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通用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1
摘 要:京派作家的審美現代性首先表現于文學觀念上,他們均把關作為文學的中心。在小說創作中,沈從文側重于對現代文明乃至啟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廢名則執著于審美烏托邦的建構。京派作家對審美現代性的自覺追求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多元化發展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關鍵詞:京派;審美現代性;啟蒙理性
關于審美現代性問題,其在文藝學、哲學及思想史領域所受到的關注比在文學研究領域似乎更為普遍一些。劉小楓的《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專章探討了審美主義與現代性問題,并在與西歐審美主義的對照中指出中國審美主義話語具有的雙重沖突癥候——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和中西思想理念沖突。張輝的《審美現代性批判》重點考察了20世紀上半葉德國美學東漸中的現代性問題,在界定審美現代性的前提下,探討了中國審美思想現代化過程中期待視野的不同形式、審美獨立與現代性以及審美現代性的內在矛盾結構諸多問題。楊春時考察了審美現代性在中國的成長過程,他認為審美現代性是對現代性的超越與否定,并指出大眾審美文化與精英審美文化作為審美現代性的感性與理性形式對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的積極作用。周憲從審美的表意實踐角度深入討論了審美現代性對世俗的救贖、拒絕平庸、對歧義的寬容、審美反思性等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功能,進而分析了審美現代性自身的復雜特征和曖昧性。吳曉東較早探討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審美主義與現代性問題,他從反思現代性自身的理論預設人手,反省由線性的價值理念所導致的單一的審美判斷和價值取向,重新回到原初的文學史圖景以期揭示現代文學多元繁復的美學景觀,并以沈從文、張愛玲的小說文本為例,分別從寓言詩學、意象化空間、挽歌情懷的角度剖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視閾與現代性問題的復雜關聯。周仁政認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審美理想主義作為浪漫主義的邏輯延續,包含了消極價值傾向和積極價值傾向兩種不同生存形態,在對于傳統性與現代性的“辯證”理解中形成了具有獨立品格的中國審美主義文學傳統。顧怡從20世紀的宏觀視角對中國文學的審美現代性作了全景式的評述,他認為從30、40年代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書寫到80年代日常生活的迷亂化夢囈再到90年代日常生活的仿真化描摹,審美現代性有了越來越多的功利化傾向。劉悅笛從審美主義的視角出發,審視中國美學20世紀20、30年代的斷代史,立足于中西文化一美學比較視角,考察審美主義在中國的系統化形成,探尋了審美主義在中國的接受機制、建構特點和發展理路。
以上研究從不同路徑拓展了審美現代性的研究視野,不論從審美現代性的概念及理論還是從現代文學自身均深化了對于審美現代性的理解。我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京派作家沈從文、廢名的小說為例,試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進行歷時的描述與共時的探尋,從文學觀念與時間意識角度探討了京派作家對于啟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審美烏托邦的想像和建構,并進一步指出京派作家對審美現代性的自覺追求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多元化發展做出的獨特的貢獻。
一
從現代性的起源和發展來看,現代性一直存在著兩種非常復雜而又難以割舍的對抗關系,一種是社會的現代性(主要是制度層面、物質科技層面),表現為和社會的現代化與工業化進程相關的占主流地位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諸如啟蒙主義、工具理性、科技萬能觀念等等,尤其表現為對理性的頂禮膜拜;另一種是審美的現代性,它是現代性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美學或藝術領域對人的情感、本能的強調,一方面從感性生命的角度對人的主體性加以捍衛和肯定,同時又包含著對現代科技文明與理性進步觀念的懷疑、批判乃至否定,它既是現代性自身認同的力量,又是現代性自身的異己與反抗力量。審美現代性在其本質上指稱的是這樣一種思想藝術特性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效應——“它通過強調與科學、倫理相對的審美之維(或與之相關的藝術價值),以生命與感性的原則在現代知識譜系中為主體性立法,從而達到反對理性絕對權威的……目的”。審美的現代性重視藝術的審美原則,其極端形式即是審美主義,以審美的原則代替一切其他的精神與社會原則,把審美視為最高價值。關于兩種現代性的劃分以及二者之間的張力結構,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比較文學教授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有過精到的論述:
可以肯定的是,在19世紀前半期的.某個時刻,在作為西方文明史一個階段的現代性同作為美學概念的現代性之間發生了無法彌合的分裂。(作為文明史階段的現代性是科學技術進步、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帶來的全面經濟社會變化的產物。)從此以后,兩種現代性之間一直充滿不可化解的敵意,但在它們欲置對方于死地的狂熱中,未嘗不容許甚至是激發了種種相互影響。
與卡林內斯庫的觀點類似,法蘭克福派的傳人魏爾曼(Albrecht Wellmer)則將現代性區分為“啟蒙的現代性”和“浪漫的現代性”,前者按照啟蒙理性的法則,試圖將人從所謂愚昧、迷信及黑暗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只是這種啟蒙的規劃并未能如愿以償,工具理性、官僚科層化以及唯科學主義的普遍蔓延造成了對人的存在的新的宰制,出于對理性壓抑的反叛,而“浪漫的現代性”,則成為一種“反抗的力量”,“反對作為合理化過程的啟蒙形式”。不論是卡林內斯庫還是魏爾曼,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指出現代性的雙重特征,尤其是審美現代性與理性的現代性所構成的現代性內部的張力結構。
近年來致力于現代性研究的劉小楓曾指出審美現代性的三項基本訴求:
(一)為感性正名,重設感性的生存論和價值論地位;
(二)藝術代宗教,藝術成為新的宗教和倫理;
(三)對世界的審美態度,游戲心態。
二
以此為理論參照,那么中國現代文學乃至京派文學其審美現代性的具體呈現和獨特內涵是什么呢?
其實,關于審美獨立的問題近代以來已經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王國維在1904年發表的《〈紅樓夢〉評論》中談到藝術具有超然忘我的功用,在無利害超功利的審美之境中,方能擺脫生活之欲帶來的苦痛:“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無利害之關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實物而后可。然則非美術何足以當之乎?”在另一篇文章中,王國維進一步指出:“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雖物之美者,有時亦足以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視為美時,決不計其可利用之點。其性質如是,故其價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痹谕鯂S這里,審美已不是簡單的精神的愉悅與藝術的陶醉,而是一種離開生活之欲、達到解脫之途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借此,王國維試圖以審美的原則來面對、化解人生的 現實問題。王國維甚至要把藝術與審美提升到宗教的層面:“美術(也即藝術,筆者注)者,上流社會之宗教也……此等感情上之疾病,故非干燥的科學與嚴肅的道德之所能療也。感情上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苯柚谒囆g的宗教對于人的情感的療治,審美的原則已經高于科學與道德的原則,并與人的存在問題密切相連,藝術和審美的存在具有了本體論的意義。王國維說“美術之知識全為直觀之知識,而無概念雜乎其間,故叔氏(叔本華,筆者注)之視美術也猶重于科學”,這也是王國維的夫子自道。
倘若審美獨立對于王國維所講的上流社會來說是提供了一種具有宗教救贖功能的精神慰藉,而對于蔡元培來說卻是尋求到了一種可以取代宗教的新的精神資源。蔡元培認為“宗教所最有密切關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美育是自由的、進步的、普及的,因而主張“以審美代宗教”,蔡元培的這一學說力圖讓審美在最終意義上成為一種新的生命與生活哲學,倡導審美化的人生。到了20世紀20年代,當科學與人生觀問題在知識界熱鬧非凡地討論之時,宗白華力倡一種理想的“藝術的人生觀”,何謂藝術的人生態度呢?“這就是積極地把我們人生的生活,當作一個高尚優美的藝術品似的生活,使他理想化,美化”。他甚至要以唯美的藝術眼光去化解人生的煩悶,“唯美的眼光,就是我們把世界上社會上各種現象,無論美的,丑的,可惡的,齷齪的,偉麗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會生活,都把他當作一種藝術品看待”,主張“要持純粹的唯美主義,在一切丑的現象中看出他的美來,在一切無秩序的現象中看出他的秩序來,以減少我們厭惡煩惱的心思,排遣我們煩悶無聊的生活”。應該說宗白華以純粹唯美的眼光觀照人生、化解痛苦的方式是把王國維倡導的無利害超功利的審美之境落到了生活的實處,這種對世界所持的審美的人生態度正是一種典型的審美主義,或曰審美現代性的思想理路。
宗白華熱切倡導的“藝術的人生觀”在20世紀20、30年代的共鳴者不乏其人,京派文學前期的理論家周作人即是其一。五四初年以思想啟蒙與文學啟蒙面目出現的周作人盡管曾提出過“人的文學”及“平民文學”的口號,但不久他卻表現出對五四式啟蒙理性的持續懷疑,他于1922年發表的《自己的園地》已經開始擺脫人生派文學“為人生的藝術”的功利性目的,主張“以個人為主人,表現情思而成藝術……有獨立的藝術美與無形的功利”,這是其人生的藝術要點所在。在此,他力圖在“為人生派”和“為藝術派”之間尋求一種新的平衡,并在超越啟蒙理性的意義上建構自足的文學本體論觀念。四年之后,他更為明確地提出放棄早年的思想啟蒙與文學啟蒙理念的自覺努力,自稱他收進《藝術與生活》的1924年以后的文章,“與以前的論文便略有不同,照我自己想起來,即夢想家與傳道者的氣味漸漸地有點淡薄下去了”,明確主張文學的趣味化,認為文學“雖然滿足自己的趣味,這便已盡有意思,足為經營這些生活或藝術的理由”。文學的趣味化與生活的藝術化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因而周作人慨嘆“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要倡導其“生活之藝術”,“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美地生活”。
到了30年代,這種把生命藝術化的審美主義的人生態度在京派的文藝理論家朱光潛身上同樣有典型的體現。1932年其在《談美·十五》中明確提出“人生藝術化”的思想,他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并從生命美學的角度指出“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他以尼采“日神”式靜觀的欣賞態度觀照生活,“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這種對人生“慢慢走,欣賞啊”的生命態度既有西方化的感性化內涵,又有中國傳統文化重趣味、談閑適的底蘊。靜穆的觀照帶來的是人生的藝術化,進而,朱光潛賦予藝術化以“情趣化”的中介,不僅要求藝術與人生妙處惟在不即不離,而且又以泛審美的眼光看世界,把宇宙加以人情化。
通過以上簡要的梳理與考察,可以略窺審美主義問題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簡單呈現。借此,我們可領略到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獨特內涵——對于藝術“無所為而為”的非功利的審美態度,不管是周作人的“生活之藝術”、朱光潛“日神”式的“情趣化”人生,還是宗白華的“藝術的人生觀”,他們都是對“實用人生”的拒斥。當他們把“感性的審美”與“至動的生命”相融通,將“個體的生命”與“藝術的人生”視為同一,其實質是以“感性化生存”訴求于生命的藝術化——也即日常生活的詩意化。
三
對于京派作家來說,這種審美現代性的具體呈現首先表現于文學觀念上,他們均把美作為文學的中心。
沈從文曾引用唯美主義大師王爾德的話說道,“敘述美而不真之事物,乃藝術之正務”,“文學之美妙,即在于能使不生存的人物能生存”。沈從文把美作為自己創作的中心,對此他曾擬設過一場內在心靈的自我質詢與對話:“什么叫作真?我倒不大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學上的區別,也不能分辨它在情感上的區別。文學藝術只有美和不美。”“不管是故事還是人生,一切都應當美一些!”
在小說創作上,沈從文對藝術之美孜孜以求,賦予藝術以救贖的宗教功能。請聽一聽沈從文的表白:我覺得我應當努力來寫一本《圣經》,這經典的完成,不在增加多數人于天國的迷信,卻在說明人力的可信……希望個人作品成為推進歷史的工具,這工具必須如何造作,方能結實牢靠,像一個理想的工具。
沈從文立意在“神之解體”的時代在文學中創造一尊“藝術之神”,并希望“用這個抽象的神,阻止退化現象的擴大,給新的生命一種刺激啟迪”。沈從文的確是在創造一種新的藝術之宗教,并用這一宗教反抗由病態的現代文明造成的人的異化。他呼吁道:我們實需要一種美和愛的新的宗教,來煽起更年青一輩做人的熱誠,激發其生命的抽象搜尋,對人類明日未來向上合理的一切設計,都能產生一種崇高莊嚴感情。
沈從文的這一藝術追求固然有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回聲,同時更重要的是沈從文自身對審美現代性的自覺追求。當有人間起沈從文為什么要寫作,他不無自矜地說道:“因為我活到這世界里有所愛。美麗,清潔,智慧,以及對全人類幸福的幻影,皆永遠覺得是一種德性,也因此永遠使我對它崇拜和傾心。這點情緒同宗教情緒完全一樣。這點情緒促我來寫作,不斷的寫作,沒有厭倦!睂懽骱蛯徝莱闪松驈奈牡淖诮獭I驈奈牡倪@種自覺便是決心為了藝術的原則“超越功利得失和貧富等級”,“去處理生命與生活……讓人生至少還容許用將來重新安排一次”。沈從文通過藝術的方式再造情感與再造生活,建構審美的烏托邦世界。
廢名更是對“文章之美”孜孜以求,他說:“有一個好意思,愿公之于天下同好……那個意思其實只有一句話:我們總要文章做得好。”對于廢名的小說,周作人誠懇地說道:“我覺得廢名君的著作在現代小說界有他獨特的價值者,其第一的原因是其文章之美。”那么,如何才是好文章呢?在廢名看來,浸潤著厭世觀的文章才會美麗,“我喜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喜讀哈代的小說,喜讀俄國梭羅古勃的小說,他們的文章里都有中國文章所沒有的美麗,簡單的一句,中國文章里沒有外國人的厭世觀”。他是以美作為其評判藝術價值高低的尺度的,他的《夢》一詩是其藝術觀的集中表達:“我在女子的夢里寫一個善字,我在男子的夢里寫一個美字,厭世詩人我畫一幅好看的山水,小孩子我畫一個世界。”廢名甚至直言不諱地承認“美是我寫作《橋》的哲學”。廢名無論對“文章之美”的獨特追求,還是對悲苦人生的唯美目光均深刻體現了京派小說的審美現代性。作為一個“厭世的畫夢”者,廢名雖然沒有跌進游戲人生、及時行樂的泥淖,但他對世界所采取的達觀超脫的審美態度正是審美現代性的基本訴求之一。
具體在小說創作中,沈從文側重于對現代文明乃至啟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廢名則執著于審美烏托邦的建構——以日常生活的詩意化對抗現實境遇中的生存焦慮。
沈從文的小說《知識》是一個帶有隱喻色彩的反思啟蒙的文本。小說開始對知識者張六吉的敘述帶著嘲弄和反諷的語調。在哲學碩士張六吉看來,家鄉是一片野蠻之地,想到家鄉那些“毫無教育”的鄉下人,他不時覺得有一種尼采“超人”般的憂郁。然而,一旦踏上家鄉的土地,他原有的觀念完全改變了。老農夫一家對待苦難與死亡的平靜態度和曠達情懷深深感染了張六吉,于是張六吉燒掉了所有書籍,“跟鄉下人學他還不曾學過的一切”。沈從文并非想讓還鄉者張六吉以批判的目光打量著鄉野的陋俗和愚昧,或者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發出“改造國民性”的吶喊,而是讓知識者認同這種頑強而堅忍的生命方式。小說的結尾耐人尋味:不是知識者用自己的一套文化觀念和知識理性去改造原始的鄉野,而是讓鄉民的生存方式及生命形式改造了知識者。沈從文是要人們逼近與認同這樣的生存方式,他曾明確地指出,“想教育鄉下人,得先給鄉下人學學”。
《鳳子》即是寫一個都市人被鄉下“改造”的故事。沈從文一方面讓都市人驚嘆于湘西風景的奇異、民風的古樸、婦人的美麗與愛情的大膽;一方面通過總爺的口直接批判病態的都市文明乃至都市人,“我先向你告罪,當到(著)你城里人我要說城里人幾句壞話。我以為城里人是要禮節不要真實的,要常識不要智慧的,要婚姻不要愛情的”。鄉下人那么自信地批判城市人在于其道德與自然人性上的優勢,他們信仰“神”,“神的意義在我們這里只是‘自然’”,“是正直和誠實和愛”。這里,是道德的理想國,是審美的烏托邦,是愛的伊甸園。這種桃花源般的境界使這個城市中人忘掉了都市的生活、習氣與道德,這一偏遠環境終于“征服了這個城市中人,另外那一個人,卻因為他的言語,把城市中人觀念也改造了”。城市人觀念的改造源于鄉村文化的優勢與魅力。在城市/鄉村這一地域空間的二元表達中,如果我們從文化、政治、經濟等社會學的或日歷史主義的立場觀之,城市之于鄉村似乎永遠是一種進步。但如果從審美主義、道德理想、永恒人性等非歷史主義的立場觀之,城市/鄉村的關系就會發生逆轉。沈從文即是從自然人性的價值立場來評判城市與鄉村這兩個空間實體,從而鄉土人生的道德以及鄉土的文化、審美意蘊也被呈現出來。鄉土不再是蒙昧、落后、丑惡的所在,而是承載著自然文化、涌動著生命強力、張揚著健全人性、充滿著神奇魅力的地方。正是在這一點上,京派作家與魯迅及20年代鄉土小說作家形成了不同的審美風格。一個是認同鄉村,把湘西民間作為重構民族品德的文化基地,重在頌揚人性之美;一個是改造民間,著意于描繪農村的頹敗及陋風惡習(冥婚、沖喜、械斗),重在批判鄉民的愚昧麻木。魯迅及其追隨者以現代啟蒙理性的目光反觀農村,發現了它的封閉落后;而沈從文則是以“鄉下人”的目光打量城市,以鄉村文化對抗都市文化,從審美主義的視角對五四以來的啟蒙理性傳統產生了疑慮與反思。
廢名對藝術具有宗教般的救贖功能頗有神會,他在自傳色彩極為濃厚的小說《莫須有先生傳》中指出:“莫須有先生做小孩時當太平之世,在縣城自己家里看放猖,看戲,看會,看龍燈,藝術與宗教合為而一,與小孩子的心理十分調和,即藝術與宗教合為而一了!闭强粗厮囆g的宗教功能,廢名小說善于從民間節日、慶典及日常禮俗中汲取詩意。在《莫須有先生傳》中講到黃梅“過橋”風俗,臨時在東岳廟山上架起代表地獄的奈何橋,如果老太太們生前過了這座橋,則死后就可免過這極難通過的地獄之橋。廢名詳述了三年一次熱鬧非凡的“過橋”盛況,“橋誠有過橋之意”,橋下并無水,力大者背著老母親爭先恐后而過,“殊為天真可愛”。在這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俗儀式中,廢名看到了美麗、天真與可愛,他認為這是“藝術與宗教合而為一”的活動,使沉淪于庸常生活之中的人們得到暫時的狂歡與宣泄,廢名以一種藝術的詩性的目光取代了五四啟蒙鄉土作家的文化批判的理性目光。
《橋》的世界到處充溢著田園牧歌的情調,類似于沈從文在《鳳子》中所展現的桃花源般的境界。在對小林、琴子、細竹三人的描寫中,作為鄉村的兒女,人們見不到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勞作與艱辛,整天習字做畫、采花折柳、看山賞塔,這都是超越庸常生活的詩意的生存方式。這里展現的不是日常的生活世界,而是一個審美的烏托邦。20世紀30年代的評論者閱讀《橋》時曾指出:“這本書沒有現代味,沒有寫實成份,所寫的是理想的人物,理想的境界。作者對現實閉起眼睛,而在幻想里構造一個烏托邦……這里的田疇,山,水,樹木,村莊,陰,晴,朝,夕,都是一層縹緲朦朧的色彩,似夢境又似仙境。這本書引讀者走人的世界是一個‘世外桃源’!边@種審美的烏托邦世界更得益于廢名在鄉土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節慶中提取詩意。琴子和奶奶在樹陰下牧牛,小林為琴子在樹藤間掐花,村婦們于小河邊洗衣,琴子和村童一起放風箏,清明節上墳,河岸邊“打楊柳球”,三月三野外看鬼火,上花紅山折映山紅,深夜和史家奶奶看“送路燈”……這些日常生活的詩意描寫和民俗細節的展示無不充滿著田園牧歌的情趣。
從時間意識的角度觀之,京派作家同樣表現出對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F代性的時間觀念是一種線形與不可逆的、乃至不可抗拒地向前流動的進化論時間觀念。廢名公開宣稱他對進化論的懷疑:“我確是做了一個‘真理’的隱士,一年有一年的長進,我知道我將在達爾文進化論之后有一番話要向世人說,叫世人迷途知返,真理終將如太陽有撥云霧而現于青天之日,進化論乃蔽真理之云霧也!鄙驈奈膶v史進化論時間觀也有同樣的反省,“我們原來還是活在中古時代,而且歷史還正在倒退,使人對于中國明日的一切,有點茫然了。歷史如果像一個環,那么,再過十年,倒回來的是個什么世界”?基于這樣的時間意識,沈從文把美好的事物賦予逝去的時間,并向過去頻頻地深情回首,流露出原始主義的思想傾向——以原始的態度批判現代文明,以人性的尺度批判文明的進步對人性的戕害,這是對樂觀的進化論思想的警醒與反動。廢名甚至借莫須有先生之口對現代科學也要進行一番反思與批判:“莫須有先生的家訓可以教人信佛教,可以教人學孔子……比教兒子信科學還要合乎理智。教兒子信科學實在不如信基督教?上н@個道理一時還不容易使人明白。”雖然廢名對現代科學的批判不無偏至,但京派作家對啟蒙現代性的反思卻是共通的:不管是沈從文以健全人性為價值尺度對都市文明病的批判,還是廢名以佛教的“心外無物”批判科學的“唯物說”,并執著于審美烏托邦的理想建構——以唯美的詩性目光對日常生活的觀照,他們對現代文明病的批判構成了其審美層面的現代性。
總之,京派作家對審美現代性的自覺追求承繼著王國維、蔡元培、宗白華、周作人等人的思想理路,即使是在參與社會與文化的改造上也與啟蒙作家判然有別——啟蒙作家大都以現實主義的筆觸,要么揭示人生的痛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并夾雜著對病態國民性的批判,要么采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表現社會制度的黑暗與腐敗,鼓勵反抗和斗爭,強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直接干預,重視文學的工具性和宣傳性。而京派作家則以審美為中介,側重于藝術審美的角度拯救世道人心,是在國民審美熏陶的前提下從人生的藝術化出發追求民族的現代化或曰現代性的!拔覉孕胖袊鐣[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從‘冶情養性’做起……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边@是京派理論家朱光潛在30年代基于對社會的診斷所開的一副審美的藥劑,當啟蒙作家正極力張揚對不公正社會制度的批判與改造時,朱光潛卻認為“不完全是制度問題”,試圖通過“人生美化”的途徑達到對社會的改造。沈從文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根治“社會的拙象和人的愚心”的根本途徑在于用文學提供一種美的人生,“一個好的文學作品,照例會使人覺得在真美感覺以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說的‘向善’,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屬于社會道德一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這個:讀者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的理解”。京派作家對審美現代性的自覺追求與現代其他作家對啟蒙現代性的追求構成了一種張力,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多元化發展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2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規定,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如何聯系中學外國文學作品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積累審美經驗
中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對教材深入研究,積累審美經驗,領悟文中之美,進而把握審美重點,為學生建立審美聯系網點。20篇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點可分兩方面:
1.現實美(包含人性美、情操美,即愛國美、理想美、創造美、環境美等)
(1)愛國美愛國美是現實美的一種表現形式。列寧曾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倍嫉碌摹蹲詈笠徽n》是體現愛國美的名篇。它在悲壯的氣氛中,渲染了法國人民愛國感情的崇高美。通過此課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人類社會中的愛國行為是一種美。這不僅培養了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2)情操美伏契克《二六七號牢房》(節選自《絞刑架下的報告》)蘊含著伏契克無產階級和國際主義的革命情操美,這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審美作用,并將鼓舞他們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忘我地學習和工作。
(3)勞動美生產斗爭是勞動美在社會實踐中的一種表現。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筑路》(選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品從側面反映自然環境的惡劣,突出筑路的艱難,歌頌保爾及戰友們忘我勞動的崇高美德。通過歌頌勞動,贊美勞動者的本色,使學生增強感受勞動美的能力。
俄國偉大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曾說,美與道德是親姊妹。說明社會美與高尚優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緊密相連。對社會美的鑒賞,可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對社會中是非、善惡、美丑的審美評價能力。
2.藝術美(含結構美、象征美、語言美等)
現實美是藝術美的基礎,藝術美是現實美的升華。藝術美是藝術的一種重要特性。它是作家在描寫自然、反映社會時,從其審美觀點出發,采取最美的藝術形式把客觀存在的美和自己的審美情趣融為一體。因此說藝術美最有魅力,最能喚起讀者的共鳴。結合中學外國文學作品教學,引導學生對文中的藝術美進行評價、賞析,不僅有助于把握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1)形象美藝術形象滲透著作家人生體驗和審美理想,因而藝術美首先表現在作家所塑造的生動、深刻的藝術形象中,形象要在美的領域中占統治地位。《母親》(節選自高爾基的長篇小說《母親》),小說的中心人物尼洛夫娜在兒子和同志們的啟發下,走上革命道路,獻身于黨的事業。巴威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和斗爭,更加提高了母親的覺悟。母親是一位堅強的革命戰士。她充分體現了藝術形象美,會使學生受到革命意志美的陶冶。
(2)結構美《項鏈》是莫泊桑膾炙人口的名篇。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過程展開,把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的情節組成故事,加上戲劇性結尾,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伏,充滿著傳奇色彩的結構美,永遠給人以藝術美的感受。
(3)象征美高爾基的《海燕》中,運用海燕象征無產階級,用雷電烏云象征以沙皇當局為代表的反動勢力,海洋象征革命高潮時期的廣大人民群眾,選用海鷗、海鴨等象征資產階級自由派、機會主義者。作者把革命的情勢和斗爭中的各階級的表現,用生動形象的象征手法展示出來,給人以象征美的感受。
(4)語言美在《項鏈》中,作者為促使人們接受路瓦栽夫婦的慘痛教訓,在篇末寫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富有哲理的語言,在結尾回蕩,使人流連,千萬不要因小失大,白白蹉跎青春和精力。
同樣,在《變色龍》和《守財奴》中,也會使學生認識到奧楚蔑洛夫和葛朗臺可憎可笑的丑態,引導學生從反面形象體會作家所寄寓的美學理想和審美價值,深刻理解對假、惡、丑的揭露,實際是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進而提高鑒別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
對藝術美的欣賞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教育活動,也是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審美經驗的積累也是中學語文教師十分必要的。其次,教師示范引路,是審美經驗積累的關鍵環節。
1.精心設計導言
導言,是教師講課前的引子、開場白,是教師在正式講課之前,緊扣教學內容向學生發出的第一條信息,以導入新課。導言開得好,使學生產生愉悅與共鳴,從而獲得美感享受。從審美角度來看,對語言的感受是審美能力培育的重要標志之一。講《威尼斯商人》,導言可這樣設計:中世紀幽靈已經覆滅,從公元14至16世紀歐洲各國興起了文藝復興。它以《十日談》的嘹亮號角揭開了序幕,以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之花吐露著襲人的芳香。而《威尼斯商人》是莎氏喜劇中最鮮艷的花朵。教師的導言,猶如序幕中的朗誦,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又猶如一支支優美的樂曲彈奏得動人心弦,使學生得到美感。
2.板書直觀教學
板書,是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的高度濃縮,也是教師在教材基礎上的藝術性創造,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具體體現。工整、醒目的板書,除向學生傳授知識,啟發智力,引導思考,加強記憶之處,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審美情趣,從優美的字跡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在設計板書時,力求做到內容的完善美,語言的精煉美,構圖的造型美,字體的俊秀美,這樣可以收到良好的直觀教學效果。
這樣板書,可使學生通過板書的直觀教學,獲得審美把握,得到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美感享受,進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
3.推薦賞析文章
能夠感受美,才能得到鑒賞美,要想鑒賞美,就要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只有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才能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中學教學中,要經常推薦外國文學作品的賞析文章。目的在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使之具有文學批評的鑒賞力,以適應中學語文教學的需要。
二、開展審美創造
審美教育不單是提高學生的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因為只有通過審美創造,才能使客觀的審美對象得到豐富和發展,使學生將來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這才是審美教育的目的所在。
1.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導言內容,促使學生搜集優美詞匯,鍛煉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創造美的能力。
2.從朗讀中鍛煉。讓學生以充沛的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準確傳神地讀出文中內容,是一種美的創造。結合中學外國文學作品教學,可組織詩歌朗誦會,散文朗誦會等形式,激勵學生飽賞詩文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并引導他們去創造美。
3.通過作業訓練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布置分析外國文學作品中的社會美與藝術美的作業,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堅持聯系外國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現實美、藝術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失為一種好途徑。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3
摘要:研究漢語言審美問題能夠讓漢語言這門學科發展前景變得更好,能夠讓漢語言文學特點等充分掌握,對于漢語言的文學進行了解析,比較仔細的講解漢語言文學中特點進行了分析,也分析的古代文學的中審美特點,還對于在新時代下,傳媒漢語言文學有哪些特點。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審美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文學所包括的內容很廣泛,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多,其中要掌握的知識點也很多,在這個時候,漢語言文學表現出來的沒一個特點,都是世界的,很多國家都開始重視學習漢語,也就表明漢語的魅力非常大,本文就是具體的分析漢語文學其中的審美。
1漢語言文學的特性
漢語言文化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主體,對于中國來說。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熱愛自己的母語,漢語言文學就像語文一樣,是為了培養我國良好素質的人才,讓語言文化得到發展,目前,漢語言教育是一個門比較重要的學科。中國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漢民族文學這三個組成了漢語言文學,對于中國文學研究主要是重視文學的發展多樣化、對于漢民族文學來說主要研究的就是歷史中出現過的文學,大多是傳統的文化具有民族特性。世界華文文學就是在世界上漢語表現出來的特點。通過這些,讓漢語言文化再進步一些,作為一個人文學科,要把握其特點特性,感受當中的文學魅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2古漢語言文學的審美
在古代,要想在實際創作中表達美的感受,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因為在古代,容易把語言和審美分開來看,經常顧此失彼,要么特別重視一方面,另一方面完全不管。比如法家的作品,教育的就是人們要懂得用法,比較強調的是法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文章毫無美感,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就好像現在的教學一樣,一味的傳授知識,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有一種就是只注重文學上面的美感,一點實用性都沒偶,寫一些看著比較美的文字,但是實際上不能讓人獲得什么啟示。
2.1古漢語來源生活
在學習古代漢語言文學的時候,就會研究文學中想表達的時候內容,有什么樣的意境,但是在這些意境背后,都是從生活中來源的靈感,在經過作者的渲染,往往能表達出想表達的情感,古代的時候創作經常是要仔細觀察身邊的生活,然后表達自己的感情,讓文章有作者自己的審美和意境,這樣的.創作會讓文章變得在有美感的同時也會讓人們有所啟發,所以在解讀古漢語言文學的時候,要善于思考其中的意境!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所渲染的氣氛就是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物都是不一樣的,作者通過一波三折的描寫,讓讀者有了想讀下去探討其中緣由的意愿,同時這種氛圍還讓讀者領悟了道理,是文學與審美的結合。漢語言文學就是通過身邊的事情來闡述一些道理,讓讀者有所思考,從而得到道理。
2.2古漢語言可以側面描述內心觀點
在古代的詩歌中,常常會發現作者通過詩歌側面的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寫的非常形象,用這種描寫來表達自己心中所想。這就說明了古漢語言能夠全面的作者表述內心,在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的詩中,我們常常會感受到他心中所想,所發出的感慨,比如《早發白帝城》就抒發了自己流放途中遇赦返的心情。通過景物的描寫,能夠讓讀者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也能夠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就此我們就能看出來,古漢語言的美感表現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烘托出氛圍。
3傳媒時代漢語言文學的審美
因為時代不同了,導致創作文學的環境也變了。表達的形式也開始不一樣,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對于文學的審美也會有所影響,在一九八零年那個時代,由于五四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進行沉思,對于文學審美、人性、等等都開始思考,在那個政治混亂的年代,作家以及詩人都在思考歷史,揭露當代社會的黑暗,這種沉思和揭露思想,像大海中引航的船,讓我們有許多思考的東西,也引領我們在文學中研究思考,再對現實進行沉思的時候,讓文學更加有了力量,也更多的抒發了群眾的新生。在那個年代對于文學的審美,可以將沉思當作主題,那個時代人們向往于追求人生的解放,面對復雜的人生,總是會進行深刻的沉思,這樣才會使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學呈現出一定的特性,而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定的理性,審美的色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這樣才會使作家將自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4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審美
4.1漢語口語的審美漢語文學中最重要的還要數語言的審美,因為不同的地區的漢語擁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正是由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科屬性,致使學習漢語言的學生的文學能力以及文學素養都會擁有很高的造詣。在漢語言的應用過程中,語言的運用擁有很強的規律性。正是由于我國的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少數民族之間的語言有所不同,不同地方的語言也是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普通話是所有國學語言的標準,漢語的審美要與普通話靠攏,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南方區域很難分清卷舌,就會分不清許多讀音,講很多的讀音都說成一個;而與之不同的是,北方區域的普通話雖然較之南方較強一些,但是由于北方人們對于卷舌不是特別敏感,也使發音不夠標準,就不能準確的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所以,在口語方面的審美,就存在著地方差異。
4.2漢語書面語的審美漢語言文學中的代表就是古代的詩歌,因為這些詩歌一般都是朗朗上口、對仗工整,并且還能夠表達出深刻的感情。往往是人都會采用一些華麗的語言來描寫景物,或者是運用白描的方式,來真實的描繪景物,有的詩詞則是用詞鮮活,不會隨波逐流,有的詩詞則是簡單明了的表達含義,一語中的,道出重點,有的詩詞則是在其中蘊含深刻的道理,通過正面描寫景物,或是通過側面的描寫,來襯托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有些古詩中的悲劇描寫并不是真正的悲劇,而是會為讀者帶來更深的震撼,而非悲傷;而有些古詩中的喜劇則不盡然是讀者的趣味所在,而這種戲劇往往是一種反諷,來揭露一些現象,挖掘事物的本質。這就充分體現出了詩歌的審美的另一種形式,幫助一些漢語言文化的研究者們更深層次的領悟到漢語文學的真諦,能夠審查到漢語文學中的美感,弄清楚漢語言文學的審美標準。
結束語
漢語言文學處在不一樣的時代會有不一樣的審美,在通過對漢語言文學進行解析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國很多學者正在積極創新探索,但是其中避免不了一些錯誤,但是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問題,為了讓漢語言能夠讓世界所接受所宣揚,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夠探索漢語言文學。
參考文獻
[1]薛學共今譯.禮記[M].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2002:294.
[2]司馬遷著.韓兆琦譯.史記[J].北京:中華書局,2008,1:34.
[3]張法.文藝與中國現代性[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4
電子媒介構建了文學存在的公共空間。在新的場域空間,文學的生產機制、存在方式、審美追求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
一、媒介形態變化與文學審美的遷移
媒介作為文學載體是文學的物質存在形式,文學的誕生、發展與媒介相輔相成!懊浇樽鳛檩d體,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狀況和特點對文學的影響更具有根本性意義,它決定了文學存在的基本物化形態、文本形式及與此關聯的文學觀念和文學活動特點等。”從傳播發展歷史來看,人類傳播活動先后經歷了口語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等幾個傳播階段。考察媒介與文學的互動關系,我們會發覺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對文學發展態勢產生深遠影響。從遠古時期的口頭文學誕生開始,文學的發展就與媒介始終相伴,上演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系。文學的審美走向與其賴以傳播的媒介更是密不可分。在口語傳播時期,文學的創作與傳播依靠的是聲音、表情及各種肢體語言。因此,最初的文學語言在美學追求上表現為口語化,親切、生動、形象、朗朗上口,講究押韻,非常適合傳唱。散落于民間的以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各地民歌等為代表的遠古時期的文學無不如此。印刷媒介的繁榮在古代文學歷史及現代文學歷史過程中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意義。“‘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不過,這里所談論的‘文體’,必須擴大范圍,涵蓋及于整個中國文學。不僅僅是狹義的文章(散文),現代中國的詩歌、小說、戲劇等,無不受‘報章興’這一歷史變革的深刻影響!蔽逅臅r期報刊的興起及其文學的發生就是最好的例證。那個時期具有廣泛影響的《小說月報》、《申報》對中國現代小說和現代散文的誕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缎≌f月報》、《申報》為代表的文學期刊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形勢、文體特征、主題表達、文學流派、語言形式等等,不僅造就一大批蜚聲文壇的大文學家,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了作家的文學理想、寫作使命、審美追求、表達方式等等。印刷媒介的誕生給文學發展帶來的變化主要兩個方面。一是開啟了文學傳播的大眾化時代。印刷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印刷品的大量出現。普通大眾也有了接觸文學作品的機會。封建社會形成的文化壟斷被打破,印刷媒介極大地推動了文學的普及與繁榮。文學欣賞的主體發生質變。二是印刷媒介使文學作品可以脫離作者而獨立存在。這樣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學作品的接受者則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反復閱讀、揣摩、思考,獲得深層次的閱讀體驗。文學創作者可以借助文字進行冷靜的思考、表達。這一階段的文學創作使人類理性得以凸顯和提升,文學創作的審美主題更加深刻與豐富,也正是這個原因,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
二、電子媒介背景下文學審美的主要變化
電子媒介出現之后,又將文學帶到了多元化發展時代。特別是網絡的出現改變了文學書寫、存在及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文學理念、價值體系、審美標準。文學的傳播介質和載體發生了變化,文學的題材、形式、內容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審美不同于印刷媒介時期。電子媒介比印刷媒介的傳播手段更加豐富,有絢麗多彩的圖像,有悅耳動聽的聲音,文學在形式上更加豐富和生動。此時的文學審美出現了新的美學特征。
。ㄒ唬┪膶W創作主體審美追求的變化
這里所說的文學創作主體,即文學創作者。從文學整個生產過程來看,媒介是連接作家和讀者的.紐帶,也是連接著出版機構和市場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學的思維方式、傳播方式、文本形式、風格特點,構成文學領域重要的話語體系。從早期的廣播劇、評書到影視劇的繁榮,再到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無不彰顯著電子媒介對于文學創作及傳播的深刻影響。媒介對作家的影響主要在于審美追求的變化,表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對于作家的文學創作產生引導作用。二是文學風格的形成。作家寫什么以及如何寫都與媒介關系密切。因為讀者的喜好對于作家的文學創作帶有傾向性的引導。面對讀者的需求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文學創作。我們反對一般意義上的迎合和獻媚,也排斥完全商業化的急近功利。但文學創作需要作家根據讀者和現實生活的需求不斷調整創作方向、價值取向及審美追求。讀者對某一類作品和某種敘事風格的追捧會激發作家更多的創作熱情,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的文學表達模式,發展成有鮮明美學特征的文學作品。關于電子媒介對創作主體的審美影響,我們可以廣播劇及影視文學為例略作分析。廣播評書的出現基本上可以說是文學創作主體主動靠近廣播媒介,適應形勢,滿足普通讀者文學需求的直接結果。廣播在傳播上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廣播主要是利用聲音符號訴諸于人的聽覺系統進行信息傳播,在傳情達意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既聲情并茂又真實感人。廣播還可以使用音樂和音響增加傳播內容的空間感、現場感和親切感,感染力極強。在文學創作方面,文學創作者主動接近讀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介特點,但又不失文學自身的審美追求,創造出“廣播評書”這樣的文學樣式,風靡全國,涌現出《三國演義》、《岳飛傳》、《夜幕下的哈爾濱》、《白眉大俠》、《三俠五義》、《武松打虎》、《隋唐演義》等一大批通俗易懂的文學讀本。這類文學作品注重故事情節,語言表達口語化,情感色彩濃厚。深受普通百姓歡迎。再來看看電視。電視是視聽合一型媒體。有非常豐富的視覺和聽覺傳播手段。視聽兼用可以讓受眾獲得更豐富的信息,也更具有吸引力。電視無與倫比的畫畫效果在故事演繹和視覺傳達方面獨具優勢。更多的作家將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走進千家萬戶,獲得了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文學的啟蒙作用和審美意義在電視時代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當今文學界活躍著一大批橫跨影視界的暢銷作家。
。ǘ┪膶W接受主體審美體驗的變化
電子媒介時期,文學接受主體的審美體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我們可以網絡文學為例來分析。首先是閱讀體驗和書寫體驗融為一體。網絡媒介的開放性特點模糊了讀者和作者的界限,降低了文學進入的門檻,普通讀者既可以是讀者,也可以是作家、評論家。在印刷媒介階段,因為文學編輯部門和出版機構的種種限制,文學基本上是屬于文化精英的領地,普通讀者很難跨進文學的大門。但是網絡開放與包容的個性打破了文學創作和作品發布的限制,為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提供了極大的書寫空間。瞬間,文學脫下神圣而崇高的外衣,走進了讀者的日常生活,文學主體的審美體驗與審美表達融為一體。讀者在閱讀作品的同時,可以通過跟貼、即時聊天軟件等信息傳播平臺,對任何一部作品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評價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并對作者的創作產生影響。這種閱讀體驗和書寫體驗是印刷媒介時期難以實現的。其次是文學閱讀注重感性享受。和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相比,網絡可以說是博采眾家之長,集聲音、圖像、色彩等符號元素于一體,表現手段更加豐富有聲音、畫面、語言、文字等,基于此,網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文學的存儲方式和讀者的審美感受。電子媒介的飛速發展不斷地沖擊著傳統的文學觀念和審美標準。“人們閱讀時的獨處、沉靜,享受著淳厚的美感愉悅,被聲色震撼、感官沖擊所取代!卑殡S印刷時代高度發達的人類理性在電子媒介面前受到了挑戰。轉瞬即逝的畫面和聲音讓人們應接不暇,在信息接收過程中來不及回味和記憶。通俗的文字和淺顯的敘事再也不需要反復的咀嚼與思考,五顏六色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聲音消解了文本存在的意義。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的目的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文學的審美需求在電子媒介時代被閱讀的快感替代。那種以提高文學素養,享受文學滋養的閱讀極少存在,更多是打發時間,休閑娛樂。崇高的主題和宏大的敘事在當下顯得蒼白無力。輕松、愉悅、詼諧等娛樂化內容和娛樂化體驗受到追捧。
。ㄈ┪膶W欣賞從文字閱讀轉向圖像視聽
如果細分的話,印刷媒介又可以分為:書籍和報刊。在印刷媒介時期文學使用的語言體系先是文言文,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在現代報刊的推動下,文學語言逐漸擺脫了文言文的束縛,適合普通百姓表達思想、情感、心理的白話文逐漸推廣開來。文字是作為一種文學存在和話語方式,塑造出許許多多鮮活、生動、形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文學流派。但是到了電子媒介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文學表達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圖像、聲音、色彩等等,印刷媒介的濃濃的墨香味被冰冷的電子屏幕取代。誠然,廣播。ㄔu書、小說連播、電影錄音剪輯等)語言的抑揚頓挫和聲情并茂;電影文學語言的豐富色彩及畫面質感等都為文學的語言表達提供了新的途徑。但是電子媒介對文學語言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是“文學閱讀和文字表達越來越多地受機器語言的影響,文字的邏輯性和解讀的嚴謹性受到破壞……”逐漸強調華麗、俏皮、娛樂。文學閱讀被“看”和“聽”代替!耙詮V播、電影、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通過制造生動形象,恢復了人類最初具像的認知方式,使信息的獲得輕松、便捷,可是又浮光掠影,漸成了一次性快餐,摒棄了深度模式,淡化了意義追尋和終極關懷!毕啾扔趫D像和聲音,文字符號是簡單的,不附著任何東西。讀者閱讀文字作品必須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去想象。所以對于同一部作品,同一個人物形象,每個的審美體驗是不同的。但是圖像就完全不同。圖像給讀者提供了既定的形象,信息的呈現是平面的,直白的,顯而易見的。不需要深度的思考和品位,就能捕獲作品信息內容。所以,讀圖時代的文學閱讀審美完全不同于印刷媒介時期。
(四)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表達
什么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打破藝術與生活的原有界限,以藝術的精神來改造和美化生活———無論主體周遭的生活空間,抑或個人外在的服飾裝扮或行為舉止、生活趣味等,都努力追求風格化效果,張揚藝術旨趣,進而實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日常生活審美化”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媒介的發達,特別是電子媒介的發展造成了審美的日常生活化與文學性的交叉、融合!艾F代科技的發展引起了當代社會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這就是從紙媒質的印刷媒介向電子、數字媒質的電視、網絡媒介文化的巨大轉變。媒介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影響、改變、形構著我們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娛樂以至內在心理世界的活動方式。也改變了文學與藝術的存在方式。”[5]為什么電子媒介的興起能引發“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其根源在于電子媒介帶來的視覺文化盛宴。在電子媒介時期,影像表達幾乎無所不在,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廣泛。“由于影像在消費社會中所承擔的功能愈益重要,因而隨著其生產的逐步增多、密度不斷加大,以至于影像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甚至構成生活現實本身。而影像的虛擬性與仿真性又極易抹平其與現實的差別,導致現實的非現實化和幻覺化。不僅如此,由于藝術對影像生產過程的主動參與,使得影像所具有的藝術美感常常令現實被審美光暈所籠罩!盵4]所以,視覺影像模糊了日常生活和審美的界限,視覺文化逐漸占據日常生活的核心,而日常生活也漸漸成為審美內容。作為反映現實的文學創作自然也就成為書寫日常生活美學法則的重要手段。
三、關于電子媒介時代文學審美轉向的認識
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審美呈現出矛盾而復雜的局面。文學的創作主體發生了裂變,文學自身的形態也出現了新的狀態。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對自我身份地位的關注較為平淡。他們在寫作中更多的出發點是商業利益以及書寫的快感。傳統期刊的審核制度和對文學的嚴格要求讓很多懷揣文學夢想的熱血青年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網絡的自由為他們提供了寬闊的平臺!熬W絡文學的制造主體有別于傳統文學作者有名份有地位,或者關注名份地位的特點(這里主要指媒體的要求而言,否則沒有真實的姓名、地址,作品無法發表,稿酬也無法兌現)。網絡文學的制造者們則顯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為的是傳播自己的經歷和情感,或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不是為了名利,有署名‘斷橋殘雪’‘、江南游子’為證!蔽膶W成為個人經驗和體會的肆意妄為的宣泄而不是為了關愛人生,宣揚審美意義,文學的歷史使命在現代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網絡時代的文學讓審美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寫作的隨意性和個性化,人們常常陷入審美的陷阱和疲憊。這主要是因為“網絡的高度自由開放導致其信息的極度膨脹,且真假難辨、良莠不分,真實性、權威性遭到懷疑,加重了人們選擇和判斷的難度!膶W就是在這種媒介的矛盾、互補、共存的狀態中變化著,各種文學關系在進行重新整合!盵1]在聲討媒介給文學審美帶來種種負面影響的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在電子媒介時代,文學的審美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這種變化似乎已經無法改變。那么我們又如何來認識這種變化呢“?對于電子媒介已經影響和改變了文學形態和本質這樣的事實,無論是毫不妥協地堅持文學神圣和不可侵犯,還是旗幟鮮明地斷言文學終結,都不符合事實本身,也有違科學的研究態度。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冷靜深入地分析電子媒介在什么程度上并以何種方式影響和改造了文學;二是客觀全面地梳理在電子媒介一統天下的形勢下;文學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5
前言
文學作品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表達愛情,有的表達親情,有的憂國憂民,有的托物言志等等,每一類的文學作品自身的都蘊含著審美價值,所謂審美價值指的就是人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夠深刻感受到的其中客觀美,這種美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每一位讀者對文學作品朗讀雖然有不同的主觀感受,但是其中的內在美確是一致的,這也是漢語言文學中審美價值的體現。
一、不同風格文學作品體現的審美價值存在差異性
文學的意義在于情感的表達,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有著自身要表達的情感和意義,有的表達可能是直抒胸臆,有的表達確是含蓄委婉,雖然不同的作品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差異,在表現手法上也會存在不同的地方,然而,審美價值確伴隨著文學作品的始終。文學作品因為其情感表達的不同審美價值的風格也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例如,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主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是郁郁不得志,心中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情懷,因此,其作品的審美價值大多數展現在語言表達上面,讓人在賞析其作品時感受到作者當時心中所想所念,感同身受,切實感受到作品中那種凄涼的美及人生的無奈。再例如,辛棄疾的詩歌往往蒼勁有力,心中豪邁之情躍躍欲出,他既有詞人的氣質,又兼具軍人的豪情,愛國主義情懷濃厚,豪放詞是他詞作中的主導風格,雄奇開闊的境界、生動夸張的語言、悲而不頹的精神,構成其詞雄深雅健的風格,審美價值的風格雄偉壯麗,讓人心中感慨萬千,精神抖擻。當代文學而言,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主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是對封建惡勢力的批判,揭示封建舊思想對人們的束縛和糟踐,表達出人民生活的貧困和痛苦,其作品的審美價值大多數集中在一些細節的表述上,細節之處表達情感和思想是其作品的核心理念,因此,文學作品風格的不同,情感表達存在的差異,所展現出來的審美價值也是不同的。
二、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審美價值穩定性較強
文學作品從創作完成之時其審美價值就產生了,存在的審美價值呈現出十分穩定的特點,雖然經過時代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作品擁有的審美價值也不會發生變化,主要原因在于審美價值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特點,并不以人們的主觀臆想而轉移,究其根本主要在于文學情感表達已經固定,所要表達的情感和風格已經成型,而審美價值正是依據于作品的情感和風格而存在的,因此,其穩定行特點十分明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此外,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還體現在不會因為階級、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不同的地域風俗習慣和人情世故都存在很大差異,不同階級之間的生活方式、生活特點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無論階級的不同還是地域的差異,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都不受這些因素影響,它可以超越時代、階級、地域等限制。例如,李白的天才想象、杜甫的沉郁頓挫、魯迅的深沉冷峻、郭沫若的激情飛越、莎士比亞的格調高遠,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一旦產生,雖然歷經時代的.變化,受到階級因素、民族因素等的影響,其審美價值確是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客觀存在的。
三、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審美價值無價值高低、好壞之分
不同的文學作品,其審美價值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更多的體現出風格上的差異和情感上的差異,審美價值本身并不高低、好壞之分,因此,不能隨意進行褒貶。一般而言,對于審美價值評判高低主要原因在于評判者本身存在的主觀差異和愛好,只是主觀上的感受,不能因此就作品的審美價值進行高低的評判。例如,不同的文學作品,由于其情感表達和風格的不同,審美價值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審美價值本身并無好壞之分,更無低劣的區分,無法進行具體評判,因為審美價值本身就是相對比較抽象的,缺乏具體的表現,無法進行比對,再者,審美價值也沒有一個比對的標準,這些因素都使得審美價值本身無好壞之分,也無高低貴賤之別。
結語
從文學作品誕生開始審美價值就伴隨始終,文學的審美價值也決定著自身價值的大小,審美價值也是文學作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文學作品,其自身的審美價值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文學作品本身風格、情感表達做決定的,然而,審美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轉移,審美價值本身也無高低、貴賤之分,其穩定性特征明顯,即使經歷時代的變遷和不同文化的熏陶,這種穩定性仍然存在。此外,審美價值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通常借助于景色的描寫、人物形象的表述、情感的表達等來展現,因此,在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進行分析時應當把握這幾種要素,準確把握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抓住作品的核心思想,把握作品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2][3]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選譯[ M].北京:中華書局,1980.10.
[2]亞里士多德.修辭學[A].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87.88.
[3]亞里士多德.詩學[M].羅念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歌德.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39.
[5]梁真譯.別林斯基論文學[M].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234.
[6]左拉.論小說[A].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八冊)[C].126- 128.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6
一、傳媒時代漢語言文學中的審美分析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學,雖說文學是作家對生活的思考與觀察,但是,文化時代的不同,也會給文學的世界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景觀。一九八零年代的中國文學是從對歷史的沉思中走過來的。那個時代文學的主旋律就是沉思的審美。文學沉思了歷史,沉思了人性,沉思意識形態,就連文學自身也沉思了。通過創作的角度可以看出,歷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撥亂反正是賦予文學創作的新的聲音。
作家與詩人對于傷痕都進行了揭露,對歷史進行反思,發出思想拯救的呼聲。盡管說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十年中,有很多不一樣的文學思潮相繼出現過,但是,從整體來講,文學的審美沉思也歷經了十年,就像一盞燈一樣,不但牽動著渴望的光明,也牽動著理想的心靈。不但作家與詩人在創作的實踐中沉思歷史,沉思現實,并且,文學理論家們也通過文學理論的角度對社會、人性進行了沉思,并且,對文學本身也進行了沉思。從宏觀角度來看,一九八零年代文學的審美沉思是向五四時期人的文學這一目標回歸,與此同時,更離不開群體展開,作家的自我表現與社會群體的心聲是相通的,通過講真話,抒真情的方式對人民的'心聲進行了表達。文學依然處于意識形態的核心,每出現一次文學新潮都伴隨著理論界的激烈爭論,詩文并沒有處在讀者與作家的美感趣味的中心點,而是教化功能以及實用的政治功能的體現。例如盧新華的《傷痕》,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李順大造屋》,柯云路的《新星》等,在這些作品當中,作家的心是與大我的心燃燒在一起的。
因此,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學的審美沉思,不但是延續了五四以來人的文學,而且,也體現了意識形態觀念的文學化。所以,沉思一詞不但孕育了十年的文學,這十年的文學同樣也在沉思中邁向前方?梢哉f審美沉思是一九八零年代文學的主題,正是由于對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對復雜人生的直接面對的這種審美沉思,才使得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學顯出了其自身的特點,不但具有一定的理性,而且非常的凝重,審美的色彩有正劇,也有悲劇,把作家以及文藝理論家們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壯志展露出來。
二、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特點的分析,以及不同時代中的漢語言文學中的審美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對于漢語言文學我們正在試圖進行一種更新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生失誤是必然的。所以,我們也非常熱誠的期望廣大的學術界的朋友們參與到探索的行列中來,給予我們批評,同時也做出相應的指正。我們希望漢語言文學審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會變得越來越成熟,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寬闊,成為我們國家學者們對世界美學園地的一份新貢獻。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 篇7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站在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卻又緊跟時代腳步的專業角度來看,漢語言文學具有比較強的審美教育能力,它能夠通過專業的知識來反饋社會,同時也能夠展現自我價值,塑造學生的人格魅力,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
但是在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普遍存在著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情感理解較差等問題。很多學生無法明確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價值,只是為了學習甚至考試而學習,卻忽視了漢語言文學的真正價值,使得漢語言文學課程很難在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價值認知程度不足。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可以通過注重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等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
。ㄒ唬┳⒅貪h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中滲透審美教育,首先要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方式進行創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及認知能力,進行適當的教學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漢語言文學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可以通過將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教學方式融入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
。ǘ┩诰驖h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漢語文字本身便是一種美,是眾多文學作家智慧的結晶。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不能僅僅的“照本宣讀”,要注意挖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具體的內容和字眼,組織學生體會其中的內涵和延伸意義,觀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學表現形式以及文學作品內在的結構、所滲透的情感態度等等。
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難》當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話當中,借助云帆、長風以及滄海等詞匯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隱忽現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教師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細節,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ㄈ⿲h語言文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發散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漢語言文學作品是作者對內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學生能夠對漢語言文學產生深刻的理解,并發散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真正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所寫的內容、所塑造的場景進行聯想,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遐想。
三、結束語
漢語言文學具有比較強的審美教育能力,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能夠使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價值,塑造學生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但是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主要存在著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情感理解較差等方面的問題。
學校需要在明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注重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等方式靈活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充分感受漢語言文學的人文魅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具備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能力。
【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現代性探尋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追求12-08
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意蘊論文05-02
審美趣味藝術教育論文03-19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方向淺析12-04
中國動畫創作中的審美問題03-29
“意境”的審美心理研究論文提綱11-15
審美修飾背后的文化隱喻論文03-15
審美修飾背后的文化隱喻的論文11-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