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術課程改革論文
一、課程改革過程
(一)確定課改思路
1.企業調研。對行業、企業中職畢業生的需求情況及培養目標定位的情況進行廣泛的調研,形成《永康市模具專業人才需求及專業課程改革調研報告》。通過全面而深入的調研,了解模具行業企業對模具專業中職畢業生的需求,為模具專業課程改革的展開提供全面而真實的資料。
2.組建模具專業課程改革委員會。由學校分管校長、專業帶頭人、模具行業專家組成模具專業課程改革委員會。
3.形成課程模式。形成以培養文化素質為目的的“公共課程”,以培養核心技能與專業素質為主要內容的“核心課程”,以強化技能訓練的“教學項目”。
(二)選編若干工作項目
我們走訪了永康市乃至浙江省模具企業、模具車間、模具個體加工店等單位100多家,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0份;調查中職學校10所,發放并回收了中職教師問卷32份。項目組還充分利用了模具行業協會的優勢資源,與企業進行座談交流。調查地區覆蓋了浙江省的臺州市、寧波市、金華市等部分有代表性的模具生產地區。調研的目的是結合職業資格考核標準和行業、企業崗位標準,將搜集到的企業崗位生產任務,依據職業教育的規律進行拆分、簡化、組合等處理,附以對應的生產崗位所需要的工藝圖紙、加工程序和工藝卡片等資料,組成若干個作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內容單元,即“工作項目”。
(三)確定核心課程與教學項目
在學!皩<易稍兾瘑T會”“專業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具體指導下,聘請模具行業專家、省內兄弟學校骨干教師多次研討,對職業工作任務逐層分解,最終形成模具專業核心技能、核心課程以及與之對應的教學項目。核心技能是依據企業工作任務分析和調研確定的企業崗位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中職生學習時間與能力等,按照校內提煉—各校提煉—校內整合—校內再提煉—專業教師、專家商討提煉的過程進行歸納概括。核心課程強調以學生預期工作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為基礎,本著“必需、夠用”原則降低基礎課的難度,把理論課融入實踐,使課程內容更加適應學生特點;教學項目中教學內容包括該項目所需的相關實踐性知識、理論知識、拓展性知識及練習。
(四)構建新型課程體系
學校各專業課程開發組,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結合職業資格技能標準及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設置課程和教學環節,結合企業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實際情況,依據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構建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導向、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精簡了設計和原理類課程,對與就業崗位(群)能力要求關系不十分緊密而對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又必須的部分理論課程進行綜合化處理,突出“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的基本思路。
(五)開發系列教學資源
1.以教學指導方案為依據,以企業實際生產典型產品為實例,組織專業教師參與教材開發。目前,教材已經全部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
2.建立了完善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將所有課程的電子教案、課件、試題、視頻、圖片以及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等,上傳到學校網絡資源庫,供教師備課、上課使用,學生也可進行網絡課程學習。
3.建設精品課程及其配套信息化資源庫。各專業由專業帶頭人牽頭,依據精品課程標準,從課程內容、師資配備、實訓和教學環境建設、教法和教學設計等層面,就每一門課程進行精心研究和實踐,直至成為精品課程。同時依托信息化資源庫管理平臺,形成完善的核心課程與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
(六)形成教學指導方案與教學大綱
模具專業課程標準體現了專業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專業課程的性質、目標、設計思路、內容框架,并提出教學和評價方法的建議。它是一個“最低要求”,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且必須達到的標準。通過教學項目的實施,引導學生以完成項目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反復交替中進行專業學習。
二、課程改革保障條件
1.進行頂層設計,采取項目負責制,建立一套高效的工作機制。課程改革需要學校的頂層設計。學校主要領導為總設計師,分管領導為項目負責人,教科研部牽頭進行前期策劃,各教學部“項目組”承擔各個子項目,形成項目管理式的工作機制。
2.專家引領,企業參與,形成一套完整穩定的管理制度。我校成立了由行業企業領導、專家、技術人員以及學校領導、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專業指導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從企業調研到人才需求分析,從典型工作項目編制到課程內容選定,從教學計劃到教學實踐,每一環節都有企業的深度參與,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管理制度,真正體現學校主體、行業指導,企業參與。
3.建設基地,模擬場景,創設一個現代化的實訓條件。學校依靠校政企協同共建,先后建立了6個大型現代化的實訓車間以及2個工作室,為“教學做合專業課程改革模具專業課改思路20一”的“一體化教學”提供了準企業環境。實訓車間、現代化理實一體實驗室、生產車間、校外實訓基地等為整個新課程體系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三、課程改革成效
(一)教學模式不斷改革
本專業形成了“以核心技能培養為專業課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課程開發為專業教材建設主體、以教學項目設計為專業教學改革重點”的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新思路,建構了“核心課程+教學項目”專業課程的新模式。與原有專業課程模式相比,這種模式更具職業性、實用性和指導性,對于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計劃相互處在一種動態適應狀態,每當出現與教學實際相悖的情況,都會得到及時調整,還可據此協調教學進程與企業生產周期,協調學校教學與企業實習之間的時間或空間關系。經過幾上幾下的修正協調,形成了更加切合實際的、符合本校教育教學環境條件的課程、課程設置及其實施計劃。
(二)工學結合不斷深入
1.進行學制改革,把全日制與工學結合起來。第一學年全日制,在校學習理論基礎課程;第二學年學生按照本人志愿,進入企業自主選擇某一模塊帶薪開始專業學習(在企業邊工作邊學習,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具體安排為第三學期到已經聯系好的企業進行帶薪頂崗學習,第四學期回到學校進行其他工種的學習。
2.以學校建有的生產車間為依托,將以往教學性技能實訓轉化為生產性實訓,把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按照教學計劃,學生在校期間輪批進入生產車間學習,生產真實的企業產品,從而讓“工”與“學”無縫對接。這樣不但避免了以往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而且可以讓學生提前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學校制訂了完善的考核評價制度,將這一過程與學生的技能考核相結合,對學生在工學結合期間的技能學習給出科學的評價。
3.以進駐學校模具研發中心的鋒鋒模具廠為平臺,把原本在校內實施的專業課程放在工廠的真實環境中進行。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結合生產實際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工作安排,選擇白天或晚上參加集中授課,從而解決學生“工有余”而“學不足”的問題,保證專業理論課的授課量。同時通過“工學結合”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校企聯合培養學生,既縮短了學校與企業的距離,也實現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逐步成長為適應企業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不斷創新
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建立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改變僅靠理論筆試和以分數為考核標準的評價方法,堅持知識、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為主的原則,實行靜態考核和動態考評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考評相結合,加強整個學習過程的管理和考核,建立新的學習成績評估體系。對學生學習態度、團隊精神、操作規范進行考評,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綜合考評。
(四)“產學研中心”不斷完善
完成了模具加工中心教學實訓基地、模具制作教學實訓基地、模具制作教學實訓基地、數控車床教學實訓基地、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實訓基地、校內工廠生產實訓基地6個實訓基地的設備采購,由本校牽頭組建了產學研聯合體,開展模具研發。
【模具制造技術課程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從現代制造技術發展看課程改革論文03-06
課程改革網絡技術論文12-05
模具專業機械制圖課程改革方法論文03-07
關于課程改革下農業技術的論文12-05
光電檢測技術課程改革初探論文03-18
電工技術及應用課程改革方案論文02-12
高職通信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論文12-05
化工原理課程改革論文01-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