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論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文關鍵詞:生活化、淵源、流變、前景
論文摘要隨著大眾媒介和化技術的不斷推進,大約從20世紀開始,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種新的美學現象應運而生,趣味日趨多元化,審美與生活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不清?梢哉f,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的趨勢。這一審美現象的淵源、流變以及發展前景如何,是美學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一、美學與日常生活的淵源
美學是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科。自美學思想產生至今兩千余年來,美學與生活一直有著很深的淵源。學者們認為,文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時期:口傳文化時期、印刷文化時期和文化時期。在不同的文化時期,審美與生活由合一到分離,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傳文化與手寫文化前期,審美與生活曾經是混沌一體、不分彼此的。那時審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漁獵時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愛的審美品(如果當時有所謂的“審美”觀念的話)。審美與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說當時審美還沒有從生活中分娩,人的審美意識還萌動在生活實踐的母胎中。
譬如中國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種美玉,既是當時的審美藝術品,同時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種觀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實用意義。即使到了那個時代,審美仍然很難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詩、樂、舞,并不是后來人們觀念中的純粹藝術。甚至中古時期(如魏晉)的佛教和石窟壁畫、雕像,很難說當初有多少人是帶著審美意識把它們當作“藝術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臘戲劇當初也是酒神節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在手寫文化后期,紙張出現了,審美意識逐漸“獨立”了,此時審美與生活開始疏遠。這對審美藝術的獨立發展是一個重大促進,特別是印刷時代的到來,為審美的獨立發展提供了可能。此時,它以“精英化”、“貴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態與“生活”拉開距離,審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奧林匹亞山頂上。人們認為,正因為審美與生活不同,它才是審美藝術,而且,似乎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遠,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審美藝術。
與那時的狀況和精神理念相應,審美活動被認為是高于生活的創造。審美藝術品被認為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產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審美藝術活動因為是精英者的活動,是人上人的活動,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動,審美藝術作品也就被看作與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貴之物。這樣就把審美藝術家與普通人隔離開來,給藝術家戴上天才桂冠?傊,這一時期把美學與生活區別開來,強調美學與生活的距離。
大約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人們的審美活動逐漸發生變化。最初的苗頭是從藝術對視覺藝術的張揚開始的。觀眾欣賞電影的時候,就如同進入生活。電影的出現,預示著美學生活化的開始。尤其是“電子文化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人們的美學觀念走向“新生代”。在這場美學觀念的時代變革中,審美似乎沒有了邊界,甚至那些低俗的、過去不可能與藝術沾邊的“現成物品”,也成了審美藝術品。當加拿大多倫多市安大略省館里收藏著一個普通的、誰家都有的盥洗池,作為一件藝術珍品供人欣賞時;當美國“捆綁粘結”藝術家H·哈蒙德把破布、丙烯酸樹脂、石膏粉、木頭、泡沫橡皮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捆綁膠粘在一起,創造所謂“女權主義者的藝術”時,具有傳統美學觀念的人目瞪口呆。
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觀念的理論家做出解釋,說那些把種種“現成物”當作藝術品的人,實際上是在從事一種非常嚴肅的事業。他們實際上是在擴大或重新創造人們的審美觀念,現成物品轉換為藝術品的奧秘在于審美態度。在這些理論家那里,任何對象,無論它是人工制品還是自然物,只要對它采取一種審美的態度,它就成為一個審美對象。然而,當什么東西都可以為藝術的時候,藝術也就不成其為藝術了,藝術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說與生活融為一體了。
德國著名家克勞斯·霍內夫在討論當代藝術時指出:“在西方世界,不僅人們對當代藝術的一般態度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藝術本身同時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美學原則幾乎完全被拋棄,結果是藝術家們不再感到與社會截然對立!
在過去審美是一種經驗,而現在所有的經驗都要成為審美。過去只有少數“精英”才能做“藝術”、玩“藝術”,現在卻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可以玩“藝術”。在后現代社會,似乎成千上萬的主體突然都說起話來,他們都要求平等,藝術成為了一個眾人參與的過程。大地藝術、觀念藝術、廣告藝術、波普藝術、卡拉OK、各種群眾藝術晚會……觀眾和演員常常合二而一。此時,創作與欣賞的界限消失了,作者與讀者的界限消失了,審美與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審美活動與現實活動的距離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美學,美學就是生活,美學與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二、美學觀念轉變的原因和基礎
美學發展演變的原因極其復雜,然而也有規律可尋。美學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生活諸多方面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它的動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會方面的。
首先,的影響。恩格斯曾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這是從唯物主義的高度指出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審美需要)的關系。在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繁榮之前,自然不會意識到審美活動的重要性。但是,在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繁榮之后,審美活動的重要性無疑被提上日程。過去是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現在卻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過“生活的美學化”來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時,人人都開始從美學角度發現自己、開墾自己。其結果導致生活成為一門藝術,或者說被提高為藝術。
其次,市場經濟的確立,社會政治化進程加劇,對美學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在方面,本質主義的解體,現象的多樣性被重視,多元思維的建立等,也對美學觀念的轉型產生影響。尤其是后現代哲學對主體的解構,更為美學觀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學與生活的貼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論前提。此外,藝術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會美的相應崛起,也使傳統美學以“藝術”來抵御生活這一帶有明顯局限性的美學觀念遭到質疑。
不難想象,既然“藝術”本身已經自我消解,那么,精英審美對于通俗審美的排斥也就成為了不可能,審美與生活的同一也就順理成章了。從社會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終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學時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分工,造成了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分離,美被從藝術的角度加以強化。進入當代社會,由于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隱而顯,也是必然的。從勞動過程看,在古典美學時期,人們往往更重視精神產品,輕視物質產品,勞動過程也被區別為“動腦”和“動手”兩部分;而在當代社會,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逐漸合一,同樣也導致了“動手”的魅力。
最后,技術的美被發現。從技術層面上看,轉播、互聯網等的出現,空間距離以及中心與邊緣的區別幾乎不復存在。伯恩海姆說:“最深刻的美學意義在于,它迫使我們懷疑古典的審美藝術觀和現實觀!比藗円呀涀⒁獾,日常生活正日益顯示出與藝術條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學時代,由于以文字為基本媒介,作者與對象、讀者與作品需要通過文字的轉換聯系,需要借助于思維、理解、想象而完成創作或接受,審美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分離出來。
而在時代,由于電子媒介的作用,作者與對象、讀者與作品之間的聯系由間接性變為直接性。它們有時直接合二而一,混為一體。讀者簡直用不著思維、用不著理解、用不著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聽就是。由于電子媒介的存在,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清。在上,現實與影像也處于新的關系中,你去裁縫店做衣服,可以先在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樣子,顧客還可以參與設計,這種非現實的虛擬圖像,可以絲毫不差地轉換為現實。這樣,古典那種從外面去認識或把握現實的狀況被取消,藝術活動本身就是現實自身的活動。于是,藝術再也不像古典時代那樣神圣、神秘和永恒,那樣具有唯一性。制作、大量復制、隨身聽……把創作和欣賞帶入了新的境界。這樣,就把審美體驗與生命體驗聯系起來,與生活的距離就此泯滅。
三美學生活化的發展前景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作為一個突出的帶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的現象,無疑體現出美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時代內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審美意識的多樣性、復雜性很難對其做出準確的價值判斷。下面從正負兩方面價值取向談一談初步看法。
首先,從積極方面看,審美植根于日常生活,對張揚個性、解放思想、加強等人性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于人們追求個性解放,彰顯自我,豐富和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懊缹W生活化”更新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內容,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封閉性,激發了大眾強烈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的熱情,拓寬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它的與普及,引導人們樹立起科學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促使其朝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另外,“美學的生活化”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化,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生產能力、文化生產手段的效能和文化產品的數量和水平,從而使高雅審美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有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和受眾。由于“美學生活化”演繹的世俗神話讓大眾含蓄地解放自己心中的無意識沖動,使人們在輕松幽默中發現小人物大世界,讓普通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同樣充滿了驚喜和陽光,并且打破了精英審美對審美意識的壟斷,消除了審美特權,促使主流審美、精英審美都在各自的現實實踐中尋找并確定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從消極方面看,靠市場機制的運作來進行審美產品的生產、制作、流通和消費并實現生產者的商業利潤,這種商品性特征改變了傳統審美文化的傳播方式,使審美活動披上了一層的外衣。傳統美學的權威性、崇高性和嚴肅性逐漸被庸俗性、娛樂性和消費性所取代。其審美內容往往平面化、無深度。有的為了迎合大眾趣味,把平庸化的東西奉為新潮,而深刻、崇高的東西反倒顯得落伍,從而導致一種“媚俗”的傾向。
外來審美文化中還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廣告語等文化垃圾的存在,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對于缺乏判斷力的青年一代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另外,像、之類通過畫面來顯示意義,觀眾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觀眾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現實的狀況也讓我們不能否認,由于過多地關注人生快樂與輕松,缺乏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理想,使美成為點綴、成為裝飾、成為廣告、成為大眾情人,美就這樣被污染了,這是我們應該時刻警惕的。
總之,“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這一審美文化現象,還處在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其長處與短處并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初衷和目的是積極的。美學的目的就是用真、善、美去娛人,至于它涉及現實功利關系,實在不是其本意。在審美藝術的仿真能力被現代技術超越的情況下,審美藝術的和認識功能只能是以前少數人所規范和壟斷的傳統審美藝術形式的消解;乖瓉砟欠N少數人壟斷的知識霸權和資本利益服務的傳統審美藝術形式轉變為新的審美藝術。
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語境下,一個國家的審美意識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其它國家的影響。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保持清醒的頭腦,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國美學發展的審美意識。同時,我們還應該融入到這個全球共同創造和享受的審美意識形態中,以為,著眼于融合與創造,將精英審美和大眾審美結合起來,在兩者共存的前提下共同發展,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 克勞斯·霍內夫:《當代藝術》,江蘇出版社,1995年.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 湯因比等,王治河譯:《藝術的未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論“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論文】相關文章:
園林美學論文(精選10篇)05-25
敦煌藝術的美學精神論文04-20
論接受美學對我國藝術教育創新的啟示08-12
論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品格及其當代價值論文04-28
音樂美學對音樂藝術實踐意義探討論文04-22
美學視角下電影藝術風格探究論文05-28
關于體育與藝術的交融及其美學價值論文04-20
攝影構圖中的美學規律研究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