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淺論席勒的“審美假象”

        時間:2024-10-07 03:08:43 藝術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論席勒的“審美假象”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論席勒的“審美假象”,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摘要:

          席勒把藝術的本質規定為“審美假象”,由此把藝術和實在對立起來,試圖通過藝術的理想性使人們擺脫現實生活中物質欲望和權力機制的束縛,修復人性,實現人的平等交往和自由。席勒的“審美假象”論是對現實和人類文明弊端的深刻批判,但其美學上的激進主張恰恰折射出其社會實踐層面上的保守立場。

          關鍵詞:

          席勒;審美假象;審美批判

          《審美教育書簡》(下稱《書簡》)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現代美學的進程。維塞爾認為:“在18世紀美學理論中構成一個關鍵性轉折點的是席勒的美學理論,而不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因為席勒的美學理論比康德的美學理論更多地指出了未來的道路。”哈貝馬斯則稱它是“現代性的審美批判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本文著力探討席勒在《書簡》中提出的“審美假象”概念。首先對“審美假象”概念進行辨析,并梳理其學理背景,其次是分析“審美假象”論的批判性內涵及影響,最后,參照多種美學視角,對席勒“審美假象”論的“先天缺陷”進行批判性分析。

          在《書簡》第九封信中,席勒就提出了“假象”的概念:“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遇到他們,你都要以高尚的、偉大的、精神豐富的形式把他們圍住,四周用杰出事物的象征把他們包圍,直到假象勝過現實,藝術勝過自然為止。”這里把“假象”和“藝術”并置,并分別同“現實”、“自然”相對,就已經指示了藝術和假象之間的內在關聯。在第二十六封信中,席勒則明確將其表述為一個美學命題:“鄙視審美假象,就等于鄙視一切美的藝術,因為美的藝術的本質就是假象”。席勒同時也強調“審美假象”不同于“邏輯假象”。“邏輯假象”混淆現實,具有欺騙的性質,而“審美假象”自我顯明為“假象”,當然談不上“欺騙”。

          我們有必要先對“假象”(Schein)作一番辨析。該詞在德語中有“光輝”、“外表”之義,而“外表”則多有“表面現象”和“靠不住”的意思。僅以《書簡》中“Schein”翻譯來說,依筆者所見,就有三種:一是“假象”,如馮至、范大燦的譯文和繆靈珠的譯文(《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二卷);二是“形象顯現”,見于朱光潛先生所著《西方美學史》;三是“外觀”,如徐恒醇的《書簡》譯文、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等。自康德之后,“Schein”成為德國哲學(美學)的常用詞,除席勒外,它在黑格爾、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阿多諾等人那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所說的“日神之夢境”即是“Schein”。需要注意的是,尼采突出了這個詞的“光輝”之義,翻譯者或譯為“假象”(繆朗山),或譯作“外觀”(周國平)。海德格爾對該詞的使用也往往突出其“光輝”之義,其著作的中譯者通常將其譯為“假象”或“閃耀”。

          筆者認為,單就詞義論,將“Schein”翻譯為“假象”、“外觀”、“形象顯現”都沒有什么不妥。但從上面的論述可以見出,雖然該詞兼具“外表”和“光輝”二義,但在不同的美學語境中有不同的側重:或是“非實在性”之義,或是“光輝”之義,或是二者并重。席勒用“Schein”規定藝術的本質,既是以此來反對那種視“美的藝術”為“消遣之物”的輕視態度,同時也是要為藝術確立不同于自然科學真理模式的“真理”。正像伽達默爾所說:“把審美特性的本體論規定推至審美假象概念上,其理論基礎在于:自然科學認識模式的統治導致了對一切立于這種新方法論認識可能性的非議。”伽達默爾在此還指出,通過把藝術的本質規定為“審美假象”,席勒成為第一個確立“藝術立足點”人。在更大的意義上,它刻畫了精神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的獨特要素的特征。由此可見,席勒把“Schein”同“現實”相對立,同科學上的“真實”相對立,具有爭辯性,是對審美之“非實在性”的強調,所以我們認為將其翻譯為“假象”很妥帖,而若將其譯為“形象顯現”。雖很仔細,但略顯冗長。尼采所謂的“Schein”則既強調“日神”的“光輝”之義,又強調夢境的“非實在性”,翻譯成“外觀”很恰當;而海德格爾在使用“Schein”時,“光輝”之義較為突出,譯為“顯耀”或更合適。這里多有妄斷,因為翻譯講求的是靈活變通。

          席勒的“審美假象”論直接源自康德。在《判斷力批判》第53節中,康德宣稱:“詩的藝術隨意的用假相游戲著,而不是用這個來欺騙人,因它自己聲明它的事是單純的游戲,雖然這些游戲也能被悟性在它的工作里合目的地運用著。”(著重號為引者所加)此處的“假相”就是“Schein”?档率褂谩癝chein”這個詞是為了強調“詩的藝術”乃是一種想象力的自由運作,并且是無功利的。所以康德又說:“在詩的藝術里一切進行得誠實和正直。它自己承認是一運用想象力提供慰樂的游戲,并想在形式方面和悟性的規律協和一致,并不想通過感性的描寫來欺騙和包圍悟性。”盡管從這些表述來看,席勒與康德非常相近,但如上所論,由于席勒刻意強化了“審美假象”的現實批判性而開辟了美學的新維度。

          康德固然也對審美和認知進行了區分,但他并沒有刻意為藝術尋找不同于自然科學認知模式的“真理”,而在席勒看來,將藝術之“真理”同自然科學的“真理”相區分刻不容緩。假若用自然科學的真理模式來權衡藝術,那么后者極容易被視為消遣之物。所以席勒說:“要防范知性對實在性的追求發展到一種偏狹的程度,以致美的藝術是假象就對全部美的假象的藝術下一個輕蔑的判斷”。但是,在自然科學確鑿的實在性面前,藝術和審美又能到哪里去獲得自己的“本質”呢?傳統意義上的“摹仿”理論是從屬于認識論和自然科學真理模式的,根本不可能將藝術“真理”與科學“真理”分開。席勒大膽地宣稱“美的藝術的本質就是假象”,看似是對自然科學真理模式的屈服,實則是針鋒相對。將“假象”轉化為一個純美學概念,這樣一來,藝術的“真理”是“假象”,根本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真理”。這是一個美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因為它將文學藝術從附屬于認識論的處境中完全解放出來。藝術的本質雖然是“假象”,但并不意味著它比自然科學的價值就低一等,相反,正因為其“假象”本質,所以它才是正直的、誠實的,自由的,而對假象喜愛的程度則直接表征了人在現實中所獲得的自由的程度。藝術的“假象”本質賦予藝術理想性的品格,使得它不會被粗俗的物質現實所玷污。因此,藝術之“假象”本質并未消解掉藝術的價值,反而表明它比一切“有用”的東西更“有用”,它負有更嚴肅、更神圣的使命。

          席勒的“假象王國”構想也是對康德美學的創造性發揮。康德認為:“美的藝術是這樣的一種表象方式,它本身是合目的性的,并且雖然沒有目的,但卻促進著對內心能力在社交性的傳達方面的培養。”康德把“社交性”視為美的藝術的無目的的目的性,無所為而為的“功能”。而席勒將藝術的本質確立為“審美假象”,并以此構想出一個假象的、審美的、游戲的王國,正是要開辟一個在其中人們可以自由交往的領域!凹傧笏囆g”乃是“一種深入到人的主體間性關系當中的‘中介形式’”,是一種交往理性。藝術只有作為“假象”,才能真正具有公正無私的品格和公共特征,才能超出現實物質性的束縛,并最終發揮交往功能!凹傧笸鯂笔且粋審美共同體,在其中,由于沒有物質實在性的束縛,沒有個體欲。

        【淺論席勒的“審美假象”】相關文章:

        淺論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03-20

        淺論設計教育中審美意識的培養03-19

        淺論電視經濟專題片的審美價值03-27

        淺論我國不同哲學觀念下的色彩審美12-06

        淺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12-08

        淺論時尚消費中消費者的審美心理取向03-19

        淺論中國畫線造型的審美意識與個性表現03-20

        席勒的崇高論探析03-19

        淺論歐01-0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