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傳統工藝論文
一、繼承剪紙藝術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從剪紙的歷史和原料不難看出,剪紙是“樸實”的,它的原料是紙,工具是剪刀。經過加工,它又是典雅和深沉的,是珍貴的藝術品。剪紙歷經幾千年而煥發新生,也不正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載體嗎?從小學階段就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厚重與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于是,借助剪紙這一民族傳統工藝,在傳承工藝的同時,可以精心打造校園文化。
二、多措并舉,做好剪紙藝術傳承工作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
首先,編寫好校本教材。剪紙作為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為此,學校要動員教師和學生廣為收集有關剪紙的書籍和資料,并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由課題組負責把這些材料整編成冊,作為剪紙校本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民間藝人這一稀有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來校指導,傳授剪紙刻紙的技術和方法。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逐步普及剪紙藝術,就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藝術。可以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教室、窗戶等位置上張貼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借鑒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剪紙教學網站,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激起探究欲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使師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熏陶。
3.讓學生積極參與剪紙
剪紙是一種工藝,需要良好的心態、力量的均勻和意志的堅定。不論學什么,精神都是最重要的,方法是第二位的。剪紙教育注重動手、動腦,能營造一種輕松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求知欲,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于樂。剪紙內涵十分豐富,具有極強的綜合性,涉及數學、美學、哲學、力學等。它的創作過程,與常規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剪紙教育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動腦、動手的主動精神,而且還要提高他們的美學審美層次。剪紙藝術的內涵是開放的,是課內外相結合的,能促使學生廣泛地吸納更多的學科知識,特別是美學知識,因此在剪紙的創作和教育過程中包含了再認識、再創造循環往復的過程,對人的品質的培養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多不愿學習的學生通過參與剪紙藝術,學會了吃苦,磨練了意志,提升了自信,開始熱愛學習。
4.建設剪紙藝術傳承團隊和工作室
學校應安排教師牽頭成立剪紙藝術學群,負責剪紙工藝教育和教學工作,并定期邀請剪紙大師或藝人來校講學、傳授技藝,由教師和工藝師聯合組成傳統工藝傳承團隊。還應該建立剪紙工作室,繼承傳統、融入時尚元素、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設計室、創作室、展示室三位一體,使設計、制作、展示在真實的職業場所環境中進行,真正實現藝術融入技術、技術凸現藝術。學生跟隨指導教師學習實際操作技能,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每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都能夠很好地感染熏陶學生。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要建立陶行知先生所提出提出的“藝友制”,即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教學形式不拘泥于課堂,大家像朋友一樣相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既可以切實學到技藝,還可以發展創造性思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剪紙藝術傳統工藝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