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理暗示法優化德育課堂教學
論文摘要:受暗示性是人的特性,心理暗示通過人或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具有含蓄性、間接性的特點,容易被暗示對象所接受。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夠成熟,人格尚未獨立,具有一定依賴性,受暗示性較強,如果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心理暗示方法,使學生在放松、無對抗的心理狀態中學習知識,增強道德意識,促進道德認同和內化,就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心理暗示法;優化;德育;課堂教學
德育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負著傳授道德知識,提升學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世界觀、人生觀,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任。但長期以來,德育課教學實效低下,難以發揮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卻是不爭的事實,德育課堂教學“多灌輸、少啟發;多壓制、少誘導;多說教、少指點;多替代、少幫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論、少實踐”的方法,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產生抵觸情緒,加之崇高的人類道德理想和泛政治化傾向的德育目標空洞而遙遠,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德育課如何“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放松、無對抗的心理狀態下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并逐步認同、內化,優化課堂教學,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
心理暗示的內涵
《心大詞典》是這樣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人人都會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過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是在無對抗情緒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產生影響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暗示往往不易受到個體的抵觸和對抗,容易被暗示對象所接受,會使他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
心理暗示法的內涵及其積極意義
20世紀60年代,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將心理暗示引入教育研究領域,創立了“暗示教學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運用暗示手段開發學生個體的心理潛能,特別是無意識潛能,使學生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增強學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達到快速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學法理論認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綜合、有意識和無意識(潛意識),都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而暗示則是個人和環境之間一個經常性的交流因素。人的學習活動是意識與潛意識交織的心理活動,每個人都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而實際學習成效受制于意識與潛意識的協調狀態。在課堂上,當學生的意識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他們的潛意識也在吸收各種信息,并對意識時時刻刻地施加影響,增加或削弱意識學習的效果。當意識和潛意識處于積極和諧的相互作用狀態時,學習效益就會成倍提高;反之,當潛意識處于消極狀態或抵抗意識活動時,學習效率就會降低。所以,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激發起潛意識并誘導其傾向于學習對象,最大限度地將潛意識與意識協調起來。因此,教學應力求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提高記憶、思維、想象、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正如洛扎諾夫所說,暗示教學法“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暗示組織起來”。實踐證明,通過心理暗示手段,能夠使受暗示者具備無意識心理傾向,并且這種傾向和個人的動機、興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機結合,發揮出受暗示者的積極潛力。
心理暗示教學法在國際上已形成一大教學流派。近年來,心理暗示教學法在我校中也逐漸得到重視。有人認為,心理暗示教學是一種高層次的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改革的新方法”。我們可以嘗試將心理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和經驗滲透到德育教學實踐中,以優化德育課堂教學。
心理暗示法優化德育課堂教學的策略
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夠成熟,人格尚未獨立,具有一定依賴性,受暗示性較強,同時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如果在德育課教學中巧妙運用心理暗示方法,將德育知識和道德規范以含蓄、間接的方式,通過人和環境的暗示作用滲透,相比直接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心理暗示環境
暗示機制存在于人和環境的關系之中。環境心理學認為,任何環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鳴,它是產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環境以各種方式刺激著我們的感官,讓我們做出反映,養成習慣,形成觀念并指導我們的行動,許多活動從本質上說都是人們無意識地對外界環境的各種暗示所做出的反應。
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習心理活動與學習個性特征之間的中介因素,它通過影響課堂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情感體驗以及評價效應,進而制約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不同心理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學習情感體驗、學習注意力有很大差異,學習中的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也有較大區別。課堂教學中的心理環境可以分為人環境和物環境兩方面。人環境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所造成的心理氣氛,在課堂上表現為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所形成的心理場。教學中和諧、相互尊重、合作競爭的人際關系所產生的心理氛圍,將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所謂物環境就是周圍物體與人的關系中所形成的心理場,如教室布置溫馨整潔,課桌椅擺放井然有序,燈光柔和明亮,班風標語積極奮進,一個整齊有序、輕松舒暢、積極向上的教學環境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師應在德育教學中營造積極的心理暗示環境來感染學生。只有在這樣的心理氛圍中,學生才能思維敏捷深刻,想象豐富活躍,記憶力增強,進行創造性學習,同時在和諧的人環境和物環境中感受和領會規則、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等。
(二)暗示者——教師權威的運用
暗示的成功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受暗示者對暗示者存在的“自卑、自貶心理”——覺得自己不如暗示者、暗示者比自己更高明更具有智慧,自己應該向暗示者請教,接受他的判斷和影響,甚至放棄自主思維。當然,這樣的自卑、自貶心理以及對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受暗示者很少意識到,這些心理過程通常都發生在潛意識,所以,暗示者的權威性及受暗示者對他的信任度,對暗示的結果具有重大的影響。
教師的人格威信來自于師德修養、思想境界、敬業精神、教學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綜合反饋。教師的威信越高,相應地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信任度越高;對學生的心理暗示越強烈,學生心理上產生的“尊從效應”越明顯。具體表現為學生愿意服從教師的規范和要求,主動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認同、接納教師傳遞的理念和價值觀,努力使自身行為更趨向于教師的期望等,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所以,德育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樹立威信,在平等、雙向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利用自己的權威作用,對學生實施積極有效的心理暗示,促進教學成效的提高。
(三)運用多種心理暗示手段強化或抑制學生行為
言語或非言語的心理暗示手段,如、手勢、表情、體態、動作以及某種情境等,都可以含蓄間接地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起到強化或抑制學生行為的作用。如贊賞的語言、親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點頭、豎起的拇指等,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礎的方法,可以感染學生,讓學生受到鼓勵,找到自信,贏得力量,消除戒備和對抗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課堂心理氣氛和積極的情緒效應,從而強化教師所期待的課堂行為;而語氣的轉換、話語的停頓、眼神的凝視、表情的嚴肅可以暗示和提醒學生自律,抑制課堂上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避免直接的批評和師生矛盾沖突。另外,師生間的體位、距離同樣也可影響暗示的效果,坐在教室前排的學生接受的暗示較強,坐在后排的學生接受的暗示較弱。如班主任通常把易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調到前排,以增強其接受暗示的強度,使其紀律意識得到強化。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體位和相對距離的改變來強化暗示。不管是哪種心理暗示手段,只要教師抓住時機,適時、適當地運用,就能有效優化課堂教學。
(四)善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極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把雙刃劍,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人的依賴性越強、人格越幼稚、主見越少,就越容易受別人暗示,“自我”越容易被別人的暗示占領和統治。學生的“自我”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存在著一定的依賴傾向,而課堂上教師享有職業所賦予的權威,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估量。所以,教師要慎用心理暗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堅持積極、正面引導學生,避免負面暗示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如教師往往會列舉一些名人、偉人或人物寒窗苦讀、逆境奮發的事例來激勵學生,但無形中卻渲染了學習的艱苦性,讓學生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反而望而卻步。此時不如多給學生以“學習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難的”“我能成功”等積極暗示,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輕松愉快地從事學習活動。又如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不能取代自我判斷和自主思維,教師過多的提示、幫助,會通過心理暗示作用被學生無限放大,最終使學生缺乏自主性,過分依賴教師,思維潛能被壓抑;教師對課堂上不良現象和學生違紀行為的放縱,暗示著學生的行為被認可,可以隨心所欲,雖違反紀律卻可以不受懲罰,誤導學生藐視紀律和規則;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評價和貶低,會引發學生的自我輕視和自我否定;教師對現象和現實事件的歪曲評價、偏激看法或憤恨抨擊,容易誘發學生的反社會傾向等。所以,教師要慎用、善用心理暗示。
(五)引導心理暗示向自我暗示升華
心理暗示分為自我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我暗示是指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與事物的存在來進行自我刺激,達到改變自身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是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相應改變的心理活動。
積極的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是對自身或某種事物正面、積極、堅定的敘述,積極的自我暗示相比他暗示能更有效地激發潛力、鼓舞自身、樹立自信,也更有利于德育學習中對觀念的接納、認同和內化。所以,教師在給予學生積極的他暗示的同時,要善于創造機會,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思想和概念、以肯定和鼓勵的態度來替代過去陳舊的、否定性的思維模式,讓學生放松自己、主動求證、大膽嘗試,讓學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決斷和自我展示中驗證知識、發現價值、體驗自信,獲得成功的欣慰和喜悅,在成功中肯定自我,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通過反復的肯定練習,選擇積極的語言和概念,形成積極的心理定勢,激勵學生更好地完成自我,實現由他人暗示向自我暗示的提升。
總之,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人和物環境,通過“無心”的心理暗示,將教育教學要求滲透進學生的心靈,運用多種心理暗示手段激發動機、誘導情緒、挖掘潛能,促使學生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學習,獲取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運用心理暗示法優化德育課堂教學】相關文章:
運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11-18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11-18
暗示教育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11-24
“圖表法”在英語閱讀中的運用03-04
優化課堂教學 提高學生素質01-14
對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幾點思考12-01
優化課堂教學,轉變教學方式11-21
教學比賽法在籃球課中的運用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