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探析
[論文關鍵詞] 核算流程 仿真實訓
[論文摘要]“”是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特點是理論性強且注重實務操作。在“成本會計”教學中,通過“仿真實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準確進行成本核算,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成本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成本會計核算內容在制造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成本核算正確,才能準確核算企業的利潤并促使企業加強成本。成本核算過程又是枯燥、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各種分配方法、大量的計算公式感到“力不從心”。就業后,從學生反映情況看,學生到單位后感覺“實際用的和學的不一樣”。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在“成本會計”授課中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一、“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本或參考書版本多,內容大同小異。在企業,成本會計屬對內會計,不對外公開,成本核算內容和方法國家沒有統一規定,只作了一些規范要求,企業不同,生產特點、組織形式、管理要求不相同,成本核算方法也不相同。成本會計教材是在實際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后,把實際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大部分成本會計書籍是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進行編排的,包括:(1)總論;(2)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3)生產費用要素的歸集和分配;(4)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5)制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6)生產損失的歸集和分配;(7)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8)產品成本計算的品種法;(9)產品成本計算的分批法;(10)產品成本計算的分步法;(11)產品成本計算的輔助方法;(12)成本報表的編制和分析。無論是學生使用的課本還是學校的藏書描述的成本核算方法幾乎千篇一律,這就容易使學生造成錯覺,感到成本核算無論在什么企業都是相似的或相同的。學生在校獲得的知識過于規范化,而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較多,對不同的產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即使同一種產品若需多步驟完成,在不同的步驟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不能滿足招聘單位的需要。
2.成本核算方法多、公式多,不易區分。成本會計核算方法多,如輔助生產費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順序分配法和代數分配法五種;制造費用分配方法有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有在產品不計算成本法、在產品按年初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成本按完工產品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所耗原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約當產量法和定額比例法七種。對于上述分配方法,學生除約當產量法中對“約當產量”感到不好理解與計算外,單個計算方法來說則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方法多,公式多,學生容易張冠李戴導致計算錯誤。
3.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會計專業是應用型專業,成本會計又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學科,成本會計課程不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更需要在實踐中學會針對不同生產特點、組織形式、管理要求,進行綜合的成本核算與分析。由于企業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業不可能讓學生接觸到成本核算,學生到企業去成本會計是不現實的。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大部分學校開設了“成本會計實驗”,但往往是資料以“”的形式出現,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通過原始憑證得到的數據往往直接給出,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學生總是在模仿教師講授的步驟,反復進行核算程序的演練。學生到就業單位,感覺什么也會,又覺得無從下手,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課件多,使用效果不佳。目前,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基本上依靠課堂教學來實現,而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又主要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課本的選擇尤為重要。雖然上成本會計教材版本很多,許多教材附有課件,但課件內容單薄,幾乎是教材的“縮影”,作用不大。許多高校建立了輔助教學系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制作課件,但由于成本會計涉及的計算公式多、表格多,大部分課件僅把計算公式和過程表現出來,不能實現過程與數據形象的統一,給學生學習和理解帶來不便,教學效果不佳。
5.教師實踐經驗不足,授課不生動。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力量,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成本會計課程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教師不僅應具有較高的成本知識,而且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高職教師大部分是從課堂走上講臺,對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組織特點以及管理要求都不太了解,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或網絡,授課時“照本宣科”,側重于數據的計算與賬務處理,很難把理論和實際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授課不生動,影響課堂效果。
二、“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思路
1.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讓學生了解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企業成本核算不盡相同,教師在授課中首先讓學生有感性認識,了解不同企業的成本核算流程。有條件的學校應組織學生到管理完善的工廠參觀學習,讓學生看明白一件完整產品是怎樣從原材料成為產成品的,了解分步生產、分批生產是怎么回事。進入工廠前,為防止“走過場”,教師應編寫好手冊,讓學生明白該注意看什么;若條件不允許,教師應充分利用,搜集有關成本崗位責任的資料,結合有關生產影像資料,上課時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正處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促使學生了解工作職責,加強責任心,同時達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仿真實訓,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在會計專業,“成本會計”課程安排在“基礎會計”和“會計”之后講授,學生已掌握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這為成本會計“仿真實訓”奠定了基礎。所謂“仿真實訓”,就是找一家典型企業,提供企業的基本情況,把企業某一期間的生產經營管理的原始憑證“復制”出來,也可以適當加工整理,在講授“成本會計”時,介紹企業情況,使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倉庫保管員、領料員、填制記賬憑證的會計人員、登記賬簿的會計人員;讓學生明確材料收入、發出的流程,從原始憑證“讀”出內容,審核后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成本、費用賬簿,并對成本進行分析,找出提高利潤、節約成本的途徑,充分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和計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題量可以不大,計算不要太繁瑣,重在體現工作流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及與人溝通能力,克服到企業后感到“很手生”的感覺。
3.加強備課,提高課件質量。課程內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計算過程多等特點。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將公式、計算過程、表格寫在黑板上進行講解,花費時間太多,影響教學進度;而如果教師直接對著書講,感覺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對課程提不起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將復雜的公式、計算過程通過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給學生,使得教學內容生動和直觀,如果能同時結合放映企業生產情景的動畫和音響效果,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記憶。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板書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教師互動。加強學生成本會計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非常明顯,高職院校教師應熟練運用,加強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為提高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三、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理論實踐并重,注重全面發展。“仿真實訓”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動手能力,但卻不能因此放松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現代是人人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而對成本核算來講,各企業核算方法又不完全相同,只有掌握基本理論、方法,才有利于學生發展。因此,每堂課上,教師應結合實際操作,對該部分涉及的理論問題作出準確的、深入的、全面的講解,強化所學內容的系統性,突出知識的有用性,加深學生對成本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產品成本核算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不確定因素,學會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及特點,確定成本核算方法及成本控制目標,降低用人單位的培訓成本,提高就業競爭力。
2.比較分析,善于規律。通過教師講授獲取知識,仍然是高職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授課過程中教師必須“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成本會計”費用或成本的分配方法多,在授課時教師可采用比較分析法教學,重點剖析每種方法的適用條件并加以區別,使學生在理解和比較的基礎上記憶。例如,對于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的五種方法、制造費用分配的四種方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的七種方法、產品成本計算的三種基本方法以及兩種輔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等內容都可采用比較分析法教學。
以成本或費用的分配為例,進行成本或費用分配時,概念多,公式多,但其實質都適合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步驟和對應公式,其計算程序三步即可完成:(1)確定被分配的費用額和分配標準量。常用的分配標準量主要有工時、定額消耗量、產量、成本等。采用不同的分配標準量,就得到不同的分配方法。若用工時為分配標準量,則稱為工時比例分配法;若用定額消耗量為分配標準量,則稱為定額比例分配法;若用約當產量為分配標準量,則稱為約當產量比例分配法。(2)計算費用分配比率。費用分配比率=被分配的費用額÷分配標準量之和。它表示一個單位分配標準量,實際應負擔的被分配的費用額。(3)計算某對象應負擔的費用額。某對象應負擔的費用額=該對象所占用的分配標準量×費用分配率。通過教師總結,學生可輕松掌握眾多公式,并加深對各種分配標準的理解及區別,加深學生記憶。
3.結合新準則,補充新知識。目前多數的成本會計教材都是以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為賬務處理依據,只是科目改變為新科目。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除科目改變之外,內容改動較多,其中與成本核算內容有聯系的有:使用及庫存商品的涉稅問題、預付費用、工資及福利分配中非工資性津貼和補貼、“五險一金”、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的處理等內容。授課中,教師應結合新準則,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案例,擴充知識面,同時也讓學生積極發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采用“仿真實訓”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對教師來講,不僅要具有較好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一定的材料搜集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深入企業,熟悉業務流程,設計出接近實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件。對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并能合理分配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這樣才能使“仿真實訓”教學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王俊生.成本會計[M].北京:中國出版社,2006.
[2]新世紀高職高專教材編審委員會.新編成本會計實訓(第三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于福生,王俊生,黎文珠.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探討[J].會計之友,2008(23).
[4]俞宏,夏鑫.成本會計教學的體系結構創新及策略構想[J].會計之友,2006(6).
[5]王鐵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成人,2010(8).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探析】相關文章:
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11-24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學改革探析論文03-18
高職院校大學俄語聽說教學改革探析01-18
中職學校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探析11-17
高職《建筑力學》教法探析11-24
高職院校考試改革探析11-24
試論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11-21
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論文03-19
論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職貨代專業英語教學改革12-0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