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兒童文學翻譯探討論文
1 引言
1.1 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又可稱為讀者接受理論,是源于20世紀中期文學研究領域中的一種新方法。代表理論家為姚斯、英伽登和伊瑟爾。其精髓在于改變過去文學理論中的作者中心地位,建立讀者中心地位。在作者、作品與讀者的三者關系中,讀者的作用不是消極被動的,讀者的主動參與是必須的!叭魏我粋讀者,在其閱讀任何一部具體的文學作品之前,都已處在一種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識的狀態。沒有這種先在理解與先在知識,任何新東西都不可能為經驗所接受。這種先在理解就是文學的期待視野”。期待視野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接受理論的另一條重要原則是視野融合,即作品被接受和理解的前提必須是: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文本相融合。
1.2 歸化/異化理論
最早提出異化、歸化概念的是德國翻譯家施萊爾馬赫!白g員要么盡量不去打擾作者,而是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要么就盡量不要去打擾讀者,讓作者盡量向讀者靠攏”。鑒于兒童文學作品讀者群的特殊性:知識經驗、文化修養、人生閱歷不足,如果譯文充斥著兒童讀者期待視野之外的內容,則很難讓兒童讀者接受譯文,因此譯者有責任用歸化的手段,迎合本土的主流價值觀、文化觀,將兒童讀者不能理解的東西轉變成耳熟能詳的內容。但是,外文作品中有些與文化、歷史或當地的風土民情有關的內容,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到與之相符合的內容,這時就需要異化。異化翻譯之后,譯者可以通過注解或者添加注釋行文字來進一步解釋。經過異化翻譯的兒童作品,可以幫助兒童增長見識、激發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更好地了解異域文化。
2 兒童文學翻譯
2.1 兒童語言風格的處理
一方面,兒童文學譯作在語言風格上應符合目的語用語習慣,不能超出兒童的期待視野,因此在遣詞造句上要符合兒童年齡和理解水平,選擇兒童易于接受的語言來表達!皟和膶W原作與譯入語讀者存在巨大的語言文化差異,但兒童讀者顯然更依賴于譯者幫助他們客服這種差異”。這種差異,往往造成翻譯時語言表達的不流暢,給兒童讀者在閱讀上造成很大困難,令人費解,更別提欣賞故事的趣味性了。而淺顯易懂的語言,不僅可以增強故事的流暢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兒童對于博大精深的母語的語言感知能力。兒童文學譯者應該時刻考慮兒童的年齡和閱讀能力,摒棄直譯、死譯,盡量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使譯作做到通俗易懂,忠實于兒童讀者,注重譯文的流暢性和可理解性。
另一方面,兒童文學的翻譯應該兼具趣味性,無論是語言還是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都要能夠激起兒童的興趣,讓他們心生愉悅,這樣才易于被兒童認可!皟和槿さ膭撛焓莾和膶W翻譯的本質問題”。具體地說就是用新奇幽默的筆調,用繪聲繪色、生動活潑的語言地將兒童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引發小讀者的共鳴。兒童文學語言應該是活潑有趣、輕松幽默的'。生動形象的語言能讓兒童讀者愛上閱讀,使他們的期待視野與譯作很容易發生融合,從而主動參與到有效閱讀的過程中去。簡潔的語言有助于兒童讀者理解作品,優美的語言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領略母語的魅力。
2.2 文化意象的處理
在文化意象差異的處理上,主張采用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策略。歸化是指向目的語文化靠攏,把兒童讀者陌生的異國文化變成熟悉的目的語的表達法。異化是指向源語言文化靠攏,盡量保留原文的異國特色,使讀者了解到源語言及文化的特點從而擴大知識面。所以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應該多介紹異域的文化現象和日常事物。對于超出兒童理解范圍的,在異化翻譯時可進一步添加注解來解釋。而在語言上則應盡量采用生活化的規范漢語,拋棄原作的一些兒童讀者陌生的東西,避免洋腔洋調。這樣,既不影響兒童讀者對母語的學習,同時又能夠幫助他們學習異域文化。
總之,原作中有些與文化、歷史或風土民情有關的內容,需要采用異化的方法!爱惢g之后,譯者可以通過注釋來進一步解釋與此相關的知識,讓讀者更加明白”。對于兒童來說,經過異化翻譯的作品,可以幫助兒童豐富母語文化的表達,了解更多的異域文化。而兒童讀者在期待視野不斷改變和重新建立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了解世界。
3 實踐總結
接受美學理論為兒童文學翻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研究視野,對兒童文學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接受美學視域下,譯者應該準確理解兒童期待視野,致力使譯文與兒童讀者的期待視野相融合,推動兒童的主動參與過程。“譯文要充分傳達原作的原貌,就不能不走異化的途徑;而要像原作一樣通順,也不能完全舍棄歸化的譯法!狈g中歸化和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為補充的。譯者可采用或歸化或異化的原則和方法,將國外兒童文學作品的新鮮血液注入國內。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兒童喜聞樂見的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文學譯作來,才能最終實現兒童文學翻譯的目的。
【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兒童文學翻譯探討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