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高校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時間:2023-02-25 08:21:04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校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內容提要] 本文運用小組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研究方法,調查了河北省8所高校和北京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狀況。文章從大學生個人對創(chuàng)新的認識、個人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學校對創(chuàng)新教育環(huán)境的營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因素四方面分析,總結出目前在制約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五個因素中,只有“創(chuàng)新意識”比較令人滿意,在“創(chuàng)新基礎、創(chuàng)新智能、創(chuàng)新方法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等因素上是欠缺的,把這些因素具體化就是大學生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上迫切需要的理論、技術、資金和場地的支持,而這些又恰恰是我們學校教育者應該做的。在挖掘出導致這一現狀的個人因素和學校因素的基礎上,文章進一步從創(chuàng)新教育的角度提出解決對策。創(chuàng)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有推陳出新的意識和舉措。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上,高校應該大力推廣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應加強大學生基礎教育外延拓展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積極營造高校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與創(chuàng)新氛圍,開設專門的創(chuàng)新課程等。文章主旨在于為提高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促進各高校建立更為完善的創(chuàng)新教育體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創(chuàng)新氛圍盡微薄之力。

          [關鍵詞] 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教育。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group interviews and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ulture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Hebei Province eight universities and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Articles from personal Students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personal initiative to foster innovation practice, demand factors and innovation to create schools for innova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ulture, summed up the five factors currently in innovation capacity constraints College Students Only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more satisfactory, the "innovation-based, innovation intelligent, innovative methods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are lacking, these factors are specific students in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ory, technology, capital and support site, which in turn is exactly what we should be doing school educators. In digging out personal factors leading to this situation and school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article furt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Innovative education is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initiatives. On Training Innovative Stud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al level, stud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xpand basic education and to build a reasonable extension of curriculum, and actively creat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ve atmosphere universities, the creation of special innovation courses. Thrust of the article is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establish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promote innovation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make modest for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一、調研設計

          1.研究對象的定義

          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懷疑、批判和調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tài)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能力。它主要由以下五個方面: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基礎、創(chuàng)新智能(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創(chuàng)新方法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相互整合而成。

          2.調研方法

          我們采用的調研方法包括樣本選取、小組訪談和問卷調查。

          (1)樣本選取。這次調查我們選取的高校有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河北的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科技師范大學、河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選取這些高校作為調查對象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①所選樣本在辦學規(guī)模上涵蓋了部屬和省屬兩級高校,在專業(yè)設置上覆蓋了綜合類、理工類、農類、師范類等大學,因此更具有說服力。②我們充分利用燕山大學的距離北京近和學生在河北生源多的特點調動燕山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全體成員投入暑期實踐調查,組織兩支綜合調研小分隊分別負責北京和秦皇島的調研,組織三支專項調研小分隊分別負責各自家鄉(xiāng)所在市高校的調研,這樣對于問卷的發(fā)放、資料的收集和統計工作較為方便。

          (2)具體實施。本次調研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部分。定性研究為小組訪談,定量研究為問卷調查,具體實施安排如下:①小組訪談:對每所高校的訪談調研分三組,具體分配如下:一組訪問各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者,一組采訪各高校主抓科技活動的團委老師和科協負責人,另一組與隨機選取的學生進行座談。②問卷調查:此次調查主要在各高校自習室發(fā)放問卷,采用當場發(fā)當場收的方式,所以發(fā)放的問卷基本都回收,保證了回收有效率。而且,更值的一提的是,此次調查正值暑期,有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很多大學生云集在首都北京上考研、英語等輔導班,平時也在北京的學校上自習,也列入我們的調查對象,這就更擴大了我們此次調查的全面性。

          3.問卷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2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72份(對回答問題數不足三分之二的問卷視為無效),有效率為88.6%。在整理回收的問卷中,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有效問卷統計中,被訪者年級與性別分布如表1,表2所示:

          表1:被訪者年級分布

          年 級

          人 數

          比 例(%)

          大一

          416

          23.5

          大二

          265

          15.0

          大三

          532

          30.0

          大四

          318

          17.9

          研究生

          241

          13.6

          總數

          1772

          100.0

          表2:被訪者按性別分布

          性 別

          人 數

          比 例(%)

          女

          713

          40.2

          男

          1059

          59.8

          總數

          1772

          100.0

          二、現狀分析

          1.關于對創(chuàng)新的認識

          表3:

          非常同意

          比較同意

          中立

          不同意

          極不同意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研究生、博士生的事

          89

          5.0%

          156

          8.8%

          258

          14.6%

          939

          53.0%

          330

          18.6%

          創(chuàng)新能力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

          720

          40.6%

          787

          44.4%

          183

          10.3%

          79

          4.5%

          3

          0.2%

          在大學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有意義的事

          751

          42.4%

          776

          43.8%

          226

          12.7%

          19

          1.1%

          0

          0%

          創(chuàng)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項目

          40

          2.2%

          79

          4.5%

          256

          14.4%

          1238

          69.9%

          159

          9.0%

          由表3中可以分析:廣大本科生已經認識到“創(chuàng)造力是每個大學生都有的一種潛在的自然屬性”,他們對科技創(chuàng)新期望指數是很高的;80%以上的同學同意“創(chuàng)新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表明當代大學生都普遍意識到在大學從事創(chuàng)造是有意義的事,在知識經濟端倪已露的今天,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每個大學生參與明天競爭的資本。最后一個問題是對創(chuàng)新意識的普及,意在告訴大學生創(chuàng)新可以從生活小事著眼,不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項目”。綜合看來,在校大學生對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技素養(yǎng)的認識現狀比較令人滿意,但是還不夠充分,仍然需要大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技素養(yǎng)。

          2.關于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雖然當代大學生都意識到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具有了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行動傾向,但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貫徹實施做得不盡人意。約半數同學會在課余經常思索人們尚未解決的問題,經常閱讀一些與現在所學專業(yè)有關的理論期刊,也嘗試寫一些學術論文。而僅僅有1/4的同學進行過某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們選取的測量指標還只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嘗試階段,即只是代表大學生有意識地去做, 更不用談及創(chuàng)新的成果階段了。綜合大學生對創(chuàng)新的看法和以上的數據對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主觀內部情況來看,大學生對科學的崇尚意識與參與行為之間存在很大反差。一方面在認識上追求創(chuàng)新,體現出比較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tài);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動上遲遲不能落實,主動作用發(fā)揮不夠、投身實踐的勇氣和能力欠缺等消極狀態(tài)。大學生的知行反差極不利于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也將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普遍存在的現象,需要進行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轉變。

          3.關于影響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因素

          致力于營造創(chuàng)新教育環(huán)境,是判斷一所學校真正推行素質教育的試金石。從對北方高校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高校的學校支持與教學工作開始把素質教育逐漸向更高的方位提升,而學生在自己的班級生活與日常生活中還未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程度。

          表4:

          問 題

          是

          比例

          否

          比例

          院系

          支持

          您所在院系是否舉辦各種科技活動或比賽?

          1326

          74.8%

          446

          26.2%

          您所在院系是否舉辦學生學術成果展覽?

          1222

          69.0%

          550

          31.0%

          您所在院系是否對有創(chuàng)造發(fā)明成績的個人給予各種獎勵?

          1387

          78.3%

          385

          21.7%

          教師

          指導

          老師上課時是否留出時間讓學生們一起參與討論?

          1229

          69.4%

          543

          30.6%

          老師講課時是否穿插著介紹本專業(yè)的新動態(tài)?

          1413

          79.7%

          359

          20.3%

          老師講課時是否注意穿插跨學科知識?

          385

          21.7%

          1387

          78.3%

          班級

          文化

          班上是否有對某學術問題感興趣的學術沙龍?

          460

          26.0%

          1312

          74.0%

          班上是否經常有同學提及創(chuàng)新?

          740

          41.8%

          1032

          58.2%

          寢室

          文化

          您在寢室是否經常和室友討論學術問題?

          794

          44.8%

          978

          55.2%

          您或室友是否在論文或發(fā)明創(chuàng)造方面做出成績?

          216

          12.2%

          1556

          87.8%

          從院系支持的調查數據分析,學校教育者在考慮培養(yǎng)目標時,不再單純把受教育者簡單地視為“教育對象”,而是把受教育者當作發(fā)展主體。主要體現在學校院系舉辦科技活動或比賽的與不進行的比例接近3:1。更多的學校在精心設計自己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學術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創(chuàng)新活動(如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的蓬勃開展,使學生的個性能健康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關于舉辦學生學術成果展覽與獎勵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績的個人,是學校支持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的激勵措施。從數據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學校的激勵制度是比較健全的。

          從教師指導的調查數據分析,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仍以課堂講授為主,不是絕大多數教師在講課時留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這就導致學生思維阻塞,缺少質疑的品質,變通能力不夠好,從而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育過程中的穿插新動態(tài)與只是呆板授課的比例接近4:1,說明教師已經注意把專業(yè)前沿知識加入授課內容,引導學生進入學科前沿,有利于大學生開拓視野,及時把握專業(yè)動態(tài)。另外,一定的跨學科知識是進行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生的活動大多是在本專業(yè)范圍內展開,沒有時間和條件學習相鄰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從而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揮。而目前教育中,只有21.7% 的老師注意向學生傳授跨學科知識,這不得不引起每個教育者的反思。

          從班級文化和寢室文化的調查數據分析,學生自己營造科技氛圍的積極性不夠高,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將創(chuàng)新落實到行動上,組織學術沙龍的班級只占所調查班級的26%,經常提及創(chuàng)新的同學所占比例未過半數。雖然經常討論學術問題的同學比例接近半數,但真正做出成績卻寥寥無幾,這就需要在校大學生們自己反思了。雖然外界環(huán)境的營造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可以占很大比重,但是自主地為自己營造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4.關于影響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個人因素

          在問及學生對進行創(chuàng)新與學業(yè)之間的沖突時,81.5%的同學認為創(chuàng)新與學業(yè)并沒有矛盾。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創(chuàng)新的有很大的熱情,并且可以協調好時間,精力等諸多個人因素。一般,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新時主要需要以下幾方面的支持:理論支持、技術支持、實驗場地、資金支持、獎勵措施和其他(如精神鼓勵、意志力等等)。在調查中各種因素所占比例如圖所示。理論支持因素居于首位,為39%,資金支持因素居其次,為26%。

          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和大學生的自身情況來看,這些需求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他們的落實迫在眉睫。

          三、結果討論及對策研

          1.制約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將制約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自身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而又不善于利用和創(chuàng)造條件。大學生普遍具有創(chuàng)新動機、對創(chuàng)新有一定的認識,也希望在學習中產生新思想與新理論,積極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由于學校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條件局限及學生自身不去創(chuàng)設和充分利用學校的條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fā)展的動態(tài),而常常又是閉門造車,沒辦法和不去向知識和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同學請教,不重視相關學科的知識遷移等。這些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2)思維敏捷,但缺少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大學生隨著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想象力逐漸豐富起來,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發(fā)展,思維也較敏捷,但由于學生知識面窄,學科之間缺乏合理的整合,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和直線式的,致使他們思考問題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

          (3)有靈感,但缺少創(chuàng)新技能。許多大學生經過長期的腦力勞動,在大腦皮層留下一些暫時神經聯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誘發(fā)和引領下,這些暫時的神經聯系會接通,產生靈感。但由于學生缺少創(chuàng)新的技能,雖然產生了靈感,但這些靈感是短暫的、缺少橫向聯系,靈感最終是曇花一現。

          (4)有創(chuàng)新的熱情,但獨特的創(chuàng)新目標不明確。大學生通過學習和教師的引導,他們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熱情,由于缺乏廣泛的溝通和對社會的全面了解,導致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目標不夠明確。

          可見,目前在制約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五個因素中,只有大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比較令人滿意,在 “創(chuàng)新基礎,創(chuàng)新智能,創(chuàng)新方法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這幾個因素上是欠缺的,把這些因素具體化就是上面分析的大學生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上迫切需要的理論、技術、資金和場地的支持。而這些又切切是我們學校教育者應該做的。

          2.解決對策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解決對策:即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上,高校應該大力推廣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用科學的知識武裝學生,為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創(chuàng)新基礎。扎實而深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是進行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這是因為,掌握廣博深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與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掌握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越豐富,就越有利于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離開掌握知識的基礎,去空談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無疑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又要切實抓好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教學,努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本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動態(tài)及成果有機地引進課堂,并適當地介紹給學生,促進學生對本學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借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也可借此機會,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自己的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對學生可起到導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另為,交叉學科知識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所必需的,所以加強大學生基礎教育外延拓展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非常重要,高校應該增加選修課比重,允許學生跨校、跨系、跨學科選修課程,使學生依托一個專業(yè),著眼于綜合性較強的跨學科訓練。這不僅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在某個專業(yè)深造做好準備,同時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特殊興趣,使之能學有所長,以提高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2)開設專門的創(chuàng)新課程,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智能和創(chuàng)新方法。高等學校要根據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和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技能提高的需求,開設一系列專門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從某一學科如思維科學或心理學、方法論的角度來探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問題。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實并不神秘,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人類科技發(fā)展史上許許多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生動事例都向人們揭示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奧秘,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規(guī)律很好地加以總結并有意識地傳授給青年學生,就可以幫助他們在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崎嶇道路上逐漸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是有重點地教給學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創(chuàng)新方法,諸如如何選題,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資料,如何提煉論點(觀點),如何謀篇布局、安排論文結構;如何論證闡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論文的書寫格式和規(guī)范,等等。同時有意識地布置一些綜合性大作業(yè)或小論文題目,對學生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的基本訓練,教師再加以必要的指導和輔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科研創(chuàng)新的方法和途徑。這樣,廣大學生經過科研創(chuàng)新實踐的磨練,科研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3)營造高校校園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與創(chuàng)新氛圍。學校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建設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條件,要把學校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行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和大學生科技報告會,出版大學生論文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對于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一個大體的涉獵,進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從而學習他人如何正確看待問題,如何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可以讓他們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也可以由學生自擬題目,經費由專門建立的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專項基金提供,并選派教師指導,并對學生的科研課題要進行定期檢查和鑒定,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毅力和責任心,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效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建立激勵競爭機制,舉行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對在創(chuàng)新方面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與獎勵,并作為選拔優(yōu)異生、免試推薦研究生和頒發(fā)獎學金的重要依據,對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創(chuàng)新成果的學生,以及在校內外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做出成績的學生,可申請免修與之相關的課程學分、課程設計或畢業(yè)設計(論文)學分等。

          創(chuàng)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有推陳出新的意識和舉措,要營造創(chuàng)新教育的氛圍,對教師如是,對各級領導和管理部門如是。

          參考文獻:

          [1]劉助柏、梁辰:《知識創(chuàng)新學》,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年出版。

          [2]羅天瑩:《調查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中國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

          [3]楊立軍:《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目標下的教育教學管理》,《遼寧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4]江擒虎:《高校的創(chuàng)新教育和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2期。

          [5]嚴建雯:《關于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的幾點思考》,《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第3期。

          [6]吳旭、馬蘇江、李木:《加強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探索與思考》2003年第4期。

          [7]李兵寬、李國濤:《加強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青年研究》2004年第4期。

          [8]毛祖桓:《如何培養(yǎng)工科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

          [9]李青山:《大學生創(chuàng)造學指南李青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高校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相關文章:

        淺析高校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06-12

        素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的論文06-09

        淺談高校監(jiān)考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08-22

        分析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04-22

        企業(yè)在銷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論文05-09

        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論文04-25

        高校圖書館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論文06-25

        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精選8篇)09-15

        論析機關黨建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論文09-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