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時間:2022-09-02 19:15:29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通用6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通用6篇)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篇1

          摘要 :輔導員要抓住新生剛入學的關鍵時期,做好入學教育工作,指導學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大學生活中,順利渡過角色轉換期,為順利渡過之后的大學生活打下基礎。

          關鍵字:大學新生 問題 入學教育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1項常規性工作,也是1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新生剛進入大學校門,學習環境、學習方法、人際關系等都是新的,在這個時候,做好新生的入學教育,可以為以后學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并關系到學生能否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學業,實現就業等問題。因此,了解新生特點,切實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新生中易出現的問題

          我校1名報道僅1天的學生,由父母送到學校,幫助辦理入校手續,在父母返回時,他提出與父母1同返回,就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這只是個別現象,但大多數學生會出現:學習沒有目標、人際交往困難、考上大學,就可以有穩定工作等問題。這些新生“不適應癥”在大學新生中普遍存在。

          1、環境不適應

          離開生活近20年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半社會化的大學校園,1切事物都需要自行處理和解決。有些學生不能適應學校所在地的氣候,飲食習慣,產生想家情緒;有些在新的集體中,找不到感覺,感覺不到快樂,產生失落感;有些遠離父母,離開老友,沒有交到新朋友,產生戀家、戀舊情緒。這是因為大學的學習沒有高中時緊張,空閑時間較多,不能合理安排時間,大量時間被浪費,有的學生甚至通宵達旦的上網聊天打游戲,以至于荒廢學業。

          2、學習不適應

          大學的課堂多是上百人的大課,教室也不固定,教師上課來,下課走,多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初高中的強壓式。來到大學后,隨著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逐漸與理想產生差別,學習興趣缺失,主動性變差,便出現遲到早退,逃課等厭學現象。

          3、生活不適應

          新生報到時,大多由父母親戚組成的親友團送到學校,幫助辦理入學手續,寢室等安排妥當。當學生真正1個人面臨集體生活時,有些學生出現生活能力差,個人主義,不會理財,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增加,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

          4、心理不適應

          新生進入大學,未能及時適應大學生活,角色轉變不及時,心理問題隨之產生。有些新生不能走出高考失利的陰影,便產生不平衡或退學的念頭;新生角色轉變需要時間過程;新生中的單親現象、攀比現象也會使心理失衡。

          2、入學教育內容

          1、目標教育

          大學生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要立志,要有理想,向往更高、更遠、更美好的未來。按魯迅先生的說法,任何1個人只要認準目標,積之十年,總可以成為1個專家的。如果學生只是1門心思地學,學到最后什么也都沒有。要學生明白,要圍繞目標去讀書,圍繞著目標去思考,圍繞目標去交友,圍繞目標去旅游,圍繞目標去實踐。

          2、學習教育

          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1項任務就是學習。學習教育要包括:第1、幫助新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定位。大學學習是為自己未來立足于競爭激烈的社會而準備的。第2、教育新生明確學習主體的角色轉變。高校的學習主體就是大學生本人。大學生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同時參與各種豐富的業余文化活動,加強能力培養,力爭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第3、幫助新生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適應大學習特點。第四、幫助新生學會科學統籌時間。第五、幫助新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和網絡中的各種資料,對自己的資源進行更新。

          3、紀律教育

          新生1入學,要進行法律與校規校紀教育,從全方面嚴格要求,輔導員要提醒學生,道德是告訴你要做什么,法律、規章制度是警示你什么不能做,輔導員要結合以往的事例,反復講,講透徹,如《學生手冊》中“學生管理規定”的內容,要讓學生明確哪些是他們不可以做的,并在思維意識上建立起遵守法紀校紀的自覺性。

          4、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高速的發展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學生面臨的問題及壓力越來越多,有心理失衡而引發的慘劇更令人觸目驚心。據相關部門統計,全國25%—30%的在校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新生剛離開家,離開父母,來到1個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不同的學習方法,以及生活方式,這些勢必會給學生帶來諸多不便,易造成學生的心理上的失衡,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疾病。因此,在新生入學后,要重視他們的心理狀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特別要關注心里有障礙,貧困生、孤殘及單親家庭的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動向,給予關心和愛護。

          5、安全教育

          要讓新生盡快熟悉校園及周邊環境,附近道路特點。校園內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部門的位置,提醒學生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要自覺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營造1個輕松、安全、優美、整潔、舒適、和諧的學習環境。

          3、新生入學教育的1些做法

          新生入學教育是1個系統工作,在教育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1、與家長建立聯系

          在新生報到時,我們給家長1封信,將系內1些要求及輔導員的聯系方式告之家長,希望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來,學校與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掌握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學業。

          2、建立基本情況庫

          在第1時間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的為學生提供幫助,如貧困生庫,家庭基本情況庫等,通過這些讓輔導員更好的了解學生具體情況,特別是對特殊情況的新生。

          3、座談會

          請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授,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對新生將要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聯系本專業往屆畢業生中成功的例子,讓新生有目標感。

          4、大會與多種形式教育

          輔導員對新生可以采取集中開會,但要輔以個別談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讓新生逐步適應大學生活,完成角色轉變等問題?梢圆扇 耙岳蠋隆钡霓k法,通過老生口耳相傳式的教育,讓新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新生入學教育不僅限于以上內容,如傳銷、上網、手機短信詐騙、銀行卡被騙等現象,誠信教育等等都是必要的。希望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讓學生做到珍惜學習機會,明確學習目標,掌握科學方法,順利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 宋加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探討.山東農業教育.2007年第1期

          [2] 李永寧.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幾點思考.西北政法大學報.2006年第254期

          [3] 賈詠梅.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北京城市學院報.2006年第4期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篇2

          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運動開始在美國展開,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心理學中發展的比較完善的實驗測量方法,對人類的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進行研究,從而促進人類群體不斷的完善發展。文章基于積極心理學就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問題進行討論研究。

          一、當前階段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已經有許多高校開始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問題,將入學教育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之中,但總體來說,新生入學教育還存在許多缺點及不足。首先,大多數學校的新生入學教育都采用的是入學教育周的模式,僅有少數學校改變了教學的內容以及形式,總體而言國內高校入學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比較單一。內容上來說,目前我國的各大高校對于新生的入學教育并沒有制定一個統一的規章或者要求,大多數學校的入學教育都是圍繞學校的校史、校規、專業課程、大學生涯規劃等內容展開。形式上來說,大多采用開學典禮、班會、學校校園參觀、校史陳列館參觀等形式,學校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入學教育的內容、形式都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傳統心理學、主流教育學理念的影響之下,學校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關注度更高,入學教育重點圍繞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產生以及行為矯治等方面,入學教育的時間大多比較短,一周到一月左右,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策略

         。ㄒ唬┙Y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入學教育課程目標

          積極心理學指導之下,學校的相關教育人員在設計入學教育目標時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能夠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能夠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樹立整體教育課程觀,要以幫助學生盡可能快的適應大學生活為主要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要能夠將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通過個性化教育與集體教育結合的形式,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自主發展問題作為重點,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及時間,培養他們自主參與的意識。

         。ǘ嫿ǘ鄻踊娜雽W教育組織體系

          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僅限于個體內部,積極心理學將這一范圍擴展到了個體與群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積極心理學認為,環境對于個體心理因素影響非常大,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入學教育中主要表現在“全員教育”中,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新生入學教育時,學校要能夠建設一個團結友好的校園文化,全校的教職工共同關愛新入學的學生,為他們營造一個充滿溫暖及關愛的校園環境。此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高校入學教育要能夠建立起一個學校與家庭相聯系,共同教育的模式,幫助大學新生能夠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從心理上、思想上為后期的學習做好積極的準備。這就需要學校的領導、教師以及高年級的學生全員參與,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大學新生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學?梢猿闪⒁粋入學教育領導工作組,由該工作小組進行整體的規劃,將新生的入學教育問題納入到學校各個院系的課程計劃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組、思政教育組、職業規劃組等不同的入學教育領導小組,然后各小組之間統一規劃合作,完成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

         。ㄈ┤雽W教育特色化建設

          積極心理學中倡導要關注個體的積極興趣的培養問題,要能夠通過各種形式不斷的激發個體的內在潛力。為了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積極品質,要能夠增進他們的積極體驗,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自己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快樂的心態下開展各種學習、實踐活動,最終形成某種人格特征。學校在教育工作之中,首先要能夠將入學教育納入到學校的課程系列之中,然后深入的開發挖掘班級、團隊以及家庭的資源,組織引導開展一些積極健康,能夠突出學生個性的活動,比如興趣小組、舞蹈協會等,讓學生能夠自由的選擇活動的內容、形式,形成一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環境,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要建設宿舍文化,大學宿舍是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重要場所,宿舍的環境對于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入學教育過程中,學校要能夠有意識的為學生營造文明、友愛、團結的宿舍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宿舍規范制度,加強宿舍文件建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同時幫助學生盡可能快的融入到新的生活環境之中。最后,學?梢酝ㄟ^構建一個個性化的入學教育網站,讓新生能夠通過該網站及時的了解學校的各種信息知識,解決學生的各種疑問,減輕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壓力的同時,更方便學生的學習生活。且95后的學生對于網絡的接受度非常高,他們習慣于利用網絡解答各種問題,這種方式也更符合學生的行為習慣,更受學生歡迎。

         。ㄋ模┮詫W生為主體開展入學教育

          積極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心態對于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積極健康的心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新的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學校在開展入學教育的時候,要能夠以學生為主體,協調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避免學生過分依賴教師,要能夠通過各種戶外拓展活動、學習實踐活動等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結束語

          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對于高校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校的新生入學教育中,要能夠明確教育目標,構建多樣化的入學教育組織體系,為學生營造積極的生活、學習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蘇麗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9).

          [2]鄒亞.論我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意義、問題與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3]劉天目.“95”后新生入學教育新途徑探析[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7(02).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篇3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過程是大學生完成角色轉變及適應的過渡階段,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入學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高校后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隨著人類生活與生態學的緊密結合,很多研究者開始用生態學的觀點、視角去發現、思考問題,最終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學的理論逐漸成為一種指導思想、一種新的方法論視角[1]。在卓越學生培養目標下筆者運用生態學的觀點探討了入學教育的規律,可提高入學教育實效。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在一定區域中共同棲息著所有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由于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2],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其三大特點;且處于生態系統中的每個個體為保持系統穩定性與其他物種保持相互合作的關系。入學教育就像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物種,它是高等教育這一大的生態系統良好開展的一部分,入學教育的教學內容以及各種信息都在入學教育這個生態系統中進行流動,在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影響,形成一個生態教學場。這個教學場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群體和環境所組成,每個個體和群體都在其中通過交流、互動,達成目標,共同成長。因此構建入學教育生態體系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快速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十分必要。

          1入學教育在卓越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探析

          1.1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入學教育是高校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有利渠道。一方面,通過座談的方式,可以搭建師生互相認識和溝通的平臺,可以傾聽大學生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發現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做好思想糾偏工作,學生也可以在民主的氣氛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一過程可構建出和諧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學校整體情況、規章制度、學生學習和生活等各類信息時,創造出一種坦誠相待的氛圍和透明暢通的信息通道,讓每位學生切實感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關心、關愛,從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激情。

          1.2引導學生自我認知

          入學教育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進入新的學習環境,首要工作就是要進行個人分析,認識和估計自己的性格特點、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客觀評價和判斷自己,找出優勢和不足,經過對自身全面認知的過程后,制訂科學的大學行動計劃。這種過程,實質就是對自身了解和反思的過程,有利于大學生提升對自我的全面的、系統的認知、分析和判斷,認清自身值得發揮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1.3引導學生做人和做事

          入學教育生態體系的建立對于剛進校的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的動機、需要、目標和行為具有十分明顯的導向作用。從高中剛過渡到大學,很多學生會遇到角色需要轉變、對新環境的適應、新的人際關系的組建和維護、不同難度的專業課程的學習等問題,抓住入學教育這一個切入點,積極引導,能有效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大學發展的方向;也能為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大學生有目標、有計劃、有方向地學習,把自己的行為都集中到促進既定目標的實現上來。

          1.4引導教師進行賞識教育

          入學教育生態體系的建立對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起到鼓舞作用。在師生建立了初步信任后,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對他們進行賞識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明晰大學生的未來發展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大學四年的目標和規劃,把大學當作起點,只要愿意勤奮、努力,逐一實現他們制訂的目標,他們就會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和引導他們不斷朝自己設定的更長遠的目標前進。因而,入學教育可引導學生對大學四年構建一個藍圖,有利于消除他們的懶惰思想,糾正他們的思想認識偏差,形成一種積極上進、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

          2入學教育生態體系的構建

          入學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教育主體、環境、過程和內容,筆者構建的入學教育生態體系是基于教學服務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其中環境生態的構建是最重要的,為保證其生態性,由環境生態分別制約教育主體、過程和內容.

          2.1入學教育環境生態

          2.1.1學校實體環境創設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圍。教學服務型大學以培養卓越人才為目標,應高度重視和促進入學教育的發展,將卓越學生的培養與入學教育相聯系,建立由校長、思想政治專家和教授為學生上第一課的方式來創設全員育人的環境,逐漸成立入學教育專家庫并不斷更新,這是壯大入學教育師資隊伍的有效途徑。另外,學校關注教師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教師承擔著學生三觀教育的任務,應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和觀點,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強學術影響力,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進而影響、服務和帶動學生。

          2.1.2網絡環境生態在全媒體時代下互聯網思維為入學教育環境體系建設提供了資源、載體。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創新網絡思政教育,建設有學生和青年教師組成的網絡宣傳員隊伍,利用輔導員博客、微信公眾賬號等主抓網上輿論思想教育陣地。青年學生接觸網絡比較多,大部分信息從網上獲取,網絡充實了學生知識的同時淡化削弱了傳統思政教育帶來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入學教育前需要創設健康主流的網絡環境,利用思政教育網站、QQ、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徑搶占思政教育網絡主陣地,構建師生互動、雙方話語表達和監督的平臺,讓學生能夠正確客觀地表達自己的訴求,這將對入學教育學生行為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2入學教育主體生態

          2.2.1師生關系生態從教師權威到師生平等,凸顯以生為本。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外,主導者、人文關懷者、培養者和合作者是對現代教師的定義,是師生生態關系構建的基礎。大學生初入校園,對一切都比較陌生,要想迅速融入大學,順利開啟大學生活,入學教育是第一課堂,入學教育中師生平等關系的構建和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入學教育師生生態關系的構建應摒棄傳統教師權威的觀念,構建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感到輕松、親切,首先愛上這里的教師,進而拉近師生距離。

          2.2.2教學話語生態

          1)師生交流從被動灌輸到主動交互式對話,實現從控制性到參與性的轉變。教師是話語體系的構建者和傳播運用者。大學生思想相對比較開放,認知視野寬廣,比較排斥空洞的說教,需要有時代氣息的思想注入,教師要不斷創新,在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目前,通過很多文獻得知,入學教育存在說的沒人聽,講的信仰和真理不信,理論性強的內容不能理解,教育者話語表達與學生心理期待存在較大落差、影響雙方對話效果,導致無效溝通等問題,直接影響入學教育實效。在師生話語構建中要摒棄以往的被動灌輸的固有模式,應深入到學生中進行自由平等交流,實現交互式對話,并在話語體系構建中搭建參與式平臺,多傾聽學生的心聲,讓他們有傾訴的地方,這也是快速了解學生、掌握其思想動態的一種途徑。

          2)話語運用從固定化到形象化。入學教育中尤其是理念教育、愛國教育和校紀校規等內容運用比較多的是標準嚴肅模式化的語言,雖然很多學校在創新入學教育模式,如利用志愿者活動、午餐會、新生研討咨詢會等形式,但語言的傳遞還是固定化的較多,根據現在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他們更容易接受貼近他們生活、符合他們心理訴求的語言,在入學教育話語構建中應盡量形象生動可視化。有人提出語言和思維是緊密聯系的整體,思維的形成在入學教育中也非常重要,形象化的語言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形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運用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話語獲得對入學教育的認同和接受,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思想需求,把握他們的思想活動規律和特點,再結合他們自身在自媒體下的精神需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話語進行講解,力求通俗、形象和生活化,貼近學生心理接受程度,這樣易達成共識,進而增強入學教育的生機,提高入學教育效果。

          2.3入學教育過程生態

          入學教育過程逐漸開放化,保證從控制性課堂到開放式課堂的轉變,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整個教育過程不是固定化的,而是能夠允許學生自己提出感興趣的內容、想解決的疑惑以及普遍喜歡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入學教育這個生態系統中各種信息的流動,在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影響,形成一個生態教學場。這個教學場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群體和環境所組成,每個個體和群體都在其中通過交流、互動,達成目標,共同成長。

          2.4入學教育內容生態

          雅斯貝爾斯大學在整全人教育下提出整全人應擁有以下特征:

          1)擁有淵博的知識理念和獵取知識整體性的眼光,因為大學主要是以整體性知識的形式存在,整全人只能在有整體性知識的環境下培養,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環境適應性的提高。

          2)具有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科研能力,擁有科學的觀念和堅定的科學立場,對研究能夠進行科學評價并接受褒貶。這也是大學特色性的體現,比如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師科研中學習和體會。

          3)具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強調通過自我思考最終實現自我負責觀念意識的養成。4)自由的自我約束力,主要體現在學術自由上[3]。以上這些特征正是教學服務型大學培養卓越學生的目標,對高校入學教育內容的選取有很大的啟示。筆者認為入學教育內容應緊緊圍繞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引入校長第一課和優秀校友榜樣性教育。2)注重學生主動求知意識,使得學生學會發問,引入優秀科研教師和學生勵志教育。3)注重大學自由環境的營造,實行靈性教育。

          4)注重人文教育,引入責任感教育和挫折教育。雅氏提出人文教育重點通過大學精神的教育來實現,進而提高自我意識。這里重點進行大學精神的教育和解讀。

          5)注重專業技能,引入專業教育。除此之外,應精選安全教育內容,尤其是適合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安全和性安全知識!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特別提出,要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和學校安全管理,提高預防災害、應急避險和違法犯罪活動的能力。這是針對國內外近年來頻發的校園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提出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的事件屢見不鮮,要在新生剛入學時先入為主,讓學生了解安全才是他們開啟大學之旅最重要的前提,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刻不容緩。

          3小結

          教學服務型大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卓越學生,要重視入學教育對其引導的重要性,本研究構建的入學教育生態體系雖是雛形,但可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使得學生的開學第一堂課能夠在學校環境、師生主體、教學話語及教育過程動態互動下保持生態性。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篇4

          摘要: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學新生入學的家庭教育就是要通過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幫助大學新生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變的各項準備工作。當下的大學新生家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尤其是認識上的誤區影響了教育效果。大學新生家庭教育不但要做到與大學相銜接、與社會相適應,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協同。前置高校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協同社區青少年社會教育,是提高大學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大學新生;家庭教育;教育前置;社區教育

          一、引言

          大學新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的轉變期。在入學前的近三個月時期,父母或其他年長者的家庭教育替代學校教育,成為大學新生入學前逐漸完成角色轉變的依托。不良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會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與中學相比,現代大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與大學生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之所以不在中學階段呈現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同一性發展階段普遍延后,另一方面是“高考的沉重壓力暫時掩蓋了因不良家庭教育帶來的心理問題”。[1]大學新生入學前,如何避免家庭教育的誤區,探究依托家庭教育推進大學生新生的前置教育,對于促進大學新生適應未來大學生活,培養獨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就此對所在學校大學新生進行了調研,以此來分析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誤區以及解決的路徑。

          二、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內涵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體現出啟蒙性與終身性、個別性與靈活性、感染性與權威性等特點,具有不可替代性。[2]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大學生的成人成才離不開家庭教育。大學新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心理上還不很成熟,在進入大學前后,仍然要依賴于家庭的幫助,加強入學前的家庭教育相當必要。家庭教育作為非正規教育,其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常而言,前者是指“家庭成員之問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后者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長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3]

          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屬后者,即在正規學校教育暫時缺失的情況下,通過家庭中年長者的言傳身教,幫助大學新生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變的各項準備工作。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有別于中學時期的傳統家庭教育。傳統的學生家庭教育是偏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中學生的應試能力以考取理想的高校,成為家庭關注的重點。家庭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運轉,除了學業成績外,其他似乎可有可無。高考結束以后,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使得傳統的家庭教育失去重心,學生家長普遍出認為,子女已經考上大學,成為大學生,將來要遠離家庭,獨立生活,無需再如以前那樣嚴格要求,“所以現實中很多家長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向子女提供充足的資金方面”,家庭教育不太關心。[4]

          這其實是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大學生,特別是大學生新生尤其要加強家庭教育,只不過是家庭教育的側重點由關心子女的學業成績,適時轉變到教育子女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子女在離開家庭呵護的情況成夠成長。大學新生入學以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適應大學生活。高校大學新生入學以后會面臨的各種困擾,這些困擾歸根結底是心理適應能力不夠。心理適應能力與大學生的成人成才相關,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能力不高,會使學生產生“新生綜合癥”,嚴重的可能會引發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等極端行為。研究報告表明,在大學生新生心理適應困擾中,“資源利用、人際關系困擾最為明顯,職業目標和獨立生活困擾次之,學習方法困擾最低”。[5]

          因此,大學新生入學前,通過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圍繞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確定自己職業目標、如何學會獨立生活等問題,進行有針對地進行預備,是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三、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教育盡管是家庭成員之間互動教育,但是也不是簡單的過程,家庭教育也受種因素的影響。整個社會外部環境以及家庭中的家長素質、生活環境、社會關系、成員關系等內部因素,都會對家庭教育產生影響。子女考取大學,對家庭而言是件大事。對于大學新生而言,大學生活是陌生的、充滿期待的人生新階段;對于家長而言,離開家庭生活庇護的子女進行大學生活,同樣也是未知的、充滿期盼的新生活。調查表明,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新生入學前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但是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誤區。

          一是將未實現的愿望設定為子女目標,誤導大學新生未來職業規劃。許多大學新生在對大學生的生活充滿期待的同時,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并不清晰。在對大學新生未來職業規劃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中,長輩的教誨影響很大。部分家長盡管并不了解新生所學的專業,甚至沒有認真考慮孩子的興趣、志向,但卻對孩子將來做什么都進行了設計,而這些設計往往更多地滲雜了父母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包含了家長對于社會功利化的理解。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做什么,成為大學新生職業規劃的目標。由此,在大學新生中,由于期望的目標與現實的條件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專業興趣不濃、追求目標不明以及學習動力不足,使得大學新生產生諸多的困擾。

          二是將大學教育簡單理解為學業教育,忽視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教育。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盡管都是正規教育,但是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卻有根本的區別。如果說中學教育是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那么大學教育是綜合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的綜合教育。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大學教育的主旨。大學新生入前的家庭教育,最常見的教誨就是:到大學以后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其他什么事也不要問。教育大學新生入學后抓好學業成績,這并無不妥,但是僅此還不夠。大學教育畢竟不是應試教育,大學新生,在有效地開展大學學習之前,“最重要的莫過于大學意識的覺醒”,而不是“急于埋頭努力讀書,毫無遺漏地接受新的書本知識,而是要首先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充分的認識,明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地安排大學的學習和生活”。[6]

          大學教育的內容豐富,除了知識學習外,還有知識學習、技能培養、理想信仰教育、職業道德培育、社會責任感養成,等等。三是將大學生活基本等同于物質生活,延長大學新生校園適應周期。大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利用課外時間,獨立或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教育培訓、學科競賽、學術講座、科研項目、文學藝術創作、社會實踐等各類活動。但是初進大學校門的'新生面臨選擇困惑問題,因為在入學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關心的是孩子入學以后的衣、食、住、行,認為大學除了學習以外,生活就是簡單的物質生活,鮮有家長會告訴孩子大學生活會面臨什么。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家長對新生入學以后生活的關注,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在入學前的教育中,缺失幫助新生如何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內容,甚至有些家長教育孩子不要參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這無形中延長了大學新生校園適應周期。四是將部分社會陋習視為社會的閱歷,傳遞大學新生錯誤的價值觀。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時期,大學新生入學后新生第一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樣,入學前的家庭教育是新生邁入大學,樹立人生新標桿的起步教育。以自己的社會閱歷教導孩子掌握為人處事的方式,這對于提高大學新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部分家長將投機取巧、貪小便宜、弄虛作假、敷衍了事等一些社會陋習作為社會閱歷,滲雜在新生入學的家庭教育中,顯然誤導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大學新生入學以后出現的功利思想、自私自利以及不誠信行為,住住與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聯。

          四、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的路徑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又要講究適當的方法,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7]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中,圍繞即將面臨的大學生活,有針對地選擇切合實際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培育積極的情感,使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事半功倍,從而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礎。但是,大學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要做到與大學相銜接、與社會相適應,這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協同,F代教育學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態,“家庭教育注重情感的作用,富于情感感染力;社會教育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富于興趣吸引力;學校教育全面系統,能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方向明確”。[8]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相互配合可有利于發揮教育的互補作用與整體效率,促進教育方向的統一。大學教育是學校教育,大學新生入學前教育是家庭教育,并輔之基本的社會教育。從中學畢業到進入大學,這段時間雖然只有二個多月,但卻是正規教育的空檔期,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可以促進大學新生完成角色的過渡。由此可見,新生入學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前置高校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協同社區青少年社會教育,是提高大學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徑。前置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就是將高校的專業思想教育、校紀校規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入學教育內容前置新生入學以前,由家庭教育來完成。通過教育前置,使大學新生了解大學、了解專業,從而轉變觀念,明確目標,縮短入學以后的適應期。新生入學教育前置關鍵是要構建大學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相互溝通機制,學校提供教育內容,而具體如何傳遞給大學新生,需要家長根據家庭情況和學生個性,自行選擇適當的方法和時機。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生入學教育前置不僅可行,而且必要,這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學新生“空檔期”可能出現的失范問題。同時理為重要的是,借助前置教育,家長與大學之間架構起相互通聯橋梁,這無疑對大學生入學以后的成長成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五、結束語

          協同社區青少年社會教育就是依托社區社會教育資源,將社會公德、社會服務、社會交往等內容融入家庭教育,培養大學新生的社會責任感,以為大學生入學以后的素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現代社會,“社區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和目標,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社區教育的重要形式。[9]

          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大學新生社區教育需要注意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教育方式的時效性。例如,通過社區橋梁,組織大學新生家庭,參與社會調研、社區義工、尊老幫扶活動,這些活動看似簡單,但卻能培養大學新良好的社會風尚,同也提升大學新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使之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當然,前置入學教育與協同社區教育只是提高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效果重要路徑,但是不是唯一路徑。實施新生入學前的家庭教育還涉及到家長觀念的轉變、高校入學教育模式的創新,同時針對不同家庭環境與大學新的個性特點,還需要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徐輝.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31.

          [2]王世意.心理學原理及其應用[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145.

          [3]閆旭蕾,楊萍編.家庭教育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

          [4]王春梅.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4):32-34.

          [5]鐘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4):128-132.

          [6]趙百剛,王明哲,顧念念.大學生涯規劃[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12.

          [7]柏鳳岐.現代家庭教育實踐與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讀者出版集團,2012:53.

          [8]楊兆山.教育學原理[M].沈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93.

          [9]謝晶仁.社區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理性透析[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90.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篇5

          摘要: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是工科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向創新型社會轉變的必然要求。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方面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及校內外相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新生入學教育應從意識激發、文化熏陶、實踐提升三個層面來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關鍵詞: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新生

          入學教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校企、校地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1]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邁入高校后的“第一課”,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對新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新常態下,工科高校應注重激發新生創新創業熱情,多維度、多途徑促進新生創新創業意識萌生和實踐轉化。因此,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前移并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就成為實現工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應然要求。

          一、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融入工科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生入學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性工作

          新生入學教育是新生步入大學后的第一課。新生入學教育的質量不僅關系著新生融入大學生活的速度、廣度和深度,也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推崇創新、追求創新的新常態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社會對大學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支撐。[1]基于此,工科高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戰略應圍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來確立,樹立“強化創新意識、訓練創造能力”和“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教育理念,將創新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激發新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環節,在大學新生中播撒創新創業的種子,可以有效幫助新生增強創新創造的自覺性和針對性,從而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成才成長的重要支點

          大學新生是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強的青年群體。要把握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關鍵期,從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階段開始,主動根據新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精心設計新生入學教育方案和內容。新生入學教育通過給予新生及時有效的指導,可以幫助新生較快熟悉、適應大學學習方法、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對新生開啟大學學習和生活新篇章,逐步成長、成才、成功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雖然是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的鍛煉和積累,但新生入學教育的導向性、方向性、基礎性決定了其可以在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好的開端不僅關系到新生的整個大學生涯,也會對其今后的可持續發展與成才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融入工科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感召下,我國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受到足夠重視。在此過程中,高校如何從全過程育人的視角,把新生入學教育環節作為探索并貫徹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營造創新創業教育氛圍的重要抓手顯得尤為重要。盡管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也結合學校實際做出自己的特色,但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深入發展,參與教育的主體范疇逐漸擴大,相關研究不斷增多,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部分工科高校中,部分教育者并沒有真正理解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對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價值,認為這只是針對少數大學生的就業行為或創業實踐。這導致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還停留在固有狀態,沒有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得到滿足。同時,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上,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形式單一,不能真正調動學生創新創造的激情。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校未能將實踐創新和技能創新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導致學生缺少創新實踐的機會,使其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對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的組織安排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大多數工科高校入學教育形式和內容仍局限于傳統的集中學習和專題講座。新生入學教育的時間大多安排在開學后的一周時間內,內容多、時間緊,且不夠細致、具體,有些還和軍訓或者基礎課教育穿插進行,創新創業意識的教育活動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對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各層面的教育統籌考慮不足,也缺少深入系統的規劃和思考。與此同時,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集體教育所占比重仍較大,相對深入、細致的個別溝通較少,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層次剖析和雙向溝通,個性化指導偏少、新生與教育者互動較少。這些勢必會對教育效果帶來消極的影響。

          (三)校內外相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亟待建立

          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雖然大部分工科高校都在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基于新生入學教育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但行業內或區域內尚未形成資源互補和良性互動,無法有效地發展合力。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創新創業教育本身有自己的屬性和特點。它要求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既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又要有廣博的理論知識,[3]而目前從事新生入學教育的教師流動性大,人員結構單一,專業人員不足。我國高校從事新生入學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輔導員、班主任及學生骨干,而基于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的新生入學教育需要更廣泛的專業教師和專家參與。第二,整合校內外資源推動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的力度不夠。校內層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各部門、各學院、科研系所之間的橫向融合較少;校外層面,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與政府、社會、企業等協同平臺缺乏聯動載體和機制。

          三、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融入工科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路徑選擇

          對于工科新生而言,創新創業意識的激發有助于其專業興趣的培養,這與工科專業特點密不可分。新生入學教育活動可以從感知、體察、實踐等層面為理工科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創造條件。通過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及切身體驗,為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植入有利的外部誘因,引導學生逐步將對創新的熱愛之情轉化為創新行為的持久動力,進而引導學生確立學校認同、專業認同,開啟他們大學四年的求學之路。

          (一)感知層面:意識激發

          1.感知科技魅力:與大伽面對面與名家名師面對面,旨在構建師生學術交流的平臺,激發新生科研創新的興趣,鼓勵他們勇于攀登科學顛峰,將設想變成現實,以新技術推動產業的進步。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工科高?赏ㄟ^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如“教學名師告訴你如何學習”“與學術大伽對話”“走進科研精英工作室”等,引導新生了解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激發新生的求知興趣和創造激情,促使新生在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中不斷成長。2.分享學霸高招:與學長零距離學長零距離活動旨在通過學長的現身說法和學長向新生分享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加強新老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的“傳、幫、帶”,這種朋輩的教育模式對新生更有觸動意義。工科高校可通過組織開辦“優秀校友與新生面對面”“師兄師姐有話說”等形式靈活的活動,促使新生及時有效地了解大學科技創新活動的關鍵所在,樹立心中榜樣,盡早做好全面規劃,提升專業學習興趣。

          (二)體察層面:文化熏陶

          1.營造創新創業氛圍:讓創新成為思維習慣氛圍營造是人才培養的沃土,工科高校應通過打造創新創業基地以及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來營造濃厚氛圍。要堅持將新生入學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基地開放日”活動,讓新生近距離接觸了解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新生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組織科技創新團隊先進事跡報告會,使新生從初入校開始就可以了解學術科技團隊從組隊到運行的過程,為新生提供可模仿、可借鑒的“科技創新團隊作戰”的成功范本,引導其了解識別機會與資源。組織新生參加科技創新作品展和科技企業文化游活動,將科技協會會員平時制作的科技作品和高年級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的獲獎作品進行展出。引導新生近距離接觸企業并了解企業實際需求,促使其對相關公司的行業狀況、發展歷程、公司狀況進行全面綜合了解,對技術人才培養和行業的發展前景等問題有初步的判斷和認識。在各類活動過程中促使新生領略創新創造的魅力,使其切身感受科技創新的氛圍,激發他們對學術科技的興趣,幫助其樹立專業學習的信心。2.彰顯創新創業活力:讓創新行動觸手可及在新生開學季,學?砂础1+N”的模式配置專業導師和新生,即1名專業導師與多名新生結對子,由新生以自愿報名的形式參與到專業導師的科研團隊中,開放共享名師實驗室,讓學生在大一時就能與導師密切聯系并熟悉科技創新活動;積極發揮二級學院的特色和優勢,成立“青創空間”,使新生可以更直觀、更近距離地接觸學長們日常的創新創業活動;同時,針對大一新生定期開展創新創業沙龍,邀請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經驗豐富的專業老師或工作室成員進行交流和研討;注重引導新生積極參與學生創新創業社團,通過開展“走訪創業者足跡”、創者沙龍、創客咖啡、編制校園《創者》雜志、展播創新創業微電影等,形成濃郁的“愛創、敢創、能創”的校園科技創新文化氛圍。

          (三)實踐層面:創設平臺

          1.搭建多樣化、個性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工科高校應重視對大一新生進行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充分拓寬理論平臺和實踐空間,讓大一新生在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平臺上體驗創新創業文化,參與創新實踐,增強創新能力;要充分發揮重大協同創新平臺的作用,探索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在新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組織不同專業的新生到不同的校企合作平臺上進行實踐鍛煉,并在平臺上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進行直接對話;按照“企業出題、學生參賽”的思路引導新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科技競賽活動,不斷培育新生科技創新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增強人才培養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設計融合專業學習與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的路徑創新創業意識培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體系,也有其教育理念的支持,有其相應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課程和教育方法。[5]工科高校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通過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相融合;要積極構建“團隊+競賽+初孵+深孵”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訓鏈條,通過帶領新生進行前沿性的科研實訓,引領其創新并通過創新成果進行創業,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培養大批高層次“創業型”和“創新型”人才;[6]要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選拔來自不同專業的新生,通過采用“2+2”的培養模式以及跨專業的實際開發項目訓練,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在工科高校中大力推進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將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既是工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也是高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科高校和青年學生是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建設的核心,要注重把握新生入學教育關鍵期,積極拓寬工作思路,主動整合校內外資源,牢牢把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價值,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真正使其在思想上、實踐上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雪飛.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1):73-74.

          [2]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9-11.

          [3]唐羽,肖嫻嫻.當前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現狀分析[J].高教論壇,2015(10):19-20.

          [4]宋之帥.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4:20.

          [5]羅嘉文,蘇一凡.基于“前孵化器”建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討[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5):74-76.[6].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 篇6

          摘要: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面臨各種困惑和迷茫,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及今后的成長成才。因此對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使他們盡快了解大學特點,走出困惑和迷茫,對于他們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探討

          大學新生進入大學校園后,面對的是一具新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環境,他們要完成生活上的自理、學習上的自覺、管理上的自治、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標上的自我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新生容易出現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現象。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影響他們在大學中的生活及今后的成長成才。因此對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使他們認識大學的特點,走出困惑和迷茫,幫助和指導他們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認識大學的特點

          大學與中學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生活、交往和社會活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認識大學的特點是適應大學生活的前提,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對大學的特點有所了解。

          (一)學習方面的特點

          大學的學習與中學相比有了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由被動變為主動。在中學階段,整個學習活動都在老師的安排下進行,學生自己很少有自主的學習活動。大學的學習與中學相比有質的飛躍,這種飛躍首先體現在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由學生學習的“保姆”轉變為學習的顧問和導師。教師教學不再是面面俱到地講解書本,而是引導你自己去思考、去研究問題。在這種環境下學習,更多地強調自主性,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自主地安排學習。如果中學階段的學習是拄著拐杖走路,那么,大學階段就是要丟掉拐杖,獨立行走。

          2、由緊張變為寬松。中學階段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同學們把那種極度緊張階段用“黑色”來表示。大學的學習環境與中學相比要寬松得多,首先是上課的時間少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每天除了幾節課外,其他時間由你自己支配。面對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有的同學不知所措,他們沒有擺脫中學階段那種外力強制下的緊張學習的慣性,他們不了解大學學習的特點,還不理解寬松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其實,大學的學習是外松內緊的,這里同學之間分數的競爭不再那么激烈了,但是卻有其他方面的競爭則更加激烈了,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寬松的環境,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

          (二)生活環境方面的特點

          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稱為“小公主”和“小皇帝”,一直是在父母的呵護和嬌寵下生活。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后,家長受“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風”心理的影響,為了不影響我們的學習,生活上又成為家長的重點保護對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衣食無憂的生活,生活上的事情絕大多數由父母包辦。進人大學,離開了父母、長輩的悉心照料,真正的獨立生活開始了。衣、食、住、行,這本來是成年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常識和能力,對于我們的部分新生卻成為新課題。

          (三)全新的人際環境

          中學時代的人際環境是以家庭和社區為中心形成的穩定的區域環境。這種環境中,大家有著長期的密切往來,形成了許多共同的生活習俗、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和地方的語言文化等,中學生在這個環境里穿梭于父母、親友之間,這種和諧的、熟悉的人際環境使他們感到安全、坦然、自如、松弛,有了喜悅,有人共同分享,有了苦悶也便于傾訴和發泄。而在大學我們面臨的人際關系要復雜得多,由于同學們來自不同省市,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家庭環境的影響,生活習慣、語言、性格和價值觀念各不相同。而新的人際環境與我們以往的人際關系相比廣泛而深刻。這些是我們中學時代所沒有遇到過的。

          (四)社會活動方面的特點

          進入大學后,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班委會等組織活動增多;由志趣、愛好相同的同學自愿組織起來的各種學生社團的活動豐富多彩,同學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大大增加。

          二、大學新生面臨的困惑和迷茫

          告別中學來到大學,嶄新的大學生活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由于入校后所面I臨的諸多變化,我們需要自我調整來逐漸適應新的環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大學新生的困惑和迷茫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一)失落感

          我們在中學時代把大學想象得非常美好,進入大學之后,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由于同學們的期望值過高,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夠滿意,對一些教師的教學可能也不夠滿意。另外還有一些同學對專業學習感到失落。

          不僅對專業課的學習不感興趣,而且對將來的就業也感到茫然。

          (二)自卑感

          大學新生入學之后會由于各種原因而感到自卑。進人大學,大家就會逐漸發現大學生活的內容與中學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大學生活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了,比較的方面越來越寬泛了。有的同學可能在中學成績較好,而在其他才藝方面不如別人就可能感到自卑;因學校和專業不理想而自卑。由于各種原因有的同學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或者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與考上理想學校和理想專業的同學相比感到自卑,于是感到理想破滅,前途迷茫,情緒低落,以為自己一切都不如別人,從喪失了上進的信心;因來自農村或家庭貧困而自卑。有的同學來自農村或貧困家庭,到大學之后看到別人在生活方面比自己強,感到自己非常寒酸。別人有的東西自己沒有,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自卑感油然而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卑。有的同學在家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到大學以后許多事情都需要自己來面對,可是自己在許多方面并不能很好地處理,于是開始自慚形穢起來。

          (三)空虛感

          中學的學習生活是緊張的、忙碌的,但卻是充實的,但大學是相對寬松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了,一些同學可能由于沒有恰當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感到收獲不大,沒有成就感。甚至有的同學可能選擇了一些徒勞無益的消遣方式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但是過去之后,則陷入更深的空虛之中。

          (四)孤獨感

          大學的人際關系環境和中學時期有很大不同。我們遠離父母和家鄉來到異地求學。使我們的人際環境一下子變得復雜多樣起來。與此同時,學習成績不再是我們唯一追求的目標,我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并思考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如果我們不能盡快融人這種新的環境。孤獨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三、適應大學生活的途徑

          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后,面臨各種困惑和迷茫,我們怎樣才能盡快從困惑和迷茫中走出來,盡量縮短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呢?

          (一)大學新生要學會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首先,應該從自身做起,讓自己盡快了解大學特點,改變自己在中學時期形成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讓自己適應全新的大學生活,從自身方面,主要從幾個方面做起。

          1、調整好心態。無論你在高考中如何失誤,無論你的專業是多么不夠理想,這些都已經過去!靶坳P漫漫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新的生活。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

          2、確立新的目標。走進大學,我們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然而大學畢業之后結果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能否確立一個合理的目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確立的目標不同,人生的道路就會不同。因此我們進入大學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確立新的目標,只有確立正確的目標,我們才可能成功。我們確立的目標既要符合客觀實際,又要符合自己的主觀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3、學會交往。美國的成功學家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 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而85%則要靠人際關系和他的做人處事能力!庇纱丝梢,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我們遠離自己的父母和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必須學會交往,學會與別人很好地相處。要在大學里學會交往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別人,這是和諧相處的前提。只有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我們才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和生活,從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4、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要想很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首先要學習自主學習,根據自己的目標,適應大學學習的特點,我們要逐漸改變以往的被動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制定一個科學的學習計劃,學會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教室、實驗室等學習條件,選擇適合于自己的社團等;其次,學會獨立生活。我們必須適應新的環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恰當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家庭和學校的支持和幫助

          解決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和學校也要積極提供幫助。父母可以在子女入學前有意識地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入學后,父母的鼓勵、關心和輔導,會大大增加新生適應環境的信心。盡管進入大學后,新生脫離父母的庇護走向獨立,但家長仍是新生適應過程中相對穩定和重要的支持來源,雖然他們不在子女身邊,但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仍能給新生以極大的支持。

          大學的學習和生活與中學相比有很大的差異,由于各種困惑和迷茫使部分新生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教師、高年級同學和部分社團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給處在困惑中的新生提供支持和幫助。學校的有關部門,尤其是學生處、團委、學生會可以采用多種方法指導新生正確把握大學學習生活的特點和規律,引導他們及時轉變自己的觀念。輔導員老師應該向新生講解大學期間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段興利,葉進,權麗華、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淺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4)

          [2]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淺議】相關文章:

        分析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實踐09-17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論文10-07

        談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有效措施09-17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內容與形式分析論文10-02

        醫學新生入學教育論文12-08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論文09-30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體系化探究論文10-01

        社會工作下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論文10-06

        淺議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及對策論文08-1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