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行為理論(TPB)在消費行為意向研究
論文摘要:計劃行為理論(TPB)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態度行為關系理論,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于多個行為領域的研究。文章以TPB為出發點,對其在消費行為意向研究中的適用性進行探討,并對具體應用進行介紹,最后對其應用進行評價。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TPB;消費行為意向;應用
當今買方市場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其產品,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激發消費者的欲望,以求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得以生存和發展。因而研究消費者購買意向對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消費意向反映了市場潛在的消費行為,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調整發展方向提供了思考,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和參考價值。隨著營銷學以及心理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對消費者消費行為意向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并開始借用各學科的研究成果對消費意向進行預測,計劃行為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1計劃行為理論概述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態度行為關系理論,在國外已廣泛應用于多個行為領域的研究,并被證實能顯著提高研究對行為的預測力和解釋力。
1991年Ajzen正式提出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的產生直接取決于行為意向,行為意向表明一個人執行某種特定行為的動機,反映出一個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費多少時間去執行某種行為。行為意向是影響行為最直接的因素,而行為意向又反過來受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
消費者計劃行為理論總共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消費者的消費意向,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如何采取消費行為;第二個層次是影響消費意向的因素,包括: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行為態度,ATT)、他人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看法(社會規范,SN);消費者對自身控制消費行為程度的判斷(知覺行為控制,PBC)。這三個因素與消費意向呈正相關,消費者對產品態度越積極、他人對消費行為越鼓勵、消費者越趨向于判斷自己可以控制針對該產品的消費行為,其購買該產品的意向就越強烈。第三個層次是對第二個層次的因素分析。具體而言,態度由消費行為給消費者帶來的總利益所決定,某一消費行為給消費者帶來的總利益越多,采取該行為的態度就越強烈;他人對產品的主觀評價越積極,就越偏向于促進消費者購買該產品;對消費行為可控程度的判斷由消費者的信心所決定,越相信自己能夠實現某一消費行為,就越感覺對消費行為具有控制權,從而購買該產品的可能性越大。
2TPB在消費行為意向研究中的適用性
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已經被應用到多種多樣的社會行為中,例如捐獻骨髓、環保行為、產品選擇行為、優惠券使用行為、用餐行為等,并被證明是普遍適用的。很多研究都驗證了TPB對人們的行為意向以及現實行為的預測和解釋效力。例如:Dzewahowski…等人以修習教育學分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比較社會認知理論、理性行動理論及計劃行為理論,結果證實計劃行為理論獲得強烈的支持;Ajzen與Difv—er則以大學生為對象,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來預測海灘休閑活動的意愿,結果發現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后的計劃行為理論模型的解釋及預測能力有加強的效果。
目前,也有消費領域的一些研究加入了計劃行為理論進行研究分析,例如,黎志成,劉枚蓮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進行了預測,并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模型進行了構建,在模型中加入了個性化創新、購后評價等項目。劉宇偉將計劃行為理論加入中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行為,認為綠色消費行為是行為意圖和感知行為控制的函數,行為意圖依次取決于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證實了TPB在綠色消費行為方面的適用性。臺灣學者吳淑鶯、陳瑞和將計劃行為理論應用于網絡書店的購買行為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專學生對網絡購書的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等會顯著影響其網絡購書的行為意圖,進而影響最終購買行為。
3TPB在消贅行為意向領域的主要研究
首先,直接采用TPB對消費行為意向進行預測。代表性研究有臺灣有機食品的消費者意向的研究,MeiFang—Chen驗證了TPB在解釋消費者的有機食品選擇行為的可靠性。該研究第一次嘗試使用TPB模型檢驗食品恐新和食品卷入對有機食品的調節作用。在研究模型中,發現Ajzen的TPB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主效應的結果。另外,結果發現,與食品相關的兩個人格特質,食品恐新和食品卷入在食品選擇動機以及對有機食品的態度之間的關系方面,有調節效應。
其次,在TPB的變量之中加入某個因素來預測消費行為意向。例如Cook在轉基因食品購買的態度和意向研究中,將自我認同因素加入1]PB,形成修正模型用來研究購買意向。該修正模型將自我認同作為購買意向的另外一個決定因素。結果發現,自我認同、態度、社會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對購買意向有著顯著相關。另外,這些因素隨著年齡、性別、過去行為以及對食品公司說明的信任度不同而不同。2008年Vermeira8等人對比利時年輕人可持續的食品消費進行研究,在TPB中加入自信以及價值的個性特征角色的變量。研究基于456名年輕人的調查問卷,采用可持續食品的廣告,依據消費者自我知覺的自信以及個人價值,結合TPB的三個因素對可持續食品的消費意向進行研究。多重回歸表明:消費意向50%的變量是由個人態度、社會規范、消費者感知能力以及知覺的可得性來解釋。同時,不同水平的自信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決定因素的不同強度。
再次,對TPB進行分解預測消費行為意向的研究。例如,Hsiu—FenLin在2007年對消費者在線購買書籍的消費意向進行預測,對297名臺灣網上書店的消費者進行數據收集。該研究根據Taylor,Todd的方法對TPB進行分解,在分解的TPB模型中,態度的、規范的和控制的信念被分解為多維度的信念結構。同時將純正的TPB模型與分解的TPB模型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分解的TPB模型提供了更全面的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其中的信念結構能較好地提高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TPB的分解理論提供了一個改進的預測消費者在線購買意向的方法。
最后,應用TPB理論的某一因素來預測消費行為意向的研究。Arvola等在2008年對意芬英三個國家的有機食品和有機速食匹薩的消費意向進行預測,在TPB中將態度變量分為情感與道德態度的角色。研究中對購買意向中情感和道德態度進行綜合測量,并驗證其在消費意向預測中的有用性。結果發現,道德觀的加入提升了模型的預測力,道德態度和主觀標準解釋了購買意圖中的大部分變異。但是,國家之間這些變量的相對影響不同,例如在美國和意大利道德態度比主觀標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結果也支持了將道德態度測量和情感項目加入TPB框架的有用性。
4對TPB在消費意向研究中應用的評價
總的來說,TPB對消費行為意向中的研究多角度進行,如使用TPB中的某一因素對消費行為意向進行預測,或對TPB的結構進行分解。研究從不同側面驗證了TPB的適用性以及良好的預測力,也在應用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例如加人新的調節變量,同時,對于TPB及其應用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1)計劃行為理論和其他理論預測能力的比較缺乏 研究者已經在社會行為等領域中比較計劃行為理論和其他理論的預測作用,例如Dzewaltowski在教育領域比較該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的預測和解釋效力。但是鮮見在消費行為領域中比較計劃行為理論與其他預測消費行為流行理論,例如價值理論、滿意理論以及關系理論”。
(2)計劃行為理論整合不足 由前文的代表性研究可知,目前對該理論的整合應用比較缺乏,因而造成對該理論認識的分散和混亂。因此,整合現有的對計劃行為理論中單個變量的細化研究并驗證其適用性,對人們了解計劃行為理論在消費行為研究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3)理論的應用情景范圍小 目前理論的應用大多局限于一般的社會行為,新興社會行為研究不足,例如網絡消費目前研究不足。互聯網環境與傳統的社會環境是有差別的,是否計劃行為理論也能預測人們多種多樣的網上活動,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具體。再者,品牌購買領域,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少見。
(4)研究方法問題 計劃行為理論根據價值期望理論定義主要變量的內容,并用乘積和代表變量的測量值,而且在確定測量值時涉及量綱問題。但目前大量運用計劃行為理論解釋和預測行為的研究中,許多研究者并未采用以上方法來獲取測量值,可能因為采集數據不方便而被人為舍棄。因而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方法準確性、可靠性不足,需要真正對其改善,從而提高該理論的解釋力和預測力。
總的來說,計劃行為理論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和預測力,是消費行為意向研究良好的理論基礎,對商家探測消費者行為意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計劃行為理論(TPB)在消費行為意向研究】相關文章:
論現代消費行為理論研究11-15
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03-26
淺析基于消費行為理論對西安電信投訴現狀11-15
探析基于消費行為理論對西安電信投訴現狀12-05
交往行為理論與翻譯研究11-15
大學生消費行為研究開題報告03-29
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社會學研究提綱12-05
翻譯研究的言語行為理論視角11-15
言語行為理論研究綜述1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