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傳播如何求真--兼評近三十年來的偽健康傳播
2010年,健康傳播領域有兩個新聞人物值得記住,一個是張悟本,一個是李一,他們被媒體塑造為“養生大師”,又在媒體的一片討伐聲中倒下。反觀包裝“大師”的過程,媒體的宣傳也有缺乏理性與科學精神之處。我們把缺乏理性與科學精神并且誤導公眾的健康傳播稱為“偽健康傳播”。
近30年來,人們對健康信息的渴求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健康傳播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逐漸成熟起來,但“偽健康傳播”也夾雜其中、時隱時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梳理一下這個過程,有許多教訓可供借鑒。
“偽健康傳播”有如下特征:一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傳播偽科學;二是貌似傳播健康、實則以商業利益為目的;三是運用了專業的媒體策劃和推廣手段!皞谓】祩鞑ァ敝苯訐p害的是人們的生命安全,間接損害的是媒體的公信力。
媒體包裝出的“大師”
張悟本和李一即是“偽健康傳播”塑造的“養生大師”。張悟本沒有受過嚴格的醫學教育,也沒有行醫資格,但在報紙、雜志、電視、書籍的宣傳中,他是可以給人治病的“良醫”。包裝張悟本的是有著豐富經驗和媒體資源的出版界人士,張悟本能夠迅速成名,得益于一個豪華包裝團隊和雄厚的資金支持。李一的成名亦得到媒體人士的支持,他倡導的是道教養生,但他的許多特異功能被揭穿。這樣的“偽健康傳播”使得很多媒體喪失了真實性這個最重要的底線,他們對所傳播的信息沒有盡到核實責任。本來具有很高公信力的新聞媒體,因此淪為商業運作的工具。
向前追溯10年,可以發現,“偽健康傳播”塑造了不少“養生大師”。比如“排毒教父”林光常、“健康教母”馬悅凌、“太醫傳人”劉弘章等。這些“養生大師”雖身份、職業各不相同,但他們均以健康傳播為幌子,在各類媒體中傳播一些真偽參半的養生觀點。成功的媒體策劃和推廣手段將這些原本很普通的人點化為“專家”、“大師”、“神醫”。此類“偽健康傳播”的特點是“貌似科學”。從總體上看,他們傳播的醫學觀點似乎言之成理,但細節上漏洞百出,有些觀點甚至是危害健康的。這樣的觀點之所以能得到傳播,源于“從眾”心理,媒體從業人員只是盲目跟熱點,而沒有能力對其觀點作出判斷和取舍。這暴露出媒體從業者普遍存在科學素養的不足。
再向前追溯30年,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期達到高峰的偽氣功熱潮從種種特征看,也是典型的“偽健康傳播”。氣功本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但在當年那場遍及全國的群眾性氣功習練熱潮中,偽氣功師也夾雜其中。那些偽氣功師本沒有什么特殊能力,但被有意神化為能呼風喚雨、千里以外治病的“大師”。有人打著研究氣功的旗號,打著著名高等學府和研究所的招牌,大肆宣揚迷信與偽科學。在當時,一些缺乏對照、重復性差、未經雙盲準則和統計誤差校正的實驗數據,可以極不科學、極不嚴肅地通過報紙和書刊渲染為“歷史性的重大發現”。偽氣功熱潮持續了大約20年,是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偽健康傳播”事件。此階段的“偽健康傳播”雖然沒像現在這樣有濃重的“商業味”,也不像現在這樣以商業公司的形式來運作,但也無意識地運用了多種傳播手段。那時,多數群眾還不了解,這種“偽健康傳播”的策劃者也有明確的商業目的。當時,確有許多人從中漁利。
縱觀近30年來包裝“大師”的方法還可以看出,他們的成名首先發端于有關他們的書籍或電視節目的暢銷和熱播。張悟本寫的書是《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寫李一的書是《世上是不是有神仙》;馬悅凌寫的書是《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叢書);劉弘章寫的書是《劉太醫談養生》(系列叢書);林光常寫的書是《無毒一身輕》;寫胡萬林的書是《發現黃帝內經》。
本來,在圖書進入市場流通之前,質量由出版社負責,但商業化迫使部分出版社放棄了自身作為把關人的職責。此類欠缺科學性的健康類圖書能夠出版、發行意味著出版社“三審”把關的職責落空。而在圖書暢銷的同時,報紙、電視也參與其中,進一步把這些人神化。直至最后,幾乎所有媒體都參與到了造勢的巨大聲浪中。
書籍本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之一,普通讀者沒有意識到此類書籍其實與商業廣告無異。甚至其他媒介的從業者也沒有這種辨識力,只是盲從報道。這種“跟風”的做法,暴露出媒體選題把關人科學精神的缺失,他們不能在一片喧囂聲中,獨立作出理性的判斷。而經歷過“偽健康傳播”洗禮的讀者,對所有媒介的公信力產生普遍質疑。
健康傳播的幾個技術性問題
媒體如何傳播健康、如何規避“偽健康傳播”,這既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是一個職業道德層面的問題,本文僅從技術層面探討。
面對專業性較強的科學問題如何作出正確判斷?媒體通常有三種做法:一是平衡各方觀點進行報道;二是尋找權威專家給出結論;三是實證。
所謂“平衡”,就是給爭論的各方都有一個說話的機會,把各方觀點擺出,讓讀者自行作出判斷。但這種做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科學爭論的雙方往往不是勢均力敵的,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并不適用于科學領域。
同樣,把求證的希望寄托于某一個權威專家也不妥。由于學術分科越來越細,權威專家對自己本領域的問題非常熟悉,但對其他領域的問題并不能作出十拿九穩的判斷。偽氣功興盛期間,正是因為一批權威科學家的支持(他們對氣功并不真正了解),媒體在信仰權威和從眾心理的支配下,才紛紛做出報道。
此外,權威專家也可能出于某些動機,只講出事實的某些方面,不愿講出真相的全部。這樣的權威專家,有可能成為商業公司的“代言人”。近年來,許多商業公司在其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上,常常請一些權威專家,請他們發表言論以求得公信力,在這種情況下,權威專家的立場應受到懷疑。而商業公司的公關人員將新聞通稿傳給記者作為報道參考,記者投入的采訪時間不足,沒有時間閱讀論文,沒有時間向更多的科學家求證,越來越多地依賴現成的新聞通稿,這就很難避免公關人員的態度左右媒體立場,媒體對科學事實的判斷力因此而被削弱。
再說“實證”。所謂“實證”,就是親眼見到、親耳聽到。這種“眼見為實”的求證,有時觀察到的其實是假象。比如,偽氣功大行其道時,李一和眾多“大師”演示的許多特異功能其實就是魔術。當我們的眼睛分辨不出幻覺、錯覺、人為和自然的假象的時候,僅憑親眼所見就相信,是非常容易上當受騙的。由于媒體記者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分辨不出表演和實驗之間的區別,即不懂怎樣采取嚴格的科研設計手段來排除與實驗無關的各種因素,也沒有能力發現表演者如何弄虛作假。
“同行評議制度”的啟示
真實是新聞傳播的生命,面對科學問題如何求真,這也是健康傳播的一個核心課題。傳統的新聞技術手段不足以勝任這個任務,能否讓科學共同體來幫助作出決定呢,在科學界實行了350多年的同行評議制度,也許可以給媒體一些啟發。
同行評議制度起源于英國。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為了保證文章質量,決定在刊發文章前,先交給信得過的人士審稿,沒有問題方可出版。這個同行評議制度一直堅持到現在,成為所有科學期刊共同遵守的原則。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30萬篇論文通過了同行評議制度的考驗,才被發表在各種學術期刊上。
具體說,當編輯部收到一篇論文后,相關編輯會根據文章內容,選擇2~3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審稿,通常情況下,論文作者不知審稿人的身份,審稿人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誰,這就是所謂的“雙盲同行評議”。審稿人審完后,將個人意見反饋給編輯供其參考,發表與否的權力完全屬于編 輯。
科學界的這種做法是針對學術活動的,對于快節奏、求時效、跟熱點的新聞媒體來說,也許沒有那么長的等待時間,不過,這種審稿機制是可以借鑒的,新聞媒體也可以召集各領域專家組成顧問團,對于重大選題的判斷,向顧問團咨詢,這是可以做到的。
在健康傳播中,媒體的核心任務是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以懷疑精神,謹慎求證事實,最終做出科學的報道。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偽健康”傳播誤導公眾,也能避免“集體追捧”和“集體棒殺”的鬧劇再次出現。
上世紀60年代,美國也出現過類似的偽健康信息傳播泛濫的局面,美國政府和民眾也經歷過這個去偽存真、亂而思治、恢復健康傳播本來面目的過程。結束亂局,歸功于相關系列立法和公眾科學精神的建立。我們相信,通過媒體以及公眾科學素養的逐漸提高,我們的健康傳播也能夠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路世才:《醫用氣功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版。
2.楊再華:《偽健康傳播與公民媒介素養》,《新聞記者》,2005(4)。
【健康傳播如何求真--兼評近三十年來的偽健康傳播】相關文章:
大眾健康傳播中受眾媒介素養的培養11-21
試析人際傳播在廣告傳播效果中的應用12-06
醫院感染的傳播過程03-29
論電視媒體如何傳播傳統節日文化12-01
“網絡水軍”的傳播亂象評析12-12
文學在新聞傳播中的表現12-10
課堂文化傳播的動力研究12-06
論網絡論壇的傳播屬性11-21
傳播下的道德綁架分析03-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