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理論與實際關系視野下的馬克思哲學
【內容提要】尋求一個能夠把馬克思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與現當代西方哲學區分開來的哲學形態劃分標準,正確解讀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國內外學術界長期未能予以解決的重大問題。但不論是把哲學上的“兩個對子”作為哲學評價標準的傳統方法,還是近幾年來一些學者用現代西方哲學或各種各樣的“本體論哲學”來詮釋馬克思哲學的“新”方法,都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理論與實際關系問題是解讀馬克思哲學基本精神的關鍵,也是劃分兩大哲學基本形態、區分馬克思哲學與本體論哲學的可靠標準。從理論 與實際的關系問題出發,迄今為止的一切哲學,都可以劃歸傳統形而上學和唯物主義辯 證法(真正的馬克思哲學)這兩大哲學基本形態。只有從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入手,才 能準確把握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正確理解馬克思理論的整體性,從哲學形態的高度 把馬克思哲學與本體論哲學區分開來,使目前國內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本體論情結” 得到化解。【關鍵詞】理論與實際關系/哲學形態/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哲學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370041003-8353(2004)01-0037-08
長期以來,國內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一直受哲學評價標準變化的深刻影響。從改革開放前把哲學上的“兩個對子”作為標準來評價馬克思哲學和傳統哲學,到改革開放初期用這個標準評價現代西方哲學,再到目前一些學者摒棄這一標準,轉而用現代西方哲學為參照來解釋和評價馬克思哲學,隨著評價標準的轉換,人們對馬克思哲學地位和價值的認識也越來越難以統一。特別是近幾年來,這種狀況越來越嚴重:一些人力主摒棄“兩個對子”這一評價標準,用現代西方哲學為參照來解釋和評價馬克思哲學;一些人仍然 堅持以“兩個對子”為評價標準;一些人則力圖發現一些新的邏輯起點,重構馬克思哲 學。由于缺乏一個公認的評價標準,致使人們在對馬克思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與傳統 形而上學關系的認識,以至其在人類哲學思想史中的地位的認識上,都產生了很大的分 歧。特別是近幾年來,一些學者堅持用各種各樣的“本體論哲學”來詮釋馬克思哲學, 致使人們對馬克思哲學的闡釋往往陷于追求“新名詞”和“新表述”的怪圈之中而不能 自拔。
因此,尋求一個能夠把馬克思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與現當代西方哲學區分開來的哲學形態劃分標準,正確解讀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也就成了理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首先予以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理論與實際關系問題是解讀馬克思哲學基本精神的關鍵
正確認識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首先必須從馬克思哲學的原始文本出發,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
縱觀馬克思哲學的發展過程,馬克思并沒有給自己的哲學一個最終的確定的名稱,而是在不同的場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1]、“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1]、“實踐的唯物主義!盵1]、“我的辯證方法”[2]、“為歷史服務的哲學”[1]、“人 的科學”[3]、“資本的理論,即現代社會結構的理論”[4]等,恩格斯也在不同的場合 把馬克思和自己的哲學稱為“現代唯物主義”[5]、“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5] 、“自覺的辯證法”[5]、“唯物主義歷史觀”[5],“馬克思和我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5]、“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5]、“馬克思的辯證法 ”[5]、“唯物主義方法”[5]等等。也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了后人在理解馬克思哲學上 的困惑:不論是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 “人的科學”、“為歷史服務的哲學”、“辯證方法”,還是“唯物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或“唯物主義方法”,都很難全面、準確地把握馬克思哲 學的本質特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堅持從“本體論”、 “認識論”、“歷史觀”和“辯證法”四個不同的角度來“全面”描述馬克思主義哲學 ——甚至直至今日,國內學術界仍然把“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 部分,念念不忘如何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但是,這種研究模式存在著兩個 非常明顯的弊端:一是把作為“一塊整鋼”的馬克思哲學人為地分割成了只是在概念推 理中才能發生聯系的幾個孤立的部分,使活生生的馬克思哲學成為了只是在概念表述上 才能體現出優越性的理論教條;二是混淆了馬克思哲學與其它哲學特別是現代西方哲學 的界線,有人認為馬克思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同屬于一個哲學形態,都是現代哲學。有 人則像海德格爾等一些現代西方哲學家那樣,認為“哲學就是形而上學”[6],馬克思 哲學與其他的西方哲學流派如尼采哲學并無本質區別,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學的模式下 對傳統形而上學的顛倒,但仍然是一種形而上學。
實際上,如果堅持從馬克思哲學的原始文本出發,全面考察馬克思哲學的發展過程,而不是僅僅抓住馬克思的片言只語,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種新哲學既反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舊唯物主義,也反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把一切歸結為精神的唯心主義;既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也反對費爾巴哈與社會現實相脫離的抽象概念體系。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論是唯心主義,還是舊唯物主義,它們雖然在本體論的邏輯起點上截然不同,從而形成了從精神還是從物質出發來解釋世界的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但他們作為傳統形而上學框架內的孿生兄弟,共同擁有一個與生俱來的重大缺陷,即從純粹概念出發建構絕對體系,從而導致理論脫離實際、哲學脫離現實[7]。這就是馬克思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根本原因。
出于在理論與實際關系上對傳統形而上學的顛倒,馬克思哲學相對于舊哲學的根本性轉折就在于:一是擺脫了舊哲學(既包括舊唯物主義,也包括舊唯心主義)從純粹概念出發建立絕對體系的俗套,把自己的哲學視為開放的、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哲學;二是擺脫了舊哲學單一認識世界的功能,轉向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三是改變了傳統哲學專一致力于“形上”之思,以遠離塵世為榮的世俗,以促進絕大多數人以至全人類的全面發展為己任。也就是說,它擺脫了以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為基本類型的、“為了知而追求知識,并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的傳統形而上學的束縛,發展成為 一種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更為高級的哲學形態[8]。它是一種“反形而上學 哲學”或“非形而上學哲學”,是在終結和揚棄傳統“形而上學”基礎上形成的新哲學 。這種新哲學在理論與實際關系問題上與傳統形而上學根本對立,其基本特征主要體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來源:論文網在線
1.面向現實,以批判現實、認識現實、改造現實為主旨
一是在認識方法上,堅持從動態發展著的社會現實出發來認識現實世界,批判現實世界,而不是從“現實”或從“人”的抽象概念出發來建立各種體系。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堅持本體論的思維模式,在認識方法上,習慣于把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事物變成“抽象概念”,然后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上僅僅依靠邏輯推論建立絕對的體系,從而使自己的認識從一開始就離現實越來越遠。而馬克思則走著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相反的道路,反復強調在研究和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時,必須時刻堅持從現實社會條件出發,“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2]——把資產階級經 濟學家的“抽象概念”放到社會現實中去考察,認識和批判現實。這是馬克思在其終生 的研究特別是《資本論》的研究中所一貫堅持的認識方法,亦即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方 法。
二是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上,堅持認識世界為改造世界服務,反對建立單一追求認識世界的純粹概念體系。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導言》等著作中,馬克思非常鮮明地闡明了自己的哲學理想,認為其所在時代的哲學家們受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把哲學僅僅限定于解釋世界的領域,僅僅致力于建立各種各樣的“解釋世界”的哲學體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這是遠遠不夠的。認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盵2]哲學家必須在“解 釋世界”的基礎上,把目光投向改造世界,實現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主觀與客 觀的統一。既要認識世界,看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標準,世界的可知性和思維的“客 觀真理性”都必須由實踐來證明;又要看到人的實踐在改變周圍環境和改變人自身兩方 面的作用,堅持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
2.面向人民群眾,以實現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為己任
馬克思一生中都堅持面向人民群眾,以實現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為己任。也正因為如此,他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稱作“人的科學”,認為只有擺脫自然科學“抽象物質的方向或者不如說是唯心主義的方向”[3],擺脫當時“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1]的思維模式,把目光轉向處于具體社會歷史環境當中的、具有現實社會需要的人,從而使自然科學和“關于人的科學”、自然史和人類史融為一體,把以實現人類的根本利益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 目的,既包括自然史、又包括人類史在內的“歷史科學”作為“唯一的科學”。這就是 馬克思從意識形態、法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各方面全面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探討未來社 會發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在馬克思看來,“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而以上 這些研究都是“關于人的科學”,都是在維護和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謀 求人類的全面解放。馬克思一生都在為當時社會的絕大多數人——無產階級以至全人類 的根本利益而奮斗。
正是從這一準則出發,馬克思對當時的德國意識形態進行了深刻批判。馬克思指出,康德形而上學的缺陷就在于割裂了理論與“現實的階級利益”的關系,把“現實的階級利益”變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為的意志、人類意志的純粹自我規定”,“變成純粹思想上的概念規定和道德假設”:“在康德那里,我們又發現了以現實的階級利益為基礎的法國自由主義在德國所采取的特有形式。不管是康德或德國市民(康德是他們的利益的粉飾者),都沒有覺察到資產階級的這些理論思想是以物質利益和由物質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意志為基礎的。因此,康德把這種理論的表達與它所表達的利益割裂開來 ,并把法國資產階級意志的有物質動機的規定變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為的意志、 人類意志的純粹自我規定,從而就把這種意志變成純粹思想上的概念規定和道德假設。 ”[9]而當時的德國“思想家”們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脫離“確實存在的現實利益 的聯系”,依靠“純粹的概念規定”、“空洞的幻想”來批判現實,“自然就要得出世 界上最荒謬的結論”[9]。
3.面向發展,隨時堅持理論與實際的動態統一、與人民利益的動態統一
在馬克思看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發展的動力,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 表著歷史發展的方向。不論什么時代,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實踐都是最大的實際問 題、現實問題。換句話說,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一是要解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為什么人的問題——是為個人,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二是要解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如何為大多數人的問題。馬克思哲學不僅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統一,而且強調理論和實際與人 民的根本利益相統一。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是發展著的社會歷史本身而不是所謂的原則 ,它是從社會現實中引出原則而非相反。不僅如此,馬克思堅持把從社會現實中引出的 原則運用于現實,運用于改造世界,不僅使這些原則適合人民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 ,而且按照這些原則去改造現實。這是馬克思哲學成為時代的精華,代表人民的意志和 利益,代表著歷史發展方向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馬克思哲學以至馬克思的整個理論當中 ,人民性、利益性、階級性和實踐性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是在理論和實際在最廣大人民 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上的動態統一,是隨著社會現實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統一。
這三個方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切從現實出發,研究現實、改造現實,實現理論與實際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動態統一。這就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從哲學基本問題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理論與實際的關系上,體現了馬克思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作為哲學形態的根本對立。
二、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是理解馬克思理論整體性的最佳視角
馬克思理論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以相同基本思想為指導的有機的、統一的過程,還是幾個由低級向高級的幾經轉折的階段?二是理論的內容,是由幾個相對獨立的學科構成的學科體系,還是在同一個基本思想指導下對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重大問題的認識與解決?
能否正確理解馬克思理論的整體性,與堅持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和理論視角密切相關。堅持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就必須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改良,把馬克思的整個理論理解為一個絕對的體系,理解為對社會的不可改變的規律性認識,并把它機械地分割為幾個互不聯系的、由純粹概念建構而成的學科。甚至于用一些從現當代西方哲學中借來的新名詞,套到馬克思的頭上,對其進行“新詮釋”,或是構建“新形態”。
而只要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從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入手,我們也就可以發現,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也就是整個馬克思理論的基本精神,貫穿于馬克思終生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當中。不論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哲學,還是馬克思的整個理論, 其基本精神都是相同的,就是按照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R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 利益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方向,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利益就是最大的實際、最大的現 實。這就使理論和實際與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統一起來,使理論的階級性、科學性 、實踐性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統一起來。馬克思的全部理論,都是在把唯物主義辯 證法用于認識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如社會意識形態問題(包括法哲學在內)、政治問題 、經濟問題和社會發展問題時形成的,它們是一個統一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互不聯系的 幾個部分。早在青年時期,馬克思就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根本缺陷有了深刻的認識,開始 了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背叛。其后,又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黑格爾唯 心主義的共同缺陷,才真正建立了與傳統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哲學形態——唯物主義辯 證法。這個新哲學形態的產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基本思想散落于馬克思、 恩格斯對哲學、政治、經濟等領域重大問題進行研究的大量論著中,絕不能以某一論著 的觀點為限。并且,不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也都沒有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理論進行 過系統論述。因此,關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我們必須從其全部產生發展過程來 把握其整體性。
馬克思早在1841年4月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的[附注]中,就以探討哲學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哲學世界化和世界哲學化問題為己 任,而對傳統哲學的本體論問題和認識論問題不屑一顧。文章中,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 人與自然、自我意識與客觀現實、哲學和世界的辯證關系,尋找使“在本身中變得自由 的理論精神成為實踐的力量,作為意志走出阿門塞斯冥國,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 的塵世的現實”[1]的途徑。早在這個時候,馬克思已經發現了傳統形而上學必然導致 “哲學同世界的一種顛倒關系和敵對的分裂”,指出:“那個起初表現為哲學同世界的 一種顛倒關系和敵對的分裂的東西,后來就成為個別的哲學的自我意識本身中的一種分 裂,而最后便表現為哲學的一種外部分裂和二重化,表現為兩個對立的哲學派別。”認 為應該使“哲學轉向外部”,把自我意識“從作為一定的體系束縛它們的哲學中解放出 來”,把“堅持把哲學的概念和原則作為主要的規定”推出世界的傳統形而上學再“顛 倒”過來[1]。這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萌芽,觸及了馬克思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根本 對立的焦點——理論和現實的關系問題。這使他從哲學生涯的開始,便投入到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斗爭當中(雖然還只是限于理論上的探討,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形而上 學的影響)。
其后,馬克思在《<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和《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 判》中,初步完成了從傳統形而上學到全新的哲學形態——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轉變。他 對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問題、意識形態,對傳統形而上學在政治經濟領域的現實表現給 予了批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徹底完成了由傳統形 而上學向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轉變。其中,《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基本精 神的重要體現。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強調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指出德國哲學的“ 全部問題終究是在一定的哲學體系即黑格爾體系的基地上產生的”,批判“老年黑格爾 派認為,只要把一切歸入黑格爾的邏輯范疇,他們就理解了一切”,而“青年黑格爾派 玄想家們”“只為反對‘詞句’而斗爭”,“只是用詞句來反對這些詞句”而“絕對不是反對現實的現存世界”,認為“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1]。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側重于對德國的意識形態及其根源即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他們不僅把費爾巴哈哲學視為形而上學,而且把自己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徹底對立起來。唯物主義辯證法作為一個全新的哲學形態,總體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中,馬克思、恩格斯充分發揮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功能,致力于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堅持哲學為現實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方針,努力分析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探索無產階級的解放道路,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現實化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因而,馬克思的全部理論,都是在同一個基本精神指導下凝結而成的有機整體。也正是從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入手,馬克思才使自己的哲學與古典哲學和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從根本上區別開來。馬克思哲學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克服了傳統形而上學中的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片面強調“解釋世界”,單純依靠概念推理來“認識世界”的弊端, 把“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統一起來,從而在認識論和歷史觀中、在自己的整個哲 學中,實現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哲學理論和社會現實的統一,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與 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說:“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唯靈主義和唯物主義 ,活動和受動,只是在社會狀態中才失去它們彼此間的對立,從而失去它們作為這樣的 對立面的存在;……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 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 務,而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正是哲學把這僅僅看作理論的任務!盵3]這里的“哲 學”,是指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傳統形而上學。也就是說,傳統形而上學片面強調認 識世界,必然割裂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反之,如果 到改造世界的實踐當中去,存在的就只有理論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主觀與客觀、理論與 實際是統一的,還是相互脫離的——只有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際是統一的,人們才能 實現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目的。也只有實現了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我們才能 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終生所追求的,就是要使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與最 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在馬克思的全部理論中,堅持理論與實際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一與批判傳統形而上學,是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就非常重視“哲學和對現實世界的研究這兩者的關系”,批判施蒂納“卻總還是停留在純粹思想的世界的范圍內”,“他真正相信意識形態的各種抽象思想統治著現代世界,他深信他在其反對‘賓詞’、反對概念的斗爭中攻擊的已不是幻想,而是統治世界的現實力量。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頭腳倒置的手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無限 的輕信,竟把資產階級的一切虛偽的幻想、一切偽善的保證信以為真!闭J為“在施蒂 納那里,客觀世界的關系在反思中成為他的反思的創造物”[9]。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決 主張哲學來源于現實、服務于現實,它不是以本體為基礎和出發點,而是以現實為基礎 和出發點;不是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而是超越一切僵固的、封閉的體系,回 到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他們一生中不再對形而上學的知 識論問題進行過多的探討,而是把主要精力轉向對“人民現實的幸!钡年P注,轉向對 最廣大人民群眾——無產階級現實狀況的關注。他們關心的是現實中人民的塵世幸福, 而不是虛幻的天國的幸福。他的哲學面對的是現實事物、現實社會,而不是純粹的概念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才強調“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
由此可見,國內外學術界一些人堅持“兩個馬克思”和“馬恩分立”說,認為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馬克思與恩格斯均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這是非常錯誤的。我們不能說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沒有區別,也不能說馬克思與恩格斯沒有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以至任何一個思想家的思想都必然有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馬克思與 恩格斯也有著學識水平、實踐閱歷和學術專攻等方面的差異,有時甚至存在著研究分工 的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就馬克思從青年到老年以及二人的終生合作而言,都有一條 主線貫穿于其中,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哲學與現實的統一,哲學為現實服務、 為無產階級服務、為改造舊世界服務。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活動和革命實踐活動,從 一開始就是同大多數人的解放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在批判地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與傳統形而上學截然不同的哲學新形態——唯物主義辯證法 ,并把它運用于改造現實社會亦即資本主義社會的活動當中,運用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麄馬克思理論是一個由其基本精神貫通起來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從幾個不同的基本概 念出發推演出來的、純粹的學科體系。
【論理論與實際關系視野下的馬克思哲學】相關文章:
論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05-29
中國哲學與政治文化關系論05-28
類哲學:一種新的哲學視野03-01
政治與哲學的關系論文09-21
論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學06-12
論對旅游本質的哲學思考05-08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的論文04-22
論中國電影比較研究的新視野05-28
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哲學分歧論文05-19
論老子人生哲學的永恒價值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