長農業銀行A分行為了加強風險防范,按照集約化、一體化、扁平化原則,對授權模式和授信機制進行大幅度改革。從實際效果來看,導致貸款審批流程拉長,效率降低。容易引起信貸交流和反饋的時滯與衰弱,常常導致貸款效率低下,甚至出現決策失誤。過長的審查批準鏈條至少造成兩個方面的損耗:一是時間損耗。二是信息損耗。

          3、調查口徑不一,影響調查效果客戶評價、項目評審是信貸決策的基礎,是科學貸款的必需環節。但是,由于基層信貸人員數量少,素質差,以及存在的貸款長官意志,使得申報材料難以對企業的經營好壞、信用等級、償債能力等進行全面正確的評價,這樣也就無法在審批會議上回答審批人的有些質詢,影響貸款審批,很難做出正確進行決策。

          二、外資銀行信貸決策流程特點

          1、先進的信貸文化西方商業銀行己經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讓客戶滿意的經營理念,他們認為只有使客戶滿意,才能夠最有效地實現利潤目標,因此現代銀行提供的不僅僅在于具體的融通資金,更重要的是“客戶滿意”的經營理念。因此,“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經營理念貫穿在信貸業務的任何一個環節之中。

          2、有效地客戶管理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金融體系比較健全,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大多采取股份制,商業銀行經營的首要目標就是獲取利潤。少數擁有巨額周轉資金的大型、特大型客戶往往成為商業銀行獲取利潤的重點,從而也成為金融機構競爭的焦點。為此,銀行安排專門人員服務于重點客戶也就成為資金經營中的必然。

          3、良好的風險管理機制國際銀行業面臨的金融風險中,信用風險依然是最重要的,占銀行總體風險暴露的60%。西方銀行家認為貸款風險管理需要貸款發放前進行嚴格的.客戶評級和貸款中的審批,同時還需要貸款發放后的監管,及早發現風險,最大限度的減少風險可能給銀行帶來的損失。

          4、合理的組織結構建立一個合適的組織架構是商業銀行信貸決策流程能夠有效運作的基本前提。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特別是跨國性大銀行,目前都采取“大總行、大部門、小分行”結構。將專業人員集中在總行部門,對相關業務進行廣泛的專業處理,特定專業人員聯系相關行業的客戶,并在整體上滿足所有合適客戶的業務要求。這種運作方式既發揮專業特長,又節約人員成本;既防范風險,又擴大了利潤來源,優勢顯著。

          三、信貸決策流程優化方案

          農業銀行A分行的信貸決策模式屬于一種行政授權下的共同決策模式,F行信貸決策流程的缺陷日漸顯現,因此,必須對其決策流程進行優化,以達到提高信貸決策的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1、建立起統一的信貸業務項目群,以強化集中經營管理為目標一是建立信貸業務流程管理系統。信貸業務流程管理系統的建立應是根據調整后的商業銀行信貸決策流程,實現包括貸前、貸中、貸后各個環節的電子化、網絡化、系統化。二是建立客戶信息數據庫,提供計算機化市場服務。還可以支持建立一些成本模型、價格模型,對市場進行預測和監控,以提決策與計算的速度和質量,節約市場研究費用,從而提高輔助決策水平,提高審批工作效率和競爭能力。三是建立高效可行的信貸業務交易系統。

          2、加強信貸集約化管理為進一步加強信貸風險管控能力,在實施客戶分層管理的基礎上,農業銀行A分行還應加大信貸集約化管理。具體操作應該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分支行的實際情況,分階段逐步將縣級支行的法人客戶信貸決策權上收,規定法人客戶的最低管理行為二級分行以上,而縣級支行主要負責那些低風險信貸業務和一定金額以內的個人信貸業務。

          3、明確貸后管理責任實施客戶分層管理制度后,還必須將貸后管理的責任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確,防止因制度規定的空白,導致貸后管理責任不清。根據誰管理,誰負責貸后管理,客戶管理行的客戶部負責人就是貸后管理的主責任人。當客戶管理行不是經營行時,必須對客戶管理行客戶部門和經營行客戶部門的貸后管理責任進行界定,此時,客戶管理行在地域上和空間上可能和客戶所在地不一致,經營行客戶部就負有協助客戶管理行進行貸后管理的責任。

          4、改革貸審會議事規則,穩步推進風險垂直管理為提高貸審會的審議能力,有必要改變目前貸審會委員的以部門委員為主個人委員為輔的組成結構,組建專職的個人委員為主的委員隊伍,來專職負責審議工作,同時,投票的審議方式也必須由實行不記名投票的審議方式改為實行記名投票方式,此外,還應保持貸審會委員審議的獨立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貸審會委員審議時的獨立性,他們才能公正客觀地評價信貸項目,降低風險程度,形成準確的審議結果。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8

          【摘要】近年來,外資引起了我國國民的廣泛關注,人們執己之詞表示支持或反對,但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我們不可能立即阻止外資進入,所能做的就是分析外資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利與弊,然后汲取前車之鑒,更好的引進外資并且利用外資。

          【關鍵詞】外資 中國經濟 影響

          一、外資促進經濟發展

         。ㄒ唬┐龠M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有數據統計,1979-2002的,我國GDP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高達9.4%,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長水平高出一倍,同時也比同期發達國家平均增長水平高出兩倍等,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創下了驚人的成績,而這使得我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穩步、持續和顯著提高,直到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

         。ǘ┚徑饩蜆I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逐步步入到現代化的工業社會,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帶來的主要是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他們需要在國內建立廠房,聘用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外資企業吸納了相當部分的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國家政府解決了民眾的就業問題。

          但是外資進入中國初期的時候,與本土企業競爭較少,能直接為本土提供就業崗位;逐漸到后期,進入本土的外資越來越多,且擁有了一定的市場,加之自身較為先進的技術,會造就與本土企業激烈競爭的局面,這個時候,就可能發生外資將本土企業擠出行業,造成失業的問題。所以在考慮外資創造就業崗位時,我們需要充分分析短期效應和長期影響,不僅要注重吸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大型跨國公司投資,以此提高我國的技術,更要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投資,為降低失業率提供更大的服務。

         。ㄈ⿲夹g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貢獻

          外資還能促進國內企業技術進步和行業結構升級。

          1.外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

          整個20世紀80年代,我國外資企業多是以中小項目為主,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并不高出我國企業的平均水平。但是在90年代之后,大型跨國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也明顯上升,擁有先進技術含量的資本貨物和加工工藝進入中國市場,同時進入的還有有效使用這些先進技術的管理能力。這樣就使得中國市場出現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并且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這些產品主要是出自外資企業。

          2.技術外溢效應

          外資企業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使用本地的勞動力,利用母公司先進的技術進行生產。外資企業的員工會流入到本土企業中,這時隨之流動就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就產生了所謂的技術外溢。

          隨著本土企業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創造條件的完備,有利于人才在企業之間流動的體制和政策逐漸形成,掌握了較為先進技術的工程師和有效管理理念的管理層人士從外資企業進入本土企業,促進了跨國該公司技術外溢,提高了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值得強調的是技術合作,技術合作就是跨國公司和中國的科研機構或者大學合作建立專門的研發機構。這些研發機構通常會進行一些企業所需的研發項目,因此在合作的過程中就促進了跨國公司技術外溢。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有了跨國企業的技術外溢,更重要的還要看本土企業的學習創新能力,能否吸收外資的先進技術,并加以創新,滿足自己的需要。本土企業只有在加強自身的研發能力的基礎上,再輔之以外資的技術外溢,不斷學習和探索,提高自身技術融合和創新能力,最終才能生產出有價值、吸引性強的商品。這樣才能不斷縮小與外企的差距,逐漸與之形成有力競爭。

          3.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

          農業到工業制造是產業升級,工業制造到高新產業和服務業是產業升級,不得不說,外資進入中國之后,推動了我國高新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從工業制造型的單一結構轉向融合了高新產業和服務業等多元產業結構。

          二、引進外資的弊端

          雖然引進外資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國內GDP,加速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但是不得不說,引進外資企業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是具有弊端的。主要的弊端有外資影響國家安全和外資優惠政策過多幾個方面。

         。ㄒ唬┩赓Y影響國家安全

          這里的安全并非指的是國家的領土、主權等安全,而是指和外資相關的.國家民生的安全,其中,比較明顯的是糧食安全和水安全。

          關于糧食安全,有一個說法叫“外資搶糧”。所謂“外資搶糧”,就是外資靠著自己雄厚的資本高價收購糧食,然后“囤糧”占領市場,之后再高價賣出。說到“囤糧”,我們不得不想到“蒜你狠”、“姜你軍”和“找你茶”這些曾被炒到高價的商品。但是糧食和以上商品相比是不一樣的,上面的商品可以不吃,對市場和民眾的影響不大。而糧食則不同。第一,“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我們還怎么生活;第二,糧食價格變動會牽連到許多相關產業的價格,這樣百姓生活受到更大影響。中國有13億人,一旦上述的危機遍及到國家的大多數地方,那必然會引起很大的恐慌和民怨,這時候就會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影響。

          可以看出,在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我們應該保持相當的清醒,嚴禁外資大規模進入此類行業。否則外資有機可乘,控制了國計民生,就會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

          (二)外資優惠政策過多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為了更好的吸引外資,給予外資適當的優惠政策,以便外資能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但是長期堅持全方位的優惠政策,就會對我國經濟的全局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內外資的不平等待遇,會造成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不公平,這樣會產生出孕育外資的“溫床”,促使外資在本土市場瘋狂的成長,最終形成市場壟斷,本土工業受到強烈沖擊,導致外資肆意抬高物價等,掠奪國有資產;有些地方部門為了提高政績,一味強調招商引資,導致在優惠政策上的惡性循環,外資項目過濫,資源分配極不合理,甚至有些外資趁優惠政策之勢,將外國淘汰的、污染嚴重的工廠搬到中國來生產,給我國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鑒于更多由于外資優惠政策過多而造成的不良影響,2006年10月,商務部發布了《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期間,將逐漸形成內外資政策一致、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這意味著,多年實施的外資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將走向終結。

          總的來說,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都決定了中國不應再像引進外資初期時不考慮外資資金總量、產業類型了,而應該對外資有所取舍,權衡外資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就業問題等多方面的影響,才能樹立正確的準則,做到為民為國。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9

          一、中外資銀行人民幣零售業務的對比

         。ㄒ唬┤嗣駧糯尜J款業務

          1、從個人存貸款業務來看,外資銀行由于受到經營網點、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很難與中資銀行相抗衡,中資銀行在三五年內競爭壓力不大。中外資銀行賬戶管理費用差別見表2。從下表中可以看出,外資銀行吸引的存貸款客戶主要是對價格不太敏感、享受優質服務的高端個人客戶。

          表2中外資銀行收費標準

          收費項目外資銀行中資銀行

          小額帳戶管理費平均1萬美元以下收50元人民幣/月日均存款不滿300元收3元人民幣/季

          本地跨行取款收費目前尚無該服務2元人民幣/筆

          異地取款收費30元人民幣/筆取款金額0.5%,最低1元,最高50元

          轉帳(本地)80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筆最高5元人民幣

          轉帳(異地)120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筆最高30元人民幣

          詳細帳單查詢50元人民幣/筆無

          2、企業存貸款業務方面

          企業存貸款不僅要看服務水平,更看資金成本、長期銀企關系、便捷性、限制性等綜合因素。目前外資銀行在貸款利息上不具有優勢,且網點較少、對客戶的要求和限制較中資銀行高。所以,外資銀行只能搶走一部分外資企業和少部分國際業務較多、看重服務水平的中資大企業。中小企業則因為外資銀行門檻較高,會繼續其在中資銀行存貸款業務。

         。ǘ┓抠J業務

          房貸業務由于風險低,壞帳比例小,成為中外資搶奪的重點。

          外資銀行在服務質量、房貸產品種類及組合、管理體制以及風險控制方面具有較豐富的經驗,所以在高檔住宅、別墅房貸業務上的競爭力較強。如公寓按揭貸款,中資銀行只能做8成20年,外資可做到8成30年;寫字樓在中資銀行只能辦6成10年按揭,而外資卻可以放寬到8成30年。

          在中低端房貸業務中,外資銀行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創新產品(如渣打銀行的中小企業人民幣“房產抵押貸款”,通過該產品,中小企業可以住宅或商業房產作抵押,獲得10年與房產價值70%等值的貸款)和優質服務。但其業務審批的效率不及中資銀行。如東亞銀行在上海地區對境外人士辦理房貸業務需7天時間,花旗、匯豐、渣打也在8天左右。而中資銀行則勝在提供的貸款品種多樣,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具有品牌優勢、消費者信賴優勢、網點眾多和與經紀公司等戰略伙伴關系密切的優勢。

         。ㄈ﹤人理財業務

          人民幣個人理財是向個人客戶發行的以投資收益為保障的低風險產品。雖然中國的理財市場規模較小,但是發展潛力巨大。

          外資銀行的長項是理財,因成本緣故,目前鎖定中國的高收入群。外資在理財方面有豐富經驗和產品品牌,能為不同客戶提供個性化產品,產品和服務的更新期短(如花旗、匯豐、恒生等新產品的平均周期為兩個月);而中資銀行將理財作為一項增值服務,品牌觀念淡薄,投資品種有限,創新品種少,對客戶有限制較多,對高端客戶關注不夠,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收入群體的理財需求,產品更新一般需要一到兩年時間。2007年3月28日,上海銀監局公布的在滬銀行2006年中間業務收入數據顯示,由于產品單一、層次較低、創新能力低,中資銀行中間業務的市場份額在下降,外資銀行在上升。

          中資銀行的優勢則在遍布全國的營業網點和低廉的收費方面,既降低了經營成本,又擴大了客源,在當前國人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具有一定吸引力;外資目前只在少數大城市有營業網點,內地居民對其不甚了解,加之起點和收費較高,使許多人望而卻步。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銀行的境內分支機及網點(包括總行)達18,038個,光大銀行2006年陽光理財C計劃,起始金額僅5萬元人民幣,有些中資銀行更可低至1萬元甚至幾千元;而東亞銀行目前內地的網點數目才30個,花旗在上海和北京的理財最低金額為人民幣15萬元。

          (四)信用卡業務

          根據經驗,人均年收入達到2000-5000美元時銀行卡業務將大幅增長。中國沿海地區和主要中心城市正好進入了這一區間。

          但目前的外資銀行還不能開展信用卡業務。一些外資紛紛采用參資入股中資銀行等方式,繞開了人民幣對象和地域的限制,達到熟悉國內市場的目的,為以后獨立發卡作好市場、品牌及宣傳等先期準備。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銀聯金卡工程為所有入網銀行提供了共享網點和設備資源,外資銀行獨立發卡后可節省鋪設國內網絡的時間和成本,信用卡的競爭將更趨激烈。2003年,花旗銀行參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合作成立信用卡中心。匯豐銀行參股上海銀行,現已推出聯名卡。中資銀行也毫不示弱:招行借助北京奧運合作伙伴VISA之勢發行奧運VISA信用卡,廣發行正與中國人壽談判冀望分享后者的客戶資源以發行信用卡,中國平安則正申請通過平安銀行發行信用卡。

          二、中外資銀行競爭趨勢

          中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競爭正在呈現新的趨勢:

          1、競爭區域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正從目前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地區輻射。

          2、外資銀行因資本有限,所以業務擴展更多地使用快速、廉價、超地域的網絡銀行和電子銀行,擴大在華業務范圍。目前中資銀行在網上銀行服務方面還顯不足,開展網絡業務的中資銀行只有50多家,各類客戶只有1000多個。雖然中國銀行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最佳網上銀行”,但其產品的含金量與外資銀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ㄆ煦y行就是憑借其網上銀行業務優勢,從中資銀行手里搶走了大客戶——南京愛立信。

          3、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從傳統存貸款業向國際結算、代理清算、個人理財等中間業務展開。相對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在中間業務上占很大優勢。花旗所代表的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40%以上,中資銀行只占20%左右。

          4、中外資銀行加緊了金融專業人才的爭奪。幾年前,因薪酬和晉職問題,國有商業銀行曾出現過大量人才向中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移動。外資銀行因文化背景及其業務規模的'限制,沒有過多爭搶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骨干。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本地化戰略的實施,外資銀行可能會利用各種優厚的待遇與中資銀行爭搶人才,中資銀行面臨著第二次人才流失危機。

          三、中資銀行提高競爭力的途徑探討

          商業銀行競爭力是指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其競爭對手所表現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表現為現實競爭能力和競爭潛力。競爭力強的銀行表現為盈利能力強、資產質量好、資本充足率和市場占有率高。

          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面對不斷涌入的外資銀行,要想在競爭中發展和強大,必須作好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宏觀調控,創造公平環境

          中資銀行的收入所得稅率是33%,外資銀行僅為15%,營業稅稅率統一為8%,外資還可以減免,稅費待遇不平等。過高的稅賦無疑加重了中資銀行的經營負擔,降低了其和外資銀行競爭的能力。監管部門在實施宏觀調控和加強監管時,改革現行的營業稅稅制,大幅降低商業銀行的營業稅及附加稅,統一中外資銀行的收入所得稅稅率,將外資銀行同樣納入管理范疇,使中外資銀行在同樣的監管條件和法規束縛中公平地開展競爭。

          2、推進金融創新,開拓新市場,

          首先,中資銀行應立足現有市場,加強與重點行業、重點合作伙伴的緊密聯系和深度合作,根據不同客戶群的貢獻度大小,提供差異化服務價格,提高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穩定客戶群,擴大收入。

          然后以“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為準則,實現多功能高品位的銀行卡、現金管理、投資理財、信息咨詢、貸款證券化、貸款出售、衍生金融業務等方面的創新。零售業務部門和營業部門應及時收集、匯總和反饋客戶的各種需求信息,信息科技部門應及時為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對普遍性的新型金融產品加大宣傳、推廣運用的力度。

          最后,針對跨國公司的需求,設計超前產品,建立對跨國公司客戶營銷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反應機制,緊跟客戶需要和市場,不斷調整計劃,以便在最合適的機會介入。

          3、加強中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中外資銀行可以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己方客戶在對方所在地以外的業務發展納入自己的服務范圍;也可通過中外資銀行相互參股,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維持態勢(如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入股中資銀行聯名發行信用卡等),既增加自己的資本金,也改善了自身的經營管理,擴大了技術資源,在最短時間內提高了自身的競爭能力。

          但要指出的是,中資銀行應該選擇可以建立長久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金融機構。入股者與自己存在業務互補關系,選擇對象要有志于在中國長期健康發展。

          4、構建企業文化,增強核心凝聚力

          近期外資銀行大肆招攬人才,恒生2007年底將使內地員工數目增至1000名以上,匯豐計劃今明兩年招納1000名左右員工。面對這種舉動,各中資銀行也加大了對金融人才的爭搶。2006年底,招行在全國38所重點院校招收1450名應屆畢業生,民生銀行的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招攬數百人、浦發銀行共招管理和專業人員儲備103名。除了招聘之外,中資銀行還應以適宜的激勵約束機制、特色鮮明的企業文化,從內部形成凝聚力,以保留現有人才和吸引外來人才,從精神層面推動了銀行的快速穩健成長。

          參考文獻

          [1]江帆.匯豐加緊在京布點,外資銀行盯緊高端客戶[J].中國報道,2005

          [2]賀力平,范小航.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趨勢概述[J].國際金融研究,2004,(12)

          [3]姚鳳閣,余敏明.中外資商業銀行比較優勢分析[J].學術交流,2005,(10)

          [4]李禮輝.WTO與中國銀行業[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摘要

          2007年4月23日,中國根據加入WTO的承諾,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這意味著中外資銀行之間新的競爭大幕已拉開。如何應對外資銀行的在人民幣業務上的挑戰,是中資銀行迫切關心的問題。本文以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發展狀況為切入點,分析了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后,中外資銀行在人民幣業務中的競爭現狀。通過中資和外資幾家代表性商業銀行的數據進行分析,結合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劣勢,探討了在新的環境下中資銀行提高競爭能力的途徑。

          關鍵字:人民幣業務中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核心競爭力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10

          【內容提要】目前已有3家外資旅行社來上海聯系開辦獨資旅行社,有的甚至正在著手前期的籌備工作。一家知名國際旅游公司在滬興辦外商獨資旅行社事宜已通過上海市審核,正報國家旅游局審批

          【摘 要 題】發展趨勢

          【正 文】

          在日前召開的2002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旅游局旅游促進國際聯絡司司長沈蕙蓉表示,今年中國將在市場經濟和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允許美國、日本和德國等旅游發達國家的大旅行社興辦控股的合資旅行社,如果條件理想,還可以考慮進一步提前兌現加入WTO的承諾,允許其試點興辦獨資旅行社。

          據國際旅游組織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輸出國,市場前景廣闊。顯然,一向嗅覺靈敏的外資旅游公司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在中國旅游業大門轟然洞開的同時,是規模龐大的外資旅行社接踵而至的腳步聲。目前,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先后以合資方式進入了中國,美國運通公司去年也在北京設立了中國總部,拉開拓展在華業務的序幕。

          11月15日,消息靈通人士對記者透露,目前已有3家外資旅行社來上海聯系開辦獨資旅行社,有的甚至正在著手前期的籌備工作。一家知名國際旅游公司在滬興辦外商獨資旅行社事宜已通過上海市審核,正報國家旅游局審批。

          外商尋求合資過渡

          盡管過去1年里世界旅游業遭受沉重打擊,但中國旅游業的增長依然保持旺盛的勢頭,這使外資旅行社對中國市場垂涎已久。在11月14日的2002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上,德國、俄羅斯兩國此次來滬推介的力度尤為醒目。德國方面,凱撒旅游集團、舒曼旅行社,以及慕尼黑、法蘭克福兩大機場,還有眾多的州組團來滬宣傳,德國漢莎航空甚至還為此增開了一趟從慕尼黑直飛上海的航班;俄羅斯則辟出了龐大的展區,用來展示莫斯科、圣彼得堡、西伯利亞等地區獨特的旅游資源。

          目前,中國已批準開放了29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游目的地,其中正式實施的有19個。中國還開展了與幾乎所有毗鄰國家的邊境旅游。中國已在云南、廣東、甘肅、北京、天津、無錫等旅游發達省份和城市組建了11家合資旅行社,還在東京、漢城、紐約等地設立了14個海外旅游辦事處,并在香港設立亞洲旅游交流中心。

          中國中旅集團總經理劉家驤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加入WTO以后,旅游市場加速開放,國內外參與旅游業務的經營主體迅猛增長,對客源市場的爭奪將趨于白熱化。國外跨國旅游集團攜資金、管理、相關資源的優勢大舉進軍中國旅游市場,形成國內市場國際化和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局面。國際大型旅游批發商將成為中國客源市場的強力競爭者。

          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中國旅行社行業將逐步放開合資旅行社中外方出資比例限制,在2003年底以前允許外商在合資旅行社中控股,在2005年底前允許成立外商獨資旅行社。

          事實上,國外的大旅行社不會等到中國允許建立獨資旅行社后才進入,而是采取盡早搶占市場,與本土旅行社合資的方法作為過渡。

          11月20日,德國愷撒國際貿易展覽有限公司的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公司目前正在尋求與中資的旅游公司進行合作,已經有目標合作方了,預計會在明年初得到有關方面的許可,現在中國還沒有獨資的外國旅行社,所以我們合資是想要絕對控股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北京旅游協會副會長劉德謙分析說,目前國內旅行社與國外旅行社的合作,目的就是要通過合作來了解對方的市場和游客,增強對不同國家文化和市場運作方式的了解。

          機遇與挑戰

          中國加入WTO后,在整個旅游業中對旅行社業的沖擊將是最為強烈的。

          總體來看,加入WTO給中國旅行社業會帶來以下機遇:一是國外有實力的大旅行社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比較高層次的度假旅游和商務旅游市場。有實力、有作為的中方旅行社,可以通過競爭,發展自己,走向世界。二是外資旅游社大都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在規模、人才、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上,均具備完善的經營運作體系。這將意味著消費者選擇服務主體的范圍更寬了,國內旅游者將面臨一個新的旅游接待市場和較高水準的服務。三是有更多國外資金的引入,國內旅游業融資的渠道會更寬,新的旅游景點、景區和項目也會層出不窮。對國內旅游資源而言,今后的開發力度會逐年加大,旅游產品日益豐富。

          同時,外資進入對中國旅行社業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是外國旅游商進入中國以后,可能會以優厚的待遇向中方旅行社“挖人”,在一定時期內形成人才跳槽,對中方旅行社造成不利影響。二是外資旅行社入駐國內開展業務后,外國的.企業體制和經營管理機制將迫使國內旅行社改制,市場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皟瀯倭犹钡慕Y果,將使多年來旅行社業普遍存在的“小散弱差”問題走向解決。目前一些大型旅行社的市場占有份額可能下降,實力弱小的旅行社可能退出競爭。三是隨著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有可能出現一些有實力的外國旅行社,通過設立控股或獨資旅行社并與其國內航空公司及國內擁有股份的飯店、商場、餐廳聯手經營的方式,實現入境接待“一條龍”服務,造成對中國有關企業的排斥和部分旅游經營利潤的外流。

          劉德謙副會長說,“雖然從目前國內市場的競爭看,企業有無市場競爭力,關鍵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于企業的運營機制和管理機制,但中國旅游企業不能總是長不大,否則就只能在淺水灣里游游,無法參與國際競爭。”

          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根據有關規定,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旅游企業可進一步開拓國外市場。與此同時,國外的旅游批發商(旅行社)、飯店和其他一些旅游業相關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營業性機構。而國外的飯店,也可以獲得特許權、管理合同、技術服務協定、許可證和專利權。

          在旅館行業,中國加入WTO后允許外資持有旅館、酒店過半數的股權,并于4年內全面開放,外資可擁有其所有權。旅游飯店業將在結構、客源、人才等方面遭受一定沖擊。在結構上,外資的涌入,可能導致中國現有飯店結構調整,外商獨資、合資及合作飯店會增多,外商投資飯店的總量將會進一步擴張。

          在航空運輸業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航空公司將進一步兜售其“開放天空”政策,加大往來中國的運力。國際交流的增多,將使得中國的旅游者可以更方便地獲得旅游、商務簽證。以前由于客源規模不足而價格高企的部分長線、如中東、南非、歐洲、南美等航線將會適當降價以吸引更多的旅客。

          業內人士指出,包括食、宿、行、游、娛、購等旅游六要素相關的酒店、餐飲、景點、交通、旅游購物、旅行公司等都會隨著旅游業的開放而迅猛發展。例如,美國、歐洲等國家的旅游社就和航空公司、飯店賓館電腦聯網,預約預計十分方便,從而出現了多贏的局面。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11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校外資源 開發 利用 發展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富有開放性和可選擇性,強調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我校在綜合實踐活動校外資源開發利用上進行大膽實踐與探索,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繼而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和難點,雖然有國家制定的活動綱要,有獨特的先進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但沒有課程標準和現成的教材,給課程的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是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保障。

          一、走近家鄉民風民俗,增進學生的社會體驗

          慈溪市新浦人,傳承并創造著民俗文化。在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活習俗、情趣習慣和各種禮儀規矩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特點。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和民間文化,是我們進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極佳土壤。五年級學生開展了“親近家鄉民俗”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老師從學生最熟悉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社會生活經驗入手,引領學生走入社會,走近社會成員,感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民間傳說、古老童謠、風味小吃等,無一不讓學生體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氣息和價值。我們還組織學生積極開展“集民間故事、講民間故事”活動。學生們在課外傾聽老人們講述《三八廿八蝦仔一銅勺》《泥螺告狀》等一個個美麗又神奇的故事,充分感受到富有韻味的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他們把各種有趣的民間傳說整理成文字,開展講故事比賽,然后把收集的故事組織成一本民間故事集,在班級甚至是全校傳閱,以活動促學習,以學習促活動,增強了學生對傳統鄉土文化的興趣。

          二、利用本土環境資源,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是基本國策,環境問題每時每刻無聲無息地教育、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校外環境資源是最直觀的教材。例如,在六年級組織開展的“我愛家鄉——新浦”環保專題研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們了解到新浦的環境現狀,紛紛獻計獻策,愿為新浦的.環保出一份力;顒舆^程中,環保志愿者去公園、路邊、河邊、車站等公共場地清理垃圾,收集廢電池,回收廢紙、牛奶盒等,拓展了學生的活動領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利用校外環境教育資源,使學生更加自覺形成環保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三、借助家鄉名優特產,培養學生家鄉自豪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為長期居住的鄉土,對學生發展具有優先、深厚的影響。學生的衣食住行都帶有本土特色,利用本土名優特產,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親近感、自豪感,是方便有效的題材。

          新浦鎮地處慈溪北部、杭州灣南岸,有10多公里的黃金海岸線,海涂資源極為豐富,有各種魚類、蝦類、蟹類,還有蛤蜊、泥螺、海瓜子……共100多種海鮮珍品,聞名省內外,上海、杭州、寧波客人都喜歡新浦海鮮。我校五(2)班開展“我愛家鄉的海鮮”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通過訪問、調查、品嘗、記錄、整理,對家鄉海產品的種類、形狀、味道、價格、作用及其捕撈方法、人工養殖技術、經濟效益等全方面進行了研究,收獲頗大。 除了海鮮,新浦土特產也很有名,如海地棉花、咸地西瓜、四角紅菱、浙貨麥冬、浙藥白術等,其中影響最大、產值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是新浦的絲瓜和勝北黎陽的葡萄。2006年“黎陽”牌葡萄成為寧波市名優特產,獲浙江省農優特產“金獎”,同年12月,黎陽葡萄種植基地還被命名為“慈溪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正是基于這些資源優勢,我們學校三年級、四年級學生開展的“走進田野”家鄉名優特產調查研究和“感受葡萄村”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便應運而生了。學生們在活動中熱情高漲,并在親自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照一照、記一記中認識了家鄉的名優特產,培養了家鄉自豪感。

          四、依托家鄉特色企業,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新浦是慈溪市工業重鎮,自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工業企業呈塊狀發展,現已有近三千家私企在運作。新浦鎮工業企業有三大主要支柱產業:一是水表水暖五金件行業,二是嬰童用品行業,三是家用電器行業。這些企業在優秀企業家的帶領下,勵精圖治、開拓創新,為新浦的振興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浪木集團飲水機、佳星公司取暖器、辰佳公司洗衣機分別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浙江省名牌產品和寧波市名牌產品,神馬、賽億、心連心等公司商標相繼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為此,我校六年級學生開展了“邁入企業”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走出學校,融入社會,訪問身邊的工人,采訪企業領導,參觀工業園區,了解家鄉企業的發展歷程,感受家鄉人創業的艱辛,學習他們的拼搏精神、創新精神,從而立志建設家鄉、回報家鄉。

          五、傳承父輩創業精神,促進學生自身發展

          學生生活的家鄉——新浦,已從海隅一村發展成為杭州灣畔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興城鎮。這里農產品豐富,工業經濟發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一派繁榮興旺景象,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開通和杭州灣新區的開發建設,新浦也已成為一方發展的熱土,學生都引以為榮,而這份殊榮,離不開父輩們的艱苦創業。我們以此為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確立了《理想放飛在家鄉》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把學生小組或師生共同確定的活動主題立為子課題,進行了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根據“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實踐活動方式,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不斷激發創造精神,逐漸增強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元祥,姜平,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慈溪市新浦鎮中心小學)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 篇12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復關”談判的進行,我國重返關貿總協定已為期不遠。一旦重返關貿總協定將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產生全面、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我國吸引外商投資也將受到影響。

          一、“復關”為我國吸引外資提供的機遇

          1、“復關”后,我國要削減關稅,進口物質的入關稅降低,降低了外資企業產品成本,為外商提供了優良的投資環境;

          2、“協定”規定外資企業產品外銷比例和產品國產化程度,其產品可以自由進入中國市場,大大提高外商對華投資的興趣;

          3、復關后,我國可享受無條件的多邊最惠國待遇,不再象雙邊最惠國待遇容易受到國際政治和雙邊政治影響,具有穩定性,增強外商對我國投資的信心;

          4、復關后,我國可享受無歧視性待遇,獲得公平的國際經貿待遇,使我國產品在有利的條件下進入國際市場,有利于外資企業產品擴大出口,獲得更高利潤,取得更快發展,讓外商感到來中國投資是有利可圖的;

          5、復關后享受特殊的優惠待遇,就可以對幼稚工業進行保護,在我國投資建廠的外商企業產品在遭到外來產品沖擊時,可以得到保護,可以在更安全的條件下同外國產品進行競爭;

          6、復關后,要求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與國有企業具有同等待遇,國有企業不得依賴政府給予的特權與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不平等競爭,提高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二、復關對我國吸引外資的挑戰

          1、總協定與各締約國涉外法具有統一性。為防止不平等競爭,政府已承諾涉外性法規由國家統一公布,地方無權規定,而我國長期以來吸引外商的主要手段之一,恰是制定地方性的優惠政策。復關后,停止制定地方性優惠政策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外商投資的積極性;

          2、復關后,我國對國有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實行一視同仁政策,同樣的自主權與經營權,稅收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使得外商投資企業無法繼續享受在稅收等方面享受的優惠政策,外資企業與國有企業間的競爭加劇。

          3、復關后,我國將逐步削減關稅,就使進口產品價格下降,大量進口商品涌入中國市場,與我國投資建廠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商品比較利益就會發生變化。有些外商可能不愿意把去國外生產的產品輸送到我國,從而減少對華投資建廠,影響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

          4、大幅度減讓關稅情況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下降。過去外商對華投資很大程度是因為勞動力低廉的優勢,以此降低成本,而復關后關稅降低,對我國產品進口成本下降,這樣外商對利用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便不感興趣,從而影響外商對華投資的積極性。

          三、復關后,吸引外資應采取的對策

          1、主管部門進行宏觀管理,制定和實行統一的、規范的對外優惠政策?梢酝ㄟ^制定外商投資產業的優先序列,合理引導外資投向,避免一哄而上,只重利用外資數量而忽視經濟效益現象。為了發揮投資環境這個大系統的整體功能,必須由國家統一制定規范的投資優惠政策,地方不能在優惠政策上攀比競爭。

          2、開放國內市場,擴大利用外資領域,完善市場體系。外商到東道國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是否有廣闊的市場,如果沒有完善的市場體系,就難以有效地吸引外資。目前,我國對外商工業投資規定的出口比例一般較高,對外商投資的積極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市場環境,建設和完善市場體系。為了吸引外資,我們既允許內銷又允許外銷,不按內外比例銷售有選擇產品。凡屬高科技產品鼓勵在國內銷;凡屬高檔消費品,大量限制內銷直至全部外銷。另外,在外貿、金融、保險、航空、海運領域,放松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外商投資創造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良好的市場環境。

          3、深化外資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優質服務和辦事效率。為符合國際慣例的經濟體制,逐步取消依靠地方差別政策吸引外資的作法,保證符合總協定原則的前提下,使外商獲得優越的投資環境,打消外商的投資顧慮。為此,要徹底改革審批環節多,審批手續繁和辦事效率低的狀況,建立一個相對集中、統一協調,靈活高效和“一條龍”服務的外資管理體制。以進行強有力的調控和管理,主動改進服務,提高辦事效率,為外商投資排優解難,創造一個使外商滿意的良好條件和環境。

          4、抓緊培養管理和技術人才,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當今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競爭。人的智力、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決定投資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培養掌握國際投資金融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充實到企業決策層和管理層中;另一方面還應加緊培養與關貿總協定相關的人才,以力爭在“協定”允許“餐件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正確履行自己的義務。

          5、進一步辦好現有外商投資企業,提高其經濟效益,起到”窗口“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商前來我國投資。

        【外資企業人職匹配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的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黃河問題的思考論文05-05

        光電成像系統與人眼視覺的匹配問題論文04-24

        作業問題的思考的教育理論論文06-10

        教學管理問題的思考論文04-26

        對《鹿特丹規則》關于承運人識別問題的思考論文04-27

        昆劇史中范式問題思考論文04-26

        中國民族史問題的思考論文04-27

        中央廚房加工能力和配送能力的匹配問題研究論文05-0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問題的思考論文04-2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