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3-03-05 22:58:12 MBA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通用9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通用9篇)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1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標。所謂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又要保持企業在已領先的競爭領域和未來擴張的經營環境中始終保持持續的盈利增長和能力的提高,保證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長盛不衰。

          企業的危機來自于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進入21世紀,變化成為了日常行為,而且變化毫無規律、難以預測,正如管理大師所言:“21世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市場的全球化,以及資本經營的出現打破了行業限制,使得競爭對手的范圍擴大了,國際化競爭的市場移到了家門口,競爭的程度更加劇烈,價格降低,支出增加,效益下降。同時,顧客成為市場的主宰,科學、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前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都變為可能。

          面對著環境的種種變化,如果還停留在原來成功的經驗基礎上,不能有效地解決伴隨企業成長出現的問題,因循守舊,觀念滯后,人才短缺,體制僵化,基礎管理渙散,勢必使企業從成功走向衰敗。要切記,企業今天的輝煌不等于明天也成功。

          以上所述的問題是一個企業成長到一定時期必然會遇到的正常現象,這就給企業帶來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研討課題。

          一、發展戰略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我國的許多企業,在創立期也就是原始積累階段,企業規模迅速膨脹,完成了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的一些初步積累。但在企業的成長期特別是成熟期,管理相對滯后,面臨著多種機遇及發展方向的選擇,此時企業的發展速度反而下降或停滯。這時候需要制定明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才有可能進入企業的持續發展期。

          持續發展期會進行持續的創新,會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競爭能力,也要不斷地修正前進的航向,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重新明確企業宗旨與核心價值觀等的重大發展任務。

          制定發展戰略是中國企業為適應市場成熟的必然選擇。因為競爭對手持續進步,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有新的競爭者進入,這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不進則退。同時潛在的競爭對手,潛在的替代品也會不斷出現,而且更新的周期也越來越短,市場也進一步規范,以前可能靠一兩張條子、一兩個政策機會就能賺錢,但以后這種賺錢的機會就少了。同時,顧客的消費行為也越來越理性化。彼得·德魯克說:“競爭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企業經營目標的唯一有效的定義就是顧客!币粋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可以有兩中基本的戰略選擇:一是提供更低的認知價格,二是提供更高的認知價值。具體應該采取何種戰略,還必須以企業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為依據,而且要把戰略和能力有效地結合。

          制定發展戰略過程中,企業要在對企業未來發展環境的分析和預測基礎上,為企業提出總體的戰略目標,企業的一切目標都服從于或服務于這個戰略目標。企業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一個宏偉的遠景目標,這是支持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宏偉的遠景目標對企業能形成重大的挑戰,使企業的領導不滿足于現狀,從而確保企業不斷地增長。同時起到鼓舞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激發活力的作用,使員工覺得前景廣闊。因為一名高素質的員工不愿意在一個沒有希望、沒有前途、沒有美好前景的公司工作。給人以美夢,這是最激勵人的手段,善于運用膽大超前的目標,也是那些百年企業的長壽秘訣之一。

          公司遠景目標的三要素:一是要針對未來,即任何一個戰略遠景目標都要基于對未來環境的判斷,也就是對國家宏觀環境——產業政策以及微觀環境——競爭環境的展望。第二是要考慮清楚公司將參加的業務范圍、地理范圍、競爭對手以及競爭優勢的來源。最后就是公司整體戰略,這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制定整體戰略是為了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的發展戰略有近期和長期規劃。這樣才構成一個完整的遠景目標。

          建立在對環境徹底分析基礎上制定的公司整體戰略,能夠對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表現出應變性。成功的企業都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企業對市場信號顯示的反應。因此,有人在界定長壽公司時指出:"對周圍環境的敏感代表了公司創新與適應的能力,這是長壽公司一大成功要素之一"。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企業的核心問題是有效益,有效益不僅要有體制上的保證,而且必須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保證其效益的持續性,也即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不斷發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等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沒有創新企業就無法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也無法保持企業永繼發展的能力。所以,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強調的是發展而不增長。無論是企業的生產規模還是企業的市場規模,都存在著一個增長的有限性。增長是一個量的變化,發展是一個質的變化。一個企業不一定變得更大,但一定要變得更好。企業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不斷地創新,而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

          企業創新是全方位的創新,其核心是觀念創新。觀念創新是按照新的外部環境調整價值尺度、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感情方式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心理,創新意識的建立是一種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這是企業創新的先導。觀念創新中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創新。價值觀念主要是指企業經營的價值觀念,包括消費者價值觀、利潤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等。價值觀念的創新是指要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觀念的創新決定著決策的創新、管理的創新,決定著企業行為的創新。所以創新應該反映在企業的各個方面,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經營創新等等。所有這些創新,最后都會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反映出來,會落實在企業的產品創新上。

          三、競爭優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不同之處是,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要實現的是一種平衡,而企業可持續發展要實現的是在非平衡中求得競爭的優勢。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和水平,才能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同一種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通常是由多家企業完成的。企業面對的是競爭性的市場,所以首先需要分析企業已經形成的核心能力及其利用情況。在競爭市場上,企業為了及時實現自己的產品并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份額,必須形成并充分利用某種或某些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競爭性市場中企業績效的核心,是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難以、甚至無法模仿的某種特點。由于形成和利用競爭優勢的目的是為了不斷爭取更多的市場用戶,因此,企業在經營上的這種特點必須是對用戶有意義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產生于企業為客戶所能創造的.價值”。

          怎么才能形成企業的某種競爭優勢呢?管理學家認為取決于企業的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這種能力不局限于個別產品,而是對一系列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都有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能力不僅超越任何產品或服務,而且有可能超越公司內任何業務部門。核心能力的生命力要比任何產品或服務都長。由于核心能力可以促進一系列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所以能否建立比競爭對手領先的核心能力會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只有建立并維護核心能力,才能保證公司的長期存續。因為核心能力是未來產品開發的源泉,是競爭能力的根。

          所以說,利潤重要,市場份額更重要;市場份額重要,競爭優勢更重要;競爭優勢重要,企業核心能力更重要。有了企業核心能力才能創造競爭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有了競爭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擴大市場份額,才能使企業基業常青。因此,企業核心能力是競爭優勢、市場份額和企業利潤的真正來源。

          如果企業所處的環境基本保持不變或相對穩定,那么企業只要選擇和進入富有市場吸引力的產業,并且具備戰略資源、核心能力、企業戰略能力、企業家能力和優秀的企業文化以及相對于競爭者來說更富效率的內在要素以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就可以創造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然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和變化而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甚至可以說已經達到動態或劇變的程度。環境的動態化嚴重削弱了企業經營決策與行為可能性預見的基礎。由此就使得企業的每一種既定形式的競爭優勢都不可能長久地維持,最終都將消散,只是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所以,在動態的環境中,企業要想能夠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就不能只是憑借其戰略資源、核心能力等被動地適應環境,而是要求企業能夠深刻預見或洞察環境的變化并迅速地做出相應反應。通過持續性創新,不斷超越自己的,從其既有的競爭優勢迅速地轉換到新的競爭優勢,超過競爭對手的企業,從而獲得基于其整體發展的持續競爭優勢。也就是說,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源自于持續性的創新。

          四、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因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發展戰略或企業家能力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力量或動力,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它對企業興衰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一個企業在產品質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由地位決定的價位,以及產品的市場銷售量,發揮重要或決定作用的仍然是產品自身的文化內涵。經濟活動往往是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運作,經濟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業,都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場競爭中依靠文化來帶動生產力,從而提高競爭力。

          哈佛商學院通過對世界各國企業的長期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一個企業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業文化,是當代社會影響企業本身業績的深層重要原因!逼髽I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的哺育,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世界500強企業出類拔萃的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的背后,優秀而獨到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壯大、立于不敗之地的沃土。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總和,這些觀念和準則的特點可以透過企業及其員工的日常行為而得到表現。文化對企業經營業績以及戰略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的三個基本功能上:導向功能、激勵功能以及協調功能。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念引導著企業員工、特別是企業的戰略管理者自覺地選擇符合企業長期利益的決策,并在決策的組織實施過程中自覺地表現出符合企業利益的日常行為;文化的協調功能主要指相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引導下,企業各層次和部門員工選擇的行為不僅是符合企業的長期或短期利益的,而且必然是相互協調的;文化的激勵功能主要指員工在日常經營活動中自覺地根據企業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

          企業文化的上述功能影響著企業員工,特別是影響著企業高層管理者的戰略選擇,從而影響著企業戰略性資源的選擇、企業能力的培養與各種資產、技能、資源與能力的整合。正是由于這種影響,與企業戰略制定或資源的整合、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需要采用的其他工具相比,文化的上述作用的實現不僅是高效率的,而且可能是成本最低、持續效果最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企業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的最為經濟的有效手段。

          同時我們還要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說簡單點就是企業的人格。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戰略中必須具有的素質。因為與戰略相適應的核心價值觀、與戰略相配套的企業制度準則,都在直接地影響戰略的管理和實施。一個只擁有傳統企業文化、價值觀的企業,讓它轉型為高科技企業,它對高科技企業的人力、資源制度和激勵制度等等都不能理解,涉及到企業文化也一樣。良好的企業文化將對戰略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人才才不會流失,才能夠低成本地運作,才能創造出很好的效益。

          五、強化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企業內部管理基礎要扎實,如果一個好的企業戰略沒有強有力的企業基礎管理作保證,不可能達到貫徹執行?上攵,如果企業戰略制定了,管理很松散,也就是組織機構得不到保證,戰略就得不到很好地貫徹執行。海爾集團之所以國際戰略、多元化戰略實施得非常好,就是因為它的基礎管理做得非常好,這樣它在擴散的過程中,在輸出海爾理念的時候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換一家企業,它也許就不能成功。

          對于企業進行業務流程的重組,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改變信息的橫向、縱向傳輸速度慢,管理效率低,決策慢的狀況。重構企業的職權體系,明確各個部門和每個崗位的職責、權限,制定各項工作的操作規范,按規章行事,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和合理的報酬體系,以績效為目標,使得考核有依據,獎懲有辦法,促進員工的成長、企業的進步。

          總之,一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由前期的積累和投入,還要有長遠的戰略發展眼光,給自己做清晰的定位,然后要有執著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修煉企業內功,最終形成一個創新型企業。愿所有的企業都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百年企業。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2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金融產業持續發展存在金融機構的行政化;金融產業結構不合理、融資結構的失衡;金融市場制度性不足;金融機構治理結構的缺陷等問題。實現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明晰的金融產權關系、多元化金融產業主體、規范的金融市場體系等等。

          論文關鍵詞: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

          一、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家的重要產業部門。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和政府對金融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管理,金融產業對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自改革開放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更為顯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但是,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短、運行機制不完善、金融行業自身內控機制不健全、金融監管體系缺失等問題制約著金融產業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國一些學者的對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白欽先教授在1998年的時候,從世界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關系,研究了金融資源的重要性,提出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及戰略原則;胡章宏教授研究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和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發展戰略,等等。

          所謂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指金融產業部門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產業利益的最大化和不斷發展的過程!币虼私鹑诋a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在不損害子孫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利用社會主義的市場機制,適度地開發利用金融資源,保證我們當代人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需求,實現金融產業資本的良性循環、最大化增殖,形成中國的資本實力雄厚的強大的金融產業。

          二、當前金融產業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金融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但是我國現行的金融體制和金融環境存在許多不足,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則勢必嚴重制約了金融的進一步發展,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也將遙遙無期。當前制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主要表現有:

          1.金融機構的行政化

          我國的金融機構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過去往往被看作是國家機關的一部分,在金融機構中,“處長”、“科長”等行政色彩濃重的頭銜隨處可見?陀^的講,金融機構的行政化機制在歷史上曾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導致了“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權力上收”的問題,使金融機構成為“不是企業、不是行政機關、不是事業單位”的“三不象”。

          2.金融產業結構不合理、融資結構的失衡

          我國金融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金融體系中銀行金融產業比重過大;另一方面,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租賃業等非銀行金融產業所占比重則偏低。這種產業結構發展導致了企業融資結構的失衡,對于金融風險的分散非常不利,使金融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業,存在“一個籃子放雞蛋”的缺陷。

          3.金融市場制度性不足

          一是法律制度的確定性不足。法律作為規范,其內容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制定出來之后有一定穩定性。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就會失去其權威性和確定性。因此,穩定性是法律的屬性,是法律的生命所在。但我國金融法律、法規、政策都不斷在變,使投資者無法作出長期預期和投資決策,強化了短期投資的偏好,試圖從證券市場頻繁的買賣中獲取收益。一個缺乏大量長期投資者的金融市場,必然存在投機性強而穩定性差的問題。

          二是法律責任制度不合理。對金融市場各類違法者的法律責任界定不明確,特別是過于寬松的彈性懲治制度,使受損者得不到合理的風險補償,使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很低,起不到應有的懲罰、威懾、禁止或剝奪再犯能力的作用,不能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所產生的金融市場風險。

          三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對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完整性、真實性方面的存在要求太低,形同虛設等問題,降低了信息的公開性,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和不穩定性。

          4.金融機構治理結構的缺陷

          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著治理結構上的制度性缺陷,其共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內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尚未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制度,特別是國有金融機構,缺乏人格化的所有者和現實的利益監管者,造成在經營中事實上誰也不用對國有資產負真正的責任,內部人決策的任何失誤均與其個人利益無關。二是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過度,至今為止仍有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許多領導在觀念上將金融機構視做其附屬機構,通過各種明示或暗示性的指令過度干預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在缺乏有效的內部人控制制約機制和各種利益的驅動下,金融機構的決策者在決策時更多地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和地方政府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金融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金融風險的發生,許多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有相當部分由此造成。

          三、如何實現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建立明晰的金融產權關系

          清晰的金融產權關系是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和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為此,應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健全金融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約束所有經濟主體行為的基本準則,要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完善現行的金融組織法、金融機構經營行為法、金融監督管理法,借助經濟金融法規確定各類經濟主體之間的金融產權邊界,明確各經濟部門產權交換過程中的金融產權關系,保障金融資源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政府部門對金融機構的干預行為,盡量避免政府部門對金融資源產權主體利益的侵犯。二是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業內部的產權治理結構,建立“公開透明、自由選擇、自愿交換、產權平等”的權利制衡機制,避免所有權虛置,杜絕金融業經營者(管理者)侵占所有者(國家)權益的現象,確保不同的產權主體具有平等的市場競爭的權利和機會。加快金融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

          2.培育多元化金融產業主體

          一是制定大、中、小并舉的金融產業發展戰略。制定積極的金融產業政策,為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公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提高大型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適當控制資產擴張的速度,轉變金融企業的發展模式,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規范中小金融企業的經營行為,實現高水平的專業化經營,健全中小金融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的控制,增強中小金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發展好政策性金融產業。我國金融業長期存在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不分的問題,雖然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機構和其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立,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現在一些金融機構,比如中國農業銀行,仍然有沉重的政策性業務的'包袱,影響了自身業務的發展,難于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因此,發展好政策性金融機構,完善金融機構的種類是完全必要的,這樣才能實現金融產業結構的完善。

          三是大力扶持中小金融企業。金融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小金融機構在同大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要改善中小金融企業的市場競爭環境,向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在市場準入、稅收政策、人力資本方面給予適當的優惠,充分發揮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靈活、專業化程度高的優點,滿足經濟發展中多元經濟主體的多層次金融資源需求,促進金融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3.建立規范的金融市場體系

          一是培育金融市場主體。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最重要的是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產業金融發展要求,嚴格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原則,配置高質、適量、結構優化的各類金融機構,應加快培育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現代企業,并塑造誠信、創新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素質,在全社會進行誠信教育,規范上市企業及居民的投融資行為,這是金融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基礎。

          二是大力培育金融市場體系。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從硬件著手,又要從軟件進行。在硬件上,應根據市場經濟原則明確各類子市場經營范圍和發展目標,合理規劃和建設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市場通訊網絡,加快金融市場人才的培養;軟件上應抓緊完善市場規則和相應的立法,如反金融壟斷法和公平競爭法,規范市場秩序。

          三是嚴格規范金融市場。應加快資金商品化、證券化進程,規范金融交易商品,健全市場運行機制和價格機制,完善交易規則和利率機制,維護合法公平競爭,打擊各種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活動,建立起市場風險防范、轉移和挽救機制。

          四是逐步開放我國金融市場。WTO框架內,在金融市場不發達不成熟的條件下,為防范國際金融市場的“游資”沖擊,應在嚴格金融監管的基礎上審慎地開放資本市場,逐步推進資本項目的自由化,同時還必須時刻關注國際金融集團、企業財團短期資本流動方向、方式和規模,以免遭到短期資本的異常沖擊。

          總之,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迫切而又長期的課題,在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需要良好的制度設計和完善的政策實施,以利于解決金融產業的種種不足,這樣才能實現金融產業的可持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3

          摘 要:本研究結合遼寧省大連市農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分析大連農村住宅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以及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大連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思路與對策,以期為提高大連市農村住宅建設質量、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農村住宅; 國外農村住宅現狀; 我國農村住宅現狀; 可持續發展

          回望20世紀乃至21世紀初的大連地區農村住宅建筑,居住環境的改善速度已經影響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遼寧省大連地區農村住宅建筑設計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最新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術尚未普及和使用,農民仍在使用傳統的“老辦法”“土辦法”,建筑空間上浪費現象嚴重,并且在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存在很大問題。

          1 農村住宅和新型農村住宅

          農村住宅是農村中主要供從事農業生產者居住的宅院。常見的農村住宅大多樓層較低、獨戶、無供水設備。農村住宅的建筑要按照村民生活的要求,以求環保、經濟、發揚地方特色,設計應解決好日照、通風、防潮等問題。

          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住宅,必須做到提前規劃設計,在農民之間提倡互幫互助,最好形成組隊組團的模式,其不僅可以加快進度,還可以統一建筑風格。在農村住宅的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環境問題,對于建筑垃圾要注意分類和集中堆放。同時,對將來的生活分區也要注意布局,使生活垃圾得以有效處理,保證清潔衛生。

          2 大連地區農村住宅建筑

          大連市地處東北地區南部,氣候相對寒冷,而農村相比較城鎮,由于人口密度略低、建筑稀疏,相對來說農村的氣溫還會更低。對于這樣的自然條件,暖氣的供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東北農村多愛“睡炕”,這也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由此農村的住宅必然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但是傳統的'采暖方式利用率不高,會造成很多的浪費,同時還會造成環境的污染,這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因此,亟需先進的技術和合格的產品來改善現狀,只有這樣,農村住宅才能住的舒服、住的環保,才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做到房屋建設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至于有悠久歷史的東北人“睡炕”文化,在傳承時也要兼顧環境的發展,適當的改造、改變,甚至對于極度落后的部分進行取締,同時也要考慮農民的感受和能否適應,不能一味為了環境、為了發展、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不顧農民的真實感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農民住的好、住的舒服才是最重要的,更不能出現強建、強拆等不文明現象,一切改造都應該富有“人情味”,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所要做的就是把“死”的東西和事物變得為我所用,更好的服務人民。

          3 現階段大連農村住宅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科學的設計規劃 目前,大連市已建的農村住宅,大多未經專業從業人員進行規劃設計,而是僅憑業主的主觀意志進行設計施工,施工時放樣不規范,隨意擺放,導致建設效果雜亂無章。此外,一些農戶不服從技術人員的安排,不聽取專業人員的意見,對住宅建設的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

          3.2 不符合建筑規范的要求 很多農民不了解建筑相關的規章制度和規范要求,二是自己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對于房屋的建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的自我經驗和主觀意志,未按照相關要求合理布局、合理用料等,從而使建造的住宅存在很多問題。

          3.3 設施不完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備的完善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程的質量和效果,如各種供水設備、集中供暖、供電設施未能充分考慮,就會對農民未來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不便。

          3.4 生態資源的破壞 農民施工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隨意亂用土地,到處亂建,或是為了建造房屋,破壞植被、土地等現象研究。同時,建造中造成噪音污染、交通混亂等,給治安和管理帶來麻煩,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3.5 設計忽視人文關懷 設計往往忽視人性化關懷,忽視年邁老人、尚未成年的兒童和殘疾人的生活狀況,缺少人情味;蚴寝r民會好大喜功,在意面子,把房子建的特別大,浪費很多的農業用地。

          4 大連新型農村住宅建筑的主要對策

          4.1 創新觀念 只有觀念的創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農戶應轉變原有的建筑觀念,通過向專業技術人員學習、了解建筑設計理念,從而提高住宅建筑更上一層樓。

          4.2 加大政府的執法力度 建立和健全農村住宅建設法律、法規,引導農民依法建房,法治管理。同時,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安全施工,提高建造質量。

          4.3 增強新型農村住宅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工作 政府加大符合生產規范的模仿住宅的鼓勵機制,加大其宣傳力度,鼓勵農民多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提供技術支持,鼓勵創新。

          4.4 加強技術服務 國家將農村住宅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并進行獎勵,同時,組織相關科研單位、科學小組及高等院校進行開發。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4

          一、縣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概述

          1980年,聯合國規劃署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戰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該理論強調協調發展,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綜合性資源、環境、生態效益,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后影響深刻,在經濟、環境、農業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1994年,我國提出了《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發展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上升到國家層面?h域經濟介于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之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層單位,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注重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的協調,其核心思想為發展健康的縣域農業經濟,將農業發展建立在生態、綠色、環保的基礎上,注重農民參與和社會公正。

          二、近年來我國實施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

          近年來,面對我國農業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業發展水平地區差距大等問題,我國提出了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農業縣域經濟的總體戰略,同時,我國政府持續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堅持縣域農業的整體可持續發展與循環再生發展。我國充分重視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紐帶作用,堅持“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圍鄉、鎮、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安排農業資源”的原則,發揮縣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此外,我國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的戰略,圍繞《“十二五”規劃綱要》,我國推動實施了縣域經濟互動協調發展戰略、基礎項目帶動產業鏈條戰略、農業人才激勵戰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國的縣域經濟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整體勢頭良好。

          三、縣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

          1.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產業發展相對粗放,整體附加值較低,則一直是困擾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因此,要實現縣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該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依托先進的農業科技,建立政府、農業科技人員、農民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發展體系。一方面,關注生產工具改進、良種選育、施肥技術、防治病蟲害、遺傳基因改良等方面的農業進步,加速農業科技的滲透,努力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引進農業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過人才激勵和牽引機制,推動產學研一體發展,鼓勵農業技術創新。此外,針對新的農業科技,做好對農民的相關知識培訓,將農業科技的創新性落到實處,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2.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

          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農業的必由之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下,資源變為農業產品后,剩余的資源就會成為廢棄物被丟棄,而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下,資源轉為為產品后,剩余的部分還能夠被再利用,從而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目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不僅節省了資源,還有利于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這在縣域農業經濟中尤其適用。例如,某縣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試點探索“五位一體”的農業生態園綜合管理模式,將農作物與富含高蛋白的黑麥等經濟作物進行套種,并在生態園中發展循環經濟,所種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稈粉碎后不直接丟棄,而是通過青貯、氨化等方式處理后飼養牲畜。農業生態園中動物產生的雞糞可以喂養水產動物,豬糞通過漚化可能產生沼氣,沼氣能夠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蟲等,循環經濟的發展符合經濟、環境、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在試點園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我國縣域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配套服務設施跟不上的問題,而且各縣間經濟水平、產業分布、農業發展等情況不同,還存在服務水平的差異。要做好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完善配套的服務體系,依托各公共服務機構、經濟合作組織、縣域領軍企業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配套體系,促進縣域農業協調發展。首先,要不斷完善農村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通過專職部門收集涉農信息,建構“三農”信息資源庫,促進各個農業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給縣域內各農戶提供準確、及時、科學的農業發展信息。其次,在農產品監督方面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做好農產品檢測服務,針對假種子、假化肥、假農具等情況,加大監管與執法力度,為縣域農業經濟發展打造健康、誠信、公正的良好氛圍。此外,還應加快大型農業物流項目的建設、完善農產品流通網絡,實現農產品的順暢流通與配送。在農業金融服務方面,政府也應給予適當傾斜,鼓勵農民創業,提供小額低息貸款。

          四、結語

          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科技化、市場化、產業化之路,要做好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必須結合縣域發展實際情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思路,注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循環經濟與生態農業的結合,同時不斷完善配套服務體系,以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以縣帶鄉、城鄉互動的良好發展格局。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5

          摘要:企業文化以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并為其提供助推力和發展導向與精神動力;企業可持續發展則是企業文化的源頭、依存和沃土,兩者互為依存、互為促進。一個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頭腦和靈魂的企業,這樣的企業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發展的目標性、方向性和戰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現代市場競爭的前瞻性、能動性和適應性。

          兩淮置業根據行業的性質,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重點,提煉出自己的企業文化核心理念,在這六個方面不斷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推進企業和持續發展:知行合一,創造企業管理新境界;以人為本,激活企業活力;企業文化要注重個性,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企業文化是企業跨越發展的原動力;企業發展推動企業文化不斷完善。

          關鍵詞:企業文化 以人為本 創新 跨越發展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觀念,并且把這種精神觀念具體地體現和落實在企業經營管理的制度、行為、物質設施和企業形象建設等各個層面中。

          《辭源》中對文化的解釋是“文治和教化”, 各種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非!懊篮煤椭C”的一種現象就是“文”。 “化”就是改變。企業文化以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并為其提供助推力和發展導向與精神動力;企業可持續發展則是企業文化的源頭、依存和沃土,兩者互為依存、互為促進。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企業因文化而繁榮”。一個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頭腦和靈魂的企業,這樣的企業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發展的目標性、方向性和戰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現代市場競爭的前瞻性、能動性和適應性。分析國內外先進企業成功的因素,突出企業的文化管理,充分發揮人才優勢,調動人的積極性,具有完整的文化體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重要的保證條件;诖苏J識,安徽兩淮置業公司將打造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規劃實施。

          安徽兩淮置業根據行業的性質,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重點,提煉出自己的企業文化核心理念,確立了包含核心價值觀、企業愿景、企業使命、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管理理念、服務理念等要素在內的安徽兩淮置業企業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其核心價值觀是“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其經營宗旨是“凝心聚力,超越自我,把握變革,經營未來”,充分反映了企業發展共有的規律,又反映了企業發展的不同特點。

          正如兩淮置業公司總經理李學文所詮釋的:我們建設企業文化,要做到繪制企業發展宏偉藍圖和實施企業文化建設戰略相結合,要進一步發揚光大“團結拼搏爭一流”的企業精神,要把塑造企業形象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經常性工作來抓,要把創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而兩淮置業公司正是用企業文化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協調步伐,調動積極性。

          一、知行合一,創造企業管理新境界。

          企業文化并不是一個裝飾品,它是為企業價值服務的;它也不能停留在理念上,而要付諸實施,因此,要注意知行合一,注重企業文化的實踐性品格,真正使企業文化滲透到企業現代化管理的各個環節,創造企業管理的新境界。

          兩淮置業將堅持融入中心、服務客戶、深度融合、務求實效的基本要求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將企業文化融入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公司的管理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兩淮置業文化對內增強了企業本身的素質,對外為企業塑造了一個良好的形象,為企業的改革、發展、穩定都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文化支撐力量。兩淮置業文化具有定位精準、人本思想和創先爭優三個特點。之所以說兩淮置業文化的定位很精準是因為兩淮置業文化特別強調了安全文化:堅持安康杯競賽活動,加強安全教育,預防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故;強調了服務文化:服務永無止境,無論是銷售工作還是物業服務方面。所謂的人本思想則是特指兩淮置業文化一直堅持著“人高于一切”的價值觀將團隊建設作為激活組織活力和文化活力的重點。而兩淮置業文化的創先爭優是我們力爭做到在區域房地產企業中領先,在行業中領先。

          二、以人為本,激活企業活力。

          企業文化中最閃亮的部分,我們稱之為一克拉文化。

          “人才是一條理性的河流,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多年來,萬科一克拉文化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逐步滲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萬科一貫主張“健康豐盛的人生”,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為員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倡導簡單人際關系,致力于營造能充分發揮員工才干的工作氛圍。近三十年,萬科一直保持行業領跑者的地位,實現了企業的穩定發展,而其中,起到有力支持因素的就是萬科的一克拉文化。

          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傳統管理是以物為中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忽視人的因素,如過分強調企業的制度和紀律,對員工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使企業與員工間變成純粹的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脫離了企業的文化紐帶。這樣企業自然會僵化,導致員工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下降,損害企業的凝聚力。而當今世界的企業競爭,不再僅僅是產品和市場的競爭,更是人力資源的競爭,高質量的人才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源,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作用,直接關系到企業文化管理的成敗。因此,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為企業管理的主要議題,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滿足員工的各種要求,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而物的價值則次之。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企業文化要注重個性,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建設具有共性,即出發點是為企業提供實現其目標的土壤。企業文化建設要特別注重個性。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可“克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賦予個性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企業文化個性在企業文化整體中雖然只占少數,但鮮亮、耀眼,是企業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企業的活力源泉所在。每一個企業都有各自獨特的價值觀和精神,比如海爾集團的“先造人才,再造名牌”,聯想集團的“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平安保險公司的“舉手投足,莫不遵于君子之道”,等等。

          兩淮置業文化讓我們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與自身的實際和經營管理相結合,如何做到在堅持共性的情況下突出個性,體現自身文化特色是其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如何做到“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創新”則是關鍵,而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與各項工作理念的關系更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而企業本身對企業文化的重視更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條件,兩淮置業公司副總經理魏振岱就曾指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公司發展的精神動力,搞好企業文化建設非常重要,要用先進的企業文化引領和支撐企業永續發展!眱苫粗脴I文化無聲的滲透到了整個企業中,使兩淮置業取得佳績有了最可靠的保障,也是我們員工萬眾一心、排除萬難的精神動力,更是企業管理的法寶。

          四、創新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

          企業文化要在發展中創新,以創新的精神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大膽創新,積極求變,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保證企業長久立于不敗之地。

          房地產開發的地域特性,以及隨著行業整合的加劇,房地產企業之間也將呈現出兩極分化態勢,強者愈強將最終促進區域性地產巨頭的出現。中、小型房地產公司如果未能抓住行業整合機遇發展壯大起來,未來的市場拓展難度將更大,很大程度上只能局限于區域市場,在外地市場難以拓展。加速發展壯大是兩淮置業的必然選擇。在把每個項目做成精品,做成藝術品的同時,兩淮置業立足宿州,加大業務拓展,目前在安徽、江蘇、山東有多個在建項目。

          這些成就無一不向我們展示了兩淮置業公司令人折服的企業文化,展示了企業文化的偉大精神力量與對企業的深遠影響,更加說明了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魂。

          五、企業文化是企業跨越發展的原動力

          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尋求更科學、更系統、更完整的管理體系。企業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當代企業要保持平穩和持續發展,必須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優勢是:可以增強企業的內聚力,激勵職工工作激情,提高生產效率,有助于提高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產生極大的協同力,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擴大企業影響。通過文化對管理的先導作用,實現職工與企業的共同目標,使企業不斷提高品位,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兩淮置業文化體系中所包括的責任文化、安全文化、服務文化、執行文化等,無一不是切合公司的企業定位與企情,具有深刻內涵與深遠價值的。

          六、企業發展推動企業文化不斷完善

          企業文化就是以文化為手段,以管理為目的,只有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這個企業才會有希望,才會有發展后勁,才會使企業常青不言敗。兩淮置業文化的實踐更深刻地證明:文化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土壤,是有序經營的動力和根本。文化建設的根深蒂固才能使企業發展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兩淮置業文化也啟示我們必須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企業文化,以創新思維為引導保持企業文化的動態發展和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市場競爭意識與能力是企業需要強化的思想意識,而這種意識必須融入企業文化中方可發揮更大作用。

          時代在發展,企業文化的價值追求也在不斷完善更新。企業追求的高境界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以人為本、保護生態、熱心公益、共享雙贏、科學發展的文化,這種文化超越企業狹隘的利益觀,追求企業可持續發展,肩負社會責任,謀求與社會和諧共進。這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也是企業奮斗的終極目標。

          總之,企業文化在企業的不同的發展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源泉,通過企業文化的凝聚、約束、牽引和變革,企業有了指引方向,凝聚了力量。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依靠企業文化建設,企業不僅可以約束、規范員工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在各個發展階段的戰略轉折點,可以借助企業文化發現、避開成長陷阱,正確決策,實現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6

          摘要: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核心知識技術能力、協調整合能力、生產運營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戰略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它表現在財務上是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資本結構、創造價值能力、成長能力等。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最終將體現在企業財務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只有企業財務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才能確保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延續。企業應在明確財務能力特征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實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著力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關鍵詞:企業,可持續發展,財務能力,培育途徑

          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標志

          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核心知識技術能力、協調整合能力、生產運營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戰略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它表現在財務上是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資本結構、創造價值能力、成長能力等。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最終將體現在企業財務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只有企業財務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才能確保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延續。企業應增加銷售收入,最大限度地爭取市場份額,進而在長期內達到利潤最大化和資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標,從而不斷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企業財務能力的內涵和特征

         。ㄒ唬┢髽I財務能力的內涵

          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財務能力,企業的財務能力的好壞與優劣程度倍受社會有關各方的關注。企業財務能力從屬于企業能力,是企業能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何謂企業財務能力,宋獻中、羅宏認為財務能力是指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是企業財務運行效率的體現。朱開悉認為企業財務能力包括企業財務活動能力、企業財務管理能力和財務表現能力。財務活動能力包括企業籌資能力、投資能力、資金運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其核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包括財務決策能力、控制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等,其核心是企業可持續創新能力;財務表現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其核心是可持續盈利能力。財務活動能力與財務管理能力反映在財務表現能力上。

          筆者認為,企業財務能力是指企業在長期的艱難的成長歷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能夠迅速適應和利用變化的財務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綜合能力。企業財務能力包括財務戰略管理能力、財務應變能力、財務創新能力、財務預警能力、財務協調能力、財務監控能力、財務制度設計能力和財務團隊綜合素質等。

         。ǘ┢髽I財務能力的特征

          1.資源性特征。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資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資金、人力資本、原材料、技術和技能、營銷等。企業財務能力是指企業在長期的艱難的成長歷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財務綜合能力,它體現為企業成長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財務資源。因為它具有歷史依存性,是企業積累性學習和總結的成果,是企業的“管理遺產”,所以,這一資源具有非交易性、無形性、非替代性和專用性的特點。

          2.價值性特征。企業財務管理具有價值管理和綜合管理的特點。財務能力在企業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它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資金運營效率。企業財務能力從表現形式上看是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優劣程度。財務能力的宗旨是為增強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服務的。因此,研究財務能力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改善企業可持續發展態勢。價值性是企業財務能力與其他企業能力相比較所顯現的主要特征之一。

          3.柔性特征。柔性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屬性。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安索夫首先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柔性的財務能力是指企業在現有財務能力水平基礎上,在變化的環境下整合舊資源、發現新資源并有效組織財務資源應對突發事件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它是為了在動態的管理環境中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將財務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并應對財務危機等而提出的。柔性的財務能力包括排解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層次:排解能力是指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排除危機和調解矛盾,以減少因環境變化而對系統影響的能力;適應能力是指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隨環境變化而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創新能力是指通過創新,使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積極影響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能力。這三種能力貫穿于財務管理的整個過程,體現在財務管理中的協調溝通、財務控制、信息處理、持續改進、學習創新、財務預警及應變能力等方面,它們的綜合作用反映了企業財務能力的柔性程度,表明了企業財務管理的靈活性和適應環境變化的水平。柔性的財務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管理能力保證,是企業財務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綜合性特征。企業從本質上講是一個能力系統,它主要由戰略能力、企業家能力、管理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研發能力、供應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財務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構成。在這個企業能力系統中,企業財務能力是企業能力的財務綜合體現。因此,通過對企業財務能力的綜合分析可以反映企業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情況。

          5.系統性特征。企業能力作為一種系統能力,必然由各種子能力系統組成,分別是:企業文化子系統、管理創新子系統、人力資源子系統、技術創新子系統、企業家能力子系統、產品開拓子系統等。由此可見,財務能力僅僅是作為企業能力中的管理創新子系統中的分支存在的,財務能力屬企業能力的財務范疇。企業財務能力主要由財務管理能力、財務活動能力和財務表現能力等構成。一方面,企業能力決定企業財務能力,企業財務能力又反作用于企業能力;另一方面,財務管理能力和財務活動能力決定財務表現能力,財務表現能力又反過來影響財務管理能力和財務活動能力。

         。.不可交易性特征。財務能力是隱身于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獨自的技能或知識的綜合能力,從財務能力的構成要素到財務資源所屬的財務主體,再到財務能力形成、積累和組合的過程上看,財務能力是特定企業的特定管理體制、特定企業文化、特定企業員工群體等綜合作用的產物,是企業個性化的產物。由于企業不同的理財環境和管理條件,企業財務能力是在企業長期的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與企業的特殊組成和特殊經歷緊密相連。因此,財務能力與企業相伴而生,它雖然可為人們感受到,可以通過企業內部培育,但卻無法像其它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買賣。財務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競爭對手很難模仿和有償取得。

          7.動態性特征。企業財務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有繼承性,又有突破性,創新是其本質體現,企業現在的財務能力是企業過去創新的結果。企業總是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環境中,企業的戰略會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呈現為一種動態性。財務能力不是一層不變的,隨著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其財務資源和財務能力也處于一個變化的狀態。企業財務能力的提升過程,就是優化財務資源與提高財務能力有機結合的過程。財務能力的提升表現為財務效率提高,企業財務狀況得以改善,財務關系得到良性發展,財務風險降低等。財務能力總是與一定時期的管理模式、財務資源等變量高度相關,它會隨著其相關變量的變化而發展變化。所以,不同時間、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內外環境、不同條件下有著不同的財務能力。

          三、企業財務能力的影響因素

         。ㄒ唬┴攧召Y源因素

          財務資源是企業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與企業獲取財務收益相關的各類資源,包括企業所擁有的資本以及企業在籌集和使用資本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財務管理體系。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能夠以貨幣計量的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是屬于硬財務資源;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以智力為基礎的、無形的、具有潛在收益性的知識資源,包括企業財務戰略、財務管理制度、管理體系、理財文化等是屬于軟財務資源,這些資源是轉化為財務能力的基礎和關鍵因素。企業要能夠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一定市場環境下得到財務資源的支持,如果企業財務資源可獲得性較差或者由于企業的過度經營而將財務資源消耗殆盡,則企業將不再具有獲取財務收益的能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會失去基礎。

         。ǘ┴攧諔鹇砸蛩

          根據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的定義,企業戰略就是企業為贏得競爭優勢而設立的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而采取的手段措施。企業財務戰略是企業為了實現總體戰略和取得競爭優勢,根據財務管理環境的變化,所做出的有關全局性的、長期性的、應變性的、方向性的和動態性的財務決策與措施。它是以理財環境分析和企業戰略為邏輯起點,圍繞企業戰略目標來規劃戰略性財務活動,是企業戰略在財務領域的延伸,屬于企業核心的職能戰略之一,服從并服務于企業整體戰略。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為了謀求生存與發展,必須努力構建自己的財務能力,獲取競爭優勢。在這種努力中,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財務戰略不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來越成為企業創立競爭優勢的主導力量。增強財務能力的財務戰略主要包括:差異化財務戰略,不同的成功企業在可控的財務資源方面存在差異性,正是這種基于財務資源的天賦、財務管理水平的差異,使不同企業財務能力的差異性得到體現。財務戰略對企業財務能力的影響是深遠的,是增強企業財務能力的基礎,財務戰略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企業財務能力的最大化。財務戰略是影響企業財務能力持續增強的最重要因素。

          (三)財務整合因素

          財務整合即財務資源整合,包括財務管理目標導向的整合、財務組織機構和職能的整合、財務管理制度體系的整合、會計核算體系的整合、內部控制的整合等,目的是并購方對被并購方的財務制度體系、會計核算體系等方面實施統一管理和監控。企業財務整合的目標是通過實施統一管理和監控,達到提升企業財務能力和強化競爭優勢,以創造更多的新增價值。在財務整合過程中,企業必須緊緊圍繞這一目標,以成本管理、風險控制和財務管理流程的優化為主要內容,通過財務整合力求使并購后的公司在經營活動上統一管理,在投資和融資活動上統一規劃,最大限度地實現并購的整合和協同效應。財務整合是企業擴張的需要,是發揮企業并購所具有的“財務協同效應”的保證,是并購方對被并購方實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徑,更是實現并購戰略的重要保障。財務整合是企業并購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并購方對被并購方財務管理不善,成本費用過高,資產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進行診斷提高的過程。有效地財務整合是企業擴張后財務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的保證。執行力是決定企業管理成敗的關鍵,沒有了執行力,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會面臨巨大的威脅。財務執行力是指企業財務人員利用各種資源和機制,實現企業財務目標的綜合能力。影響其形成的因素不僅包括組織結構、管理機制、人才系統、企業文化等財務執行的環境要素,還包括共識度、協同度、領導力和控制力等財務執行的能力要素。由于企業的不斷發展和所處環境的快速變化,影響企業財務執行力的各種要素也在相應變化。企業必須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和人才機制、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改良企業文化、提升執行過程中的協同和控制能力,保證企業的財務執行能力與企業發展進度相適應,以提升企業財務能力和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ㄎ澹┴攧談撔铝σ蛩

          持續不斷的財務創新是對企業原有財務管理方式方法和治理模式進行的不斷改進。財務創新通過新的財務元素為企業注入新的財務活力,從而推動企業的不斷進步。創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方面的新觀念、新思路、新認識、新觀點、新理論、新體系等,手段方面的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過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議、新措施等,體制方面的新規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持續不斷的財務創新促使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上臺階,是企業財務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的不竭動力源泉和有效支撐。

          四、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培育的'途徑

         。ㄒ唬⿲嵤⿷鹇载攧展芾恚嘤沙掷m發展的財務能力

          戰略財務管理就是戰略管理思想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與發展,是戰略和財務之間的有機結合。戰略財務管理是企業財務決策者根據企業制定的整體戰略目標,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導企業未來財務管理發展的財務戰略,并依靠企業內部能力將財務戰略付諸實施,以及在實施過程中進行控制與評價的動態管理過程。戰略財務管理要求財務人員不能只從單純的財務理念出發進行理財,追求財務自身的最優化,而必須具備戰略思想,從戰略的全局來考慮和設計企業的財務行為,企業的財務行為不但要滿足企業當前的生存需要,更要滿足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的增強離不開有效的戰略財務管理理念和措施,它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戰略財務管理是著眼于未來,依據公司現實情況、立足長遠的需要對公司財務活動做出的判斷,科學的財務戰略能夠促進企業穩定、健康、快速的發展,不斷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ǘ⿲嵤┴攧召Y源配置,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財務資源是企業經營的重要基礎性資源。伴隨著社會對資源認識的加深,財務資源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拓展。財務資源配置是指資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組合和在不同經濟用途之間的分配。企業資源配置行為就是通過資源的重新優化組合,以盡量少的資源耗費取得盡量大的增量資源。換言之,是一種追求資本增值的行為。財務資源配置涉及到財務活動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融資中的資源配置,表現為資本在不同時期之間和不同性質之間的安排,從而形成了融資的核心問題--融資結構的合理安排,包括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安排、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安排;二是投資中的資源配置,表現為資本的合理分配,從而形成了投資的核心問題--資源流向和流量的調整?梢,財務資源配置是針對資本而言的,它不是單純資本量的問題,而是資本內在結構的組合和安排問題。財務資源的稀缺性客觀上要求人們對其進行合理的配置,其目標是:優化融資、投資結構,提高稀缺資源產出率--資本收益率,從而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由于財務資源是一個動態體系,因此,財務資源要素及其結構與各因素權重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各不相同,企業要配置好財務資源,在考慮要素稀缺及效率優先的情況下,所作的配置決策也會不同,財務資源配置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持續改進的工作,作為財務人員和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的工作來說,空間也很大。企業只有實施有效地財務資源配置措施,才能達到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目的。

         。ㄈ⿲嵤┴攧疹A警,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所謂財務預警系統,就是旨在監測預報企業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通過設置財務指標體系,并觀察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的變化,而建立的財務分析系統。市場的瞬變性與不可準確預見性,加之決策者素質水平的影響,使得風險成為客觀存在。如果企業不能卓有成效地規避與防范各種風險因素,勢必使企業的未來發展陷入嚴重的危機境地。因此,企業應建立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及早診斷出危機訊號,并采取相應措施,改善財務管理,確保企業財務安全,以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四)實施足夠現金流,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企業的現金流量是企業經營過程的重要表現,它反映了企業經營質地是否良好。企業發展最為本質的一條鐵律:增加企業價值、增強公司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增強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獲取未來現金凈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有著選擇各種財務政策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能夠更好的駕御財務風險,能夠更好的控制財務政策不當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未來現金流量充足的企業不必擔心債務過度造成的持續發展能力的傷害,而未來盈利前景暗淡的企業過分的依賴債務融資只能陷入破產的泥潭。從一定程度上,現金流比利潤更能說明企業的收益質量。公司宣布破產之前,連續多年凈利潤為正數,而公司的經營現金流是在破產之前的幾年就已經開始惡化,這樣情況并不少見。現金的循環運動是企業生存的基本前提和資本增值實現的關鍵環節。在對長壽企業的研究中發現,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有三個:一是擁有必要的現金存量,為企業的經營、投資和其他活動提供必要支持;二是擁有充足的現金流量,資金可以在企業內部和外部順暢流轉,為企業帶來價值增值;三是現金凈流量為正數,從而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現金流。因此,實施足夠現金流的財務戰略,是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的必要條件。

         。ㄎ澹⿲嵤┴攧招畔⒒嘤沙掷m發展的財務能力

          財務信息化是指財務人員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企業流程重組,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財務組織模式,調動財務人力資源的信息潛能,開發企業財務信息資源,提高財務活動效率,來更好地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防范財務風險,從而實現企業利益相關者權益最大化。企業財務信息化建設突出表現在以技術為手段來改進財務治理水平、理順其業務流程、加強對價值流的監控。因此,企業應站在財務戰略的高度,積極開展財務信息化建設,提升財務信息化水平,以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嵤┴攧談撔拢嘤沙掷m發展的財務能力

          財務創新既是一種管理創新,也是一種制度創新。從管理創新的角度看,企業為適應環境變化,通過財務創新重新組合了財務管理中的各種要素,并創造出一種更適合企業發展的財務資源整合管理模式,從而重構和建立自身的財務能力。有效的財務創新能夠在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財務資源,適時調整投融資方案和營運資本管理方式等措施,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的財務目標。企業的財務創新是管理創新的核心和主導性創新。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看,財務創新集中體現為財務治理和財務控制的創新。通過財務創新,企業可以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保持良好的協調與合作關系,同時在企業內部實施有效的財務控制。財務創新應當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始終,而且只有持續的創新才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動力和源泉。

         。ㄆ撸⿲嵤﹥灮I資,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企業的籌資政策應根據內外財務管理環境的狀況和走勢,對資金籌措的目標、結構、渠道和方式等進行長期和系統的謀劃,旨在為經營戰略的實施和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可靠的資金保證,并力求不斷降低融資成本,提高籌資效益。

          企業應維持一個保守的財務比率,以保持企業持續進入資本市場充足的借貸能力;制定一個適當的、能夠以留存收益支持公司持續增長的股利支付率;對于處于成長期或成熟期的企業來說,如果需要外部融資,則首選舉債,迫不得已時再發行股票。這一融資政策,既能夠利用留存收益增強企業財務的靈活度,又能夠利用債務融資維持或提高股票市場價值。企業應致力于優序融資政策,使企業財務能力不斷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八)實施擇優投資,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擇優投資是公司財務戰略管理的核心內容,決定著能否把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企業應當按照總體戰略來安排長期投資,從全局角度優化資源配置,要科學研究和應用規模經濟原理,綜合運用最佳生產曲線、成本函數等現代經濟理論模型,探索最佳的投資規模,獲取最優的投資效益。

          企業應科學運用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進行投資策略的制定。就是將與投資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進行優勢與劣勢分析(SW)和機會與威脅分析(OT),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投資決策結論。

          企業應科學運用波士頓矩陣法進行投資策略的制定。波士頓矩陣法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一個公司的投資業務組合是否合理。該方法將一個公司的業務分成四種類型:問題、明星、現金牛和瘦狗。如果一個公司沒有現金牛業務,說明它當前的發展缺乏現金來源;如果沒有明星業務,說明在未來的發展中缺乏希望。一個公司的業務投資組合必須是合理的,否則必須加以調整。波士頓矩陣法的應用能提高管理人員的分析和戰略決策能力,幫助他們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問題,更深刻地理解公司各項業務活動的聯系,加強了業務單位和企業管理人員的之間的溝通,及時調整公司的業務投資組合。收縮或放棄不良投資項目,集中資金投向發展前景看好的投資項目。

          企業應建立項目論證制度,控制投資風險。投資項目提出以后,深入市場調查,要對投資項目的環境適應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科學的論證。環境分析主要是對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自然地理環境進行分析;經濟合理性分析是指從量化與非量化雙方面對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進行全面分析,重點關注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和持久性增長能力。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市場風險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只有對投資項目進行科學而理性的論證,防止過分理想化與盲目性,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以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ň牛⿲嵤┏杀绢I先,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能力

          邁克爾.波特認為成本領先是企業構建競爭優勢的基礎。成本領先戰略是指企業通過降低成本,在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廣告等領域,使企業的總的成本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甚至達到全行業最低,以構建競爭優勢的戰略。成本領先戰略的實質是通過降低成本,讓顧客受益,企業贏得市場。相同功能的產品,如果企業有競爭者,只要其成本低于競爭者,企業就擁有了成本優勢,并且當成本低到一定程度時,也會對潛在的競爭對手造成很大的威懾,使其放棄進入這一市場的企圖。企業如果能夠成功的實施成本領先戰略,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就行業中現有的競爭對手而言,低成本領先的企業就可以做到“進可攻城略地,退可安然自保”。價格競爭對于任何一個競爭性市場而言都是難以避免的。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許多行業的最終競爭格局還沒有形成,仍然處于“洗牌”期,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風險,價格競爭還是最主要的競爭手段。價格競爭中競爭的其實不是“價格”,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企業本身能夠控制的只是成本,因此,價格的競爭實質上是成本的競爭,“價格戰”實質上是“成本戰”。在面對價格戰時,低成本領先的企業始終處于最有利的地位。當競爭對手采用進攻型的價格策略時,企業由于成本低,邊際利潤高,可以進行價格跟進;當競爭對手采用防御策略時,企業可以獲得高于競爭對手的邊際利潤,用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謀求自身的長期發展。同時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主動發起價格戰,向對手較為成功的其它戰略(如差異化戰略)發起攻擊,向對手實施有效的打擊。因此,企業有了低成本優勢,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力就有了保證。

         。ū疚氖恰笆屑壣缈浦攸c研究課題”內容)

          參考文獻

          1 宋獻中,羅宏. 核心能力、財務核心能力與企業價值創造[C].第九屆全國高等院校財務學科建設暨理論研究會論文集, 2003.

          2 朱開悉. 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及其報告[J].會計研究, 2002 (2)

          3 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中級財務管理[M].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4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 杰拉爾德 阿什溫保羅 桑迪海 弗里德.財務報表分析與運用[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8.

          6 波特.競爭戰略[M]. 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7.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7

          摘要:隨著全球環境的不斷惡化,各種環境污染問題、社會問題也頻頻出現在我們眼前,而我們作為當今社會的主人有必要加強對環境、資源的關注,并找出切實有效的辦法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所以環境會計便產生了。環境會計的實施是深入執行黨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切實需要,是實現經濟資源強國的必要手段?沙掷m發展已成為當代世界都贊可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而企業作為當今社會的最小最多的活動分子,實現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項需要多主體、多方面合作的事情,所以,環境會計做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關鍵保障也成為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關鍵詞:環境會計 企業 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

          人來歷史發展到現在,人來社會其實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經濟也都呈現出了一派嶄新和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但是我們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環境遭到破壞,資源日益枯竭,物種不斷滅絕,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生態也被遭到嚴重的損壞,這些糟糕的現象都在告訴我們必須對現有的不適合我們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反思,并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來解決它,所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產生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可持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許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筆者借鑒了被廣泛認可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模式”。我們從定義中可以認識到我們必須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終極目標就是統籌各種利益關系,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得以繁衍生息的寶貴資源。

          二、可持續發展是環境會計發展的最終歸宿

          以上我們分析了社會目前的現狀,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而我們都知道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是離不開環境會計的支持和實施的,兩者是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的,所以環境會計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會計就是一門以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運用會計的相關理論和計量方法,對各個經濟主體的環境影響信息進行加工和報告的學科”?梢姯h境會計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基礎定義的一個概念。所以與環境會計有關的各個基本要素,基本原則內容,基本系統體系,基本方法都要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展開研究。即這些要素、方法體系等都要做到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完美融合,都要滿足我們未來幾代甚至幾十代千千萬萬的子孫后代的發展,做到環境會計與可持續發展的統籌發展和真正融合,使環境會計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堅實盾牌和強大的保障。

          三、環境會計是可持續發展的堅實盾牌

          企業如果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就不能離開環境會計的引導和支持,它們是是不可剝離的。環境會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沙掷m發展的根本思想是指人類追求物質利益和精神需求的同時,不能以資源浪費、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做代價。傳統的會計核算沒有在企業經營核算的同時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只是僅僅片面地追求他們自身的利益和追求所謂的.速度,這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不一致的。而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環境會計中環境成本核算的開展。一般而言,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濟背景下,管理當局一定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而加大對外部環境信息的披露會增加自身的運營成本,這與企業的根本目標背道而馳。這就是我國大多數企業不愿意加大對環境保護投入的原因。但是要是我們從較遠的眼光去看,企業就應該將環境成本的核算列入企業內部會計核算體系中,對環境成本信息進行計量核算,正確的對待企業面臨的環境問題,才能最終保證企業經濟不斷地充滿活力。環境會計不在是傳統以往大家所了解的那樣只是僅僅核算企業的負債、無形資產、原材料,企業投資等,而是將環境成本列入企業的成本核算中,記錄企業資源消耗的多少,考慮環境成本的高低,從而規范一個企業的發展,使之始終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總結:

          環境會計的實施還有利于提高企業,社會大眾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進而提高他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也能有效的規范他們的社會行為,進而減少他們的不環保的行為,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也許現在提到環境會計我們社會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么,就算知道也不知道企業應該如何做好環境會計,如何利用它控制企業的自身行為,而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制度就為我們解決了這個疑惑,讓許多人更加了解它,在學習這個制度的同時,也親身體會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更能懂得作為社會的主人我們應該從何入手從哪做起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8

          摘要:在闡述企業“生態化”內涵的基礎上,論證了企業“生態化”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要選擇,提出促進企業“生態化”的對策:建設企業生態文化,提高企業職工的生態素質,實行清潔生產和推進企業環境等。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化;企業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企業的經濟行為與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密切相關。企業存在于社會和自然界兩大環境之中,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只注意到社會與企業的關系,而忽視了自然界與企業的關系。長期以來,不少企業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效益,只重視職工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而忽視生態素質的提高,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城鄉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惡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受到威脅。因此,如何加強企業自身的“生態化”建設,實行“綠色生產”或“無污染生產”,是可持續發展背景下企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企業“生態化”的必然性

          企業是一個由人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企業又是一個耗散結構系統,與外界有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企業的“生態化”是指把生態學原則運用并滲透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產品的研制、生產、包裝、運輸、消費,廢物的回收、再利用等,用人與自然協調的觀點去思考問題,最優處理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的關系,通過為企業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達到工業產品生產的清潔化和產品的清潔化。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既取決于系統的內在構成、管理和機制,也離不開外在的環境,如企業生產的資源條件、市場條件和環境影響等。近年來,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對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并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許多有遠見的企業“生態化”建設已經起步,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據統計,目前中國已有200多家企業的近400多種產品已經取得生態標志的使用權。

          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對內受眼前利益驅使,拼設備,拼資源,對不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的現象熟視無睹,對外不顧環境污染,超標排放“三廢”,尤其是鄉鎮企業治污水平低,污染排放量大。一個小造紙廠或小化工廠,就可以污染一條河流,危害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口的生活飲用水。在引進新的項目和設備時,有的企業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使得發達國家“夕陽工業”中污染密集型工業或對環境破壞較大的生產工藝轉移到中國。污染和破壞環境,不僅損害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影響其它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也反過來危害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19%年全國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6.5萬家,僅淮河兩岸就有近千家。

          保護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要使企業生產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必須一手抓“產業化”,一手抓“生態化”,保護環境,培養生態意識,發展清潔生產技術,開發綠色產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國內外復雜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I勸14000國際環境管理系列標準的建立,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企業必須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并將其納人到生產體系中。歐共體規定從1993年起皮革、皮件禁用PCP化學物,浙江出口到法國的皮鞋因為PCP超標而被退回,德國對6種染料生產的產品禁止進口。企業只有將自己的經濟發展同保護環境的責任結合在一起,選擇“生態化”的發展道路,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具體來講,企業“生態化”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生態化”能提高企業員工的環保意識,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和社會效益。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優雅的環境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潛能的發揮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心情舒暢,增加興奮感和和諧感,能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操作的準確性,也有利于提高產品的清潔度和質量。

          (2)企業“生態化”能促進企業推行“綠色管理”,開拓和發展綠色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未來的社會是環保的社會,各國企業家普遍認識到未來企業間的竟爭不僅是產品質量、服務和促銷手段的競爭,也將是環保的競爭。21世紀,環境標志(Envi~ntall刁bel)將成為企業必備的“通行證”。如今有遠見的企業都在積極推行“綠色管理”,生產“綠色產品”,競相采取“綠色標志”、“綠色廣告”。例如,美國的杜邦公司率先推行“綠色管理”,自90年代起在全球首先回收氟里昂,以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并計劃在30年內最終停止排放廢棄物。日本東芝、尼桑等公司也共同出資建立2500萬美元的環;,資助世界各地的環保工程,以樹立他們“綠色企業”的美好形象。青島海爾冰箱能躋身國際市場,獲得較好的口碑,并獲得德國環境標志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節能且無害于大氣臭氧層。

          (3)企業“生態化”強調系統內部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可使企業節省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據估計,國民經濟周轉中,社會需要的最終產品僅占原材料用量的20%一30%,70%一80%的資源最終成為進入環境的廢物,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梢哉f,工業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主要是資源的浪費〔5〕。企業“生態化”將有助于挖掘企業的內部潛力,使已有的資源再生循環利用,使企業由外延型增長轉變為內涵型增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促進企業“生態化”的對策

          (1)引入“文化力”機制,發揮企業文化與生態文化的“合力”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制度和行為方式的辯證統一,是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論,它強調關心人、尊重人、重視人的價值的實現,集中體現了人文精神,被國外譽為“企業成功的真正秘訣”。而以生態意識為中心的生態文化,是由對環境引起的現代優患意識積極反思的結果,它是以一種嶄新的價值觀念來審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以科學的態度來保障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和生存環境的協調有序,集中體現了生態精神。這兩種文化雖然在學科類別、研究對象和理論基礎等方面有所區別,但也有許多相通之處:都具有一般文化的共同屬性;本質上都是一種整體觀;都以一種文化為引導手段,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深層次上都是一種觀念文化、心理文化,是群體意識體系。這些共同點是兩種文化融合的基礎。要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將生態文化融人進去,使兩者兼容并蓄、優勢互補,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深植于企業的發展決策與文化理念中,創新與再造相應的企業管理理論與方法,促進對企業的“生態化”。

          (2)著力培養生態意識,提高職工的生態素質。生態意識是人類意識自身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把生態意識培養成企業的群體意識,是企業興衰的關鍵。在當今中國強調經濟快速、健康、持續發展之時,生態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因為持續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目前企業職工生態意識十分薄弱的現狀,必須切實加強環境意識教育,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普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知識,激發人們的環境憂患意識,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3)轉變“兩種方式”,發展清潔技術。一種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能耗、低效率的局面,必須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實行集約化生產,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現代工業生產體系,選擇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和科技先導型的發展方式,把發展經濟和資源節約利用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另一種是轉變環境污染的治理方式,逐步由“末段治理”轉變為源頭和生產全過程的控制。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技術,實行清潔生產,在實現節能、降耗的同時,也就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量,同時減少了末端治理的費用,提高了經濟效益。這既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類生產活動的規劃與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將廢物消滅于生產過程之中。

          (4)嚴格企業環境管理,加大執法力度。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大多是由于管理不善和管理不嚴造成的,因此,企業“生態化”必須從加強環境管理做起,實行環境管理責任制,通過環境規劃、計劃、設備管理、工藝改革、規章制度等手段,不斷調整生產與環境的關系,解決企業活動的每一個生產過程、每一個環節可能產生的污染以及資源、能源的浪費現象,達到節約資源和能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促進生產發展的目的。中國企業的環境污染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加強環境管理,就可以得到解決[2]。在中國大多數企業經濟、技術力量比較薄弱,不可能投人大批資金進行污染治理的情況下,就更需要通過加強管理來解決。此外,必須加強環保執法工作,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并積極探索“誰污染誰付費”的新策略,實行成本內在化,將環境治理費用計人企業的生產成本,建立健全企業環境污染監測網絡系統,加強對企業的排污檢查督促。

          3結語

          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向企業家們提出了挑戰,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人們日益提高的環境意識,即將消耗殆盡的資源,已不允許企業再按傳統的生產方式去經營和運作。環境的挑戰給企業帶來沉重的壓力,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個全球性的綠色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企業家要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加強企業“生態化”建設,樹立綠色經營思想,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 篇9

          【摘要】環境保護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產在對立統一的辮證關系,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可持續發展又為環境保護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當前,社會上存在兩者相沖突的現象,這源于企業自身責任感缺失、生產技術落后、管理缺位、某些政府部門監管不力及環保政策設計存在漏洞等多重原因。從環保角度來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司法機關應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和服務,積極推廣排污交易權制度,開征環境稅·

          【關鍵詞】環境保護;企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大批企業不斷成長壯大。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企業污染事件頻發,企業發展與周邊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例如哈爾濱醫藥集團公司制藥總廠(簡稱哈藥總廠)污染事件。據媒體報道,長期以來,哈藥總廠超標排放污水和廢氣,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經媒體曝光,該公司年銷售額達so億元,每年的廣告投人達s億元,但是其環保投人卻不到2 00()萬元,僅占廣告投人的1/27。據專業人士介紹,如果哈藥總廠按照環保標準治理污染,每年需投人10多億元資金。 眾所周知,藥企向來是污染大戶,不到2 000萬元的治污費用與每年高達s億元的廣告費用相比,相差甚遠。這一事件反映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即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如何處理好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呢?

          1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

          1.1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Zo世紀so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對長期以來人類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的結果,它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其核心是“可持續性”,即不僅要實現經濟的長久發展,而且經濟發展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可承受能力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對不可再生資源要進行合理開發,節約使用,對可再生資源要維護其原有的生態循環系統,做到不斷增值,永續利用。

          從企業的微觀層面來看,雖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息息相關,但是在日益強調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低碳經濟時代,更應從環保的角度來考量,將環境保護能力看做是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能力,不能以犧牲后期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當前的發展,否則企業的發展將不會長久。

          1.2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矛盾關系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探討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在探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生態環境中源源不斷地獲取資源,并加工成產品出售,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同時,受生產水平的制約,生產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廢棄物再次返回自然環境,例如廢水、廢渣、廢氣等。企業獲取資源和加工生產的過程直接對生態環境進行了人為干預,影響了其自然循環系統,如果不對自然環境加以保護,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環境問題。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就是增加企業的發展成本,例如原有自然資源成本升高、污染治理成本增加等。但是,如果企業在發展中注重環保,維護環境健康,那么良好的生態環境就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

          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起到促進作用。企業可持續發展可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企業發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和技術保護和改善環境。如果沒有企業財力和技術上的支持,改善環境也會空有心而力不足。

          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企業發展是主導,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源,也是維護和改善環境的主要力量。環境的惡化來源于企業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其相互協調,同步發展,對于企業自身,乃至國家和社會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2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相沖突的原因分析

          眾多企業污染事件的出現,表明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相沖突的現象。這些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至上,忽視了環境保護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認為注重環境保護就會損害發展,企業要發展必然會犧牲生態環境。這種思想之所以在企業中存在和流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2.1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導致企業無心關注環保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經濟利潤的同時,積極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會和生態環境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將導致企業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對社會效益漠不關心。有的企業認為,企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理應由政府來治理和改善日益惡化的環境,企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發展經濟,環境保護與自身關系不大。這樣的企業往往會通過不計污染后果來獲取利益,甚至將違法排污作為降低生產成本、追求最大利潤的捷徑。

          2.2企業生產技術落后和管理缺位.導致企業環保無力

          企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除了與企業管理者的社會責任感缺失有關外,還與企業生產技術落后、管理不到位有密切關系。可以說,正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后、管理不到位才造成了企業對環境的破壞。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軌時期,很多企業還沿襲粗放的發展方式,對資源的使用浪費比較大,排放的廢棄物也比較多,仄而造成各種各樣的污染問題。有的企業對污染治理不夠重視,排污設備老化,未及時進行更新,設施也疏于維護,影響治污效果。有的企業管理松懈,在污染物的管理和生產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導致污染事件頻發,使整個環境受到影響。

          2.3政府監管“不作為”,漠視企業的污染行為

          當前,地方政府更關注當地的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對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重視不夠。有些污染事件長期為當地居民所垢病,幾乎每年都有人向相關部門投訴,但是鮮有受到嚴厲處理的。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當地政府不重視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過分關注企業對當地財政收人的貢獻能力。地方政府監管不力,間接誘發了企業的為所欲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引進高污染、高消耗的項目,甚至為引進有實力的企業落戶當地而主動放寬環保政策。

          2.4排污收費標準低,企業違法成本過低

          企業對環保不熱心還在于違法成本低,這源于政府的排污收費標準過低。排污收費是指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對排放污染物超過排放標準的企事業單位征收超標排污費,然后將其中大部分返還給被征收單位,用于改進排污設備。目前,我國排污收費標準過低,表現在收費數額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我國排污費僅占產品成本的1%0一6%0,而建設排污設施和日常運行成本則高達10%。正因如此,許多企業寧愿繳納罰款,也不愿意花大筆的錢去治理污染。

          2.5環保政策設計存在漏洞,弱化了稅收在環保中的作用

          環保政策設計不盡合理及政策的不健全,使企業在自然資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方面受到的制約有限。這主要體現在資源稅率過低、征收范圍過窄、環境稅種缺位等。

          在資源稅方面,我國從1984年開始征收資源稅,雖然幾經調整,但還是不盡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稅率低征收范圍過窄等問題。2010年6月1日,國家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試點資源稅改革,其中涉及原油和天然氣兩大資源,二者資源稅實行從價計征,稅率均為5%,雖然較從量計征時的折算稅率有所上升,但與國際上很多國家超過10%,甚至高達50%的稅率相比仍屬較低水平。從征收范圍上看,我國僅對原油、天然氣、煤炭等7種產品進行征稅,而俄羅斯、法國、瑞典等國早已將土地、森林、草原、灘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資源也列人資源稅征收范圍。

          從環境稅種的缺位來看,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專門的環境稅種。許多西方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都已經對各種污染開始征稅,但我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環境稅,只存在與環保有關的稅種,即資源稅、消費稅、城建稅等。環境保護稅缺位限制了稅收對污染、破壞環境行為的調控力度,弱化了稅收對環境保護的作用。

          3環保視角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休戚相關,企業不應將自己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 而應將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考慮,將環境保護作為一種發展戰略,把環境保護的能力視為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這樣企業才能實現基業常青。

          從環保角度來看,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司法機關也應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和服務,積極引進排污交易權制度,開征環境稅。

          3.1企業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企業應把自身視為社會整體系統中的“社會法人”,而不僅是經濟法人,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利潤的最大化,應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經營理念。企業應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發展不是“魚和熊掌”的關系,而是源與流的關系。只有做好了環境保護,企業才會獲得長久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菲利普·科特勒對全世界眾多企業進行認真研究后指出,如果企業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忽視消費者和社會性的長期利益,不重視環境保護,最終將被淘汰。為此,企業應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要從實行綠色管理開始。所謂綠色管理,是指企業將環境保護納人企業管理和考核體系中,作為企業發展質量高低的重要考評標準,視環境保護能力為企業的一種潛在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制定并落實資源節約和污染控制與處理的具體措施。例如,根據企業發展的規模適度增加環保投資,鼓勵技術創新,在日常管理中嚴格執行國家環保要求,堅持管理注重實效,不走過場等多種形式。

          此外,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環保產業包括3個方面內容:一是生產與經營環保設備,如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等;二是資源綜合利用,主要指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如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及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三是環境服務,指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服務。從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方面測算,多回收利用It再生資源,相當于減少4t生活垃圾的產生量。目前,發達國家環保產業已基本成熟,而我國的環保產業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3.2企業要踐行社會責任.熱心參與公益事業

          企業要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從國內外一些優秀企業看,凡是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企業在社會上都擁有比較高的社會美譽度,其發展前景也被廣泛看好。

          福特汽車董事長威廉·福特認為,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相比,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管理環境問題的企業往往更為成功。企業在創造經濟財富的同時,應以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社會,如資助貧困兒童、贊助慈善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向災區捐款捐物及倡導志愿者活動等。在參與公益事業方面,發達國家的企業家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如由美國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投資家沃倫·巴菲特聯合發起的“捐贈承諾”行動,已有40位億萬富翁或家庭承諾,將把自己的過半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近年來,我國也有企業家投身公益事業,但為數不多,這從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企業對公益事業的熱心還不夠。

          3.3政府要認真履行職能,加大監控力度

          許多污染事件表明,污染問題的擴大與政府管理缺位有直接關系。為了促使企業自覺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政府的管理起著重要的監督和推動作用。政府要改變“經濟GDP至上”的傳統觀念,倡導新型的綠色GDP發展理念,在注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認真做好環境保護和社會管理工作,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保持協調并進的發展格局。

          作為經濟的宏觀管理者,政府要引導企業樹立良好的生態觀,加大對企業排污的監管力度,并嚴厲查處污染大、對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該整頓的停產整頓,該取締的取締,嚴格按照國家環保標準執行,絕不姑息。政府不能為了增加財政收人而做地方污染企業的“保護傘”。通過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查處和處罰力度,使企業的環境污染外部性行為內部化,迫使企業主動去維護和治理環境污染。同時,政府應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企業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

          3.4吸收國外先進環保經驗,推廣排污交易權制度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做法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例如在西方流行的排污交易權制度。排污交易權制度是政府為達到既定的環保目標,實現污染控制支出的最優水平,采取發放許可證并允許許可證在排污企業間交易的辦法。

          它根據“污染者付費”或“誰受益,誰付費”原則,合理劃分各環境主體的責任。政府在確定的排污控制總量內,向各個企業發放排污許可證,并允許這種許可證在市場上交易。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總排污量在控制范圍內,另一方面,排污許可證的市場交易可實現總排污量在企業間的最優分配。

          目前,排污交易權制度在我國部分城市開始試行,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存在較多問題,如相關法規不健全、監督不到位、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考量標準不具體。排污權交易制度在美、德等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成熟,我國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加強對排污權交易的規范管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努力在全國各地推行。

          3.5適時開征環境稅,改進稅收政策

          環境保護稅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最先提出,目前已被歐美大多數國家采用,對污水、廢氣、噪音和廢棄物等突出的“顯性污染”進行強制征稅。開征環境保護稅可以將現行征收的各種排污費、超標排污費等環境污染收費規范為環境保護稅,課以較重的稅率,對污染環境的行為和污染物征稅,真正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目前,我國還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保護稅,應盡快開征環境保護稅。根據國際通行的“誰污染,誰繳稅”原則,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為從事應稅排污行為和生產應稅包裝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在環境保護稅的稅率設計上,主要以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采用定額稅率、差別稅率、從量課征的征收方式。

          同時,政府應提高資源稅的稅率,擴大征稅范圍,使企業在利用資源的同時不得不考慮資源稅成本所占比重,減少甚至避免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對煤炭等高利潤資源和稀有資源應大幅提高征稅,限制資源的無度開采。

          3.6司法機關要積極介入,主動服務企業發展

          服務企業發展是司法機關開展工作的大方向,但受傳統業務范圍的限制,司法機關服務企業發展局限于對涉企刑事案件的偵破,幾乎不關注企業自身發展的障礙。司法機關應拓寬服務企業的方式和渠道,全面服務企業發展。面對當前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出現的矛盾,司法機關應創新工作方式,致力于化解這一矛盾。首先,加強對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法律知識宣傳。

          不僅要在企業中普及環保知識,更要普及違反環境法的后果,如違法會受到的行政處罰、刑事處罰以及對企業發展的諸多不利影響。其次,查處企業污染案件不手軟、不姑息。司法機關查辦案件應立足于公平、正義。環境污染案件多數涉及公共利益,危及大多數人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不能因為企業創造了稅收,增加了財政收人而對其“另眼相看”,不追究、不處罰。最后,司法機關要加強環境保護司法研究,積極推進環保立法工作,進一步降低環保維權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同時司法機關也應改進工作方法和手段,使環境保護案件辦理做到偵得破、訴得出、判得下。

          參考文獻

          [1]吉麗.企業環境保護與企業環境成本分析[J],2011(1).

          [2]基于循環經濟背景的環境成本管理研究.

          [3]張鵬.論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D]:[碩士論文].北京:時外經濟賈易大學,2006.

          [4]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債務重組問題的研究論文06-05

        關于企業債務重組問題的研究論文06-05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問題研究論文04-22

        我國小微企業創業中的問題研究論文06-26

        電壓跌落問題的研究論文05-05

        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壤肥料問題剖析論文08-09

        淺談急診急救的問題的研究論文04-27

        成本核算的問題研究論文05-01

        談石油企業通信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08-1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