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無相生”與道家創業之道
[摘要] 道家辯證法以“反”為中心,涵攝相反相成與物極必反雙重意蘊。“有”與“無”作為道家最基本的辨證范疇,是“道”的確切之“在”與以“無”為體的辨證統一!坝袩o相生”的思想對今天的創業具有“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有以無用”等多方面的啟示。[關鍵詞] 辨證 有 無 有無相生
一、道家辯證法及其管理智慧
《老子》是中國古代辯證法最早也最重要的代表。張岱年把《老子》的辯證法概括為三個要點:第一,變化常反;第二,采取了反面的形態則不反;第三,差異是相對的 。任繼愈在其《老子繹讀》中對《老子》辯證法的評價較其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把“注重柔弱,反對進取” 作為其主要缺點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說:“老子思想深刻可貴之處在于從紛亂多樣的現象中概括出‘無’這一負概念,把負概念給予積極肯定的內容。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用‘無’的原則去‘為’。所以能做到有若無,實若虛,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屈為伸,以弱為強,以不爭為爭,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思想,建立了中國古代貴柔的辯證法體系,與儒家《易傳》尚剛健為體的辯證法體系并列! 上述兩人皆緊扣一個“反”字來詮釋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很精準的。問題在于,對于這個“反”字的辨證涵蘊,學術界有著相當的爭議。過去的哲學史著作大多把“反”理解為一種循環論,認為是一種無意義的循環變化而不是上升的運動,“不敢迎接新事物”,“脫離了條件講變化”等,因而是“同辯證法根本對立的”,“最終都是拋棄了辯證法,走向了形而上學的歸結”。
其實,《老子》的辨證思維確實存在著循環論的傾向。第二十五章直言“道”“周行而不殆”,這“周行”幾乎成為“道”循環往復的明證。雖然“周行”亦可理解為周遍運行之義,但其后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似乎更具有循環論的意味。嚴格說來,《老子》辨證思維確是圍繞著“反”來展開的,所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下引只注章名)。王力指出,這寥寥數語是《老子》全書之綱領,洋洋五千言莫能外也。王先生認為,“反者,返也。……萬物并作,已離于道,所謂逝也。浸假而奇物滋起,去道益遙,所謂遠也。然則剝極必復,乃歸于道,所謂反也。此反訓為返之證一也。其下文又云:‘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蹂鲎⒃唬骸雌湔嬉!朔从枮榉抵C二也! 應該說,《老子》道論之循環無盡的意蘊是沒有疑義的,那充斥全篇的“復歸”、“復返”“歸根”等用語亦足為證。不過,對“反”字的全面理解會有助于我們更為準確地把握道家辨證思維的蘊涵。雖然王力先生并不認可“反”字之“正反”義,但正反之反或對立相反之反作為“反”的第二個義涵也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車載說:“‘反’有兩個義涵,對立相反是“反”的一個義涵,復命歸根是“反”的另一個義涵,《老子》書對于‘反’的這兩個義涵都是加以重視的。” 錢鐘書也在“正反之反”和往反(返)之反(返)上鎖定“反”之二義 。事實上,正反之反或對立相反之反在《老子》中也是不難找到例證的,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二章)是也。因此,《老子》辨證思維包含兩個最根本的要點:一是相反相成,即任何事物皆包含有對立統一的性質;二是物極必反,即事物在極限處向對立面的轉化。前者是一個共時性的概念,揭示了天下萬物的對立統一的構成性特征;后者是一個歷時性概念,表明了事物無限轉化的過程和趨勢,所謂“物壯則老”(第五十五章);“兵強則不勝”(第七十六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等。由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老子》特別強調了柔弱、卑下、低賤的意義,因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三十九章)。這,也是《老子》辯證法的一大突出特點。
道家的辯證法在管理上的展開即表現為一系列的辨證的管理智慧,主要包括有無相生的創業之道,為大于細的發展之道,剛柔相濟的控制之道,奇正相生的謀略之道,負陰抱陽的和諧之道,進退有據的得失之道,以靜制動的經營之道,禍福相倚的因果之道等。本文將就道家“有無相生”的辨證思想進行闡述,并揭示其所蘊涵的的創業管理智慧。
二、“有”、“無”的形上學意義及其辨證關系
《老子》關于“有無”的論述只有寥寥數章,但第一章對“有”與“無”的論述是道家“有無”論的總綱!独献印返谝徽抡f:“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意思是說:“無”是天地萬物的本始;“有”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所以,應該根據“常無”,來觀察它的奧妙;根據“常有”,來觀察它的界限與端倪。“無”與“有”,這二者來自相同的源頭(道),而稱呼不同。它們可以說是非常深奧玄妙的,玄妙而不斷變化,就成為一切變化的門徑(源頭)。
在老子這里,“無”是“道”的代名詞,用以表達道體虛無不實的根本特征。在道家的哲學架構中,“道”乃一虛無之存在,即“道”并非一實體,“道”之體乃是“無”體,以“無”為體,是“無”體之體。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指道家“以虛無為本” ,集中概括了“道”體的根本特征。學界公認道家之“道”有宇宙發生論的意義,因為老子明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道”是世界的創造者和本原。但如果我們不把“道”的這一宇宙創生論與“道”的虛無特性聯系起來,則必走向一由“有”生“有”的歧途,即把“道”的形而上的生成論理解成一形而下的生成論。這樣,無論“道”是多么的本原、本始,終不免為一有形質的存在,從而在哲學上墮落為萬物中之一物而已。事實上,在老子這里,“道”乃一形而上的存在,形而上即形而前,在有形質之前就已存在了。故“道”之在,乃“無形”“無象”之在,故此“道”方可生萬物,為形下萬物之本原、本體。但“道”并不是一個高居于彼岸世界的絕對實體,既“無”目的論的規定性(“無為”),也“無”人格神的意蘊(“無知”、“無欲”),“道”之“生”乃表現為一種西哲所謂的“讓——在場”的存在論機制。也就是說,“道”生萬物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無——有”生成論,即“道”以其虛無無為而令萬物“自生”的生成論,所謂“因道生之而不見其有” 。這一點,在郭象的“自生”、“獨化”之論中表現得尤為顯明。但“道”之“無”并非指不存在“道”這么個東西,“道”是確切存在的(“有”)。不但確切存在,而且是一超形質的永恒之“在”,是“常在”,即老子所謂“常有”矣。
可見,老子說“道”是“無”,又因“無”的確切之“在”而有“有”,故“無”與“有”成為“道”之“一體二面”,可謂“無”而非無,“有”而非有。此故“道”確是“玄之又玄”。
可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如果“無”是對道體的描述,而“有”又是指“道”之存在這回事本身,那么“有”與“無”又在哪一層意義上構成為一對立統一的范疇呢?其辨證關系如何成立?其實,只要我們忽略“有”與“無”的指向性,即忽略其具體所指,不管“無”是描述道體還是道性,皆是指“道”“不存在”什么東西;而“有”無論怎么演繹和闡釋,皆表達“道”的“存在”的蘊涵!暗馈鼻∈且驗槠洹安淮嬖凇蹦承┯行斡忻奶匦,即對形名的否定和超越,才使自身成為一永恒的“存在”;又恰因自己是一永恒的“存在”,就必然“不能存在”一切形下事物的特性。在上述意義上,“有”乃因其“無”而“有”,“無”亦因其“有”而“無”。這,就是道家“有無相生”所表達的深刻的辨證意涵。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三、“有無相生”的創業之道“有”與“無”作為道家最基本的辨證范疇,對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首先,“無”中可以生“有”。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就明確肯定了“無中生有”的必然性。老子本人雖然是從萬物創生的角度立論的,但其哲學思想卻給予我們深刻的管理啟示:“無中生有”是創造的本質特征,創造就是使原先“沒有”的東西變成“有”,使原來“不存在”的東西成為“存在”。商場上的創業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的過程:正因為原來“沒有”,所以我們就要創造“有”,創業的機會來自現在“不存在”的一切現象之中。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一定是個善于把握市場機遇的先行者,而所有的市場機遇都來自于現存的“無”,包括發現和創造自己目前沒有的東西,制造和生產對手沒有的東西,提供和滿足顧客沒有的東西乃至社會國家需要而恰恰缺少的東西。
張巡借箭智退敵兵的故事和孔明草船借箭一樣,是歷史上有名的“無中生有”的經典案例:安史之亂中期,安祿山的叛軍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領兵四萬進攻雍丘(今河南杞縣)。雍丘附近有個真源縣,縣令張巡招募了一千來人,先行占領雍丘。叛軍到后,張巡身先士卒,率兵直沖敵營,打退叛軍。但叛軍不斷攻城,日子一久,城里的箭用盡。眼看絕境將至,張巡想出一“無中生有”的妙計。這天深夜,張巡命令士兵扎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繩子從城頭吊下。叛軍發現后,馬上不斷用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發現是些草人。待守軍拉回草人,凈得幾十萬支箭。第二天晚上,張巡選了五百死士,仍用繩子吊下城。叛軍以為又是草人騙箭,笑而不理。這500勇士乘機襲擊令狐潮軍營,叛軍大亂,焚壘而逃。張巡取得了戰斗的勝利。張巡此計,不僅妙在“無”中生出了箭,更重要的是“無”中還生出了戰機。
顯然,一切事業、一切財富、一切成就皆源于“無”!盁o中生有”不僅是世界的必然性,也是一切創造性行為的必然性。
第二,“有無相生”的辨證智慧還包含了“有中生無”的奧妙。老子雖不談“有中生無”,但所謂“有無相生”,就既包括“無中生有”,也包括“有中生無”。惜乎學術界受制于老子“無中生有”的論述,幾乎沒有人注意到“有中生無”這一維度!坝兄猩鸁o”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涵義:就其反的方面說,是警示我們的管理者和經營者,不管你現在是多么的“有”,一旦經營管理不善,都會變為“無”。就其正的方面而言,則昭示我們:一個產品,當它成為某種“有”之后,就一定同時存在著許多的“無”。積極的“有中生無”不是要使“有”消失成“無”,而是要從既有之“有”中去發現新的“無”,即要善于從“有”中去發現市場還有哪些機會未被我們捕捉,產品還有哪些缺陷未被我們發現,服務還有哪些不足未被我們改進,哪些應有的客戶還未被我們吸引,產品的方方面面還有哪些未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地方等等。這樣,我們就不會滿足于現有之“有”,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從現存的“有”去發現更多的“無”,由“無”再創造更多的“有”。
第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老子說,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有了車軸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黏土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建房屋,有了房屋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用處。所以有形者給人們帶來利益,是由于無形者的功用啊。對企業經營管理而言,一個組織或企業的資產有的是看得見的,有的是看不見的;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無形的;前者包括廠房、設備、資金等,后者涵蓋品牌、形象、技術、信譽、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等,二者相輔相成。企業的有形的硬件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無形的品牌、技術、文化與價值觀。很多時候,組織或企業的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更重要。這,也是老子“有無相生”辨證智慧給我們的最珍貴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先秦哲學中的辯證法.張岱年哲學文選·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頁。
[2]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頁
[3]任繼愈:老子繹讀·前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有無相生”與道家創業之道】相關文章:
道家文化對現代企業治理影響的利與弊03-23
道家著述中的管理心理的六個方面探究08-05
探討星巴克的管理之道對我國企業的啟示論文04-22
交通部令之道路運輸行政許可的探究05-28
大學生創業論文(精選7篇)09-19
法學創新創業論文(通用7篇)05-19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論文07-31
中小企業創業板上市之預備06-04
創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04-27
區婦聯“好勤嫂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工作總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