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

        時間:2023-02-23 17:30:38 松濤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是指某個模塊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維詩的美學價值,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羅丹曾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①我國盛唐的山水詩人王維就是這樣一位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大師。由于詩人前后期世界觀的差異和生活環境的不同,給詩作帶來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也都大不一樣。但縱觀王維一生的創作不難發現,有一個統攝他詩歌創作的不變精神,這精神正是"美"這一靈魂。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本身;美在他詩中的社會內容上;美也在他詩中獨特的情緒色彩和趨靜求閑的優美韻律里。

          一

          就審美主體而言,審美標準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詩人王維是審美主體的個體意識者,其審美標準的客觀性和絕對性之所以能獲得很大程度上的確立,我認為,除了滋生他美學思想的詩作在中國文化史的長期積淀中扎下了根,得到人們的公認外,詩人選擇的表現對象,即他的審美客體自身的美學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社會斗爭的生活是美的,但它的斗爭美會因審美者的階級性不同而不同。一種習慣或民風在其生長的民族里被看作是美的,但在另一個民族看來也可能是不美的。歷史上曾經被認為是美的一些社會現象,在今天看來可能是非常丑陋的(如中國古代婦女的小腳)。所有這些都說明,社會生活的美具有審美標準上的極大差異性,也有社會美自身存在的歷史性、可變性。為了把握審美主體的差異性和認識審美客體的可變性,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審美者都在勞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發現美、創造美;自覺或不自覺地摒棄在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丑,從而使美的偶然性和相對性不斷導向其必然性和絕對性。王維對他所反映的社會美要進行美的提煉,美學家對王詩這一藝術美中的美學思想也要進行美的提煉,這都是出于同一個道理:尋找必然的,絕對的美。

          "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從軍行》)這是斗爭生活的美;"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失題》)這是閨人在憂怨的思情苦痛中表現出的守潔負重之美。在這里,投入戰爭和為戰爭拋灑痛苦的相思熱淚無疑都成了社會生活美的內容。但由于人類的最終愿望是反戰的,是不愿離別相思的,所以,戰爭的美從人的本質意義上說往往又因其功利性而無美可言。當然,如果我們用直觀人類文明進步過程的眼光來看待過去具體時代的具體戰爭,直觀人類斗爭史上的痛苦歷程,這時,居于這一認識意義上的特殊社會現象--戰爭,不又是一種美了嗎?因此,人只有勇敢地走向社會,認識社會,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來豐富自己,這樣才能充分認識社會美的本質所在。"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和"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酌酒與裴迪》)的態度都是不利于對社會美的認識的。當然,這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只是王維世界觀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他也有許多正面反映社會生活的優秀之作。描寫邊塞戰爭的《隴西行》與《從軍行》就是例子。前者氣勢豪邁,噴噴薄薄,用急雪襯急情,一實一虛,很有氣勢,運動感強。而后者則有聲有色,大刀闊斧,不僅有戰斗中鏗鏘的悅耳聲,而且也有邊陲一幅幅神秘多變的形象圖。這些詩主題明確,洋溢著作者積極向上的精神。至于他早年的一些抒懷之作又另是一番風貌,展示給我們的往往是人的情感素質,比起邊塞游俠類來感情細膩,主題思想含蓄淺近。如《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就是。這類作品給人以清新之感,在社會生活中一些司空見慣的事件中抒發人們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給我們展示的是社會生活中遇節思親的人情美,借事抒情,表達了遠在異地的親人之間情理兩分的一絲痛苦。至于《相思》則是睹物生情,借物之特征抒寫人情之內涵,用有限的語言表達了無限的情懷,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

          這兩類作品之所以給人以美感,不僅因為詩人擁有嫻熟的技巧,而且還由于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本質讓詩人抓住了。這一本質就是林興宅同志所說的"人類前史時代世界的荒謬性",即在道德力量的控制下"人的感性與理性的分裂。"②人類要消除世界的荒謬性就要讓自己做出重大的犧牲,就要有具體的戰爭,就要有離別相思,就要有具體的奉獻。人為自己自覺與自由的內本質的最終解放所作的犧牲都是美的,都是真與善的統一結果。

          在現實美中,自然美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王維的許多山水田園詩正反映了這種自然美。這和他反映社會生活的詩作同樣重要,甚至有更高的美學價值。相對于社會美來說,自然美很少有人類社會可變的時代性、民族性等內容。不管人們對大自然采取象征還是擬人的手法,并以此求其社會內容因素的美,其結果都不能與自然美自身運動規律的變易性和多面性③相媲美。時代變了,但人們對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之愛卻不變。歷史變了,但人們對自然界豐富無窮的美的熱愛之情卻沒變。興盛的民族要贊美它,衰亡的民族惋惜它,入世者歌頌它,出世者依戀它。在人類發展史上,人們對大自然總是采取肯定性取向。如果我們把王維詩自身的藝術特點撇開不談,單以王詩作為認識自然美的窗口,這就不難發現: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輞川別業》)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春季色彩之美。"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是自然界萬物和諧之美,運動之美。"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寧靜美,氣節變化之美。自然美無限的變易性和多面性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生動的反映。詩人甚至在送別詩中也用景句來擬定詩的色彩基調,使我們在他非山水類的作品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如用"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黃云。"(《送張判官赴河西》)的惡劣氣候抒寫送別時喜悅之情,起句就給詩定下一個明快的調子。這些詩句使人感到,人類的感情最終都要被推到大自然這一背景上去。大自然陰晴無常,風云莫測,不管是山川日月,還是天地海風,我們人類都無法對它施以豐富的社會因素,但它卻能給我們提供最美的無限性。這種無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難以盡言的變易性。"在藝術美中,要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在社會美中,內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則偏重于形式。"④因此,自然美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具有獨立的形式美因素。

          色、形、聲是構成形式美的基本物質材料,這些物質材料在大自然中更是以無限豐富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如王維的《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

          高處敞招提,虛空詎有倪。

          坐看南陌騎,下聽秦城雞。

          渺渺孤煙起,芊芊遠樹齊。

          青山萬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

          這首詩有色、有形、有聲,有大自然窮形盡相的萬千之變。它甚至蕩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連我們審美主體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成為多姿的美的組成部分。大自然的廣闊給人以心空之感,上下之高、東西南北之距、孤煙、遠樹、落日等,都在詩人極其空遠的內心世界里?陀^世界是空靈的,眼界的無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在這里,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在物我兩忘中感受到大自然這種形式美之所在。他的《積雨輞川莊作》同樣能說明自然美的特點。詩中寫道: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首詩更是以自然界的整體性來展示其形式美諸因素。前詩是物我相融的靜空宇宙,這里卻有動靜相隨的時序流動?樟帧熁、水田、白鷺、夏木、黃鸝、露葵、海鷗,一連串的自然物在詩人流動的意念中層層展開。兩詩的動靜又都不是絕對的、死寂的,而是和諧的、統一的,使我們在靜中感到微動之氣,在動中體會靜之空闊。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到,產生王維詩作的土壤對探討其詩的美學思想是何等重要。在這里,社會美的內容、自然美的變易性和多面性,以及自然美的形式美都是美的存在物,而這些美的存在物又都是構成王維詩歌這一藝術美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因素。

          二

          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學藝術來說,它不僅要受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影響,同時也還要受其他上層建筑及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王維的詩也不例外。他在《游李山人所居因題屋壁》中寫道:"世上皆如夢,狂來或自歌。問年松樹老,有地竹林多。藥倩韓康賣,門容向子過。翻嫌枕席上,無那白云何。"這顯然是一首極厭人世的出世之作。不少類似的作品表明,王維晚年主要追求的不是直面人生,而是回避人世,甚至是"白眼看他世上人"(《與戶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的態度。這種摒棄一切人情世故的思想雖不完全是其世界觀的主導意識,但這類數量不少的詩作卻非常有損其思想價值。然而,正如其詩的思想內容有其社會土壤那樣,王維消極避世的思想也有其社會根源。在他反映生平遭遇的晚年之作《嘆白發》中就流露出一個社會中人的辛酸,讀來感人至深。其中"不向空門何處消"已打上強烈的社會意識,非清幽佛門所固有的思想感情,儼然是有感而發,是對社會的牢騷!对缜锷街凶鳌返"不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也都是這種思想的流露。

          王維是一個有才有志的人,但一生的抱負未能施展。如果我們不跳出詩外,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來認識其思想,而是局限于詩中看他消極避世的一面,這對正確領會王詩思想上的美是不利的。難怪它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審美者的眼中,會因審美者的立場、思想深度和審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正值的,也有負值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

          正確認識王維消極思想的社會背景,這對我們理解他詩中擁有積極思想性的作品就會容易得多。我們不僅能從這些詩中發現其思想之美,而且還能看到社會生活中豐富多變的美。這類詩的代表作是邊塞詩、送別詩和一些閨怨詠懷詩。《出塞作》就表現了一種火熱的斗爭熱情,有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首聯展示了詩人廣闊的胸襟,表現出詩人的一種責任感。連天的野火烘托出戰爭的氣氛,使居延城外的廣闊戰場呈現出一派抵御外侮的熱烈之情。它是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寫照,是一種精神上的崇高美。頷聯緊接上聯氣勢,輕松歡快,表現出詩人那種御敵必勝的信心。全詩既有清晰明快的畫面效果,又有從容飛動的感情起伏,是詩人描寫邊塞戰事詩中感情把握得較好的一篇作品。難怪方植說此詩"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其氣若江海之浮天。"⑤至于他的《使至塞上》更是在邊塞詩中獨放異彩,使這首蘊含著無數美學色彩的詩作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品: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同是邊塞風情,前者以思想和精神取勝,后者以境界和形象見長。這篇作品沒有感情上的陰影,全詩充滿詩人靈魂中通明透亮的青春氣息。詩句用語簡煉,形象清新明快,毫無拖踏雜亂之感。它既像一曲輕快的抒情曲,又像一幅大膽用色的潑墨寫意畫;既有文學的間接性,又有繪畫的直觀感,整個意象系列還蘊藏著音樂的節律。其形象實體對審美主體的美感作用是多方面的,讀者常產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若即若離,虛實共存的感覺。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更是脫穎而出,提拔出全詩的精華部分。大漠固是自然之荒物,但孤煙卻道出人間神跡。長河固神秘遼遠,但落日卻近在目前。我們進得去,也出得來;要沖破卻不能,要逃避也不行。這就是那種讓人流連忘返的境地,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藝術世界。

          美的規律告訴我們,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不滿足于現實生活所提供的原始內容,富有創造精神的作家藝術家總希望在自己的創作中更大范圍地去表現自己的藝術才華,使作品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形式完美!端驮拱参鳌肪褪沁@樣的一篇作品: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沒有正面闡述重大的思想主題,而是以送別一事從側面渲染分離時心中難割之情。前兩句道出和平安寧的環境,用優美和諧的氣氛作用于讀者的感官。第三句進酒一舉直逼遠行人的感情深處,同時也觸動了讀者的心弦。第四句設想關外無故人的凄涼,打破和諧的現實環境,使人情牽關外,心留故地,身心兩離的痛苦頓生于讀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把生活中這一典型的事件寫盡了。語言素樸明凈,就像道家常一樣把別人的心曲句句道來,把一種淡淡的情緒色彩熨貼在讀者的心上,并在閑適的品嘗中能慢慢領會其韻味。同為送別,《送元二使安西》是挽留之情,而《送韋評事》則是送客心切:

          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

          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

          從兩詩的比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關外無故舊,后者則設想要"沙場走馬向居延。"不僅主題明確,感情激昂,而且作品節律跳動快,空間距離拉得大,語言暢達鏗鏘,和作品倡導的精神相一致。

          另外,像《早春行》、《西施詠》、《洛陽女兒行》、《閨人春思》則是內容健康,以抒寫婦女內在感情為主的作品。這類作品的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樸實,寫景則色彩艷麗,是描寫古代婦女生活的優美之作!对绱盒小酚螟B聲、體香、車物、思情、憶夢、春燕等來渲染少婦內心思夫的心態,寫得委婉細膩。而《閨人春思》則更具特色:

          愁見遙空百丈絲,春風挽斷更傷離。

          閑花落遍青苔地,盡日無人誰得知。

          在大好的春光之下,一個無人知曉的如春閨人卻在寂寞中耗盡了自己的青春。落花滿地,宛如閨人逝去的年華。環境的荒涼襯托出心境的空虛。"愁","斷","傷","閑"等字敲打著讀者的感情,使讀者不禁要為眼前這個被禁錮的思春之婦拋下一片同情之心。由于作者善于發揮自己詩歌語言的優勢和特點,把平常的事件寫成了不平常的作品,使作品在形式美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地位。

          以上這些作品是王維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詩人和自己所處的時代是血肉相連的。

          三

          王維的詩具有一種獨特鮮明的美學色彩。就是說王詩作為一種美的客觀存在物,它給欣賞者帶來的審美情緒有其獨特的色彩感。這種色彩感不僅包含詩的意象系列給欣賞者帶來的一種特殊情感體驗,而且也包括欣賞者再創作時的各種參與意識。

          我們知道,客觀存在物在我們審美主體的反映過程中往往會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映。自然色是一種客觀存在物,因此,作為客觀存在物的自然色也能引起我們一定的情感反應,產生一種美感。自然色給我們帶來的這種美感情緒只是低層次的、簡單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其他客觀事物對人的觀照過程中生發出一種色彩觀念,并用這種色彩觀念來純化我們的美感情緒。例如我們說一首詩色調灰暗,說一個人的心靈如玉一般的潔白,這都是一種色彩純化法。具體到王維的詩并不局限于此。王詩固然是客觀事物,但我們在欣賞、閱讀它的時候,它給我們的審美活動帶來的心緒色彩卻是豐富多層的,無法用哪一種單一的自然色來純化我們的感受。如他描寫邊塞風情的《隴上行》就是這樣:

          負羽到邊州,鳴笳度隴頭。

          云黃知塞近,草白見邊秋。

          這首詩描寫的是深秋邊塞的景物,雖沒有一句抒情的字句,但這幅色彩明亮的邊塞圖卻深深地牽動了讀者的心。由于作者和讀者所處的環境不同,這種空間上的位差就自然引起讀者心中的一種情感反應。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親臨過邊地的讀者會因這首詩而產生不同的感情。有的會感到親切,有的會感到荒涼,也有的會感到激奮。沒有到過邊塞的人也許會神往,甚至會產生幻想。情緒感受不同,色彩明暗和層次也就不同。再如他的《淮陰夜宿二首》之一:

          水國南無畔,扁舟北未期。

          鄉情淮上失,歸夢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長見日遲。

          客行心緒亂,不及洛陽時。

          讀罷全詩,我們會跟著詩人的思緒游蕩于作品中的深秋異地。一會兒是無畔空遠的水國,一會兒是扁舟未期。有一點難得的鄉情卻失落于淮水之上,思鄉的歸夢又疑于郢城中。日短夜長,由于觸景生情,秋葉的飄落自然聯想到寒冬的來臨。不說是"客行心緒亂",就是讀者的心緒也愁牽于內,無以自拔。這說明,一篇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能因其豐富的情緒色彩而抓住讀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這時候,讀者能忘掉自己,不自覺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參與創作的意識,從作品中獲取作者獲取過的,感發作者感發過的。

          除了詩人的心緒和欣賞者的參與意識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體系也是構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這種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單一的,而是整體的,多元的。詩的形象體系要在審美客體、詩人、讀者三者的有機結合中來完成,缺一不可。這種形象體系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形象,而是一種意象。它除了語言的間接功能而外,通常還有詩人主觀的意念。我們從"意象系列"那里所獲得的色彩情緒自然就要比從一般形象那里獲得的感受豐富得多。再看《送張判官赴河西》:

          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勛。

          見逐張征虜,今思霍冠軍。

          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黃云。

          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

          這篇作品有敘事,有寫景,有思古,有抒情。在欣賞時,我們能跳出語言這一載體,在詩外把握形象的內在活力。如果我們不是以解剖的方法來割裂其思想、情感、語言諸要素,而是主動地參與作者的創作意識,并用自己的感情和詩中的感情融為一體,從整體意念上把握作者所提供的形象系列,這樣就能體會到詩歌意象的多層情緒。如《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外青山明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和前詩相比,這首詩感情表露少,作者的情緒平緩柔和。然而和前詩一樣,構成詩歌整體意象的運動律卻乃在詩人心中流動的意念上;敘事狀物不僅是表達感情的手段,同時也成了組合詩人意象的載體,使我們在閑適恬靜的心態下充分感受作品豐富的意象美、情緒美。如果說前詩色澤濃厚,用筆大膽,那后者則清爽淡雅,用筆洗煉。詩人其他早年的詩作如《少年行四首》、《失題》及《相思》等生活氣息濃厚的作品則感情強烈,作品中蘊含的情緒就不是藏而不露,而是熱烈活潑,給人的審美感受又是另一種滋味,但作品的意象特色不及前面所列作品突出。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優秀的作家藝術家從來就不是那樣機械單一,因為他們在成其為作家藝術家的同時就已是最優秀的審美者了。所以,由他們創作的作品,由他們感發的美的事物及其情感都是文化史上當之無愧的。王維就是這樣一個當之無愧的詩人。在他的詩里,我們所感發到的情緒色彩不是自然色能夠簡單說明的,因為它給欣賞者帶來的這種美感情緒要比自然色豐富得多、純厚得多。它是王維詩歌意象性這一特點最完美的創造和發展。

          王維詩終南山賞析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他是最富盛名的詩人,竟而連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與他的多才多藝不無關系,他詩文、書畫、音樂無不精通,深受當時權貴們的賞識,因之,他的順利登第及官授太樂丞,于此關系極大。在張九齡任相時,王維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遺,之后,他以監察御史之職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風光,寫了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安史之亂中,王維不幸被俘,迫受偽職,亂平后,得到肅宗的寬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出身仕宦之家,早歲頗積極用世,然受當時社會風尚及家庭氛圍的影響,他極篤佛學,深通佛理,其名與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維摩詰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場之黑暗又使他深惡痛絕,因之他曾數次歸隱,潛心奉佛,而以晚歲尤甚。他的詩歌按題材可分為四類,即歌詠邊軍、邊塞和俠士之作;抨擊社會不合理現象、抒發內心不平及言志述懷之作;表現親情、友情、愛情及閨思、宮怨的詩歌;山水田園詩。此四類中,尤以第四類著稱,因之他被奉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園詩,一類是有關行旅、游覽的,一類是有關隱逸的,因他一生篤信佛法,故此類詩中,多蘊含著佛理禪意,他也因之被人們稱為“詩佛”。

          《終南山》一詩應是詩人隱居終南山并游覽此山時的所作,這首五絕,是依詩人游歷的先后次序來寫的。開言所寫即是詩人遠眺全山時的總體感覺,顯是游山前的綜觀,“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兩句,用極其夸張的手法,粗筆勾勒了終南山的高峻綿延,其高可“近天都”,其遠可“到海隅”。事實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遙遙,況海拔不過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為駐足山腳仰望的緣故,才會有與天相接的錯覺。而據宋人所撰《長安縣志》載,南山“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遠到海角呢?其實,這兩句的妙處正在于以虛寫實,虛實結合,為讀者展示了極富魅力的南山之壯偉。

          詩人漸次登臨山中,觀其景,則另有一番況味,所謂“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此時,詩人已置身山間,周遭云繚霧繞,如入仙境,回望來路,云靄已融合為一團縹緲,繼續探求,則早已蹤隱形滅,不復存在了,真可謂一步一換形。此二句對照工整,“白云”與“青靄”相對,一“白”一“青”,色彩鮮明;“回望合”與“入看無”對照,一“合”一“無”,在這有無之間,寫盡了云靄的變幻朦朧,“望”和“看”兩個動詞,儼然塑造了詩人移步觀山的動態形象。寫山中之景,而獨寫云靄,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寫云靄而獨繪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靄的典型特征。同是寫終南之云,李詩的“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表現的是一種自在飄逸之美,王詩則是一種清麗朦朧之美,可謂各有千秋。這兩句是細部描寫,有以小見大、“以少總多”之效,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幻想的空間。

          細細品味頷聯所繪之景,正營造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清澹之境,且包蘊著“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語又皆含情,詩人化自己之心境為物境,達到了一種以景達情、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兩句,是言終南之大。詩人登臨“中峰”,縱目四顧,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溝萬壑也因光線的強弱、有無而形態各異!白儭弊忠詮娏业男Ч麄让鎸懗隽松街|闊,而“陰晴”的明暗對比,又強烈地突出了“眾壑”之“殊”。

          尾聯“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兩句,乍讀來,似與全詩不相稱,且頗有人持此觀點,但在我而言,初讀就覺得其之不凡,再讀更覺全詩皆因此二句而詩意頓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就說:“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痹娙舜藭r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謂他已被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還未能盡興,要次日再度游覽,這也側面體現了南山之使人流連忘返處。詩人為何要“隔水”而問?這說明將二人隔開的,是一條深險的山澗,而一個“隔”字,不免有距離產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說明了近處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許是一個隱居山中的高士,或許干脆就是詩人自己。而“問”字一出,整個畫面就有聲有色了,或“樵夫”答詩人問,或詩人自問自答,問答之聲在溝壑之間清響回蕩,人之聲與山之幽相互映襯,當真趣味無窮,玩味不盡。

          就這兩句的語言來說,可謂簡潔自然、明白如話,但好的詩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勝,而且,這兩句讀來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更為全詩增添了無窮余味。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都有“此景正因此情而現,此情又由此景而生,二者融為一體,形似與神似統一”的共性,也即清代王夫之所謂“景亦意,事亦意”,而此詩亦不無此共性。我們完全可以說,在王維的這些詩歌中,景物已是人生之景物、自由之景物、超越之景物,而詩人自己也已是自由人的形象,似已做到了佛家所講的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真不愧于“詩佛”的稱謂。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相關文章:

        生命美學:詩與思的對話05-10

        關于美學價值取向的電影藝術論文04-26

        甲骨文的美學價值及其自然美與和諧美論文04-26

        美術學與美學關系探索03-15

        淺論先秦“中和”美學思想05-03

        從接受美學視角探討廣告翻譯05-22

        淺談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08-24

        試論劉勰的視聽覺美學思想08-09

        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分析05-0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