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用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體會
論文關鍵詞:醫用基礎化學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醫用基礎化學課程是本校臨床醫學專業一年級學生的第一門化學課,它的任務是為學生深入理解現代醫學理論提供必要的化學基礎。但近年來該課程面臨著教學內容多、學時數少、課程內容與醫學脫節等問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總結了近年來本教學組對醫用基礎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一些體會。
醫用基礎化學是我校臨床醫學專業一年級學生的第一門化學課,它的任務是給一年級學生提供與醫學相關的現代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應用知識,為基礎醫學課程如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衛生學等打好基礎。該課程包含多門化學基礎課程的內容,教學內容多,化學專業知識跨度大。然而,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作出了重大改革,醫用基礎化學的課時被大大壓縮,而教學內容并未減少,要求沒有降低,這勢必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必須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對醫用基礎化學教學的要求。本文總結了筆者所在教學組近年來在該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體會。
一、改革教學內容,做到醫學與化學緊密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化學與醫學的交叉滲透越來越緊密,如果沒有扎實的現代化學知識就很難勝任醫學科學研究的需要。但長期以來,化學往往被認為是非專業課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大學化學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化學的基本原理,比較抽象,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還要有較好的數理基礎,許多學生覺得化學課難度較大。另一方面,現行醫用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醫學缺乏緊密聯系,注重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的傳授,導致醫學生對化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轉變教學觀念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淡化學科意識,注意化學與醫學的聯系。目前,在現代醫學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分離、檢測、診斷等一系列工作中,都要用到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教師應通過這些應用激發學生掌握化學概念和原理的興趣,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使學生認識到基礎化學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基礎化學的興趣。例如,膠體化學可幫助學生理解乳劑、微囊、微球和脂質體等分散系,而這些分散系又是與藥物制劑密切相關的,因此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可適當加強[1]。
從授課學時數考慮,如果部分知識點增加講授時間,其他知識點講授時間就必須縮減,因此授課體系也隨之調整。醫用基礎化學中的一些知識點超過了醫學生理解的程度,或與臨床醫學專業聯系較少,可以考慮刪除或由學生自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各種分析儀器已成為醫院和醫學研究機構的常用設備,因此教材中的很多定量處理可以壓縮或刪減,如刪減滲透壓的精確計算,以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必然地,對教學內容的改革要求教師對醫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瘜W教師大多畢業于綜合性大學的化學專業,不具備系統的醫學知識,授課常與醫學基礎、臨床課脫節,這也勢必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醫學和藥學院校的化學教師應利用條件,學習一些必要的醫學知識,提高自身醫學知識修養和教學水平。我們要求任課教師要經常收集化學在醫學中的應用實例補充到課堂教學中,并自主學習一些醫學基礎知識,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二、改革教學方法
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并富有創新意識的優秀臨床醫師。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終生學習的能力及將來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講授式是大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注重傳授知識、學生參與過少、缺乏互動性是講授式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鑒于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以及課時數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經過討論,我們主要在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和“自學式”教學法。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進行教學的方法[2]。在教學過程中把實際的案例引入課堂,結合教學主題,給予學生啟發性的點撥,通過討論問答等互動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讓學生了解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
選擇案例要圍繞教學目標的要求,充分體現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的實用價值。從實踐中我們發現,案例教學法要順利實施,教師需做大量準備工作,包括案例的選擇、實施過程的模擬、時間的控制等。教師要善于引導,使案例的討論始終圍繞問題中心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在討論結束后教師應作簡明總結,明確案例中的關鍵點,鞏固案例所適用的理論,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知識體系。對有異議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后深入思考,拓展自主獲得相關知識的途徑,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
2.“自學為主”教學法。高等學校的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本課程學時數的限制,使得“自學為主”教學法顯得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自學為主”教學法,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讓學生自己去學,講授仍然有著重要作用,這就對講授和自學的內容安排提出很高的要求。
首先,我們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課堂上教師概括地把每一章內容的系統性、內在聯系講清楚。選擇理論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與醫學后續課程、臨床實踐關系密切的內容精講,一些定律、概念和公式的應用則主要通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學,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以《化學反應速率》這一章為例,其知識點可以與臨床中病人的服藥聯系起來,入半衰期的概念可解釋服藥時間等。因此,在這一章的理論體系“定義—速率類型—速率理論—影響因素”中,速率的定義、速率方程、半衰期、反應級數、速率的影響因素等內容可精講,其他如速率方程的測定方法、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部分可自學。
大學課程教學內容比中學教育顯著增加,教師在課堂上只能突出重點、難點和疑點,同時引導學生自學,學會獨立獲取知識。大一學生的中學化學基礎教育讓他們能夠看懂醫用基礎化學課程的大部分內容。實踐也表明,采用“自學為主”教學法,大一學生是能夠適應的。
三、增加課堂演示實驗或實驗錄像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具有直觀、立體、易觀察的特點,可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但鑒于課時數的限制,本校臨床醫學專業沒有開設實驗課。因此,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部分簡單易行的演示實驗,初步讓學生體會化學實驗的過程、裝置,并加深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如沉淀的轉化部分,可引入Ag2CrO4到AgCl的轉化實驗,它是試管實驗,易于操作且時間短,現象明顯。如果不適宜在課堂演示,但又比較重要的實驗,可以在課件中插入實驗錄像,如化學動力學部分中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可用硫代硫酸鈉與硫酸在不同溫度下的反應的實驗視頻來輔助理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這幾年醫用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來看,通過加強與醫學密切聯系部分的知識點的講解,刪減部分與醫學脫節的教學內容,同時采用“自學為主”教學法,增加教師在課堂上重點難點的講解時間等方法,效果不錯。學生對化學在醫學中的地位開始有了感知,學習興趣也變得濃厚,學生的學習能夠有的放矢,所學的大部分知識點都能夠在自己的專業中找到“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李翠華.醫用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醫學教育,2003,(4):17-18.
[2]趙培亮,游文瑋.案例教學法再醫用基礎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7):698-699.
[3]孫志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醫用基礎化學》的教學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9,(12):174.
【淺談醫用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體會】相關文章:
淺談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12-05
談《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11-14
淺談當前中;瘜W教學改革探索12-08
淺談關于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03-26
淺談材料工程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03-27
金融學基礎教學改革與課程創新思考03-28
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12-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