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進尺效應”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后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得寸進尺效應”。此效應對教育教學有什么借鑒意義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拙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教師要警惕學生得寸進尺。
我們評價一個好的班集體,常說“班風正,學風濃”,實際上就是指該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而習慣是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源自于相同行為的不斷重復。教師只有對學生日常的言行進行不斷的重復教育,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學生作業沒完成(或犯了其他小毛。┙處煵挥枰灾刚粌H使該生認為是正常行為,還會使其他學生產生錯誤認識;這樣學生就會得寸進尺,下次該生就可能不做作業(或犯更大錯誤),從而其他學生會受到某種暗示性的縱容去犯同樣錯誤。久而久之,學生錯誤就會層出不窮,教師工作就會陷入被動。當問題嚴重時再去改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不僅要花費很大精力,而且學生也會不理解:老師怎么前后不一致呀?“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所以,從小處著眼,細處著手,及時指出學生錯誤,防微杜漸,才是明智之舉。
二、教師要善于自己得寸進尺。
心理學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于人的動機是復雜的,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另外,人們總愿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后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份,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下去。掌握這一理論,對教師工作很有幫助。例如:一個學校剛為某項工程捐過款,上級又號召為殘疾兒童獻愛心,農村學生的家庭本來就不寬裕,短時間內再次捐款肯定有難度。有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他鄭重其事地將第一次捐款情況在班里進行了總結,對捐款的學生進行了大力表揚,樹立他們富有愛心的良好形象;然后宣布此次捐款活動及意義。學生們有的內心雖不太樂意,但為了維護自己富有愛心這一形象,也都踴躍捐款,任務得到了圓滿完成。在引導學生訂閱報刊雜志時,教師同樣采用了此方法,效果也非常好。
上述的心理效應告訴我們,要讓他人接受很大的、甚至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這一心理效應同樣可以應用到教學中:一位教師接了一個新班,發現一些學生不會寫日記,便和學生商量,每天日記寫三句話,學生想,三句話不難,便欣然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又提出把每天的日記加兩句,學生覺得不就是加兩句嗎,也同意了。就這樣,三個月不到,學生日記就達到了每天300字。幾乎每個班都會有一個特殊群體 ——困難生,他們的行為習慣和行為基礎都比一般學生差,在轉化這些學生時,也要善于運用得寸進尺效應進行引導,使之逐漸轉化;應貫徹“低起點,小步子,勤表揚”的原則,注意找準學生轉化的切入點,步子不可太大,做到提一提目標,拉一拉人,還要注意有足夠的耐心去反復抓、抓反復。
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能恰當運用心理效應,不僅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藝術性,而且會增強教育教學的效果。愿更多教師投身到心理知識的學習、研究、應用中來,將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干得輕松一些、快樂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得寸進尺效應”對教育教學的啟示】相關文章:
幾種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05-06
怎樣加強體育教學整體效應探索03-06
淺析影視動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研究12-07
蝴蝶效應與幼兒教育研究的論文12-08
開放教育對遠程教育的啟示論文11-22
生活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啟示論文03-17
理實一體教學模式在中職會計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教育論文03-04
關于光聲效應實驗教學分析論文02-28
淺析心理效應在中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