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作品比較的論文

        時間:2024-09-01 18:28:34 文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作品比較的論文

          當今社會,隨著多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改編后搬上銀幕。人們也因此擁有了更多途徑去接觸更多作品,無疑,這對于國民文藝素質的提升是極為有利的。但是在這個速食年代,凡事都貼上商業化的標簽,越來越多的作品成了金錢利益下的犧牲品,成了謀取名利的工具而缺失了本身的文學藝術性。

        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作品比較的論文

          其突出表現之一,就是為了劇情的好看,或者說為了收視率,改編后的作品隨意為古人、真人編排事跡。當然,我指的不是本身帶有編造意味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如《康熙微服私訪記》一類的“戲說”之作。而是具有某種歷史嚴肅性的作品。

          在這里,我以歷史小說的改編為例予以說明。歷史電視劇是今年熒屏上的熱點,較多的作品都存在與歷史人事的關系問題。如果忽略影視的制作和表演藝術,單看劇作的歷史性與文學性,就有很大的缺陷與不足了。

          《漢武大帝》是近幾年比較紅火的一部歷史劇,其主要事件和重要細節多取自相關史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歷史的藝術展示,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歷史電視劇。電視劇將觀眾帶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中期,領略兩朝此起彼伏的政治風云和戰爭波濤,領略那些多近寫實的歷史畫面和人物風貌,時而驚心駭目,時而會心莞爾,在切實的藝術感受中品味強盛帝國那段遙遠的歷史,思索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留給后人的精神啟迪。

          但是由于電視劇的劇情和篇幅限制,該劇角色相對集中,有時為了節省人物或強化性格,將人事張冠李戴,橫向移植。當然處理得當,也會收到多種效用。但是在《漢武大帝》中,將王志趁景帝厭恨栗姬之時“陰使人趣大臣”請“立栗姬為皇后”,結果自然是相反的,王氏從而為自己做皇后和兒子當太子掃清了道路。這種陰險手段是劉嫖想不出也做不出的!稘h武大帝》卻將王志的陰謀轉移給劉嫖,不僅毫無必要,而且有損人物特征,可謂是適得其反。

          一些影視作品在改編后,美化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或者事件,比如《茉莉花開》。

          《茉莉花開》改編自蘇童的《婦女生活》,影片大致與原著內容保持一致,特別是三段式的結構。電影沿襲了小說章節式的表述方式,但是在感情基調上沒有原著的殘酷,特別是影片的結尾,導演沒有作者的殘忍,將結尾處理成一個相對光明的暗示,淡化了整體的悲劇色彩而且給人以新的希望。

          影像弱化了文本的表象殘忍,用唯美的視覺呈現置換文本的直白殘忍,讓觀者在視覺享受中慢慢感受生活的殘酷,命運的不可逆轉。這種置換看似心慈手軟的妥協,實則不露聲色的暗殺,其殘忍度沒有絲毫的削減。

          好的作品,受到讀者或者觀者的喜愛,因而經久流傳。不管是原著,還是改編后的影視作品,只要有價值,都值得被推崇、被尊重。

          就目前出現的影視作品來看,大多獲得肯定的作品都是忠于原著的,比如《圍城》、《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正是由于改編者對原著的忠實和嚴謹的再創作,導演才能將合適的劇本變成影像而獲得成功。

          而有些改編作品就慘遭批判,比如《劍俠雄心》(改編自大仲馬《三個火槍手》)、《黃金羅盤》等。不僅是因為改編后的劇本失去了原著的神采,與導演的拍攝技法、畫面構造也有關系。

          美國電影研究家喬治·布魯斯東說過:“一種藝術(電影),它的局限性來自活動的形象、廣大的觀眾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另一種藝術(小說),它的局限性來自語言、人數有限的讀者和個體的創作方式;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必然的。簡單地說,小說拍成電影以后,將必然會變成一個和它所根據的小說完全不同的完整的藝術品!

          的確如此,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作為兩種全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必然有很大的不同,如同矛盾是對立統一,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也有著緊密的聯系。

          如同小說通過各種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故事情節發展,影視作品也有一些表現手法來制作藝術效果,包括鏡頭、聲音、色調、光線等。小說是用文字來敘事的,而電影敘事語言更加豐富多樣,畫面、聲音、鏡頭和情節的起承轉接等等,更具畫面感。電影必須把文字的東西變成畫面的和語言的。但是,一切的改編,包括敘事語言的轉變,都是為了表現主旨服務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我比較欣賞的張藝謀導演的眾多影片中的一部了。影片改編自蘇童的《妻妾成群》。影片中最能引起觀眾視覺沖突的莫過于那一排排高高掛起的紅燈籠!盁簟辈粏渭兪怯捌蓄H有造型感的視覺元素,確切來說它已經成了一種意象化的符號。

          其次,小說用語言創造的世界既是現實人生世界曲折的反映,又是作家主觀的藝術創造,兩種世界既有同,又有異。現實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處于生活的自然狀態,沒有重心和主題;用語言創造的世界不然,它是有重心、有主題的,體現作家的思想意向,顯示人生的思想意蘊。思想史作品的靈魂,也是小說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

          同樣,影視作品也有兩個世界,同小說一樣的是現實世界,不一樣的是影視作品通過光、影、聲創造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體現影視作品內涵的,是靈魂,是需要觀眾自己體會和領悟的。

          再者,我們欣賞文字和影像是通過兩種不一樣的途徑。對于文學作品,我們是閱讀;對于影視作品,我們是觀看。還可以看出,二者的傳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關于“冷媒介”和“熱媒介”的區分。他認為文學屬于“冷媒介”,低清晰度,提供的信息量有限,需要觀眾的參與和投入;影視屬于“熱媒介”,要求參與的程度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話語的方式而存在的。話語意味著把講述內容作為信息由說話人傳遞給受話人的溝通過程;而傳遞這個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語特性;同時,這種溝通過程發生在特定社會語境中,既與其他相關性言語過程、與說話人和受話人的具體生存境遇具有聯系。[3]

          視覺文化則不同,人們直接通過影像進入一個身臨其境的超現實幻覺之中。不同于文字接受,還需要讀者發揮想象,影像直接訴之于觀眾的視覺,具有形象的直觀性。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觀看電影、電視,而不是直接閱讀文學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當然,看一部電影只需要花費120分鐘左右,看完一本小說不會少于三個小時,二者的時間差異也是人們選擇的原因了。這與當前社會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是有密切聯系的,人們更愿意去選擇花費時間短效益高的電影,通過觀看電影了解文學作品也算是一種趨勢了。

          電影不管是其容量、題材,還是心理刻畫、外貌描寫都只能流于表面,更多的受演員的表演功力限制,難以深刻,徒見其形而無其神。雖說視聽語言最直觀,最有表現力和吸引力,但其成本太高,所需憑借的外部因素最多,表達最不自由。

        【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作品比較的論文】相關文章:

        影視文學作品中傳統晉商形象的建構研究論文02-27

        文學作品論文提綱11-15

        外國文學作品論文12-04

        如何引導幼兒欣賞文學作品論文12-08

        淺論文學作品氛圍的感染力03-18

        小學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之我見論文11-16

        外國文學作品分析畢業論文03-07

        歷史課堂中文學作品滲透之我見論文11-16

        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文學作品教學論文05-10

        文學作品中反諷的言語行為理論闡釋論文01-2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