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眾所周知,音樂元素是構成音樂藝術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為音高、音色、節奏、力度、和聲等。而音樂課堂就是幫助學生掌握音樂元素,培養學生對音樂元素敏銳的感知,激發他們對諸音樂元素不同結構的構成、運動變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幫助他們了解這些運動變化對于表現人們的思想、抒發感情的獨特功能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日后的音樂生活中能迅速獲得與音樂作品的情緒相一致的內心體驗。
如何使學生掌握音樂?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訓練著手:
一、聽覺訓練
音樂靠聽覺感知,是一門“聽覺藝術”。我們現在音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圍繞培養學生敏銳的音樂聽覺來進行。有效的聽覺訓練,能使音高、音色、節奏、力度等音樂元素很快被學生熟悉理解。
1、建立準確的音階感
音階感是音準的基礎,也是學生自我判斷進而自學音準的重要依據之一,必須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觸并熟悉音階。
(1)學生初學不易唱準fa、si和半價音階,值得推薦和實驗報告表明的方法是從學生生活中最常聽到的do、mi、sol這三個穩定音入手,三度跳進式地開始接觸音階,寫出與之相應的曲調和音程進行練習,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將音階設計為“音階山”,根據動物的特點(如兔子的蹦蹦跳跳、烏龜的緩進),內心感知音高的準確性,從而發揮學生在聽覺中的想象力。
(2)設計多樣的聽唱訓練,適應各種音程變化,在記牢和唱準音階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發展聽覺訓練。例如:在鋼琴上彈出標準音“A”,在此基礎上變化彈出一組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讓學生模唱、分析、聽記。通過這一系列訓練,學生對音階、音高及其變化的感知會逐漸敏銳起來并逐步發展起樂音表象能力。實驗證明,這類訓練的積累能產生豐富的聽覺意象。
2、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節奏感
節奏是組成音樂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稱之為音樂的“骨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節奏感,即交給了學生把握音樂律動的鑰匙。從指導學生熟悉基本節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練習:
(1)采用劃拍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的基本節奏型。這是借鑒數學的.一種理性訓練方法,目的在于讓學生大體能按時值的組合較準確地擊出各種節奏。
(2)身體動作與節奏結合,培養學生內心的節奏感。借鑒瑞士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原理和節奏訓練方法,引導學生使自身體動與音樂律動和諧吻合,有利于學生用整個身心體驗音樂流動的“脈搏”。
(3)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節奏原型,學習節奏的組合。生活中有豐富的節奏原型,學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各種節奏與音樂節奏建立聯系,用“活生生”的節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對音樂元素的體驗和感受將深刻親切得多。
(4)按曲調的節奏朗讀歌詞。曲調節奏實質上就是生活節奏和語言節奏的濃縮提煉。按曲調節奏朗讀歌詞往往帶來一種韻律感,使歌詞的學唱變得容易,學生也可以從中體會品味掌握音樂元素帶來的樂趣。
二、合唱訓練
合唱是掌握音樂元素的重要途徑,它一直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在教學中最易普及、最經濟,同時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訓練中,樂感這一高層次的音樂元素能夠得以不斷積淀形成。
1、掌握合唱訓練中的心理和生理特點
童聲訓練和成人的聲樂訓練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從歌唱發聲的原理上來說也是基本相同的。從生理結構上講,少年兒童的發聲機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著體積上的小與大之別,以及發出的聲音在音質上的不同。無論成人還是孩童的發聲,其衡量標準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確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狀態、和諧共鳴、清晰的語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維方式卻不難看出,它們尚存在著差異,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一定要簡練準確。
2、進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訓練
歌聲是運用嗓音表現人物情感體驗的藝術,運用嗓音的優劣自然也會直接影響情感的表現。所以,對“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先解決音質問題,后解決音量問題,這是一條正確的途徑。堅定、積極地用輕聲歌唱,就能使少年兒童自然地體會到發聲器官在歌唱時是如何協調的,就能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而且,這對保護少年兒童的噪音和獲得輕松流暢的歌聲極為重要。
3、有樂感的歌唱
有樂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學生將已掌握的音樂元素綜合運用于歌唱中,用不同的力度、音色、連斷、速度處理富有感情的歌聲表現自己的內心體驗。這樣的合唱訓練,應以情為先導,緊扣感受和表現展開。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掌握音樂元素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基礎工程。途徑和方法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在這個領域,最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勞動,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質這一目的。
【淺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