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馬克思著作中的福利經濟思想研究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一生致力于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批判,他的著作充滿了對剝削制度的深惡痛絕,同時又飽含了對被剝削階級的同情,文章從五個方面集中梳理和論述了馬克思對人性關懷的福利經濟觀點及其對中國現實社會關注民生、共建和諧環境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 福利 工業革命
卡爾·馬克思是公有制制度的理論創始人,他的一生致力于對現實社會制度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制度設計。馬克思對20世紀的政治和經濟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著作飽含了對受壓迫階級的呵護和同情,體現了對人性關懷的福利經濟思想。雖然著作中沒有關于福利思想的專門論述,但仔細研讀,我們不難發現其福利經濟思想光芒。
一、關于人類全面發展的福利觀
馬克思畢生致力于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他對資本主義制度以及生產方式進行了經典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未來社會框架的設計方案,雖然沒有等到將這些理論付諸于實踐檢驗,但從思想根源看,都是以人類解放和福利(幸福和利益)為最終目標的。
盡管19世紀的工業革命為大批人民提供了改進的生活水準,但馬克思認為,工業革命被認為是工人階級的人間地獄。薪水可憐兮兮,工作時間漫長難熬,婦女和小到9至10歲的兒童成批地被惡劣危險的血汗工廠雇用。在英國工業城市里有許多貧民窟。那里貧窮成為特產。英格蘭的勞動和生活條件尤其艱辛,正是在那里,馬克思寫下了《資本論》,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
在《資本論》中,他分析了機器大工業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剩余價值的生產,但會導致資本主義根本矛盾激化以及最終導致社會革命;同時,他注重對人的發展和培養: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剝削范圍擴大、勞動力價值下降、勞資雙方的契約關系發生變革,但提高了勞動強度,迫使工人增加了勞動消耗,損害了工人身心健康,嚴重地危及勞動者的經濟福利。馬克思從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入手,分析了機器大工業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同時,也敦促了資本主義社會根本矛盾深化及社會對抗的發展;使讀者體會到先進機器和大工業帶來的專業化生產、分工協作對經濟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更多地看到了馬克思在大量事實陳述背后隱含的對機器大工業給工人帶來的非人性及有悖常理的苦難所寄予的憤慨和同情,體現了對勞動者關心和培養的福利思想。
馬克思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對于福利的追求與獲得方式,即,只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人類才能解放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現實前提和社會條件;只有經過共產主義革命,實現生產力的大發展,達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境界,人才能真正創造人類歷史。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發揮人積極性和潛能的天地,所以戰勝了封建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戰勝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源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在的邏輯悖論,即對人性自然權力的否定;計劃經濟體制被市場經濟制度取代,是因為它壓制和扼殺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缺少激發人性創造力的激勵機制,使勞動者福利受到損害,不注重實現人的解放和福利增加途徑的開辟。資本主義經濟是以人(雇傭勞動者)如何在社會中能更有效地獲得幸福與利益、社會采取何種形式才能更多地獲得福利為前提的。馬克思作為黑格爾思想的擁護者,認識到發達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者已變成異化的工具(機器零件),得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階級(在工業生產中則是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是不可避免”的推論,體現了他為人類福利增進和平等愿望實現的福利思想研究初衷。人類價值的增減與福利增減具有同向關系,科技進步帶來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對人價值的增加會帶來困擾,馬克思關于東方國家跳躍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設想,指出了歷史與人類進步與發展統一的途徑,這種設計的實施,為人類福利的增進開辟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
二、“重建個人所有制”暗含的福利增進思想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思想體現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一節中。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積累過程中,生產方式決定的占有方式(剝削與壓迫)是對勞動者人性的殘酷踐踏,是對人基本權力(自然權力)——平等權力的剝奪。這種剝削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
重建個人所有制,一方面,勞動者需要在協作和對土地(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化生產,在他所設計的“自由人聯合體”中才能得到自由,勞動者得到的相對、初步的解放表現出的對人基本權力的尊重是勞動者獲得仁愛恩慈的一部分,是勞動者個人福利增進的第一層表現,即人權體現;另一方面,社會化大生產標志著社會分工的進步,科技進步和社會分工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為勞動者福利增進創造了物質基礎與前提,是勞動者個人福利增進的第二層表現。第三,個人所有制意味著對生產資料的實質性占有,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地位不是奴仆和勞動力出賣者,個人受到了尊重,個人生產積極性提高有利于國民收入和積累的增加,促進整個國家宏觀福利的增進,這是福利增進思想的第三層表現。因此,勞動者福利獲得的起點——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借助于價值與企業的直接結合,是馬克思從倫理學角度闡發勞動者福利獲得思想的體現?梢钥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不僅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個特點,也是商品經濟乃至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一個標志。
三、資本和勞動的人格化是福利獲得的特征
分配作為勞動所得的表現形式和存在方式,與勞動者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處的關系相適應!耙虼,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產條件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和生產當事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關系只是歷史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笨梢,分配關系不過是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分配是福利獲得的手段,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具有同一性。
1.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產品生產同時,使生產條件發生變化,勞動者之間、勞動者同勞動資料所有者之間的關系也將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出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占有者是一種雇傭關系,因此,從產品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另一部分轉化為工資、利潤及地租的分配關系上看,從生產過程中當事人的對立關系上看,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必須相適應。
2.人與資本的人格化是福利獲得的特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征之一是商品生產而不是產品生產,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表現為一種商品,他本身是商品的出賣者;資本家作為資本持有者,從貨幣與資本轉化中看也是一種商品。二者都需要在一定生產方式中表現出人格化。正因如此,資本也間接地表現出人格化。馬克思的“人格化”思想是指:“是由社會生產過程加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些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勞動者雖以雇傭工人身份出現,如果他在勞動過程中體現不出人格化,那么,他的人權和人性沒有得到尊重,他的福利將減少。因為人格化是人受到尊重的一部分,是福利的一部分。如果資本在資本家手里僅為其占有而沒有人格化,那么,資本家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權威,資本對于福利增進所作出的貢獻則不是出于人性的目的。另外,作為一種商品,勞動者在尋求自身價值的增值,勞動者把自身置于流通領域去交換,期望盡可能地高價出售自己,這也是勞動者自身爭取人格化的過程,也是出于獲得更多福利的需要。
3.剩余價值生產中勞動者非人格化是對勞動者福利的剝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另一個特征是,生產剩余價值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百Y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取得的權威”,即他對直接生產者(雇傭工人)所表現出“一種不顧個人自由意志而壓倒一切的權威”,表現為一種自然規律,體現在剩余價值生產中。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如果僅資本家取得權威(人格化),而勞動者,如果失去自由意志(如工資沒有體現勞動代價),沒有實現作為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條件的人格化,同樣在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之間表現出一種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則是對雇傭勞動者福利的一種剝奪。如果勞動者沒有實現勞動力價格,不僅是對勞動者人格的一種玷污,更是一種福利損失。
四、收入分配中的福利經濟思想
馬克思以大量筆墨剖析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平等現象,得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階級福利水平普遍下降和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結論。工人福利水平下降源于“生產資本愈增加,勞動的分工和機器的應用范圍也就愈益擴大。勞動分工和機器的應用范圍愈擴大,工人們相互間的競爭也愈益增強,他們的工資也就愈益縮減了!彼J為,工人在勞動游離與補償中工資下降導致福利水平下降;他對英國1848年間頒布的10小時工作日法令進行了利弊分析后得出結論,“資本家延長工作日時,可能付出較高的工資,但同時卻降低了勞動的價值!币騽趧觾群吭黾訉е聞趧诱卟荒芎芎没謴腕w力,雖然資本家可能付出較高的工資,但從收入分配角度看卻是不平等的。“在雇傭勞動制基礎上要求平等工資或僅僅是公平工資,就猶如在奴隸制基礎上要求自由一樣。”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分析了勞動者福利水平下降的制度經濟學根源:一是工資收入和勞動付出價值不平等;二是像被縛在石頭上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工人被資本緊緊地鎖在石頭上;三是雇傭勞動使勞動者必然失去平等權力和真正自由,雖然資本家將采取更隱蔽的剝削手段(如延長勞動時間,表現的是勞動者收入的增加),但這些對于福利的增進都是虛擬的。
馬克思收入分配中的福利思想還體現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皠趧邮且磺胸敻缓鸵磺形幕脑慈,但因為有益的勞動只有在社會里和通過社會才是可能的,所以勞動所得應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力屬于社會一切成員!边@段論述告訴我們:區分“勞動有益”與否決定社會性質和生產關系;勞動所得要通過平等的分配方式分配給勞動者,但他沒有指出如何才能做到平等分配。接著他又指出:“勞動的解放要求把勞動資料提高為整個社會的財產,并要求在公開分配勞動所得下集體調節全部勞動!睂@段話的批判反映出:他贊同只有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才能實行收入的公平分配。他界定了公平分配的兩條標準:一是“屬于一切社會成員”;二是“社會成員具有平等權力”。這反映出他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思想。如何實現具體收入分配呢?他首先把勞動所得歸結為社會總產品,即“集體勞動所得就是全部社會產品”,然后進行收入分配的各種扣除:
首先,對第一部類部分進行扣除。即“第一,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所需的費用!钡诙,“用以擴大生產的附加部分”。“第三,為預防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用來保險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彼赋觯@種扣除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劃定其比例,要根據生產資料和集體的力量按概率扣除。
其次,進入個人分配額之前再按第二部類部分進行扣除。即“第一,一般的不屬于生產的管理費用!薄暗诙鳛楣餐瑵M足需要的費用,如學校、保險機關等費用!薄暗谌,為喪失勞動力的勞動者設立的基金等,簡言之,就是屬于所謂官方濟貧的費用。”社會總產品只有除去上述兩類扣除,才能進行個人收入分配。社會總產品中體現著勞動者的勞動價值,上述這些扣除,有勞動者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從勞動者獲得的福利方面看,這些扣除中的一部分,除了一部分為其他社會成員謀福利外,一部分又間接回到勞動者手中,這也是“平等權力”的一種體現。馬克思的以下思想對今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這個平等的權力,對于不同等的勞動是個不平等的權力。它不承認任何階級的差別,因為每個人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樣都只不過是勞動者;但是他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種天然特權。根據其內容來看,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從以上論述可得出結論:人,由于天賦和能力的差別,導致收入的不平等是平等的一種體現。
五、關于個人和社會選擇的福利經濟思想
福利經濟學以對人和社會進行規范及設計為己任。社會選擇是社會規范實現的前提,也是經濟福利的內蘊之一。馬克思的一生是從事人和社會規范設計的一生!叭澜鐭o產者,聯合起來”,是他潛心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后為實現最合適的社會選擇而對民眾進行的一聲有力的呼喚!秶H工人協會共同規章》中的“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乃是一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于它的偉大目標”則成為他對未來社會設計所進行的公共選擇而實施的手段,這也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最基本手段。此外,作為對未來社會設計的具體內容之一,《共產黨宣言》曾提出:對一切兒童實行公共的免費的教育。取消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把教育同生產結合起來,等等!痹诖,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社會主義制度提出的公共福利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從而可以看出他有著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應該成為“福利國家”的思想內蘊。從其“此外還存在一些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義等,這些真理對于社會發展的一切階段都是共同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個人選擇是社會選擇的基礎,個人選擇追求自由、正義是永恒的真理,人追求自由正義,不管是任何社會制度的國家,都是追求個人福利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花費了大量心血、精力與時間,推論和繪制了無產階級如何通過社會暴力革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經典藍圖。在他的著作中,充滿人性關懷的福利經濟思想十分清晰,那就是研究人和社會行為如何規范化。他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在于他規劃了人類的幸福和利益,他的一生,是為人類謀福利的一生。
上一頁 [1] [2]
【對于馬克思著作中的福利經濟思想研究】相關文章: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市場經濟研究03-29
學科整合與馬克思思想研究方式的轉變11-23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研究的理論探析11-14
馬克思自然觀的環境倫理思想研究11-18
對于公估公司在保險市場中的作用研究論文03-02
對經濟研究中數學方法運用的思辨11-16
市場營銷在網絡經濟中的研究分析12-11
對于高職英語口語測試研究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