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學民族化與本土性問題的叩問
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研究學科,美學在中國已有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百年時間不可謂短,然而迄今為止,中國的美學研究從基本觀念、概念范疇到體系構架卻基本上依然都是從西方輸入過來的,只是從作為印證觀點的部分藝術實例和少量中國美學思想史研究中才讓人依稀感覺到一點點民族化的征象和痕跡,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百年中國美學的歷程更多地像是“西方美學在中國”,而“美學的民族化”卻仍是一個需要努力才有希望實現的理想。這種狀況自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而今,從這樣的起點上展望未來,人們于不滿足之外又多了幾分焦慮,因為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學術的民族化包括美學研究的民族化似乎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應該說,如果我們繼續因循著先前的研究思路做慣性運動,繼續追隨在西方學者后面鸚鵡學舌,做學術上的二道販子,從而把學術領域里的全球化語境理解為并實際地弄成單向的西化取舍與被動摹仿,美學研究的民族化就真地可能成為一個水月鏡花的幻象。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對全球化有一個正確的對待,對美學研究與民族發展和本土文化創生之間的內在關聯有一種深切的理解和正確的處理,真正找到美學研究與民族文化互依共生的聯結通道,美學的民族化就可能由理想生成為現實,就可能結出我們所期望的豐碩理論果實。對中國美學來說,最終是收獲苦澀還是收獲喜悅,全然取決于我們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希望孕育在努力之中。
以經濟領域里資本和信息的急速流動與擴張為動力的全球化浪潮的確來勢洶涌,將所有的國度和民族都卷入到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之中。但是,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發展趨向絕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西方化,僅僅是世界向歐美中心的向心化運動。英國學者齊格蒙特·鮑曼在其《全球化》一書中指出,全球化概念所指的主要是完全非蓄意和非預期的全球性效應,這種全球性效應并不表明新的世界中心和秩序的建立,相反,“全球化概念所傳達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在于世界事務的不確定、難駕馭和自力推進性;中心的‘缺失’、控制臺的缺失,董事會的缺失和管理機關的缺失。全球化其實是喬伊特的‘新的世界無序’的別稱!(p. 57)因此之故,“全球化過程缺乏人們所普遍認為的效應的一致性”,“全球化既聯合又分化。它的分化不亞于它的聯合——分化的原因與促進全球化的原因是相似的。在出現全球范圍的商務、金融、貿易和信息流動的同時,一個本土化的、固定空間的過程也在進行之中!保╬. 2)這就是說在全球化的同時,也伴隨著本土化的運動。鮑曼是從全球化的消極后果角度談論這一問題的。在他看來,在全球化進程中,由于技術因素而導致的時間/空間距離的消失并沒有使人類狀況向單一化發展,反而使之趨向兩極分化,它把一些人從地域束縛中解放出來,賦予他們史無前例的自由,成為“不受形役”的“全球人”,卻把另一部分人固定在其“本土”,并且破壞了這些人傳統上由與他人的時間與空間距離所造成的與其自己的生存之地的親合性聯系,使之患上了失去生存根基的空虛癥。因而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處于本土化,就成為被社會剝奪和貶黜的標志。
撇開鮑曼對全球化的某些消極后果的分析是否完全妥當不論,鮑曼的全球化理論言說其實是很有啟發性的。首先,以經濟一體化為基本動力的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新的以歐美為中心的單一世界秩序的建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最終的全球性的效應是由不同利益主體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沖突的互動造成的。中心的缺失意味著建立多極世界的可能,意味著不同利益主體多元存在、能動創造的可能。所以,全球化不純粹是一個超國界、去民族化的過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依然有一個國家主權與國家責任范圍內的民族利益問題。其次,全球化與本土化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一體兩面,是一個趨向相逆的矛盾運動過程。因此,在展望全球化的景觀時我們應該有一種基于民族本位立場的本土化關懷,而在思考本土化的相關問題時又應該有一種基于全球化視野的世界性互滲、互動的眼光,這樣理論研究才不至于走向片面化和絕對化。
從這樣兩個認識前提出發,對近來人們關注頗多的美學與文學研究的民族化問題,我們當會形成一種更具時代意味的理論自覺,獲得更為明晰的理論言說語境和問題分析構架。既然全球化不純粹是一個去民族化的過程,還有一個民族利益和本土化的問題,因而美學研究的民族化問題就不是那個理論家心造的幻影,就有其話語生成的現實基礎,不存在是否狹隘與保守的問題。那種認為全球化語境下的美學和文學研究只有摒棄理論話語的民族自性和地方限制,用世界通行具體說就是用西方人通行和認可的話語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才有出路的觀點是片面的。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是能夠向全人類說話,我們不懷疑那些倡導用世界通行的話語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的學者是懷有這種追求的。但是任何有價值的對世界學術有所貢獻的理論話語,都是富有民族特性的,美學研究也不例外。通觀古今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真正有價值的世界性美學話語,如古希臘的美學、德國古典美學、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美學、現代歐洲的存在主義美學和英美的分析美學等等,無不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烙印。就此而言,民族化的追求與世界性眼光與胸懷不是矛盾的,只有首先是民族的美學而后才有望提升為世界性的美學。而那些企圖抹去民族的印記和痕跡,一味跟在西方學者身后拾人牙慧的所謂美學研究,雖有一種所謂“世界性話語”的眩人名份,究其實卻不過是重復與模仿別人的“世界性”,與自身的創造是毫無關系的,通常也是沒有學術生命力的。
鑒于上述的認識,當前我們應該在理論層面上形成這樣一種自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強調美學的民族化建構從消極意義上,是要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而可能帶來的文化上的全球化趨同現象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單向文化趨同不是我們所希望的,世界文化正因其多元和多樣才顯得豐富而多彩;從積極意義上,就是要努力確立和保持中國美學和文學研究的獨特民族身份,并藉由這種身份而在世界美學和文學研究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結束西方美學在中國單向的擴散狀態,從而在美學的世界性建構中也融入中國美學家的民族智慧和理論貢獻,在中外美學的交流中既拿來又輸出。既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沒有被時代大潮所淹沒,那么我們也應該有信心在全球文化共建包括美學研究中會做得同樣好。
在以往的中國美學研究中,人們通常是用一維的歷時性時間尺度評價和認識民族性和現代性問題,把民族性等同于傳統落后的東西,把西方的美學等同于現代進步的東西,認為用西方現代的東西取代傳統上民族的東西是學術進步的必然;而現在,我們把民族性的追求作為全球化語境下美學現代性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把民族性與世界性共時性地置于新世紀現代美學的建構目標之下,這應該說是對以往研究心態與思路的一個根本性的超越和轉換,F在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美學發展策略,如何在美學民族化的追求中走向世界美學的互識、互滲、互動與共建呢?對此,學界已經提出了不少有見地的意見,并做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嘗試。比如有人主張暫時借用西方的話語與之對話,并不時向西方學者介紹和宣傳中國文化和文學的輝煌遺產,同時加進一些本土的批評話語,使他們在與我們的對話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啟迪,以達到積極介入國際理論活動和爭鳴,發出中國理論家自身的聲音之目的。也有學者認為,在全球性的視野中,應充分而深入地探討傳統中國美學思想的特性和歷史存在形態,通過本土學術資源的現代轉換,找到對外進行平等有效的學術溝通的“對話性”的基點和根據,促成中國美學在新世紀具有世界性的現代學科建構。這里,前一種策略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后一種主張是吸取傳統的營養以健全現代的肌體。兩種思路都著意在中國美學的現代性建構中凸現民族化問題。從中不難看出,將美學研究的民族化追求與全球性視野有機地結合起來,基本上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不過,以上兩種主張,基本上還只是一種宏觀研究理路上的考慮,具體到美學民族化的建構來說,則尚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比如說什么才算是本土性的話語呢,美學話語又是如何獲得本土性的呢?又比如說本土傳統的學術資源是如何獲得現代轉換的動因的,又是如何獲得進入現代中國美學學科建構的“歷史的現實合法性”的呢?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許多,需要一步一步地加以深入的追問和探討。只有通過這類追問和探討,本土性話語才能逐漸地凸現出來,民族化的美學才有望被建構起來。換言之,在大的發展理路明晰之后,問題意識的確立,尤其是與全球化進程相關聯的本土性問題的叩問和凸現,又成為中國現代美學學科建設走向民族化的關鍵所在。
下一頁
【美學民族化與本土性問題的叩問】相關文章:
關于當代建筑美學思維的兼容性問題11-20
本土文化是設計的基石12-06
從理論美學到生活美學03-18
加強學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03-12
我國鋼琴創作民族化問題研究03-14
論法美學03-19
美學與藝術03-18
美學的品格02-27
什么是美學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