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大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02-14 12:34:41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大學德育論文(精選7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德育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德育論文(精選7篇)

          大學德育論文 篇1

          摘要:德育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體育教學情感目標的重要方面。本文針對體育游戲的特點,在體育游戲中把學生身心活動、游戲內容與游戲要求、意識動作、理論實踐等結合起來,從滲透規則意識、團隊意識、自信意識、誠信意識出發,寓德育于體育游戲之中,讓學生既掌握技巧又明白事理。

          關鍵詞:德育教育;體育游戲;規則;團隊;自信;誠信;滲透

          德育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領域,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體育的特點和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寓德育教育于各項體育活動之中。由于小學生天性好動,體育游戲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競爭無處不在,小學生對體育游戲尤為喜歡,在體育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愿意在體育活動中采用體育游戲。體育游戲的規則、競爭、合作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寓德育于身體活動之中,把德育自然滲透到游戲之中,讓學生在做游戲的同時,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并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實踐,達到春雨潤物、情景交融、潛移默化的功效。

          1德育教育在體育游戲中的滲透

          1.1在體育游戲中滲透規則意識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社會成員的行為應該實行自我控制,實行自我調節,不能隨心所欲。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體育游戲教學中要滲透規則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為。小學體育教學就是在“玩中學”“學中練”,要正確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和身心特征來進行體育教學,開發和創編體育游戲,規范學生的體育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規則意識。體育游戲規則性很強,學生們只有遵守規則,才能完成游戲,才能取得好成績,所以在游戲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規范體育行為,遵守游戲規則。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都有好玩好動、自制力差、沒有形成遵守紀律的觀念等現象,開展一些有角色、有情節的體育游戲,這種游戲來自生活的“教材”,摸得著,看得見,體會得深,比起空洞的說教更具說服力。例如,進行“群象搬木頭”的游戲,開始請好動、能力強、遵守紀律的好孩子當大象,能力弱、膽子小的孩子當小象,并提出大象要開動腦筋,克服困難,幫助小象越過障礙物,搬走木頭。為了激發學生游戲的興趣,應輪換角色。由于孩子都想被同伴推選為大象,而且他們也明白只有遵守紀律并出色地完成游戲中的任務就會被同學們認可和推舉為大象,他們會在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控制自己的言行,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利用體育游戲的規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習慣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體育游戲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規則的限制、學生之間的交往,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就會在無形中給學生滲透規則意識,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感悟。

          1.2在體育游戲中滲透團隊意識

          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是體育教學和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學中的很多內容需要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合作完成,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體育教學的支柱,也是新課標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同時,在游戲中學生的一些作風、態度和品行都會充分展現,這就給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提供了便利,所以在體育游戲的教學中,更應該滲透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體育游戲一般是以集體或小團體的統一活動來實現,如球類比賽、拔河、接力等項目,應該讓學生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游戲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團結互助、熱愛集體、與人合作和共同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在“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中,教師在游戲中給學生的講解和組織直接關系到游戲對學生的作用,如果教師在講解中側重于小雞的團結,就會形成小雞斗老鷹脫離實際的場面,而是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強調小雞的團結,不能離開集體,要及時滲透團結協作的教育,讓小雞在母雞的保護下與老鷹進行周旋,盡可能地不讓老鷹捉走。在游戲過程中,針對隊尾的小雞摔倒的現象,教師要及時的鼓勵和引導,讓小雞勇敢地站起來,迅速回隊,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和老鷹進行斗智斗勇,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依靠集體的力量戰勝困難的良好品質。在一些游戲比賽中,學生為了取得勝利,有時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相互責備、單打獨斗、違反規則、作弊等問題。在游戲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制止和引導,讓學生以小組和團隊相互協作、互相幫助、遵守規則、誠信做人,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以及鍛煉學生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團隊的力量、集體的強大,體會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享受游戲的快樂。

          1.3在體育游戲中滲透自信意識

          “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弊孕攀菍W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促使學生充滿信心、努力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動力。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注意到,不少孩子因體弱多病或被溺愛,變得孤獨、膽小缺乏自信。對孩子的這些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用強制改正的方法往往事與愿違。在體育游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游戲競爭的特性,讓學生與同伴競爭、與自己競爭來獲得成功,通過身體的競爭、心理的競爭,增強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在游戲的設計中,要考慮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體育游戲中獲得快樂,都能體驗到游戲的樂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樹立良好的自信心,養成頑強、進取的優良品質。例如,在“南極探寶”游戲中,教師針對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請有膽有魄的孩子擔任船長,擔負起探險尋寶的重擔,膽小軟弱的孩子擔任船員,協助船長完成任務。由于孩子在游戲中情緒放松,角色分配又符合孩子實際水平,所以孩子能順利地完成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了自信心。讓學生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例如,在游戲“跳一跳”中,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從而在不斷地成功中培養自信。切忌花籃掛得太高,而實際能力不及,連連失敗,致使自信心屢屢受挫。學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一個在游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會越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教師應通過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循環。另外,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例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游戲中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大膽自信。

          1.4在體育游戲中滲透誠信意識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道德層面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公民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準則。當前公民誠信意識缺失,面對利益出現了很多誠信失范現象,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就應進行和滲透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學生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讓“誠信”走進課堂。在體育游戲教學中,以體育游戲的規則為前提,積極挖掘體育游戲的誠信教育主題,通過明理教育滲透誠信、教學活動滲透誠信、游戲競爭滲透誠信,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誠信、體現誠信、張揚誠信。例如,《踩氣球》游戲,要求學生一定要單腳把氣球踩破,而不能用雙腳,如果用雙腳踩破就不算數。例如,“爬雪山,過草地”的游戲,為了弘揚長征精神,要求學生應該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最終把紅旗插到目的地,學生就是憑著守信重承諾的決心,克服途中的種種艱難困苦,終于到達了目的地。這樣的游戲,生動活潑,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將體育游戲的德育內容與學生所要形成的思想融為一體。

          2結語

          體育游戲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活動,體育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在游戲中結合教學內容,把德育與教育融為一體,利用體育游戲的主陣地,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在活潑愉快的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身體活動之中,在無形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邢華國.淺析農村中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青春歲月,2012(23).

          [2]馮詠梅.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5).

          大學德育論文 篇2

          摘要:研究大學德育環境建設,是增強大學德育的科學性、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人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人的道德需要與全面發展理論,是構建大學德育環境的理論基礎。大學德育環境的構建歷史性地表現出時空性、主導性、主體性、生命性等實踐特質,具體體現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畫龍點睛的校訓、高雅的人文環境、師生的平等互動等方面。

          關鍵詞:大學德育

          一、以德育課堂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營造課堂德育氛圍

          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關于德育工作的要求,響應《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學校專門制定了《德育教學改革和實施方案》,把課堂建成學校德育的主戰場,創造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設定課程改革目標。德育課堂是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品格提升的主渠道,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作為重要的任務,同時,還應考慮職業教育的特點、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和企業用人單位的標準,目標界定應該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教的新要求,解決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這一核心問題,為企業培養優秀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服務,為學生成功就業創業服務,并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

          構建模塊化內容體系。德育教學內容要以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教材為依托,以新課標規定的內容為標準,將課程按照項目主題劃分模塊,同時,根據教育目的適當增加選修內容和實踐活動。

          創新教學模式。德育只有“活”起來,才能“火起來”。德育課堂要想煥發強大的吸引力,必須堅持以生活為主線,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情景為中心、活動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說教”模式,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確立生活主題,通過情景模擬、學生體驗、教師引導的“情景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道德體驗,促使其主動建構德育修養、提升思想境界。

          建立知信行結合的德育評價體系。德育評價一直是德育改革的難題。筆者在實踐中,同時使用“學生德育綜合水平考核”和“學業水平考核”兩套考評方式,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班主任測評、操行考核參評和德育教師輔評檢測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德育行為,考核德育外化;通過卷面考核知識、能力,并把兩套考評綜合。

          二、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創新校園文化工作,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情況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把校園優化成具有職教特色、反映時代氣息、格調高雅的“準社會”,對德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助力作用。

          首先,學校充分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舉全校之力整體推進,先后召開班主任工作研討會、校園文化論壇,探討校園精神文明、校園文化等理論,制定《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意見》和《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把握環境建設的德育航行,用科學的理論占領校園文化陣地。

          其次,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導向作用。學校先后投入資金,建立了德育網站、校報、“青春之聲”廣播站和校園電視臺,畫廊、班級板報等定期策劃德育專題,立體化、多維度的媒介營造了和諧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在無形當中受到啟發與教育。

          再次,積極開展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學校一直把“突出高品位、打造品牌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總體思路,已形成“理想導航工程”、“素質拓展訓練”、“陽光心理教育”、“和諧之聲晚會”、“社團匯報表演”、“暑假社會實踐”等精品活動,為學生健康成長搭建了平臺。

          最后,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學校及時關注社會熱點,了解學生思想情況,針對學生思想狀況實際,借助報告會和主題班會的形式,將學生思想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三、以家庭教育為紐帶,挖掘家長教育潛能,構建德育合力體系

          家長是家庭與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紐帶,在德育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家長要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紐帶。主動了解學校的德育計劃,及時與老師溝通學生心理、思想等情況,以使德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個人生活情趣和品位,形成和諧的家庭關系,以使學生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和受到熏陶;積極參與學校家長會,主動學習子女教育方法,形成家校聯動機制。

          另一方面,家長要做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紐帶。由于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對社會的判斷并未完全成熟,家長應該主動關心子女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對社會現象形成正確的評判標準,避免受社會不良行為同化。

          四、以社會環境為保障,優化社會思政環境,打造大政工新格局

          眾所周知,受教育者大多時間是處于社會生活環境這個大背景下,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有意識的德育活動更多,并且社會環境德育場發揮著難以被我們控制的作用,時刻對受教育者發揮無形的作用。而解決此問題,必須樹立“大政工”的觀念,搞“全員育人”的德育工作體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第一,培養學生判斷社會現象的能力,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自覺抵制不良行為的誘惑和侵襲,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增強自律性。

          第二,搞好學校周圍環境整治。學校周邊社區、商業網點等學校生活的重要場所,要聯合地方政府、公安、村委會或居委會做好環境治理,重視這一德育場的開發與創造性利用。

          第三,社會傳播媒介等要承擔社會責任。傳媒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關心支持德育活動,弘揚主旋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個體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社會的導向正確,社會氛圍積極向上,才能使“生活德育”理念落到實處,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真正得到道德提升。

          簡言之,新時期的德育工作,需要德育工作者本著“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人本主義思想,共建“課堂、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生活德育大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吸引力和感染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勞動者和技能人才。

          大學德育論文 篇3

          一、大學德育的使命:厲行四“為”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擔的具有方向性和戰略性的任務,是決定德育工作發展的核心指南,是國家和社會德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根本任務”。大學德育使命較之中小學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層次上,中小學主要以“灑掃、應對、進退”等禮儀規范為基本內容,而大學之道,則“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學》);朱熹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二者之區別,“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鄙跹烧撸凇缎W輯說》中強調二者具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小學之事,知之淺而行之小者也。大學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見,小學重視形而下的行為規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養成教育,而大學則偏向于形而上的意義生成和價值認同,以提升人的德行為鵠的。不同于中小學德育的奠基任務,大學德育應高瞻遠矚,以一種“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的姿態去肩挑偉大使命,秉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英雄氣概,即引導社會建立一套以仁、義、禮等道德倫理為內核的精神價值系統;教導民眾自覺選擇其命運方向從而確立生活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恪守篤實的學術理想,為先賢往哲繼承和弘揚中斷學統;堅定為天下后世開拓太平基業的政治理想!皺M渠四句”言簡意宏,不僅強化內容的經度,涵蓋了社會擔當、生命追求、學術愿景、政治理想,還拓寬內容的緯度,遞進式地涉及個人、民眾、社會、國家、世界,這與“三不朽論”交相輝映,大學德育應當厲行四“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會擔當,去完成亙古不變的歷史使命。

          二、大學德育的信念:必有四“得”

          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基本特征!敖逃鳛橐环N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它的內在就包含了超越性!比藗冊诮邮艽髮W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這種期待建立在對自身變化的前瞻預測基礎之上,人們希望通過德育使現在的“實然的我”轉變為將來的“應然的`我”,從而實現自我超越與自我升華!兑捉浢韶浴分杏小俺躞吒,再三瀆,瀆則不告”,揭示了心誠則靈的道理。因此,大學生要始終抱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要始終堅信“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懷“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動性期待;要始終恪守“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堅毅愿望?档抡f過“,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權力”。所以,“不應該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應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德福一致的認同是人們追求道德、踐行道德的重要推動力。得道,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可以理解為“得到”,誠所謂“德者,得也”?鬃釉凇吨杏埂防镎f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闭嬲滦袀ゴ蟮娜吮囟ǖ玫礁呶,必定得到厚祿,必定得到名聲,必定得到長壽。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無形之中增強了“道德”的親和力與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們遵守道德的心理傾向。故而,大學德育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道德不僅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與“利人”的統一,有大德必享“四得”,這樣才能讓學生親近道德,踐行道德。

          三、大學德育的境界:持經達變

          道德是有境界的。“沒有深度的教育,不會真正震撼人的靈魂”,大學德育因其對象、目的、內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應該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國維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學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篤信且領悟玄妙深邃的不變之經,方能智圓行方、旁通四達!俺纸涍_變”是《易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內涵為“持不變之經,達萬變之易”,時代更迭,“經”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訓,總體而言,“道”(即“經”)包括四個層次:本體論上的“道”———道者,萬物之奧;秩序、規律之“道”———陰陽、剛柔、仁義;政治主張與思想體系意義上的“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規范意義上的“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社會體系語境之下的“經”。社會中的“不變之經”有兩套體系,一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秩序法則和行為規范,我們稱之為“明線”;一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價值觀念和倫理標準,我們稱之為“暗線”,前者是確保安身立命的底線準繩,后者則是為學進道的心中標尺。談及到境界問題,論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規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說明了持續性是“道”的一大本質特征,所以孔子才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老子則從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兇”(《道德經第十六章》)。這啟示我們要從瞬息萬變的紛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內在規律,深諳“變易的是現象,不易的是本質”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權達變,又權不離經;既圓通四達,又恪守底線;既八面玲瓏,又曲中求直。以“處世樹為模,本固任從枝葉動;立身錢作樣,內方還要外邊圓”為人生格言,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愈矩”(《論語為政》)的賢達境界。

          四、大學德育的目標:得“道”之人

          德育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出發,根據其認知能力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水平與不同我點,提出相應的、具體的培養目標。大學階段,學生的“外在動機內化,道德理想、社會理想開始形成,理想的結構趨向完備、穩定”。因此,大學德育應當引導學生學會道德審美與精神享受,關注個體道德境界的提升,將“外適性”德育目標轉化為“內生性”的德育目標,凸顯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許令人激動的烏托邦色彩。“離開理想主義的指引,人類將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濒敐嵔淌谝舱J為,“德育發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學德育不能脫離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礎,“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實體化,它更關注人的精神生命,強調個體自身通過體驗和內化來實現價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國古代強調“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侶氣”,還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著宗教的作用,但因內心的虔誠與敬畏,中國歷史上涌現出成千上萬的“圣賢”“、君子”,德育實效著實不差。大學德育目標應當體現出一定的終極關懷,培養“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的得“道”之人———具備“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體包括以下七個方面:“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道德經第十六章》)。善于選擇合適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靜,交往善于仁愛,言談善于誠信,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達到既定的效果,行動善于選擇合宜的時機。大學德育目標要具有前瞻性,不能僅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遠,培養“周于德者邪世不亂”(《孟子盡心章句下》)的寶貴人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和前提。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理應做一個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國人,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之上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學德育應有大視野,要積極主動挖掘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探究當前德育變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實效的新方法。

          大學德育論文 篇4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樂論》中說:“樂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睆闹锌梢钥闯,音樂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美妙的音樂,奇妙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馳神往的音響是體現人們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們形成美好心靈和純潔精神的來源!庇纱耍炞C了“音樂對于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具有重要作用”,F今很多大學均已開設了音樂選秀課程,通過讓學生們欣賞一些具有藝術性、思想性的作品,培養學生們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道德品質。由此可見,了解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當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高校音樂教育”并不是以音樂專業的學生為對象開展的教學活動,而是專指以非音樂專業的學生為教學對象、以傳播音樂知識與文化、提高學生們的音樂鑒賞水平而開展的相關課堂教學活動以及校園音樂文化活動。音樂不僅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還可以影響人的心靈,因此,可以把音樂作為實施德育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現對于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一闡述:

          1、陶冶情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音樂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的發展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充分反映了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能夠得到廣泛傳唱,并被傳承下來的音樂便是音樂的精華,它不僅反映了當代的特征,同時也是當代道德情感的升華,是美的體現。通過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優秀音樂作品的引導下,接受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洗禮,有助于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音樂節奏慷慨激昂,富有動力,象征著中華兒女為捍衛祖國的完整與安全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走進新時代》描寫了改革開放后人民群眾的喜悅與激動的心情,表達了中華民族的豪邁氣概與大無畏精神;《我和你》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主題曲,整首歌旋律簡單、內涵豐富、曲風溫暖、具有濃濃的中國味又體現了一定的國際范,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含蓄內斂,又體現了睦鄰友善的外交原則。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滲透了濃濃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這些音樂的所宣傳的美好情感與積極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著學生們的心靈,不僅能夠讓他們了解國家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對他們今天的思想與行為予以引導與教育,另一方面也激發大學生們愛家、愛校、愛黨、愛國的熱情,深深地陶冶著大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操,使他們感受到并逐漸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2、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高校音樂教育不僅包括音樂欣賞與鑒賞課程,還包括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最常見的便是合唱比賽、樂器演奏、群體舞蹈表演等?梢,這些活動依靠個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體合作、相互協調來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賽為例,在選曲時便要選擇適合集體演唱的、積極向上的歌曲,同時,每個成員都要認真的領悟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在編排的過程中,男生與女生之間、每個聲部之間都要在節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達方面協調統一,要有全局意識、團隊協作意識,切勿抱怨搞獨立。只有每個成員之間相互關愛、相互鼓勵、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協作,合唱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好。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而這種團隊意識的養成也推動了高校音樂教育的順利開展。高校的音樂教育為德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獨特的積極作用,由此很多高校還專門設立了“12?9紅歌比賽”活動,鼓勵學生傳承中華精神、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大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3、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除了要扎實的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創新能力也已成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實踐表明,高校音樂教育已成為了發掘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優秀的音樂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它本身蘊含了豐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樂能夠促使人的左右腦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學習能力與智力水平,激發創造性的思維與行動。愛因斯坦曾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中啟發而得來的”。由此可見優秀的音樂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能力、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因此,當今社會上(無論是教育家、科學家還是社會學家)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即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可以通過教導學生們賞鑒音樂作品的方法,創造音樂鑒賞的機會,來提高學生們的洞察力,高校音樂教育也可通過鼓勵學生們創作音樂作品,來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參加音樂創新和音樂藝術實踐來培養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傊,音樂對于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激勵大學生積極向上

          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對于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一下子掙脫了家長、教師以及沉重的學業的束縛,進入一個相對而言完全自由的環境中,由于缺少主見,沒有一定的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很多學生都會對大學生活感到極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開始沉溺于游戲不能自拔,變得頹廢不堪。

          對于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學業、就業、情感壓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調節與舒緩,導致了身心疲憊、心理抑郁等現象。優秀的音樂作品通常都傳遞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能夠撼動人的內心。經常處身于良好的音樂氛圍中,慢慢的便會產生一種激勵作用。高校音樂教育通過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學生進行熏陶,可以對每位學生的內心產生震撼作用。通過奮發向上的音樂氛圍喚醒大學生對生活、對學習、對身邊的人、對校園以及對社會的熱愛,激發他們走出頹廢,奮發向上。

          二、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1、端正高校音樂教育理念

          對于高校的領導而言,重視高校音樂教育,端正高校音樂教育理念,是充分發揮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高校音樂教育要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教育教的是一種學習方法,對于高校音樂教育而言,要教會學生基礎的樂理知識,培養學生對音樂語言要素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從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通過長時間的熏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逐漸摒棄低俗音樂,愛上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受到優秀作品的熏陶,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操、集體主義精神等等都會得到挖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達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樂是無國界的,高校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也可借鑒國外優秀、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促進音樂德育功能更好的發揮。

          2、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個人素養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已變得越來越重要。推行創新教育,首先要具備創新教育的引導者,即教師。對于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師而言,首先要具備創新意識,要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接受并善于運用新鮮事物,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其次,要熱愛音樂、熱愛教育。高校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要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再次,要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要有完整的音樂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這樣高素質的音樂教師才能保證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學校要盡可能的組織教師進行學習與交流,提高教師素養。

          3、豐富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營造健康的校園氛圍

          高校應鼓勵音樂教師及校園社團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教育活動。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越過那十幾平米空間的隔斷、幾十分鐘時間的限制,還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組織成立本校的大學生藝術團、合唱團、舞蹈隊等等,每周定期組織訓練,鼓勵學生們參加比賽及大型演出,將音樂的魅力讓更多的人看到。同時,學校社團應積極舉辦歌唱比賽,如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德育洗禮、得到德育教育。學校團委也應積極組織學員的紅歌合唱比賽,激發學生們的團結合作能力,激發其集體主義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學校相關社團可在音樂教師的指導下,聯系音樂家,在本校定期舉辦音樂教育講座。音樂教育講座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設定不同的主題開開展,邀請在音樂方面具有造詣的人士來參加校園的音樂講座,通過講述自己的音樂歷程、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方法、音樂對自身的等方面內容,結合不同的主題來影響、感染學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三、小結

          總之,高校音樂教育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樹立團結協作意識、傳遞積極向上的觀念等,那么,高校的領導者要對高校音樂教育足夠的重視,鼓勵高校音樂教師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深入體會并挖掘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王玉.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芻議[J].才智,2013(01).

          [2]包小兵.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滲透[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02).

          [3]卞春泉.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實現的途徑[J].藝術教育,2012(11).

          大學德育論文 篇5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問題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不容樂觀,應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原則和舉措積極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德育論文

          21世紀是科技發展的時期,是人才培養的世紀,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養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培養人才依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因此高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而德智體美勞中“德”是第一位的。

          1、當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當代高校不僅只重視和增強對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而且也應與時俱進,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內容和方法,加強對大學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養和促進大學生“德才兼備”。當代大學生自身不僅只重視知識、能力的學習,還應加強自身德育建設,努力實踐,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1]高校應以此作為大學生成長長才的行動指南,以此科學理論作為德育的指導思想。高校在對大學生德育教育方面,應改變傳統觀念,由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轉變。學校應根據當代大學生新的時代特點和需求,審時度勢的調整大學生德育教育體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道德行為水平。

          “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決條件。大學生的“德”育是一個全面的、長期的、經常性的培養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違心的假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養的真實映射,大學生真正的“德”應是“德在平時”“德在身邊”。

          2、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內容

          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包括有:理想信念的教育、愛國主義的教育、自身素養的教育(誠實守信、責任心、創新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即是教育大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堅定地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并且有自己的遠大理想、有自身堅定地信念。愛國主義教育即是培養大學生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的情操,擁保家衛國的情懷,為國家為民族獻出自身的一份力量。自身素養教育即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全面的教育[2],即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大學生誠實守信、有責任心、增強大學生健康心態(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勇于挑戰困難和挫折)等各方面的教育。人文素養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優秀的文化素養,促進大學生人格、意志、情感的完善,以引導大學生實現自身人生價值及促進全面發展。[3]

          因此,大學生德育教育應充分發揮: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愛國主義教育是核心,自身素養教育是動力,人文素養教育是催化劑的功能,全面促進大學生“德”的形成。

          3、新時代高校的德育潛在問題

          在對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德育現狀的觀察中發現,個別高校依然走著傳統的德育步伐,沒有及時調整以適應時代步伐,甚至將德育教育邊緣化。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大學生中出現了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誠信、沒有責任心、缺乏愛心、自私、等德育問題,需要一些高校重視德育教育、更新德育內容、改善德育教育方法、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德育的警鐘已敲響,德育需要進一步加強,這就要求高校居于時代背景,進一步探索如何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4]

          4、高校對大學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應努力抓好并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利于大學生思想覺悟的提升,高校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校“必修課、考試課”,安排優秀的專業教師成員負責,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努力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課時的形式政策課教育。形式政策課有利于學生接觸掌握最近最新的社會形式變化與國家動態、國際動態等。高校應安排每周固定時間、固定課時、不固定的教師專家、形式多樣的課堂主題的形式政策課,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甚至校外實踐等。打造形式政策課“周周學、周周新”,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會建設、社團建設等的完善,它們都具有潛在的德育功能。高校應重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優化學校的教育環境,加強校園附有人文氣息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其環境優美、舒適宜人,大學生身臨其境、感染熏陶,這樣的硬件設施建設也就滲透了“硬德育”的潛在功能。高校還可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積極有益的社團活動、各種比賽及學術活動,促進大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這樣也就滲透了“軟德育”的潛在功能!败浻布媸、互相結合”更有利于對大學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順應時代發展,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5]高校組織專門網絡人才加強校園網絡建設,運用網絡進行德育教育如:通過校園網絡表彰先進個人事跡、傳播校園文化建設動態、展現國家、社會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聞、國際動態等,也可以開展網上辯論賽、組織各種網上文化交流活動和網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動等,運用網絡帶動德育教育更新穎、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學生自身應自覺自律,好學習勤思考,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積極互動交流,轉變舊的陳腐的思想觀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負、不輕浮、不爭強好勝,加強自身辨別能力、自身社會適應能力,“樹德于心,施德于身”。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應不斷探索、不斷前進、不斷更新、不斷完善,順應時代發展、遵從教育規律、利用內容豐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傳“德之正能量”于學生,并用于實踐,讓學生“德在平時”“德在身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

          [2]邱偉光.新世紀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之再認識[C]//明德:邱偉光德育文集.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12.

          [3]袁昌兵.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淺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4):248-250.

          [4]楊勇,段全武.高校大學生德育現狀及其發展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17):48-49.

          [5]毛玲.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101-103.

          大學德育論文 篇6

          【摘要】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英語教育教學與大學生德育教育相結合,能夠提升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探討了德育教育的滲透意義,分析了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體方法,希望能夠對高校德育教育提供幫助。

          【關鍵詞】英語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的意義

          1.加強德育滲透,是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加強大學生德育滲透,其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道德義務,通過學校引導和個人實踐,不斷提升個人素養,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一門公共課程,通過這一課程,加強德育滲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路徑,也是落實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

          2.加強德育滲透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石。長期以來,高校一直注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提升,特別是高職院校,其培養目標直指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高校培養的是人才,要求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缺少德育這一內容,勢必導致學生失去了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標,不再重視道德和規范的重要性,一個沒有價值觀、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近年來發生在高校校園里的諸如學生傷亡事件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的短板。因此,應站在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角度理解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3.加強德育滲透是高校教書和育人的統一。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進行了認真研判,提出了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充分體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如同人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德育教育也體現在人成長的各個階段。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思想就是學生在家庭教育里學到的。高校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如果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沒有貫徹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為首的方針,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育人”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貫徹落實高校育人目標就是要將德育融入到大學生各課程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各個方而。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強調德育的滲透就是教書和育人的統一。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的可行性

          1.大學英語課程本身的特點為德育滲透提供了條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倍凇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提到“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德育教育具有政策性依據。另外,大學英語是高校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受眾面廣,課時量多,師生接觸機會多,如果教師能利用這些課程特點,加強英語課堂的德育滲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英語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德育又面臨著新的問題。例如,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低,特別是當前的網絡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利,教師和學校的教育跟不上學生的步伐也成為事實。另外,作為大學生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也不理想。不能適應新形勢學生的學習特點,不能很好研究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相脫離,不能很好回答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導致這一主渠道教育收效甚微。此外,隨著我國改革不斷深入,各類社會思潮涌動,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受到較大影響,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不同程度存在于大學生當中。針對當前高校德育課程出現的問題,全方位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通過英語課堂教學加強德育滲透,為大學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機會。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辦法

          1.發揮任課教師言傳身教的優勢,提高德育的滲透效果。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崇拜和模仿教師也是學生時期常見的行為。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傳授本業,讓學生學到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用個人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要對學生言傳身教,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以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就需要教師本人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時時處處展現一名人民教師的風范,在教書育人、待人接物等方面做出示范,逐步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2.在英語教學寫作中適時滲透德育教育。英語寫作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實施德育滲透的重要機會。通過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體現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作文教學也是實現“文道結合”的綜合訓練過程,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寫作教學的機會,加強學生感受生活和發現生活的意識,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現象,理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再加上適當地點撥、滲透德育,逐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透過事物的表象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3.課外閱讀中適時滲透德育教育。閱讀是人生的好習慣。讀書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還可以陶冶學生的精神。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德育素材,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要將德育教育的內容有意識地擴散、遷移、傳遞給教育對象,使之在有意無意中接受。當然,還要注意認真研究和準確地把握英語學科特點,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內容,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姚鳳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02).

          [2]黃琪.談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時代教育,2015(20).

          [3]陳慧.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思想理論教育導刊[J].2016(08).

          大學德育論文 篇7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網絡已經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普遍地走進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在網絡文化的導向下,大學生德育教育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何在網絡文化導向下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道德教育職業道德 師資建設

          江澤民同志曾說:“德育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蹦壳,在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存在諸多隱憂,理應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視,進一步發揮高校德育在大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價值。

          一、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之隱憂

          (一)道德認知相對低下

          “道德認知指個體在原有的道德知識的基礎上,對道德范例的刺激產生效應感應,經過同化、順應的加工,而獲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動過程”[1]。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邁入大學的門檻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時也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很多大學生急功近利,重才輕德。在人際關系方面,很多大學生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處事原則,個別同學甚至自私自利,以鄰為壑。另外,盡管大學生無一例外都要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卻仍有很多學生對“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太認同,堅信“人的本質是自私”?梢,部分大學生忽略了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學習,忽略了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對世界上其他民族優良道德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學習,當下,更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熟視無睹,結果必然導致其道德基礎理論匱乏,道德判斷不易客觀,道德行為不合規范。

          (二)道德情感比較淡薄

          道德情感是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時所產生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而引起的心理狀態。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壓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機”,面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貪贓枉法、權錢交易、利用裙帶關系謀取一己私利等現象表現得越來越無動于衷。特別是關系到大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須走后門送禮,有些女大學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對此,很多大學生認為理所當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羞愧感。

          (三)道德意志顯得軟弱

          所謂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自我控制能力,表現為踐行道德原則與規范的堅韌精神與頑強決心。它是道德主體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體由內而外、由無形的意識情感到有形的實踐演變過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體的道德力量,以大學生的上網行為為例,一些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會出于好奇或沖動心理去尋找色情、暴力等帶有刺激性質的不健康信息。大學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擾下難以構筑起堅固的道德城墻,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困難重重,因此在道德修養中,自覺地磨煉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為培養和造就個人道德品質的關鍵之一。

          (四)道德實踐知行脫節

          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確實具有不協調性,存在“知”與“行”的嚴重脫節現象,存在較高道德認知水平與較低道德實踐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為存在對他人高要求與對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二、實現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具體路徑

          (一)師德育人:樹立大學生的道德學習榜樣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學生德育工作隊伍的選拔、培養和管理機制!案咝R訌姷掠龑W科建設,實施大學生德育隊伍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德育工作專門人才。特別要建立完善大學生德育專職隊伍的激勵和保障機制,解決好他們的教師職務聘任問題,使他們享受到與專職教師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讓德育工作者不因為他們傳遞價值觀的工作受到歧視,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視”。

          第二,德育教師要通過發揮自己的個性力量感化學生。烏申斯基指出:“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3]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作用,認為學生的個性要靠教師的個性直接去影響、去培養。

          第三,德育教師要堅持在多元文化中的價值主導,堅決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價值,這顯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殊要求,為此,德育教師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導社會主義主導價值,從而自覺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載體育人:創設高校德育的有效載體。

          第一,以課堂教學為載體,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課程是大學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載體。德育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必須進一步得到全面加強和改進,以更好地發揮其主渠道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中說:“在德育課堂教學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學生個體的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是德育課堂得以有效進行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個體學習活動的起點和動力,是轉化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建設和諧校園。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的標志性建筑、教學實驗場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風、學風、校風等軟件。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展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促進大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社團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發組成的群眾性學生組織。社團活動以其開放性、趣味性、群眾性的特點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升華了學生的道德境界,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網絡為載體,構筑潔凈的網上精神家園。網絡是人類創造的,并為人類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網絡本身沒有善惡、美丑、姓“資”姓“社”的區別。當網絡被有特定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行為方式的人運用時,才產生了所謂“雙刃劍”的問題。顯然,大學生在網絡行為方面出現了種種道德失范現象,凸顯了將信息網絡建設成為高校德育新載體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此,高校要加強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給大學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墻,把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看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目標育人:關照大學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的道德成長,幫助大學生體認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提升大學生的德性品質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為人的,就必須關照學生生活世界,特別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張揚、價值理性受到壓抑的現時代,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意義更加凸顯。

          從空間上看,學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時間在學校度過,課堂生活、學校生活是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受到充分的重視。德育關照和回歸生活世界,具體要做到:一線的德育老師不僅要學會教書,而且要學會教人;不但要耐心“備課”,而且要精心“備人”。教師要主動深入學生生活,與他們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并善于雙向溝通,使學生懂得體驗生活,在生活中促進他們的自主精神建構,想方設法使德育課富有魅力,從而使之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要學會把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社區生活,課堂生活與課外生活嫁接起來,建構成良性的生態關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會就會滲入學生的整個生活。那么,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兼顧不同階段、不同年級、不同對象,實行分層次教育;要講“近、小、實”,而不要講“高、大、空”,從而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層層落實、啟發引導、主體參與、情意兼顧、知情統一。鑒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識、創新精神、競爭意識、誠信意識、公平競爭、勤儉自強、樂于奉獻等。與他們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在雙向溝通、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從而促進他們的自主精神建構。

          總之,德育以生活為起點,以生活為歸屬,教育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立身處世,學會做人,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終極關懷。

        【大學德育論文(精選7篇)】相關文章:

        大學德育論文2000字(精選6篇)10-28

        英語教學德育論文10-19

        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08-30

        關于德育論文的答辯稿04-08

        德育論文-英語工作總結10-28

        德育論文答辯發言稿06-17

        德育論文答辯演講稿范本09-16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論文08-07

        大學開題報告(精選6篇)06-22

        大學論文致謝詞范文(精選16篇)04-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