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論文
【摘要】 在人類發展史上,一切道德體系的作用性質及其變化,都源于社會經濟關系及其變化。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具有決定作用。
表現在: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決定了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了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生產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決定了道德領域的對立和斗爭;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了道德的變化。
【關鍵詞】 社會關系;經濟關系;道德體系;決定作用。
示道德的社會根源、社會本質和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就能從各個方面探究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同樣,從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依賴性出發,也能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道德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一、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決定了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結構即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消費資料的分配方式。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結構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在研究社會經濟結構對道德體系的決定作用時,應著重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社會經濟結構有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和核心,另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和核心。這兩種類型的社會經濟結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歷史形態。與此相適應,社會道德體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歷史類型。
首先,原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以家庭、胞族、氏族、部落等公共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人們在物質生活過程中的關系十分簡單和狹隘。
與原始經濟結構相適應的道德,便是同風俗習慣混為一體的淳樸道德。
其次,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形成了不同階級的道德。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和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社會不再存在統一的道德體系,而是形成了各自不同階級的階級道德。而且,隨著私有制的歷史形式的改變,階級道德也不斷更換著它的社會內容和階級實質。例如:與奴隸主私人占有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奴隸主和奴隸階級道德。同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地主階級的道德和農民階級的道德。同以資本家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相適應,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道德。最后,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將最終形成作為全人類道德的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基礎上,是由無產階級道德發展而來的新型道德。由于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建立時間較短,經濟結構中多種所有制并存,以及舊道德體系的影響,因此,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階段。
二、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了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這種作為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對于各種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都有著直接的決定作用。
首先,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都是從一定社會利益或階級利益中引申出來的,或者說都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中引申出來的。如何看待和處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是區別各種道德體系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可表現為多個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在于追求整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從屬于整體利益呢?還是追逐個人利益、以及整體利益從屬于個人利益?各種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體系,都是根據這樣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來確定它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在原始社會里,氏族、部落在調整內部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關系時,所遵循的道德基本原則,都是自發地追求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將個人利益溶于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之中。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的道德雖然也會強調社會整體利益,但實際奉行的道德原則,總是追逐個人或者階級的狹隘私利,公開或隱蔽地使社會整體利益屈從于他們的狹隘私利。公有制社會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在各個發展階段上,都要求人們自覺地追求社會整體利益。
【論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論抗戰時期的美中經濟關系12-02
論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探索論文03-13
論社會技能的價值結構論文參考文獻11-22
論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道德修養策略02-21
談道德自覺,道德自信,道德自強論文12-03
論醫學的論文寫作11-21
關于論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道德修養策略12-10
論高校網絡道德建設01-18
論企業道德教育之我見12-07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論文06-1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