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信息編輯對公共領域的建構
【摘 要】本文根據哈貝馬斯對于公共領域的界定,認為互聯網目前還不能稱之為公共領域,但卻是中國最有希望發展成公共領域的媒體。而網絡信息編輯由于其內容把關人、技術掌控者和價值彰顯者的特殊身份,成為網絡公共領域最核心的建構者。文章還探討了網絡信息編輯建構公共領域的途徑,并認為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網絡社區化轉型的逐漸深入,以及網絡信息編輯素養的逐步提高,有現實價值的公共領域最終能在互聯網形成。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領域;網絡信息編輯;公共社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網民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即時、互動為主要特點的網絡傳播方式,已作為最大的信息互動空間擴散到各個階層和年齡段,為公眾表達輿情、參與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平臺。同時,網絡媒體自身的責任感也在增強,矢志成為主流媒體的一部分,正式登上中國媒體舞臺。但是,在這個充斥著娛樂化和非理性傾向的龐大空間,網絡媒體的主流化轉身并非順理成章,甚至有人發出“網絡有主流媒體的規模,卻沒有主流媒體的規矩”的慨嘆。面對這種局面,網絡媒體若想真正具有無與倫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便不能一味追求第一時間傳遞信息,或者僅對傳統媒體的信息進行整合加工,而要發揮自身自由、開放、多元化的優勢,領先于其他媒體成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場所,將其打造成中國獨一無二的言論公共領域。
然而,網絡是一個高度開放的信息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獲取和傳遞信息,一切與現實身份、地位有關的個體表征都可以被隱藏起來。眾聲喧嘩下,網絡侵犯行為往往屢見不鮮,使公共領域非但不能自發形成,甚至能否形成都成為疑問。并且,網絡的游戲規則從本質上排斥把關和把關人,信息造假者和謠言傳播者往往防不勝防,公共領域的建構顯得無從著手。但探根究底,網絡的信息流動并不是完全無法掌控,每一篇言論的發布,每一個鏈接的導入,都有網絡信息編輯根據網站宗旨和自己的思路進行處理的痕跡,他們是技術平臺的創作者和信息的開拓者,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導航員,是建構網絡公共領域不得不依賴的中堅力量。
一、互聯網是公共領域嗎?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一詞是德國學者尤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于1962年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提出的一個經典范疇。他認為,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是指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1]。理想的公共領域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公眾有公平的機會參與討論,并能暢所欲言;其次,資訊的收集及發放必須完整及客觀,能正確地知會大眾;再次,它需要擺脫政治及經濟力量的操縱;最后,公共空間必須提供辯論場地,大家進行的溝通及辯論又必須是理性及具批判性的。[2]
用以上條件來衡量網絡空間,就會發現它在公共領域方面的獨到優勢。首先,網絡公共空間的參與性及自由性更好,能夠上網的普通民眾都有機會參與網上討論;其次,在資訊的收集及發放方面,網絡媒體不受篇幅、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可以提供更詳盡及多元化的資訊和分析;再次,在網絡公共空間,一方面網民可各自發表意見,另一方面通過超鏈接,門戶網站將包容各類的觀點角度呈現于大眾;最后,在網絡公共空間,它兼備了網民自發性的意見及由網站采訪得來的信息,內容類別多樣化,觀點也相互平衡,糅合了主動與被動。
但是,對于互聯網是否能夠建構公共領域的質疑也有其合理性。第一,網絡傳播的異步性使人們無法駕馭信息的流動,淡化了傳遞信息時的責任感,而這種基于親身傳播的關系群體是建構“公共領域”的重要元素之一。第二,在虛擬信息交往中,一個傳播者可以裝扮成多個人出現,大大降低了虛擬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第三,在信息層層覆蓋、眾說紛紜的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觀點有著異乎尋常的堅持,很難改變原有的個人視閾,融入更為理性的審視自身的狀態。第四,虛擬信息交往使真正嚴肅、細節化的信息被碎片化、游戲性的囈語淹沒,娛樂性狂歡大行其道。這些因素使得“虛擬信息交往”建構的是個人化、風格化的“信息烏托邦”,而不是一個公眾導向的“公共領域”。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網絡空間仍未趨近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理想設定,籠統地說互聯網是一種新興的公共領域是欠妥當的,在實踐中也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基于前文中提到的互聯網的參與性、自由性和信息多元化等特征,在網絡的一些空間中建設公共領域,又是具備可能性的,也是使網絡媒體承擔更重大社會責任的一種有益追求。而網絡公共領域的建構,則需要網絡信息編輯的努力。
二、網絡信息編輯建構公共領域的可行性
網絡信息編輯,也可簡稱為網絡編輯。他們廣泛分布在商業門戶網站、新聞網站、專業網站、網絡論壇等各個區域,通過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進行必要的編輯處理,向全世界的受眾進行發布,并且從受眾那里接受反饋,產生互動。[3]根據網絡編輯的職責,建構公共領域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他們身上。他們的工作對于此項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首先,網絡編輯是網絡信息的把關人;ヂ摼W中傳播者和受傳者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網絡編輯的把關人特權比傳統媒體削弱很多,但并非完全喪失。事實上,網絡編輯的數目比傳統媒體龐大得多,他們站在網絡媒體四通八達的關節點上,使網絡傳播不具有任何非法目的,制止對網絡的正常運作造成不利影響的行為。在網絡信息的內容質量方面,網絡編輯也起著重要的把關作用。這些職責使網絡編輯充當公共領域的建構者幾乎是順理成章的。
其次,網絡編輯是網絡技術的掌控者。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網絡媒體具有許多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它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網絡媒體的表現內容和手法,還能使網絡編輯更加科學地掌握網頁訪問者的動向。
再次,網絡編輯是人文價值的彰顯者。目前,多數網站都致力于營造如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并在網站宗旨和具體實踐中旗幟鮮明地表露出來。網站的這種定位已逐漸滲透到網絡編輯的意識中,并在日常的信息操作中體現出來。網絡編輯已逐步擺脫單純的“網絡搬運工”的形象,并以清晰可見的速度培養出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力,有意識加強網站的輿論引導和品牌建設。他們有意愿也更有能力營造網絡公共領域,將網絡媒體打造成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理想平臺。
三、網絡信息編輯建構公共領域的途徑由于網絡公共領域無法自發形成,在互聯網的一些空間中建設公共領域又具備可能性,再加上網絡編輯的特殊身份適于擔當公共領域的建構者,網絡編輯如何建構公共領域便成為擺在研究者面前的課題。筆者認為,網絡編輯對公共領域的建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網絡編輯要致力于建立網民互動社區,并營造對社區的歸屬感。
隨著現代人的異化越來越強,人們越來越期望社區能提供友情和安全感。現實性的公共社區不可觸及,網絡虛擬社區便成為一種替代品。它所具備的公眾自發聚會、對公共事務公開發言、成員之間平等討論等特征都是公共領域所必備的基礎條件,因此人們對網民互動社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公共領域。目前,多數網站都設有與網民互動的場所,但是有凝聚力的網絡互動社區并不多!皾撍h”①的大量存在說明讓網頁瀏覽者有發言的欲望并不容易;而人們上線、下線、各行其是也使社區的歸屬感蕩然無存。因此,建立一個聚集更多人參與辯論、有歸屬感的公共社區便是網絡編輯的首要任務。具體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網絡編輯要制定清晰的社區規則,鼓勵積極發言者;并劃出言論的界限,違反規則必須追究責任。由于網絡互動多以匿名的形式進行,在匿名的掩護下,一些人的行為變得肆無忌憚,無聊主義和庸俗主義泛濫。因此,要維護社區的安全感,網絡編輯必須對超出界限的行為予以懲處,甚至逐出社區,從而保證社區成員不受傷害。第二,網絡編輯要作為分歧的調停者,及時并公正地解決社區內的矛盾,使對話正常進行。網絡言論空間是充滿硝煙的戰場,由于缺乏面對面交流帶來的親和力,書面語言又經常言不及義,所以經常一言不合便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層面。為了保持友愛的社區氛圍,網絡編輯要及時出面干預,以免矛盾擴大。第三,網絡編輯要努力建立自身與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緊密聯系。網絡社區的凝聚力從根本上而言還是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作為有責任感的網絡編輯,應該融入社區中,用自身對社區的熱情去打動其他成員。
其次,網絡編輯要建立平等開放的對話空間,并發掘意見領袖,促使一致意見的達成。
第一,“ID之間一律平等”,網絡發言應當具有平等性,而且在理想的情況下,線上交流要比線下交流更平等。在開放性的網絡公共領域中,任何不違反法律法規、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言論都有表達的自由。顧及弱勢群體的權利,堅持多元化的價值觀,使他們不遭受多數人的排擠;避免形成排他性的小圈子,致力于顧及每個人獲得現實意義上的平等,而非僅僅是理論上的平等。
第二,網絡編輯要致力于發掘意見領袖,促使社區成員經過平等開放的充分辯論,能夠最終達成共識。公共領域首先保障參加者之間能進行廣泛和深入的自由討論,從而促使參與者在非強制的情況下進行集體行動,而集體行動的唯一動力只能是在辯論中達成共識。網上討論最欠缺的部分便是收尾或決定,在紛雜的觀點派別中,共識極少能達成。但是,意見領袖在此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杠桿作用。他們是社區成員中的精英,比普通成員更加清醒、一語中的,且有一批追隨者。意見領袖不僅可以加深社區成員的向心力,更能促使“共識”的形成,使網絡社區真正發揮公共領域的影響力。
再次,網絡編輯要主動設置議程,將公眾的注意力聚焦在有價值的事件上,建立網絡社區的價值判斷體系。
理想的公共領域關注的議題應當是“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而很多社區成員注意到的卻并不一定是這些內容,甚至是某些庸俗無聊的話題在社區泛濫。由此,網絡編輯一方面要整合社區的內容資源,如可以像報紙編輯安排版面一樣,將某些更有價值的議題置于網站首頁,放大標題字號,并加上顏色使其醒目,以吸引社區成員的注意;也可主動發起議題,以“網絡問政”的形式邀請相關領導或專家和社區成員一起討論,最終使社區議題能夠集中在涉及多數人利益的公共事務上去。
另一方面,網絡編輯要在議題討論中培育成員的公民氣質,建立共同的價值體系,促使一個公共權力的批判領域的最終形成。網絡互動社區的最大效力是對公共權力的批判和重構,只有更多成員以公民的身份、理性的態度參與到批判中去,網絡公共領域的效力才能落到實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網絡信息流動的無序和網民心理的復雜性,網絡編輯建構公共領域的途徑在不同的網絡社區并不能生搬硬套,網絡編輯在此領域的努力也未必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還可能因為沒把握好“度”而適得其反。但是,隨著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的深化,互聯網作為中國信息量最豐富、參與人群最廣、言論最自由開放的媒體,有責任也更有希望成為中國的公共領域。因此,網絡編輯要有遠見卓識,和社區成員共同努力,整合和表達公眾需求,在被傳統媒體忽略的領域發揮影響力;主動為傳統媒體設置議程,形成輿論合力促成問題的解決,使一個有價值的公共領域在互聯網形成。
注釋:
、僖环N網絡用語,指只看帖子而不發表意見。
參考文獻:
[1]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三聯書店,1998:125.
[2]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07.
[3]人民網.網絡媒體的新聞與傳播[EB/OL].[2003-10-09].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0056/30059/2125986.html.
【網絡信息編輯對公共領域的建構】相關文章:
簡論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主體性建構研究06-10
談信息網絡傳播權08-03
淺談網絡時代圖書館的信息營銷08-29
網絡就業信息質量就業指導論文05-06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論文02-13
談信息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06-14
礦山系統數據倉庫建構探索08-02
網絡時代個人信息權的民法保護問題研究論文04-25
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職能發展思路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