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
關于民工潮的研究,人們往往從經濟的視角看得較多,因為農民工的收入提高與對城市的經濟建設的作用是顯見的。其實,從文化與社會的視角研究農民工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民工進城不僅僅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移居城市,也是現代化意義上的“文化移民”,更是指個人從農村人向城市人的轉變過程,它涉及到農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等方面的轉變過程。研究進城農民工的適應問題,不僅是民工潮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也對我國的城市化、現代化的實施具有現實意義。農民工城市適應的相關涵義
什么是適應?美國社會學家高斯席德(Goldscheider.G)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移民》一書中認為:“移民的適應可以界定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移民對變化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做出反應。從農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這三方面的變化!保ㄗⅲ篏oldscheider.G.Urbanmigrantsindevelopingnations.WestviewPress,1983.)高斯席德強調變化和過程,傾向于把適應理解為行為本身,在變化的環境中移民們所做出的一種不斷的行為調整。同樣源于進城農民工的特殊身份,對他們來說,城市經歷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不斷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社會心理上做出種種調節,從而順應他們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
《社會學百科辭典》中沒有適應這一條目,有與之接近的“調適”、“同化”兩詞:“即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群體之間或不同的文化之間互相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經過調適,產生彼此和諧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調適,即部分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或生活習慣,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注:袁方主編:《社會學百科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頁。)“同化”指“具有不同性質的人、集團或民族接觸以后,融合成新的文化單位的過程!窃诓恢挥X中進行的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同化是社會互動的一種形式,其作用在于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但不會觸動社會根本制度”(注:袁方主編:《社會學百科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頁。)。適應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同化,同化從字面上看有消極、被動的含義,適應比同化更具主動積極的意義,調適更加接近適應的本意。
《社會學詞典》中,對“適應行為”解釋是:“指個人適應社會環境而產生的行為。個人通過社會化,明了自己的社會權利與義務,形成了與社會要求相適應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性格,就會在社會交往與社會行動中采取符合社會要求的行動。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就會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斷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保ㄗⅲ和蹩抵骶帲骸渡鐣䦟W詞典》,山東人民山版社1988年版,第352頁。)“適應”和“社會化”關系密切。社會化與適應是一個事物從兩個方面的不同表述。社會化是從社會對人的教化的角度而言,強調的是執行社會化的各種主體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而適應主要地是從接受社會化的個體角度而言,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周圍的環境和社會化的過程的接受程度。社會化是人對社會的適應、改造和再適應、再改造的復雜過程。社會化貫穿于人的一生和社會的整個過程,適應也貫穿于人的一生。具體到進城農民工的適應,則表現為一種成人的社會化。他們從農村來到城市,進入了完全不同于農村的一種生活環境,擔任了另一種不同的社會角色。進城農民工的這種生活環境和社會角色的變遷,迫使著他們進行自身調整,在經濟生活、社會交往、價值觀念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以更好的適應新的城市社區環境。顯然,進城農民工的適應是他們在新的環境下的繼續社會化。
從城市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系、人類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邁向現代化的綜合反映”(注: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頁。)。從微觀角度看,現代化是指“個人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進入一種復雜的、技術先進和不斷變動的生活方式的過程”(注:羅吉斯:《鄉村社會變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頁。),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是以城市生活方式為參照的。沃思(louisWirth)認為,“城市性”是生活方式的一種,基于規模、人口密度和社會復雜性的不同,城市具有其有別于鄉村的一整套社會與文化特質。(注:LouisWirth,UrbanismasaWayofLif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el.44,1938,pp.1~24.)英克爾斯(AlexInkeles)認為,“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注:英格爾斯等:《從傳統人到現代人——六個發展中國家的個人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頁。)。帕克(RobertE.Park)主為:“城市環境的最終產物,表現為它培養成的各種新型人格!保ㄗⅲ号量说龋骸冻鞘猩鐣䦟W》,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頁。)城市不僅僅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域,它還是一種“城市性”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在農民工城市化進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城市化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多因素、多層次、多變量的綜合概念”(注:辛秋水:《農村城市化理論研究會綜述》,《江淮淪壇》1994年第5期。)。農民工的城市化,基本的含義是指農民工進城后的轉變及對城市的認同、適應過程。個人城市化進程與個人現代性的獲得基本上是同步的。農民工的轉變是以城市為參照系的,正如傳統的變遷方向是現代一樣。
我們把進城農民工的適應劃歸為三個層次: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這是進城農民工適應的三個不同的方面,又是依次遞進的層次:進城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首先必須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獲得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經濟層面的適應是立足城市基礎的;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適應之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是進城農民工城市生活的進一步要求,它反映了進城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廣度;心理層面上的適應是屬于精神上的,它反映出進城農民工對城市化生活方式等的認同程度。新的觀念、心態和意愿這些內在精神性因素的深刻變化,是進城農民工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生存環境適應的必然結果,反映了農民工參與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在心理上也適應了,才說明城市化對農民工人格的影響、塑造、提升,由農村人轉化為城市人這一社會化過程的完成。心理適應實質是被城市文化同化,完全地融入城市社會。這三個方面又是互相影響、不可分割的。
1993年農民工在流入地收入與消費結構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青年報》1994年3月8日第7版數據整理。
農民工階層適應的層次
1.經濟層面的適應。農民工的流動把獲取經濟
【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相關文章:
論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03-22
論階層對社會利益原則的影響-基于農民階層與經濟法的雙重分析12-09
論自適應放射治療的研究發展03-16
論信息時代企業組織的適應性03-19
論建造城市綠色“垃圾山”03-18
論城市邊緣的“異托邦”03-19
城市設計、城市規劃一體論03-20
論城市園林綠化的植物配置12-04
論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的保護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