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思考
從國外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未來銀行資管行業將會是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并存的局面,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
摘要:
本文介紹了我國銀行理財基金化的起源及發展現狀,分析了由此帶來的挑戰,并對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未來路徑進行了思考。本文認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銀行資管行業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并存,因此可以預期,我國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探索之路將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銀行理財;剛性兌付;基金化
資產管理業務的蓬勃發展已成為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的一道風景。截至2015年底,我國資管行業總規模突破77萬億元人民幣,連續第二年超過GDP總額;即使剔除重復計算,資管行業規模也有望超過40萬億元。這其中銀行資管經過年均40%的高速增長,規模突破20萬億元,達到了23.5萬億元,占據國內資管行業的半壁江山,達到了誕生十年以來的新高度。不過,當前國內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以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為主,銀行出于自身聲譽風險,對到期的理財產品進行“剛性兌付”,脫離了“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銷售初衷。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將受到較大沖擊,理財業務產品格局也將隨之重建,理財產品基金化正在成為銀行理財的重要發展方向;鸹\作模式也稱為凈值型模式,產品無預期收益率,實行定期開放,定期披露凈值,投資者可按凈值進行認購與贖回,并根據開放日的凈值,計算上個投資周的收益率。目前我國基金行業的產品大多采用了這種運作模式,但證券投資基金虧損現象較普遍使客戶對凈值型產品缺乏信心。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銀行資管行業依然是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并存的局面,因此可以預期,我國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探索之路將任重而道遠。
資管產品基金化運作的國際實踐
從全球和主要發達國家情況看,銀行在資產管理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多數國家,銀行都是最主要的資管機構類型,其中既包括摩根大通銀行、匯豐銀行等全功能銀行,也有瑞銀集團、道富銀行、紐約梅隆銀行等資產管理專業性銀行。這和銀行在金融機構中所處的地位、專業能力是相匹配的,表明銀行的品牌信譽、渠道網絡、專業人員優勢,在資管業務中一樣可以發揮作用。資產管理是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業務之一。彭博列示了2014年3月末資產管理規模(AssetsUnderManagement,AUM)數據,其中歐美金融機構有261家,資產管理規模合計52.57萬億美元。前10名資產管理公司(見表1)中,按母公司主業歸類,商業銀行系有4家(包括了道富銀行和紐約梅隆銀行兩家專業資產管理銀行),投行類有2家,保險公司系有1家,投資公司有2家,還有1家信托公司。
理財產品基金化的好處在于其收益率隨投資收益率而波動,公開透明,有助于打破剛兌,實現投資者風險自擔。從國際經驗來看,產品基金化運作確實是全球資管行業的一個主要方式。按普華統計,2012年末全球資管產品余額中,共同基金占42%,委托資產管理占48%,另類投資占10%。根據歐洲基金及資產管理協會(EFAMA)的數據,2013年末歐洲資管行業AUM中48%是投資基金,52%是委托資產管理,其中德國投資基金占比高達82%,法國是46%,英國是31%,荷蘭最低為15%。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到,全球資管產品中基金化運作比例較高,但同樣面臨著利潤率不高的殘酷現實。2014年高盛年報顯示,其財富管理業務平均有效管理費為40BP。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公司2014年末AUM高達4.7萬億美元,但凈收入僅為33億美元,凈收入除以AUM僅為7BP。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15年資產管理業報告,2014年全球資管行業利潤1020億美元,除以年初和年末AUM平均值,利潤率低至1.43‰。
我國銀行理財基金化的起源與現狀
2004年9月,光大銀行發行我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開啟中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元年。金融危機后,人民幣理財逐漸替代外幣理財,成為理財市場中的主流產品。在此之后,銀行理財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59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理財業務,其中2015年新增66家。銀行理財已經超越信托成為資管規模最大的行業。隨著銀行理財規模的擴大,銀行通過建立資金池的模式,依靠期限錯配實現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在這種操作方式下,我國1年以下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超過了90%,理財產品的短期化造成了負債端和資產端的“期限錯配”,當理財產品到期而對應資產沒有到期時,就產生了沒有資金兌付到期的理財產品,因此,“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的運作模式成為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操作方式。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客戶認為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即客戶所得實際收益,銀行與投資者之間實際上形成一種約定利率的借貸關系,而非受托資產管理關系。而銀行往往出于市場份額和聲譽考慮,選擇承擔隱性擔保職責,對產品進行剛性兌付,產品投資風險并未真正實現買者自負,與此相關的報道層出不窮。由于銀行主要使用預期收益率的產品發售方式,不論理財產品是否保本,基本上都會按預期收益率進行兌付,因此,銀行實質上是運用了“削峰填谷”的辦法來保證產品兌付。這種業務運作模式使得理財產品不論是否保本,均成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存款替代品,偏離了資產管理行業的軌道。
因此,銀行理財的發展需要加快向真正資產管理的轉型。2013年3月27日,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類業務進行規范。8號文明確了銀行理財投資管理模式的轉變方向,產品投向具體透明、收益分配以真實投資資產收益為基準的基金化理財產品,將是未來銀行理財的發展方向。在2014年末,銀監會出臺了征求意見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更多參考了公募基金管理辦法,提倡理財產品改變以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為主的現狀,向開放式凈值型轉型。在此情形下,多家銀行開始嘗試改變理財產品的收益結構,摒棄此前侵占理財產品超額收益、將理財產品“類存款”運作的做法,向基金化運作邁出第一步。以招行為例,截至2015年6月,其凈值型產品規模4539.20億元,較年初增長87.07%;凈值型產品占理財產品運作資金余額的比重為27.65%,較年初提升0.93個百分點。
從全市場來看,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2015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資金余額1.3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0.81萬億元,同比增長144.64%,市場份額從3.73%提升至5.83%(見圖1)。再以銀監會大力倡導的資產管理計劃為例,從2013年10月開始試點資產管理計劃業務開閘僅僅一周時間,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就率先試水各自首款自主理財管理計劃,產品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規模上限從1億元到75億元不等。截至2014年底,發行理財管理計劃的銀行已經達到約20家,并從國有、股份制等大中型銀行延伸至少數大型城商行。截至2015年6月,全市場理財管理計劃存量規模約為450億元。
銀行理財基金化帶來的挑戰
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化以后,其收益率會隨投資收益率而波動,必將給理財市場各方參與主體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全新挑戰。首先,對投資者而言,如果理財產品基金化,則風險全部由投資者自負。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中,80%以上的產品為低風險和中低風險,但凈值型產品具有波動特征,投資者選擇時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投資者需要進行學習教育,以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其次,對銀行而言,相比傳統的穩健型理財產品,基金化運作的理財產品對產品管理人的要求更高,這將考驗銀行大類資產配置和投資交易能力。大類資產需由傳統的債權投資向全市場資產配置進行轉變,要根據市場走勢進行大類資產的相機抉擇,投資操作也從傳統的持有到期、配置為主轉為配置和交易兼顧。因此,理財產品之間的競爭最終將演變為資產管理能力的比拼,考驗銀行在市場研究、投資交易、流動性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綜合財富管理水平。銀行在各方面的能力均需大幅提升。再次,對監管者而言,監管思路需要更加開放靈活,與市場發展相匹配。在“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下,當理財產品出現兌付風險時,應合理界定理財發行方、渠道方和投資者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各自承擔相應的風險,以此推動理財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最后,對媒體等第三方而言,其報道應更加客觀、真實和準確。如果理財產品基金化,應改變此前媒體等第三方在報道理財相關兌付情況中對于理財發行方責任的“負面放大效應”,以更加客觀、公正、專業的視角去報道理財參與各方的責任和所需承擔的風險。
對我國銀行理財基金化路徑的思考
過去10年,以基金為代表的凈值型產品,凈值歷經大幅波動,投資者“賺少賠多”,客戶對此缺乏信心。在此情形下,銀行理財基金化如何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對探索基金化路徑顯得尤其重要。
第一,建議持續推進投資者教育。一方面,要幫助投資者樹立正確的風險投資意識。銀行在進行投資者教育時,不是讓投資者看懂晦澀的產品說明書,而是幫其樹立正確的風險投資意識,使其懂得投資是有風險的,但同時不要過度畏懼風險,因為風險是獲得投資收益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幫助投資者形成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投資者教育是培育銀行理財市場和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內容,進行好投資者教育,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理財市場。
第二,建議建立銀行凈值型理財準入門檻。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理財基金化趨勢日趨明顯后,資產配置在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的理財產品運作中必將起到更加關鍵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多種金融工具、結合更加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為客戶進行財富管理,將成為資管行業競爭的核心。而日趨嚴格的監管、銀行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風險管理能力,以及所面臨的外部競爭者的挑戰,都會使得部分管理能力較弱、渠道有限的銀行面臨一定壓力。未來應該建立銀行凈值型理財的準入門檻,明確銀行凈值型理財管理人資質要求,以大中型資管機構的體量去應對市場挑戰。
第三,建議監管層加強頂層設計。當前理財產品投資范圍不斷擴大,所投資的領域由多個監管機構負責監管。建議“一行三會”聯合多部委,共同進行頂層設計,按功能監管而非機構監管的思路全面梳理監管政策。譬如,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要求,盡量與資管產品相一致,使得銀行類資管機構與其他類資管機構的競爭更加公平。
第四,建議媒體等第三方合理引導,營造理性投資氛圍。如前所述,希望未來媒體更加公正、專業、全面地對銀行理財進行報道,對投資者進行合理引導。同時,應建立、健全第三方評價機構,通過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不同銀行的理財產品進行專業評價,營造理性投資氛圍?傮w來說,盡管理財產品基金化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方向,但絕不是唯一方向。從國外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未來銀行資管行業將會是預期收益型產品和凈值型產品并存的局面,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孟楊:《產品基金化將成銀行理財重要方向》,載《金融時報》,2013-09-04。
[2]吳志堅:《我國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創新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楊榮:《銀行資管深度報告:理財轉為大資管》,研究報告,2015。
[4]中央結算公司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3)》。
[5]中央結算公司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4)》。
[6]中央結算公司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
【銀行理財基金化的思考】相關文章:
社會保險基金內部控制的思考論文04-26
銀行金融理財分析論文11-28
商業銀行理財發展論文03-23
完善銀行電算化與加強會計管理的思考的論文03-10
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思考論文06-19
職校信息化教學的思考論文03-02
教育信息化問題思考論文03-01
物資管理現代化的若干思考11-16
企業聯盟與企業國際化經營思考03-2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