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論文關鍵詞:教育技術學專業 課堂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 知識建構的“促進者”
論文摘要:首先分析教育技術專業的課堂教學任務及其特有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對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新探索,并闡述其實施方案、實踐案例等。最后論述方案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關鍵要素。
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各界對創造型人力資源的需求正日益迫切,已成為知識經濟的依托、時代進步的動力。然而創造型人力資源的開發無疑與教育現代化、教育技術學密切相關。正因如此,世界各國都對教育技術學的發展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視,教育技術學專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高校中的教育技術學與信息技術、教育學、心理學及各學科教育的整合正不斷成熟,但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實踐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某種程度上仍缺少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課堂教學至今仍是高等教育傳授知識的重要和主要途徑,即便是未來即將普及的網上大學、虛擬課堂也仍需以課堂教學作為依據和參考。同時,它也是教育技術學的重要應用領域。因此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的任務和目標
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體應隨課堂教學模式而異。傳統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因此更強調突出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而現代教育理念更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因而學生成了核心主體。而不論誰成為中心主體,師生各自的任務和目標都應是明確的,并且是辨證統一的。
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的任務同其它學科專業的任務一樣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所謂顯性任務即塑造學生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知識的認知結構;而隱性任務則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協作能力和研發能力,以及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先進科技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熏陶等。但針對教育技術學專業而言,還應有一項重要的、也是常被一些教師忽視的,同時亦是區別于其它學科專業的任務,即不僅使學生成為專業知識結構體系的科學有效的“建構者”,而且逐步成為各類知識建構的“促進者”。這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來解釋的教育技術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即不僅使學生學會學習,而且學會如何促進學習和改進績效。
所謂知識結構體系的“建構者”是指能夠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選擇相應的信息加工、信息處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來主動進行認知結構的塑造。而幫助學習者克服認知障礙、固著知識點、完善認知結構等則是知識建構“促進者”應具備的能力。因此,這對從事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和強化,使其逐步成長為知識建構的科學、有效的促進者。
二、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一)模式分析
教育技術學專業應采取怎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會更有益于完成上述任務呢?首先,它的指導思想應是在完成課堂教學(顯性和隱性)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成為“促進者”所應具備的能力;通過培養學生成為“促進者”所應具備的能力的過程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其次,這一模式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知識類型是多樣的,學生的認知風格不是單一的,應有相應的變量控制機制。再次,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但同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中心地位,尤其是學生的積極參與程度,使其主動地由一名成功的知識“建構者”逐步發展“促進者”的能力。最后,應重視評價反饋環節,總結分析是認知策略建構的重要環節,是鞏固強化、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方案實施過程
實施該課堂教學模式方案的操作過程為:(1)備課:首先,教師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基本信息,如:基本概念、原理、重點、難點等,本課各知識點及其類型和本節內容在本課程體系結構中的位置、作用,尤其是知識建構的線索、方式、方法、輔助條件等。然后,根據以上信息選擇、確定適當的教學活動(包括創建學習情境、選擇知識建構方式,如探究式、發現式、協作式、研討式等)。同時,讓學生進行預習,以便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并要求學生能夠對預習內容進行知識分類、總結歸納。所以課前準備階段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初步信息加工與教師對本節課程做全面深人的設計—兩者同步進行的過程。(2)授課:先由教師呈現教學內容的基本信息,然后按預先設計的方案組織學習活動過程。具體方案以教學內容分析的結果為依據(例如,本節內容是本課程體系的關鍵環節,屬理論性較強的陳述性知識,適宜采用問題驅動、專題討論、分組探究的建構方式)。一般是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生的若干個(3個左右)協作小組中進行。每一小組的學習任務主要有兩項:其一,學習內容的分析,即如何科學有效的建構自身的認知結構,應通過組內協作來消除各自的認知障礙,完善認知結構,尋求最佳的建構途徑。其二,表現形式的分析,即采取怎樣的形式來表現學習內容,使之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記憶更牢固,從而優化認知結構,使知識建構的質量和效率更高。正是通過這兩項主要任務的完成,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成為科學有效的知識“建構者”,并逐步具備知識建構“促進者”的能力。(3)小結:教師指導學生各小組通過分析、總結形成一個小組學習方案作為完成上述兩項學習任務的成果?赏ㄟ^組間競爭、方案試行、分析比較,由師生共同選出最佳小組方案。最后經教師分析總結、評議反饋,并提升至一定的理論層次,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知識、能力都得到提高,從而達到預期培養效果。
三、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案例
現以教育技術學專業選修課(數字電視技術》中“交互式電視技術”一課為例實踐上述模式。
首先,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呈現并闡述教學內容的基本信息:(1)內容提要:應用數字電視技術實現非對稱雙工形式的新型電視技術;(幻基本概念:交互式電視(IT'V )、節目式交互式電視(點播電視VOD),VOD系統組成、視頻服務器、ATM通信系統、機頂盒;(3)基本原理:視頻服務器的結構功能,交互式電視機頂盒結構與設計及工作原理;(4)重點:交互式電視的體系結構;(5)難點:交互式電視機頂盒結構與設計及工作原理。并說明本節內容在本課程體系結構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有更深人的認識,促進學科知識的系統建構。
然后以任務驅動、問題探究、小組協作的方式來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具體操作:將學生分成兩個協作小組A,B,并指定各自的任務主題,即知識建構線索:A組采取兩種技術對比(與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技術相比較)的方式建構和表現知識;;B組采取以滿足電視用戶的需求為邏輯主線的方式來建構和表現知識。在小組協作過程中,教師提供相關的各種學習資源,并適時給予答疑解惑,提供個別指導或參與小組討論,直至各小組方案形成。
接著是各小組方案的試行和小組學習效果分析。由于兩組的建構線索不同,所以知識建構方式差異較大。A組將本節內容知識點以兩種技術對比的形式組織起來,有重點、有次序、有邏輯地建構,并將每個要點做兩種技術的異同分析、優劣對比,重點、難點突出,邏輯結構清晰。B組則是以滿足電視用戶需求為邏輯主線自然而然地建構知識,使理論與實踐渾然一體,在體現科技以人為本的思想的同時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在知識表現方式上,兩組大同小異,在難于理解的原理、體系結構上能夠采用形象直觀的二維動畫流程圖來表現。
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比較、分析和評價兩個小組的學習方案,師生一致認為:A組在建構、塑造認知結構上更趨完善、系統、合理,使學生對交互電視技術在兩個領域的應用有了更系統的認識,使新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同化過程中有了更為便捷、牢固的固著點,更利于學生理解、記憶。至此,本課教學任務完成,并達到預期效果,不僅使學生有效地建構了新知識,而且提高了他們主動建構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甚至培養了學生作為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應具備的能力。
四、方案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關鍵要素
(一)教師
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模式方案實施過程中的靈魂人物,其角色已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播者、領導者、指揮者,而應轉變成課堂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者和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策劃、幫助和調控者。這要求教師不僅對所授課程的知識內容、類別、結構、體系了如指掌,更需要大量創造性勞動,如選取恰當的任務主題來引導、啟發學生,創設情境、調動其學習動機,開發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物力資源如概念地圖、多媒體課件、資源網站等,人力資源如校內外各專家學者或學伴等),還需要對學習過程實施大量細致的組織管理工作,如既要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個別指導,也要對整體學習過程進行指導、監控、反饋、評價,以及對每一活動環節的節奏、時間等因素的把控。作為教育技術專業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不斷探索新方法,激活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創新,引導學生“活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建構的精神,在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會學”,進而促進學習、改善績效?傊處煴仨毾駥а菀粯,精心設計、組織、實施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知識建構“促進者”的促進者。
(二)課堂教學
集體化、同步化、標準化的課堂教學形式已有幾百年歷史,并且至今仍是高等教育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陣地,有著其它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如,網上教學缺乏師生間互動交流、情感交流,實踐性教育環節難于實施等)。對教育技術學專業而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課堂教學是本專業主要的實踐應用領域。因此,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師應不遺余力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如通過小組協作、問題探究、個案討論、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創新思想、科學態度等,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探索教育技術專業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應堅持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本,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活動”與教師“引導”的統一,采取形式多樣的師生互動,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態度和技巧,激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意愿和動機,養成終身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使其懂得如何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手段進行終身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成為促進他人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策劃、幫助者。
(三)學生
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中心地位,F代教學論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是自我發展的主動參與者,是積極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學生的參與質量、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為使學生能夠充分的、高質量的參與,需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陀^條件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層次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并完成相應的主題任務,從而提高參與質量。主觀條件要求學生能夠具備積極參與的態度、興趣和熱情,從而全面深人地參與到小組乃至班級的“學習共同體”中來,主動承擔學習的責任和任務,圍繞共同的任務自由地展開討論,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贊揚或批評強化學習動機,通過互相支持和幫助實現共同進步,共同分享集體的智慧和經驗,每個個體都能最廣泛地參與到交互活動中,進而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旁觀者。只有滿足了主客觀雙方面的條件,學生才能高度投人白主知識建構的學習過程,訓練高級思維能力,即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鍛煉批判性思維和敢于創新的實踐能力,在主動交流和積極思維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學會學習,并養成促進學習、改善績效的高層次專業素質。
綜上,只有教育技術專業師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使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陣地中得到完美的結合,使學生的專業素質在課堂教學情境的不斷強化和熏陶下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在課堂教學這塊陣地上打出一場場漂亮的勝仗,樹立起新的教學觀和課堂觀,贏取專業素質教育的全面勝利!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探索教育技術學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相關文章:
小學英語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06-13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03-01
教育技術學專業中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11-18
談高師教育學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03-03
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1-21
職業教育模擬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3-09
關于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工學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1-18
論語用模式探索11-15
淺析環境地質學的特色教學模式探索02-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