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現代文學的副文本分析論文
近年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呈現一種現象:從“中心”走向“邊緣”或者說是將“邊緣”推向“中心”,于是就有了對現代主義思潮、邊緣作家、通俗文學等的關注。但從文本研究的角度看,卻似乎尚未從“中心”走向“邊緣”。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重視作品的主體部分即正文本部分,很少注視那些環繞、穿插和點綴在正文本周邊的內容。無論是新方法的引進,還是重寫文學史、文本再解讀等,都不太在意用副文本作為參照。偶有文本細讀的研究文章略為涉獵,然而至今仍少見以“副文本”概念把它們統合起來進行系統、完整的研究。副文本雖處于“邊緣”地位,但對“中心”的整合、控制抑或遮蔽、拆解作用不可小覷。它所具有的多重價值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副文本”概念并非筆者獨創,它最先由法國文論家熱奈特1979年在《廣義文本之導論》中提出。而在1982年出版的《隱跡稿本》中,熱奈特發現存在五種類型的跨文本關系:“文本間性”、“正文與只能稱作它的‘副文本’部分所維持的關系”、“元文本性”、“廣義文本性”(與體裁、文類有關)和“承文本性”(與改編、重寫相關)。其中,對于“副文本”的內涵和功能,他做了精確的說明: “副文本如標題、副標題、互聯型標題;前言、跋、告讀者、前邊的話等;插圖;請予刊登類插頁、磁帶、護封以及其他許多附屬標志,包括作者親筆留下的還有他人留下的標志,它們為文本提供了一種(變化的)氛圍,有時甚至提供了一種官方或半官方的評論,最單純的、對外圍知識最不感興趣的讀者難以像他想象的或宣稱的那樣總是輕而易舉地占有上述材料……它大概是作品實用方面,即作品影響讀者方面的優越區域之一———尤其是,自從菲力浦·勒熱納關于自傳的研究以來,人們樂于稱作體裁協約的區域……在這方面,草稿、各種梗概和提綱等‘前文本’形式,也可以發揮副文本的功能……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副文本性尤其可以構成某種沒有答案的種種問題之礦井。”
此后,熱奈特對副文本問題又有新的研究。1987年,熱奈特在《門檻》中將副文本進一步細分為13個類型,并指出副文本的作用是“包圍并延長文本,精確說來是為了呈示文本,用這個動詞的常用意義而且最強烈的意義:使呈示,來保證文本以書的形式(至少當下)在世界上在場、‘接受’和消費……因此,對我們而言,副文本是使文本成為書、以書的形式交與讀者,更普泛一些,交與公眾”。副文本基本的美學意圖不是要讓文本周圍顯得美觀,而是要保證文本命運和作者的宗旨一致。②他將副文本喻為進入文本的“門檻”。在1988年發表的《普魯斯特副文本》一文中,他又稱副文本為“文本周圍的旁注或補充資料”,由各種“門檻”組成:作者和編輯的門檻,如題目、插入材料、獻辭、題記、前言和注釋等;與傳媒相關的門檻,如作者訪談、正式概要等;與生產和接受相關的門檻,如組合、片斷等;還有私人門檻,如信函、有意或無意的流露。文學門檻內外的規則不同,進了門檻,外面的規則就被顛覆,里面的新規則就要起作用。副文本在文本中不僅標出文本和非文本間的過渡區,而且標出其交易區。③ 在1991年發表的《副文本入門》中,熱奈特又依據位置、時間、語境等對副文本進行了區分。熱奈特的這些副文本研究并非一種空洞的理論構想,而是與西方文學創作實踐有所結合,如應用到了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喬伊斯《尤利西斯》等經典文本的副文本解讀中。
副文本研究的理論價值在世界文學理論的歷史譜系中更為凸顯。世界文論總的趨勢是從作者中心到作品中心再到讀者中心,是“文本”的概念取代“作品”的概念。傳統的文學批評以作者為中心,如西方的傳記批評、中國的“知人論世”等。20世紀60年代以后興起的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等則只關注作品,認為重要的是作品的形式元素、意義結構和文學語法,作者意圖被斥為謬誤,作者權威更不存在。而在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中,讀者的本體地位被確立,注重的是讀者的審美和再創作。到了后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不但“作者已死”,文本也碎片化并具有多義性。此時,讀者從審美者、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甚至寫作者。文本不再是封閉實體而變成“一個永遠不能被最終釘到任何單一的中心、本質或意義上去的無限的能指游戲!雹 后結構主義通過“互文性”的理論,讓自足的文本概念轉向一種與其他文本、歷史和文化具有多樣聯系的開放性的文本概念。由此,后結構主義解構并解放了結構主義、形式主義等,也再次開啟了文本與其他文本及外部世界間的聯系之門,充分敞開了文本,但后結構主義對文本的研究容易陷入相對主義泥沼。正是在此歷史背景下,可發現熱奈特的理論思考具有整合和建構的意義。熱奈特一方面堅持了廣義文本性、元文本性等結構主義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后結構主義的互文性概念;既不滿意后結構主義的能指游戲狂歡傾向,又保留了結構主義所鄙棄的作者意圖;對作者意圖和作者權威的看重又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向傳統文論的回歸和對西方現代文獻學的借鑒。熱奈特副文本理論側重從敘事學角度把副文本因素納入文本的敘述框架,甚至視其為一種敘述策略。他把副文本看做進入作品的“門檻”?傊,熱奈特避免了許多西方文論的極端化,其副文本理論在文本的細節和邊緣處為文學研究另辟蹊徑,把文學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整合起來,完成了文學理論的創新。
熱奈特副文本理論的提出有其西方文化和文學背景,但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來說應具有某種恰適性和借鑒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現代文學的版本和文本構成等皆效法西方文學,許多副文本因素其實都來自西方,如封面畫、副標題、扉頁或題下題辭、引語等。熱奈特的理論為我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副文本提供了非常切實的幫助,啟發了我們關于副文本的內涵、外延、類別、功能、作用、價值等的關注和思考。不過結合中國現代文學的實際,應對副文本的概念作一些修正:一方面避免熱奈特對副文本過于繁瑣的劃分,另一方面剔除那些本應放到“前文本”中的草稿、梗概等內容。所以,就可以這樣界定: “副文本”是相對于“正文本”而言的,是指正文本周邊的一些輔助性文本因素,主要包括標題(含副標題)、序跋、扉頁或題下題辭(含獻辭、自題語、引語等)、圖像(含封面畫、插圖、照片等)、注釋、附錄文字、書后廣告、版權頁等。這些副文本因素不僅“寄生”于一本書(熱奈特主要從“書”的角度考察),也存在于單篇作品;不僅是敘事性作品的構成因素(熱奈特關注這些文類),也可成為抒情性的詩歌和散文的組成部分;不僅單行本的文學作品中環繞著副文本,文學期刊中也有類似的副文本(熱奈特只談書,實際上期刊中也有圖像、廣告等,另有相當于序跋的發刊詞、編者按以及補白等)。合觀之,副文本是整個文本的有機構成;分觀之,副文本與正文本形成重要的跨文本關系,它是正文本的最顯見、最具在場感的互文本。如果再具體地考察各種副文本因素,還可發現它們與正文本之間的有機構成程度及其與正文本的互文深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標題、扉頁題辭等與正文本的關系可能比廣告、序跋等更密切,而他人的副文本與作者的副文本相比,在結構和釋義上的功能也有差異。所以,對正文本而言,具體的副文本有不同的價值層級。此外,我們在挪用熱奈特的副文本理論時,還應關注副文本的歷時性特征。如序跋古已有之,中國現代文學的序跋是古代序跋散文的遠祧。近代小說中已出現題下題詩的現象,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扉頁或題下題辭和引語既是對這種寫作現象的近承,更是西方文學的橫移。而文學廣告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出版機制中逐漸從單行本和期刊上消失。這些變化又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副文本的復雜性。
【中國現代文學的副文本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現代文學教育文本細讀的地位與方法論文08-25
現代文學蠻性書寫分析論文09-04
中國現代文學傳媒發展思路論文09-07
淺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研究論文05-01
現代文學翻譯的異化策略與啟示分析論文06-27
電子媒介視域下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研究論文09-23
論文學圈教學法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應用論文07-05
中日現代文學比較的分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