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政治學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
毋庸諱言,我國政治學自恢復以來的發展落后于同時恢復的法學、社會學等學科。從我國政治學自身建設的角度看,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長期存在以下諸方面問題。
首先,政治學自恢復以來,對政治學基本范疇的研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任何一門學科都應當有自己特有的范疇體系,擁有自己的范疇體系是一個學科自立于學科之林的基本依據,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但是,現有的政治學范疇,仍然主要是該學科恢復初期從科學社會主義等傳統學科中直接借用來的,而沒有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層次嚴密的范疇體系。由于沒有邏輯嚴密、基點統一的范疇體系,導致我國的政治學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學科語言,這種狀況使得許多政治學研討沒有可供政治學界通用的、專門化的、規范的、嚴密的、統一的表意符號。同一個詞語,從不同人的口中說出來,卻具有不同的含義,代表著不同的概念,如何能真正討論問題?雖然討論的問題是政治現象,但如果是隨意使用“大白話”,或者是原封不動地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范疇,就不會成為學科意義上的政治學。
其次,我國政治學也缺乏學科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任何一個學科都應該有自己的方法論,有一整套具有鮮明學科特點的基本研究方法。而政治學目前所使用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本研究方法仍然是階級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還要不要呢?當然要。但是,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世界觀層次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還應該有本學科的方法論和基本方法。在政治學中,除了階級分析的方法外,還應該有哪些方法,這些方法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對此迄今尚未見到系統的論述。
由于上述問題,與恢復后發展較快的其他學科相比,政治學的學科體系顯得比較陳舊,中國政治學者關系政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似乎依然停留在政治學作為一個學科剛剛恢復時編寫“政治學原理”教材的啟蒙階段。進入90年代以來,出版的政治學理論性著作不多,現在見到的各種“政治學原理”教材,絕大多數還是80年代前期或中期編寫的。由于沒有自己特有的范疇體系,某些“政治學”著作和教材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相仿,缺乏鮮明的學科特色。個別政治學原理教材讓人讀起來似乎與其他某些學科如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沒有多少區別;或者只是關于各種政治現象的描述的拼盤,各個部分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這些都說明政治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需要學界給以更多的重視,付出更多的努力。不過,我們也注意到,新近出版的一些政治學原理教材,在政治學的理論體系等方面,做了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探索。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體系是當前政治學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政治學無論有多么大的區別,它們都必須有一個自己的理論體系,而它們之間的區別也必然集中地體現在理論體系的區別上。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的理論體系,應該能夠反映出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的主導思想、實踐功能和價值取向等等。那么,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的中國特色應該有哪些呢?
第一,中國的政治學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從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政治學發展的理論指南。如果以為中國政治學可以不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不了政治學,都是錯誤的。但是,這里同時需要弄清楚的是:首先,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政治學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學說中有相當的論述屬于政治學的范圍和內容,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某些范疇和概念與政治學有所交叉,其所研究的問題中有不少也是政治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但政治學在認識和研究這些問題時也要從本學科特有的視角出發,使用自己特有的范疇體系和基本分析方法,并達到本學科所應有的廣度和深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在指導政治學的過程中,它的基本精神和分析方法以及某些有關的范疇和概念,在融入政治學的理論體系而成為政治學的靈魂的同時,它們自己也學科化即政治學化了。其次,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政治學,這是推進學科繁榮和發展的原則,但并不意味片面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詞句,也不是僵化地、教條主義地拿著某些現成的具體結論任意地規定、查照和裁判政治學的研究。再次,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前提下,要積極地大膽吸收當代政治學研究的優秀成果。《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指出:“對當代世界的新變化和各種思潮,要注意研究,科學分析,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政治學和科學技術一樣,也經過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過程,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概念工具,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而恰恰在這段時間里,中國的政治學與世界的政治學的聯系和交流中斷了許多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忽視甚至限制吸收外國政治學的成果,就不可能有中國政治學的繁榮。對外國的東西,不能生吞活剝,盲目照搬。當代國外政治學的成果中,許多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鑒別科學與謬誤,吸收和消化那些能夠為我所用的東西,用來研究中國自己的問題,并使之納入中國政治學的理論體系。
第二,中國政治學理論應該研究和反映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哲學社會科學“要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作為主攻方向,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規律”。因此,中國政治學必須面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探討我國的政治應如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事業,如何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政治學應該關注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公民政治參與的要求增強之間的關系,由此探討在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政治發展與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將有一個大的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立場、方法開展對民主政治的研究,應該成為今后一段時間里我國政治學的重要任務。關于社會主義民主,過去對它的本質上的優越性研究得較多,但對它的實現形式(包括機構、程序等)卻注意得較少。而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和完善我國的民主制度的時候,民主的形式問題應引起學界的特別重視。為此,就要研究古往今來民主政治建設的得失成;要用政治學的眼光,科學地總結社會主義各國尤其是我國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做出自己的貢獻。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學理論指明了方向。中國政治學需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的指導下,認真研究中國的國情,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現象及其規律。同時,還要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發展規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總結中國古代包括諸子百家在內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智慧,分析近代以來為探索救國圖強之路而出現的各種政治理論,比較西方的政治思想及其發展線索,把各種政治學說放在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考察,理清中國政治思想發展的源流和脈絡,比較中國和西方政治思維的共通性和差異性,從而科學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種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內容,使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的學科體系建立在深厚扎實的基礎之上。
第三,中國政治學應當具有自己獨特的范疇體系。中國政治學的范疇,應當是在對政治現象的本質加以概括和抽象的基礎上,形成觀念地反映政治的特性和各種政治現象之間的聯系及其發展規律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作為認識和掌握政治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在建立學科范疇體系方面,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的研究應該成為我們的榜樣。馬克思從分析商品開始,把商品作為研究的起點,抽象出了價值與使用價值,并從抽象到具體層層推進,形成了一個龐大、嚴謹、科學的范疇體系,從而揭開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為了建立政治學的科學的范疇體系,我們就首先需要努力完成對社會政治關系的最高抽象,確認最基本的政治現象,抽象出它的本質一般,將反映這個本質一般的概念確立為政治學的核心范疇。然后,再從抽象到具體、由一般到個別,形成反映紛紜復雜、云詭波譎、變幻萬千的一個又一個政治現象的具體概念,再進行新的綜合,形成一個含義確定、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范疇概念體系,成為反映政治現象之網的政治學概念之網。在建立中國政治學范疇體系時,必須處理好兩個借用的問題,一是從其他學科借用某些概念,二是從外國政治學概念體系中借用某些概念。這兩種借用都是必要的,但是,都不能簡單地“拿來”。前一種借用概念必須使之政治學化;后一種借用概念則必須使之中國化。無論哪一種借用,都必須把借用來的概念改造成為中國政治學的概念,并確認其在中國政治學范疇體系中的位置。借用來的概念,不能游移在中國政治學概念之網以外,也不能是墜入政治學概念之網的網中之物,而必須脫胎換骨,真正成為網上的一個“紐結”。為此,就需要確立它們與政治學核心范疇的邏輯聯系,使之在政治學范疇之“網”上定位。
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是當前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的關鍵。一般說來,一個大的學科都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或對策研究兩大方面。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政治學當前陷于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了基礎研究。政治學要走出困境,要維護政治學作為一個學科獨立存在的權利,就必須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就要在構建中國政治學的理論體系方面下工夫。作為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必須具備以下三大要素:確定的研究對象和范圍、獨立嚴密的范疇體系和基本分析方法。因此,所謂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首先就是要在政治學的研究對象、范疇體系、研究方法這樣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方面下一番真功夫,不急功近利,不追逐時髦,而是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做起,堅持不懈。我們認為,為了加強政治學基礎研究的力度,當前應當做到:
第一,在重視政治學應用研究或對策研究的同時,必須重視基礎研究。這個問題目前在許多學科中都存在。但由于政治學恢復后發展的歷史較短,基礎研究尤其薄弱,因此加強基礎研究顯得更加重要。對此既要解決認識問題,也要解決政策導向問題。在認識上,一談科學研究要為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服務,就忽視基礎研究,這似乎已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其實這是把“需要”與“應用”簡單地等同起來,把“眼前的實際”與“長遠的目標”割裂開來,看不到基礎研究對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的指導作用。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社會科學“要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是非常及時的。發展應用研究并不意味著非得以犧牲基礎研究為代價。任何一個學科,沒有深厚的基礎研究的支撐,應用研究是不可能取得豐碩而且先進的成果的,應用研究的發展也是不能持久的。在政策導向上,由于基礎研究往往需要下更深的工夫,出成果的周期更長,而現行的科研成果評估機制不夠完善,如教學科研人員評定職稱雖然也強調科研成果的質量,但對成果質量的評價往往難以掌握,實際操作起來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主要是依據科研成果的數量,這就會誤導和驅動人們去追求所謂“短、平、快”的東西。因此,我們主張加大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的力度。
第二,在基礎研究中,尤其要鼓勵和支持從政治學的基本問題開始。一個學科的發展和成熟,有賴于長期、扎實的學術積累。從現在起,學界應有計劃、分階段地就政治學自身建設中的基本問題開展充分、反復的討論。通過研究和討論,深化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求得基本共識。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明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以及政治的概念、政治的本質、政治的根本功能,政治的倫理和價值判斷,政治關系與經濟關系的聯系,政治學的學科體系,等等。任何一個學科都必須把自己的對象和范圍搞清楚,政治學也不能例外。政治學的對象、范圍和學科體系,是政治學作為一個學科建設的起點,尤其應該引起學界的關注。這個問題本來在80年代前期曾有過比較認真的討論,大體上形成了共識,并出版了專門的論文集〔1〕,可惜的是這種討論沒有繼續深入, 以至于甚至在政治學界內部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又變得模糊起來。因此,重新開展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討論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構建政治學的范疇體系。為了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范疇體系,就要分別確定和論證政治學的核心范疇、基本范疇和一般范疇。構建一個學科的范疇體系,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不能指望憑著一時的靈感或感性印象隨意列舉,而必須通過科學的思維和嚴密的論證逐一加以證明,并接受邏輯的和實踐的雙重檢驗。作為一個政治學者,必須接受的基本訓練和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就是會使用政治學的學科語言即本學科的范疇、概念來討論問題。只有做到這一點,政治學者相互之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學術溝通,展開真正學術意義上的討論,中國政治學的研究才能達到更高的學術水準。
再次,確定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任何一個學科都應該擁有屬于該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一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多角度、多層次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角度。在學科的方法體系中處于不同的層次,政治學也是如此。處于政治學研究方法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是世界觀層次的根本方法,而處于核心地位、能夠體現學科特點的是政治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最后是作為一般分析工具的具體研究方法。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相互關聯、相互照應的,必須圍繞這些問題,長期堅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進行政治學的學術積累,形成完整的、邏輯嚴密的中國政治學體系結構,從而自立于學科之林。
第三,為了形成比較成熟的政治學研究方法體系,目前要鼓勵和提倡政治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鼓勵和提倡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只有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才能使我們多側面、多層次地認識學科研究的對象。
在世界觀層次上,應該堅持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當然,它們作為人類的科學思維方法,也要不斷吸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要注意吸收現代系統理論和生態理論,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科學思維。
在政治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層次上,階級分析的方法仍然應該占有它應有的位置。同時,應當看到,在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后,一方面,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因而階級分析方法仍然是我們分析階級斗爭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面對的通常是大量存在的社會經濟文化矛盾和政治矛盾。這樣,仔細地分析和謹慎地處理好這些矛盾,就成為我國推進政治發展、實現政治穩定的關鍵。怎樣才能準確、清楚地分析當前我國的這些矛盾,分析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就成為我國政治學界應特別關注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創造新的分析方法。我們注意到,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有不少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相應的范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用于分析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概念工具,雖然這些范疇和工具還不一定成熟。面對時代的要求,政治學應當通過努力形成富有時代氣息的政治學基本研究方法。
在一般分析工具的層次上,要不懼怕引進國外政治學所使用的許多具體研究方法,如此較研究方法、歷史分析的方法、制度分析的方法、行為分析的方法、文化分析方法、計量分析方法,等等。這些方法經過認真消化,是完全可以作為中國政治學的工具性一般方法的。政治學恢復以來,我國政治學界在介紹西方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F在要做的是不再停留在一般介紹的水平上,而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用這些方法實際研究幾個具體的問題。
第四,要提倡政治學的學術化。政治學要為現代化事業服務,為解決中國的社會政治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由政治學來直接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政治學的任務是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政治現象,而不是代替執政黨和政府直接制定解決社會政治問題的政策和綱領。政治學要實現為社會發展,尤其是經濟建設服務的任務,還有待于其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一定的政策和綱領。這個轉化過程不能由政治學自己來完成,而應由政策的制定者運用包括政治學研究成果在內的各個學科的成果,通過決策過程來完成。這就是說,政治學是通過學者的學術活動而不是政治活動來為社會服務的。這就要求政治學實現學術化。怎樣才能使政治學學術化呢?我們以為,政治學在自身建設中要排除各種非學術的干擾,實現政治學研究的理性化。實現政治學的學術化,首先要實現政治學隊伍的學術化和理性化。有一支高水平的學者隊伍,是一個學科興旺、繁榮、發達的根本條件。面對政治學的現狀,搞好隊伍建設顯得十分緊迫。由于種種內部的和外部的原因,政治學的隊伍不夠穩定,政治學的基礎理論功底不夠扎實深厚,可以說,政治學隊伍的學術化是當前政治學自身建設的關鍵中的關鍵。政治學者要講政治,這是沒有疑問的,這里所謂講政治,就是要在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指引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以理性的眼光,從學術的角度研究政治,以學者的智慧和理性理解、研究、闡釋政治。
第五,發揮中國政治學會的協調和組織作用,發揮國家社會科學規劃的導向作用,發揮《政治學研究》的主陣地作用,通過研究活動加強政治學自身建設。中國政治學會和各地方的政治學會作為政治學的學術團體,要把積極引導、組織和協調政治學的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目前尤其要集中組織一部分力量從政治學自身建設的基本問題搞起,使我國政治學的學術水準上一個新臺階。由國家權威機關和各級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所發布的政治學學科研究課題的指南,直接表明國家提倡、鼓勵的研究重點,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為了促進和推動整個學科的建設,它們應該具有高瞻遠矚的科學眼光和開放寬容的博大胸懷,兼顧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在當前,則尤其要強調給予政治學自身建設所急需的基礎研究以強有力的推動。在課題的設計中,應注意學科結構的完整性。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需要,各個分支的課題數量的多寡可以不同,側重點可以不同,但是,一般說來,在任何時候,學科的各個分支在課題總數中都應占有適當的比例。長期以來,政治學的專業學術園地極少,《政治學研究》最近得以恢復是政治學界的一大幸事,廣大政治學者都應關心它,支持它,愛護它!墩螌W研究》作為我們唯一的一塊專門化陣地,應在推進政治學的自身建設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可以考慮開辟關于政治學自身建設和學科基本問題研究的專欄,通過廣泛、深入、反復的討論,在一些主要問題上求得基本共識。
有了政治學的成熟,才會有政治學的獨立和自立,到那時,我們看到的將是中國政治學的發達和繁榮。我們相信,這就是中國政治學的明天。
注釋:
〔1〕80年代前期關于政治學范圍和學科體系的討論中, 大體上形成了共識,即政治學可包括政治學理論與方法、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行政學、外國政治制度、國際政治學等,雖然具體名稱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參見許崇德等編:《什么是政治學》,群眾出版社,1985年版。
【中國政治學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相關文章:
淺析加強施工企業作業層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5-09
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應保護利用城市文化05-06
進一步提高涉外導游的素質08-25
談內科護士應具備的素質08-16
物權法應確認間接占有制度06-04
英語教學加強整體效應探析06-01
應如何評定農民技術職稱05-05
加強指導,引導護生順利就業05-11
關于加強對我縣婦女工作的思考05-12
努力加強我國物流管理的新水平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