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論文摘要: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我國思想的哲學基礎之一.本文在正確理解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科學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存在的阻礙和背離,闡述了該理論對高校課程設置的重要意義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觀.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 課程設置 意義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以人的性本質為前提,以當時的私有制分工為背景,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之一,對我國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
1.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的社會性本質為前提
馬克思曾經就人的本質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所提出的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這種,F實人”正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界定。也就是說,我們在討論關于人的一切事物時,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和前提之上。人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他受所在時代的約束和影響,并且影響著周圍的世界;人的成長根植于社會,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
2.人的全面發展是各種素質和能力完整、和諧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人的片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不受分工的限制,工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社會的需要,更換自己所在的部門,而教育可以改變這種片面性。“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促使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完整、和諧的發展,他包括人身心的和諧發展、各種興趣愛好的協調發展、各種基本素質的完整發展。
3.人的全面發展是自由的、個性的發展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從形態上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和人的自由個性。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的共同體下,每個人才可以真正實現自由個性。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建立在現實人、社會人的基礎上的,人是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有思維的、有個性的、自由的人。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也應該是自由的、個性的發展。
4.人的全面發展是主體性的、自覺的發展
馬克思從人的勞動出發研究人的全面發展,他認為勞動應該是自由自覺的。可是在私有制社會,勞動是被強制的,“已變成了外在的東西,工人在自己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馬克思認為:“一方面隨著分工的擴大,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積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賴于勞動,依賴于一定的極其片面的、機器般的勞動,工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貶低為機器。也就是說,工人已經沒有主體性、自覺性,完全成為了生產和大機器的附庸品。這種勞動成為一種奴役人的手段,人在生活中已經迷失了自我,丟掉了主體,完全淪為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我國高校課程設置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背離
1.高校課程設置忽略了學生的社會性本質
懷特海說: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所在的社會對我們的成長都會發生作用和影響。我們的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成長,所以對于學生來說最完整的課程是我們所生活的全部世界,而不只是局限于象牙塔之內。我國高校課程的設置一般是由學校的相關部門根據該校的專業設置完成的,然而,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并不是所有課程的設置都能跟得上社會發展的最前沿需求。另外,在課程設置上,高校比較注重專業知識的傳遞,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社會人”的本質,在對“人”的培養和教育上有所欠缺。學生首先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后最終是要回歸社會,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技能等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才會實現其價值。然而,我們的課程設置卻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學生的自我成長與社會的融合。
2.高校課程設置造成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片面性發展
我國實施了長期的文理分科制度,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也依據了這一制度。學生進入高校以后,首先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文科生和理科生。對于這兩種不同定位的學生,學校實施的課程也各不相同。最后往往導致的結果是文科生對于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生活中常用到的、化學、生物等知識毫無了解;理科生雖然有著專業的知識,卻對于關系、生活技巧、社會發展、時事等知識知之甚少。這種嚴格的學科界限必然會造成學生知識的單一和能力的片面發展。另外,學校為了培養專業能力很強的學生,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煞費苦心,可是卻忽略了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學科的分裂導致學生素質和能力發展的片面性,專業化的知識灌輸卻忽視了人的、人格的完善,從而使得學生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和諧的人。
3.高校課程設置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活力
目前我國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主要是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方式。雖然近年來因為素質的要求,多數高校都設置了一些和專業課相關的選修課,以及一些基礎性課。但這些課程的設置及內容一般是學校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師資、授課等)進行編制的,并且選修的靈活性和自由性還遠遠不夠。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個性和興趣愛好。專業課的設置雖然滿足了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的需求,但不能滿足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課程的設置以及實施都仿佛是工廠里一種固定的程序,學生就是要生產的產品,遵循著嚴格的生產標準,所以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充滿活力的、創新的、自由的、有個性的生命體,而只是一個個符合生產標準的“標準件”。
4.高校課程設置喪失了學生的主體性
因為我們的課程設置從理論上受到系統分析的影響,把學生的培養當做知識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從編制上可以說是認同式的,是非人性化的。這種課程的實施是為了讓學生占有知識,對于課程實施成果的評價也是基于學生對知識的占有程度。課程的編制和實施不是為了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而是以知識為中心,以學科為載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機器。在這種課程觀下,學生不再是獨立的主體,而是被異化的人,是人格支離破碎的人。當學生成為課程和知識的附庸品時,從而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知識的動力和追求真理的渴望。
三、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課程設置的啟示
1.課程設置要基于學生的社會性本質,避免脫離社會生活
首先,我們的課程設置要依據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課程主體要來源于學生所生活的世界,應該是社會群體生活的經驗和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以及批判。課程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而不是單純的局限于“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科目”的專業技能。其次,在課程的安排上要體現學生的社會性本質。對于學生的培養,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成長,更好的適應社會。如果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本質,我們的課程培養就會脫離目標。學生往往是積累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也只是能夠承載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容器,而不是創新的、有生機的、有生命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脫離學生社會性本質而設置的課程,無論在課程設置上還是課程實施過程中都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工具性”和“性”。第三,課程的設置要立足于當前社會的發展和當地的社會發展。雖然專業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滯后性,但是課程是有很大的靈活性的、是可以變化的。根據當前和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的變動課程內容,讓課程與社會生活更好的融合。
2.課程設置要促進學生各種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展,避免片面性
全面發展的學生應該是德、智、體、美、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全面發展的學生不僅要具備生活知識、專業技能,而且還應該懂得真、善、美,應該具備健康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各種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展,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打破傳統的學科限制和單一的知識傳授方式。在課程設置上,更多的凸顯學科的交叉、知識與生活的融合,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和貫通,讓學生掌握和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從而實現更全面的發展。其次,我們要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就要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沒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就不能稱之為全面發展。對于完善人格的培養需要更多的人文的、道德的課程內容。人文課程是引導學生追尋真、善、美的課程,通過加強對學生人文課程的安排,使學生的真、善、美都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得到整合。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才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
3.課程設置要有利于培養具有個性和活力的學生,避免平庸化
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指人的平庸化,也不是說人的各方面的平均發展。全面發展也要求人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是建立在個性發展的基礎上的。沒有個性,沒有學生獨特的興趣和特質,全面發展就會導致平庸化。我們所說的“人”,是出于特定階段的、具體的、有情感的、真實的、現實存在的人。教育要“成人”就要成就有個性的人,而不是一個模式的或者抽象的人。統一的課程設置和千篇一律的課程內容造就的只是沒有個性的個體。凸顯學生的個性就要在課程設置上更多的體現課程選擇的靈活性、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在提倡通識教育的哈佛大學,不斷的有課程的調整和改革創新。哈佛設置了“哈佛學院課程代替了原來的核心課程,“哈佛學院課程”不以任何單一學科為依據,不受任何單一學科的限制,而是來自于知識的實用性和需求性。增加選修課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是培養學生個性的重要途徑之一。選修課的設置要敢于跨越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科以多樣性、實用性、靈活性為標準,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4.課程設置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避免附庸化
全面發展的人,首先應該是有主體性的、獨立的人。如果缺失了人的主體性。喪失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就無從談起人的全面發展。課程的設置和內容要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本質。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與成長,在學生發展和成長過程中,學生永遠都是主體。首先,我們要樹立主體性的課程觀。
主體性的課程立足于培養完整的、和諧的和主體性的人。人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追求自由的生命是每個主體性的人的本質。傳統的課程對學生的培養是輸入與輸出的過程,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最終導致學生對學科、對教科書、對教師的依賴,這種依賴性逐漸演變為人被物或者被他人的奴役。這種課程觀培養的學生就算具各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也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更無法是全面發展的人。其次,改變傳統的占有式的課程模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課程的設置不能只是為了傳達刻板的知識,更不能以占有知識為目標。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自由發展和成長,人的成長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前提的。在占有式的課程模式中失去主體性而存在的人,只能被塑造為“有用的機器”,而不是具有和諧人格、具有探索精神的和豐富情感的全面發展的人。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課程設置的意義】相關文章: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設置05-29
高校聲樂教學中聲樂表演課程設置研究08-03
試論高校課程自主改革08-20
談高校藝術理論教學的新模式05-19
高校高校校本課程開發問題研究08-10
淺論高校和諧班級構建的理論思考08-30
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應用論文04-30
高校高校校本課程開發問題研究論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