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速公路改擴建方案設計論文
1項目基本情況
杭州灣大橋北接線連接杭州灣和滬杭高速公路,是杭州市通往江蘇省的高速通道,車道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120km/h。在杭州市往滬杭新區方向設置了杭州灣滬杭高速公路,在對杭州灣滬杭高速公路的車道進行設計時,采用了雙向六車道的設計方案,并將速度設計為120km/h。在浙江省通往江蘇省方向上,設計了浙江高速公路,而在對其進行車道設計時,采用了雙向四車道的設計方案,并將其速度設計為120km/h。浙江高速公路、杭州灣高速公路、杭州灣大橋北連接線和滬杭高速公路在浙江省交匯,形成6肢交叉多肢樞紐。該區域內地方道路東西大道與高速公路相銜接,形成了該區域內交通流的重要節點。
2各方向高速公路交通流量
杭州灣大橋北連接線高速公路與杭州灣滬杭高速公路方向、杭州市到滬杭新區方向是交通流的主要方向。杭州灣跨海大橋到浙江省方向、杭州灣滬杭高速公路到杭州灣市方向是交通流的次方向。其它方向的交通流可忽略不計。對圖1中的3條高速公路的交通運輸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并對其未來的交通運輸流量進行預測分析,并將分析結果以數據的形式進行表現。預計在未來15年內,該樞紐內杭州灣滬杭高速公路的流量為19694pcu/東西,杭州灣大橋北連接線高速公路一級杭州灣跨海大橋的交通量為18598pcu/東西,江蘇省到杭州灣市的交通量為9352pcu/東西[1]。
3方案思路
3條高速公路集中在統一樞紐,通過的交通量巨大。而為了滿足交通的安全、暢通、舒適以及滿足該區域范圍內交通流的正常由于,在設計方案階段時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
3.1設置的樞紐交叉肢數要盡量減少
“互通交叉肢數與匝道數量間的關系表示,6肢交叉全互通樞紐的匝道數為24條,5肢交叉全互通樞紐的匝道數為16條,4肢交叉全互通樞紐的匝道數僅為8條”[2]。因此減少匝道設置數量有必要減少互通交叉肢數。如果條件允許減少交叉肢數,則盡可能減少交叉肢數。如果所示交通樞紐所處區域有支撐的條件,要適當減少互通布設的肢數。結合圖1路網布置,改交通樞紐中,浙江高速公路與東西大道間路線距離不長。同時也要在,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接線高速公路與東西大道之間設置互通匝道,實現兩條高速公路的連接。因此,在進行樞紐平面設置時將2肢合為1肢。整體樞紐額肢數降低了1肢,匝道布設數量也相應的減少了8條。
3.2減少零交通量方向的匝道設置作為多肢交叉的樞紐互通
對該區域內樞紐互通在各個方向上的交通量進行考慮,并結合圖1所示交通樞紐中的路網關系,綜合該路網所處地域周邊的道路情況,浙江高速公路通往浙江省、杭州灣滬杭高速公路通往杭州市、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接線連接江蘇市的交通量,可以發現通過本樞紐轉換的數量很小,并存在繞行的情況。對區域內部的交通道路進行探測,其中與高速公路互通連接的道路多為公路,此兩方向的小交通流只需要憑借地方路網的運輸能力就能夠解決。在考慮到改建時,需要布置的匝道數量,以及布置匝道的難度,同時也為了實現最低的工程造價。在對圖1交通樞紐進行改建方案設計時,不考慮杭州市到江蘇省方向匝道數量以及浙江省到滬杭省匝道數量。
3.3對樞紐匝道布置要堅持以人為本
該樞紐為5肢高速公路交叉的復雜型樞紐互通。交通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人員在高速路上通行時的方向識別性、高速公路對于交通運輸能承受的通行能力都對樞紐匝道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1)依據交通流分布在各個方向上的大小,具體對匝道的主次方向進行設置,同時在設置匝道時還要遵循相關技術標準,如設計方案中的速度、平曲線半徑以及縱坡度等。
(2)對樞紐區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進行設計時,盡量采用單一出入口形式,采用合理方式歸并各個方向上的匝道出口位置,如果條件允許,應盡可能在主線右側進行出口的設置,將高速公路的出口歸并,提高高速公路的通信識別性。
(3)對樞紐區匝道進行布設時,以合理指標、較優平縱面線優先對大交通量、主交通流的匝道進行布設,實現主交通流放線的舒適性和便捷性。
(4)本樞紐互通設計的匝道路基寬度進行設計時,依據各個匝道的實際交通量和匝道長度確定。設計中主要采用了Ⅰ型、Ⅱ型、Ⅲ型等匝道斷面形式對樞紐處的匝道路基寬度進行設計,以滿足樞紐各匝道通行能力與實際交通量相協調的要求。
(5)為滿足匝道與主線的良好銜接,在銜接段設計了適當長度的輔助車道、加減速車道等設施,有效保障了各條高速公路在樞紐內通行和轉換的交通流平穩、順暢。
3.4完善交通工程設施
高速公路的路基工程、土建工程是保障該區域內交通工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其他交通工程設施如交通預告、交通引導等,同樣是保障樞紐區車輛運輸過程中安全和暢通的重要因素。如在交通樞紐區設置預告方向標志、增設門架式標志牌等,提高車輛運輸安全性、暢通性。加強運營中的交通管理,也是提高樞紐區交通運營安全和順暢的重要手段,如對復雜樞紐區進行交通工程的專項設計。
4方案設計
4.1方案設計過程
(1)綜合考察樞紐互通所處區域的地形、地位以及現場情況,對各條高速公路主線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分析,確定樞紐地面一層為浙江高速與杭州灣大橋北接線,地面二層為滬杭高速跨浙江高速公路以及杭州灣大橋北接線高速公路。然后依據各匝道主、次交通流方向和交通量大小,對主交通匝道的布設位置和縱斷面優先確定。將杭州灣跨海大橋與滬杭高速公路東方向設置為帶硬路肩單向雙車道A、B匝道,設置杭州灣跨海大橋與浙江高速公路浙江省放線為帶硬路肩單向雙車道C、D匝道。
(2)在交通流方向設置匝道平、縱面線形6條,依次為G、H、I、J、K、L。再根據已設置的主交通匝道和次交通匝道對平面布設位置、縱斷面設計進行綜合考慮,處理好線路之間的跨越關系、匝道與主線高速公路的銜接位置,對出入口進行統一合并,盡可能減少樞紐的占地面積。
(3)處于地面層的A匝道為右轉彎匝道,在對第三層的B匝道進行設置,綜合考慮了上跨所有主線和匝道以及減少縱坡起伏的可能而設置;C匝道上跨A匝道后與杭州灣跨海大橋北接線高速公路相接,再與浙江高速公路對接;處于地面層的D匝道與浙江高速公路順接后,在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北接線高速公路相接[處于第三層的E匝道上跨C匝道、D匝道、滬杭高速公路、G匝道,后與杭州灣跨海大橋北接線相接;F匝道為右轉匝道,并于北接線和滬杭高速公路連接;處于第三層的G匝道下穿B、E匝道,上跨北接線和F匝道,連接滬杭高速公路和浙江高速公路;位于第二層的H匝道下穿滬杭高速公路主線橋,上跨浙江嘉蘇和杭州灣跨海大橋高速公路,后與滬杭高速公路連接。I、L匝道通過圓環匝道連接北接線和滬杭高速公路間相應方向;位于第一層的J、K匝道為右轉彎匝道,與滬杭高速公路和北接線高速公路間相應方向連接。
4.2方案設計技術指標
4.2.1帶硬路肩單向雙車道設計在對主要交通流方向的A、B、C、D進行車道進行設置時,車道設計主要采用帶硬路肩單向雙車道。設計參數見表1。在對A、B匝道與北接線以及滬杭高速公路連接部進行設置以及對D匝道與杭州灣跨海大橋高速公路連接埠進行設置時,均采用單向雙車道與高速公路連接的直接式加、減車道,并設置了相關規范中要求的600m長度的輔助車道。浙江高速公路與C、D匝道直接連接,并按照主線分布方式在A、C匝道分岔處設置了減速車道和漸變段。
4.2.2不帶硬路肩單向雙車道設計在對F、E、G、H匝道車道設計時,采用不帶硬路肩單向雙車道設置方法進行設計,設計參數見表2。單向雙車道匝道的交通量低于1200pcu/h時,對其與高速公路連接部的加、減車道設置時,主要按照單向單車道連接方式設置。并用標線虛化的方式對端部附近的內側車道進行標記,且主線上不設置輔助車道。
4.2.3單向單車道設計對I、J、K、L匝道設計時,主要采用單向單車道設計方法。設計參數見表3。同時按照相關規定對設置加、減車道。
5結語
在對多肢樞紐互通進行設計時,要結合當地實際,堅持美觀、適用、經濟順暢的原則,再綜合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堅持以人文本的核心理念,實現多肢樞紐互通的道路的優質服務。
【高速公路改擴建方案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改擴建成本控制論文05-11
高速公路水泥探討的論文05-22
論文課題研究方案設計06-04
高速公路工程畢業論文08-27
如何加強高速公路救援清障工作論文08-18
高速公路服務區運營管理論文09-19
高速公路施工工程管理論文(通用13篇)09-30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問題探討論文04-29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資金管理問題探討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