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知識呈現方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應是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一、猜想——論證的方式
科學史上的許多偉大的發現和發明都緣于人們的大膽猜想。由于猜想,人們產生了創新動力,許多神話變成了現實。科學家曾言:人們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錢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提出獨特見解,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驗證,把猜想變為現實,使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可這樣引導學生猜想、論證。
⑴分組討論,進行猜想。除法和分數都有各自的性質,而比又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質呢?
⑵交流討論,提出猜想。
⑶各自驗證,全班交流。
⑷學生概括,總結出比的基本性質。
二、實踐——發現的方式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智力活動是與他周圍物體的作用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兒童的理解來自他們作用于物體的活動。由于小學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學生又缺乏感性經驗,因此,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經驗,才能進行正確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則,最后達到靈活運用知識,能力有所提高。如教學“梯形的面積”時,可采用如下呈現方式:
⑴啟發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三角形呢?你能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計算出它的面積嗎?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結論?
⑵學生實驗:我們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是怎樣做的?現在呢?讓學生借助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按要求分組實驗。
⑶交流實驗結果。
⑷得出結論:
每個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三、討論——歸納的方式
學生知識的掌握要經過一個內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具體形象的感知過程內化為學生腦中的智力活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提供討論的機會,促使學生歸納新知識,形成新概念。
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時,可以采用“討論——歸納”的方式把知識呈現給學生。
投影出示:
⑴ 3×2 = 6 ⑵ 3×20 = 60
⑶ 3×200 = 600
⑷ 3×400 = 1200
⑴提出討論問題:
①第一個因數變化了沒有?第二個因數變化了沒有?積變化了沒有?
②從上往下比較,第⑵、⑶、⑷式與第⑴式比,其中一個因數沒有變,另一個因數分別怎樣變化?積各有什么變化?
⑵學生觀察討論。
⑶引導學生歸納積的變化規律。
四、爭論——統一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誘發學生爭論能使他們學習情趣高漲,營造出人人想探究,個個能創造的良好局面。學生只有通過爭論,才能激發靈感,激發創造,促使他們深入探究,最后達成共識。
如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進行如下設計:
⑴復習舊知,喚起回憶。你學過哪幾種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⑵學習新知,誘發“爭論”。怎樣比較4/5 和6/7 的大小呢?討論時,學生展開了“爭論”。甲說:因為這兩個分數分母不同,所以我先通分再比較;乙說:我認為把它們的分子變成一樣,比較起來容易些;丙說:我認為1 -=,1 - =,因為>,所以<。我覺得這樣比較更容易。對于上述幾位學生的比較方法,教師在鼓勵學生有創見的同時,應引導學生掌握解決這一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⑶共同歸納,達成統一。比較分數的大小,方法很多,一般先通分再比較。有些特殊的分數也可以用特殊的方法,這樣比較起來更方便。
【把握知識呈現方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06-07
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12-04
小學生寫字教學與能力培養的探究11-21
關于中專院校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探究12-09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精選6篇)01-04
淺析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12-07
中職學生色彩感受能力培養策略探究11-19
實施探究性教學的方法及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12-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