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43例抗微生物類藥物藥源性致死的回顧性分析
【關鍵詞】 抗微生物藥物
摘要:目的 探討抗微生物類藥物藥源性致死的特點和規律,以預防或減少其發生,促進臨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方法 通過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的CHKD期刊知識庫檢索1998~2004年報道的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個案,自行建立數據庫,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并進行分析。結果 青霉素、慶大霉素、林可霉素、頭孢唑啉致死病例數居前4位(占48.95%),靜脈用藥發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應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結論 嚴格用藥指征,按照藥品說明書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觀察用藥后反應,減少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疾病或藥源性致死的發生。
關鍵詞: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lin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 death induced by antimicrobial drugs so as to recurrence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drugs.Methods The case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shock were searched Chinese medication and health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4 by way of CHKD database. To establish database,reviewing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s. Results Mortality induced by penicillin,gentamicin,lincomycin and cefazolin in the first four places in the ranking (48.95%),intravenous use of drug have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55.24%). Mortality of systematic reaction was higher (62.24%).Conclusions The indications must be under strict control,the use of the medicines must follow the description. We should closely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drugs so as to reduce the illness or death induced by drug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 death induced by drugs; adverse reaction; rational use of drug
抗微生物類藥物是目前在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的一類藥物,但隨著抗微生物類藥物的廣泛使用,它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日益增多,特別是由于使用抗微生物類藥物引起的藥源性致死的病例逐漸增多,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為了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探討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的原因及其規律,預防和降低其發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對1998~2004年國內醫藥期刊報道的143例抗微生物類藥物藥源性致死報告進行分析評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利用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的CHKD期刊知識庫檢索1998~2004年收載的中文醫藥衛生期刊,以“抗微生物藥物”、“致死”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從中篩選出在臨床上因使用抗微生物類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致死的文獻共129篇,例數為143例,通過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數據庫,利用數據庫的功能對文獻進行整理分析。
1.2 一般資料
129篇文獻來自68種國內中文醫刊,其中居文獻數前3位的是: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7篇(13.2%),法醫學雜志6篇(4.6%),中國藥事5篇(3.9%)。
2 結 果
2.1 性別及年齡分布
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患者年齡跨度比較大:從4月的嬰幼兒[1],到92歲的老人[2]。其中,男性83例,年齡從8個月到92歲;女性57例,年齡從1歲2個月到82歲;其中性別不明者3例,年齡及性別分布見表1。表1 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性別及年齡分布情況(略)
2.2 給藥途徑分布
靜脈給藥79例(55.24%),其中靜脈滴注71例(占靜脈給藥的89.87%),靜脈推注8例(占靜脈給藥的10.13%);口服30例(20.98%);肌注14例(979%);皮下注射(包含皮試)14例(9.79%);其他途徑給藥(霧化吸收、鞘內注射、滴眼等)5例(350%),多途徑給藥1例(0.70%),見表2。表2 抗微生物藥物給藥途徑分布表(略)
2.3 用藥品種及分布
在143例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報告中,涉及6大種類[3],涉及藥物42種,具體情況見表3、4。表3 藥源性致死的藥物種類及分布(略)表4 藥源性致死例數排前8位的藥品(略)
2.4 初次用藥至死亡時間
143例藥源性致死病例按初次用藥至死亡的時間分為7個時間段,不同時間段藥源性致死病例構成比見表5。表5 藥源性致死的用藥時程分布(略)
2.5 藥源性致死按系統受損器官分類
按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藥物不良反應術語(ADR terminology)器官分類代碼[4]進行分類。藥源性致死病例按系統受損器官分類情況詳見表6。表6 藥源性致死涉及的受損器官系統分類(略)
3 討 論
3.1 藥源性致死是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穩的患者在疾病的預防、診斷或治療過程中,因用藥后出現藥品不良反應(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與ADR無關的死亡。本文分析結果顯示抗生素類藥物致死率占了將近80%,而其中青霉素、慶大霉素、林可霉素、頭孢唑啉致死病例數居前4位(占48.95%),其中全身性反應(過敏反應)、消化系統(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統損害致死居前3位,占總的藥源性致死病例的77.62%(111/143)。全身性反應占6224%(89/143),其中大部分是過敏性休克導致的死亡,應引起臨床醫生注意,應加強青霉素等皮試。
消化系統損害多為并發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統損害多為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衰竭,臨床要多注意并發癥發生的可能。
3.2 抗微生物藥物藥源性致死與性別及年齡的關系
由表1可見,抗微生物藥源性致死病例數在各年齡段差異不明顯(20歲以下算一個年齡段),各年齡段男性略多于女性(1.55∶1)。提示抗微生物藥物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特別是B型不良反應(質變型異常),具有不可預見性,對各年齡段病人均可以引起致死,應引起高度重視,要嚴格用藥指征,按照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減少不規范預防用藥,防止濫用。
3.3 抗微生物藥物給藥途徑與藥源性致死的關系
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靜脈途徑給藥致死率最高(55.24%),口服致死次之(20.98%),但是口服致死的大部分是長期及用藥過量所致,這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所以建議臨床治療時應盡量減少靜脈給藥,可以口服或口服能保證療效的盡量給予口服給藥。
參考文獻:
[1]李萍.氟哌酸過量致死[J].中華兒科雜志,1995,33(6):384.
[2]任進民.環丙沙星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J].藥學進展,1995,19(1):54.
[3]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4-136.
[4]王士凡,孫定人,王功立,等.藥物不良反應[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950-951.
【143例抗微生物類藥物藥源性致死的回顧性分析】相關文章:
臨床回顧性病例分析性論文的寫作06-01
他汀類藥物與貝特類藥物聯合應用安全性探析03-01
我院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臨床應用的回顧性分析03-16
抗滲混凝土滲漏分析及預防03-06
醫院感染微生物監測分析探討03-16
135例踝關節骨折手術的回顧分析03-21
我國企業品牌延伸失誤的回顧與分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