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關于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師 教學效能感 提升策略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建設高質量的高校教師隊伍成為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而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在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校要建立健全教師評價體系,完善在職教師的培訓制度和新教師的指導制度,促進教師合作學習與觀摩教學,加強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培養,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高等學校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師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要建設高質量的高校教師隊伍,提高其教學效能感是重要條件。
一、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1977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self - 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諸方面能力的知覺和信念,是對未來狀態的一種判斷。源于自我效能理論的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能力的知覺和信念。通常,教師教學效能感包括兩個不同的維度,即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 teacher efficacy)和個人教學效能感(personal teacher efficacy)兩個維度。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師對教與學關系的看法與判斷,個人教學效能感指教師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學任務,教好學生的信念。
二、教師教學效能感的作用
從教育理論上講,教師的素質結構決定著教育效能。教育信念是教師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而教師教學信念的核心成分則是教學效能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不僅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正向相關,同時與學生的學業成就也呈正向相關的關系。
迄今為止,國內外關于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及學生的學習有著重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師之所以在教學效果上呈現顯著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個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并不相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他們具體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最終表現為學生在學習行為上呈現出明顯差異。閉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核心變量之一,因此,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不僅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的關鍵要素。
三、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目前,針對我國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學者們普遍認為,教師教學效能感是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并非與生俱來。筆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1.個人能力和成功經歷
高校教師個人能力不同,表現出的教學效能感也不同,能力強的教師通常表現出更高的教學效能感。同時,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是建立在教師個體對其過去行為解釋的基礎上,高校教師自身成長和發展的成功經歷有利于教師產生對教學過程中各種事件的積極預期。調查顯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相比具有本科學位的教師在教學效能感的某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2.高校教師的教學經歷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當人們相信自己具備成功所需要的條件時,面對困難也會堅持不懈,遭遇挫折也會很快走出低谷。”l高校教師親歷掌握性經驗是對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形成和發展影響最大的信息來源,它是教師效能感最直接、最大影響因素。
3.高校教師的替代經驗
在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和技能培養基本上是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是一種教師自我探索的過程。因此,除了閱讀相關書籍,觀察學習取得的替代經驗是影響其教學勝任力的判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師新手,通過觀察學習,他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在類似情況下獲得成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4.高校的情景因素
盡管教學評估在教育界和學術界引起了很多爭議和非議,但對于高校教學工作的改善起列了重要作用。不僅引起了各個高校對教師工作的高度重視,還促進了高校教師教學技能的發展和提高。在迎接評估過程中,加強了教師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合作,相互提供教學評價和反饋,這些都大大有利于教學效能感的提高。
四、正確看待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首先,自我效能不同于個人的真實能力。自我效能中所指的“能力”是個體勝任特定任務的能力,即勝任力。勝任力是一種具有更廣泛意義的能力。相對高校教師而言,自我效能體現為對自己勝任力的評價,而不是對自己實際知識技能的判斷。自我效能并非要高校教師對自己的知識技能(如教學能力)作出客觀評價,而是針對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類事情的信心的主觀認識。
其次,自我效能是重要的行為決定因素。自我效能獨立于支持行為的其他知識技能,在其他各種技能基本相近的情況下,自我效能往往決定了個體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和最終成果,成為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不過,雖然能力和自我效能在作用機制上可以彼此獨立,通常情況下每一項困難任務的完成卻都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當個體的知識技能和自我效能很好結合在一起,才能保證個體能力的充分發揮。正如人們所說:“有信心不一定會贏,但沒有信心一定會輸。”
第三,高自我效能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實際生活中,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大多數人并沒有認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健康心理的表現。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能力的感知存在普遍的樂觀主義傾向。因此,擁有高自我效能并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反而是心理健康的標志。正如班杜拉(1997)總結的那樣“人類現實的困難性質使樂觀的自我效能成為一種適應的判斷傾向,而不是在認知上無法做到的真實。越來越多的討論顯示人類成就幸福需要樂觀的個人效能……因此,樂觀的效能信念是一種必需,不是一種性格的缺陷。對能力樂觀評價能提高人的志向和維持動機,使人們能從個人的才能中獲益最多”。所以增進和促進個人的自我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針對高校教師而言更具有重要價值。
五、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提升策略
1.建立健全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
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是高校根據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力求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對一個教師進行全面評價,是學校增強教師教學效能感,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有利途徑。所以,建立健全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對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完善過程中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1)建立適合的評價指標
發展性教師評價在指標構成上必須體現對教師個體差異的尊重,評價標準應該是個別化的,具有差異性和層次性的,不能一概而論,要從教師發展的實際出發,在充分考慮教師目前的學科結構、專業要求及個人教學狀況的基礎上關注教師個人的自我發展趨勢,以及希望實現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與評價人員共同協商確定評價標準,并能隨著教師具體工作情況的的變化做出相應的修改。
(2)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
發展性教師評價的方法主要有結構性的課堂觀察法、面談法、問卷法、測試法、日常觀察法等,強調定性與定量分析相互結合,其中最重要的評價方法是面談法。根據面談的結果,評價人員得出一份診斷性的總結報告,并立即將報告反饋至教師,師生間得到了良性互動,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高。在國外大學的教學評價中,為了更廣泛地收集教師教學的信息,組織學生面談是常用的一種方法。
(3)注重教師自我評價與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學生評價相結合
發展性教師評價相信教師個人的能力,相信在面對問題時教師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強調在學校中教師個人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要注重教師自我評價,教師的自我評價過程,可以克服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學生評價對教師的工作背景、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障礙等不了解的缺點。在教師自我評價中,教師將收集有關自己的教學數據和材料,對其進行判斷和反思得出提高和改進的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能感。
(4)評價要與獎懲脫鉤
發展性教師評價將立足點放在教師的未來發展方面,評價只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將教師的工作表現劃分成若干等級,互相進行比較,如果教師評價制度中包含了獎懲的因素,它們顯然會影響教師的誠實程度,很難指望教師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將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師的疑慮,無法保證參加的教師做到襟懷坦誠,嚴格剖析自己。因此,評價必須和獎懲脫鉤,才能與評價初衷一致。
(5)及時反饋評價結果,提出教學改進意見
有很多研究表明,對于評價結果,人們總是急不可耐地想提早知道,甚至會主動地從相關人員那里打聽結果而不是一味消極地等待。因此,學校評價組織機構要及時向被評教師反饋評價結果,同時注意反饋的內容要客觀、具體,不能只作抽象的、泛泛的、一般性的評價。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要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這樣才能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增強教師教學效能感,提高教學質量。
2.完善在職教師的培訓制度和新教師的指導制度
完善合理的培訓制度對改善教師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有著重要作用。只有當教師對所從事的職業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并且愿意繼續從事這一職業時,教師才會自發地對職業產生積極的信念,從而成為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動力。
對在職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就顯得尤其重要。培訓使教師能學習到成功的教學案例,掌握到靈活多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和技巧,充分挖掘自身的教學潛能,從而增強他們的教學效能感。因此,學校要多創造機會使他們參與到新教學方法的研討和教學實踐中來。研究表明,經過培訓的教師將對教學有更全面的認識,在教學技能技巧的提高方面有著明顯的進步,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新任教師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缺乏教學實戰的經驗和技巧,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加強對新任教師的指導,提供合作教師和指導教師進行業務指導,可以聘請專家型的教師作為新任教師的導師,幫助新教師分析教學任務,傳授教學經驗,提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心理上的支持等,這將有利于促進和提高新任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3.促進教師合作學習與觀摩教學
眾多研究表明,促進教師的合作學習與觀摩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師之間,多開展合作學習、觀摩教學,可以避免孤芳自賞、閉門造車。教學經驗的分享和進行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促教學經驗的交流;另一方面可幫助教師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能感。
而觀摩教學能夠產生替代性強化作用。班杜拉指出,“示范是促進個人效能感的有效手段,人們在那些有獨立的客觀指標證明勝任程度的活動中,比較容易判斷個人的能力。”圖通過觀摩學習將給教師提供大量的替代性經驗,為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尋找適合的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和借鑒,增強自信心理,從而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4.加強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培養
“經驗+反思二成長”是Posner(波斯納)提出的一個教師成長公式,伯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努力思考的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為。”可見自我反思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加強對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
首先,教學活動中的自我檢查非常重要,通過擬定問題單,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層面進行自我提問,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其次,教學活動后要積極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正確定位,客觀對待各種評價,將其看作是準確了解自己教學情況、發現優點和不足的大好機會,認真反思,積極提高;其三,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在反思日記中認真剖析成功或失敗的教學經驗,吸取教訓,分析失敗原因,完善教學方法;最后,要加強反思經驗交流,教師間的反思經驗的交流可以引發教師更深人的思考,加深對教學的了解并能夠互相借鑒,共同進步。當教師看到自己進步時,教學效能感隨之增強。
5.進行恰當的教學歸因
教學歸因就是教師在完成某一個教學活動后,對教學結果的成敗進行原因關系、原因后果和后續教學行為的選擇等多方面的分析,形成因果性解釋的過程,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與結果的歸因和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與結果的歸因。如果教師的教學歸因方式積極正確,能增強教學效能感;反之,則影響到良好的教學效能感的形成。
因此,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結果成敗的原因進行歸因時,要做到客觀、及時、實事求是,要正確看待教學成敗的原因,對教學結果進行多角度分析,既要認真分析“教”的原因,也要從“學”的方面找原因,對出現的問題要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評價,形成正確的歸因,使教師認識到,只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充分準備教學內容,端正教學態度,增強責任感,就會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自己的努力就是有效的,這種積極正確的歸因對激發教學熱情、促進教學效能感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6.關注心理健康三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師的綜合素質中,心理健康是關鍵要素。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提高教師隊伍質量、促進教學發展的前提與保障。教師只有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才能主動投人工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個人潛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效能感才能得到提高。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在面對教學困難時,不會逃避問題,會積極主動地迎接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形成較高的教學效能感。而一個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教師在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時,可能會表現得消極、被動,因此導致更多的失敗,從而降低其教學效能感。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師的身心健康水平,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這樣才能達到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促進教師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試析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相關文章:
試析大學外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12-02
試析學科課程教學中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12-06
試析雙語教學不同階段的方法與策略03-27
試析精細化電力營銷服務管理策略研究12-04
提升公路經濟效益的策略研究11-18
試析校內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12-02
試析中職美術教學策略論文02-18
人文社科類高校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策略論文12-12
試析在反思中改進與提升11-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