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后見之明研究綜述(一)

        時間:2023-03-08 03:57:11 文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后見之明研究綜述(一)

        【內容提要】后見之明指后見判斷(可得益于事件結果反饋的判斷)與先見判斷(不知曉事件結果時的判斷)的系統差異,其研究范式大體可分為兩類,假定型設計和記憶型設計。后見效應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文章對后見效應的研究范式、研究結果、及其有關理論進行了簡要綜述,并對其應用價值加以評述!菊 要 題】學術述評人們這樣調侃歷史學者:每當一個事件發生之后,他們總能找到若干理由,證明這一事件必然發生。事實上,豈但歷史學者,每個人(或許可稱作樸素歷史學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類心理偏向。人們都曾有這樣的體驗,覺得自己“早就知道”某一事件(如球賽、婚姻、選舉等)會出現何種結果。但是,如果有人宣稱自己“早知如此”時,別人往往會對其言談打個折扣,認為他不過是個“事后諸葛”。Fischhoff最早對后見之明(hindsight bias)做了實驗研究[1],在實驗中,他向被試呈現歷史畫片,比如,19世紀英國人與尼泊爾哥爾喀人(Gurkhas)戰爭的畫片。在先見(foresight)條件下,不將戰爭的實際結果告知被試,要求被試對4種可能結果成為最終事實的可能性進行評定;而在后見條件下,告訴被試戰爭結果,然后要求他們假定自己不知道實際結果,對4種可能結果成為事實的可能性進行評定。研究發現,后見條件下的被試,較之先見條件下的被試,對實際結果出現的評定更有把握。Fischhoff將后見之明定義為后見判斷(可得益于事件結果反饋的判斷)與先見判斷(不知曉事件結果時的判斷)的系統差異。1 后見之明的研究范式及主要結果后見之明的研究范式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假定型設計(hypothetical design),如前所述Fischhoff的研究,其方法為比較兩組被試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判斷,一組被試不知道事件結果,另一組被試知道事件結果,但要求他他假定自己不知道;另一類是記憶型設計(memory design),其方法是比較一組被試的初始反應和回憶反應,首先要求被試對事件某些可能結果作出一系列判斷,然后,讓被試知道事件的真實結果,再要求他們回憶原來的判斷。我們可以看到,假定型設計的實驗情境,很類似于歷史學者在事件發生之后進行評論(在此之前未曾置喙);而記憶型設計的實驗情境,則類似于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些事件作出預測,事件發生之后,又對自己先前的預測進行回憶評述。Hertwig、Gigerenzer和Hoffrage[2]認為,上述兩種范式所研究的效應是有本質不同的。他們提議,將記憶型設計得到的效應稱為“后見之明”,而將假定型設計得到的效應稱為“早知如此”(know-it-all along effect)。但多數有關研究并未作此區分。后見之明在多項不同任務類型的研究中得到證實,這些任務包括對事件結果的確信程度判斷、二擇一判斷和數量估計等。這些研究所涉及的領域有政界選舉[3]、醫療診斷[4]、科學實驗結果[5]、經濟決策[6]、自傳記憶[7]和一般知識[8]等。從總體上看,后見效應的幅度很。ǜ鶕﨏hristensen-Szalanski和Fobian Willham[9]的元分析結果r=0.17,信度矯正后r=0.25),但此效應極為強固,難以消除。Fischhoff和Beyth[10]研究了人們對當前新聞事件的先見和后見判斷。他們在1972年尼克松總統出訪北京和莫斯科之前,要求被試對可能出現的諸多結局作判斷;在尼克松出訪后,再要求這些被試回憶其先前對每一結局的可能性判斷,看自己是否預測準確。研究發現,被試表現出明顯的后見效應:對于他們認為已出現的結果,后見判斷比先見判斷所評定的可能性更大;相反,對于他們認為沒有出現的結果,后見判斷比先見判斷所評定的可能性更小。這就是說,即便是被試內設計,也同樣會出現后見效應。Fischhoff和Beyth[10]在實驗中,明確要求被試:“請再一次填寫問卷。這一問卷與兩周前測試所用問卷相同。寫出你當時對各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判斷”。在這種情境下,被試不會將后見判斷誤認為對當前知識的評估,他們會把后見判斷看作是對先前知識狀態的準確回憶和重構。雖然指導語明確要求被試再現初始的可能性判斷,但并沒有減小后見效應。Davies[11]探討了先見判斷的提示對后見判斷的影響。Davies預期,在被試做后見判斷時,向他們提示其先見判斷時的想法,應會減小后見效應。在實驗中,被試首先閱讀某心理學實驗的程序,然后評定出現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兩周之后,主試向這些被試報告實驗結果,并要求他們再次評定實驗結果。研究雖然證實了Davies的預期,呈現其先見判斷的被試,其后見效應減小,但此效應不能完全消除。很自然,人們會將后見效應與被試的動機聯系在一起。但如果認為,被試之所以表現出后見效應,就是希望自己顯得聰明、有遠見,則未免失于簡單。比如,Fischhoff[12]在實驗中通過指導語改變被試的動機強度,并沒有影響其后見效應的大小。 
        然而,動機因素似乎是和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來影響后見效應的。Hell等[8]比較了認知因素與動機因素對后見效應的影響。實驗的自變量為正確答案的呈現時刻、被試對其初始回答編碼的精細程度、被試正確回憶其初始回答可得到的酬金;實驗的因變量為被試由先見判斷而后見判斷的變化幅度(以百分比為指標)。結果發現:(1)初始回答的可回憶程度(由進行初始估計與回憶初始估計的間隔時間來控制)和初始回答編碼的精細程度,這兩個認知因素的效應顯著,初始回答越容易回憶,后見效應越;(2)誘使被試準確回憶的酬金與兩個認知變量存在復雜的交互作用。在酬金較高的條件下,記憶保持的時間間隔對后見效應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在被試對初始回答進行精細編碼的條件下,酬金的簡單效應不顯著。Hell等認為,對初始估計難以回憶,是產生后見效應的一個必要條件;后見效應的大小,依賴于回憶初始估計的難易程度和所呈現的“正確”答案。2 后見之明的理論解釋Hawkins和Hastie[13]分析歸納了人們進行后見判斷采用的4種策略:(1)對初始觀點直接回憶;(2)錨定于目前觀點而調整推斷初始觀點;(3)認知重構(cognitive reconstruction);(4)自我表現(motivated self-presentation)論文后見之明研究綜述來自免費論文網 對初始觀點直接回憶,是被試在接受結果反饋后進行后見判斷時,最簡單的反應策略。此時,被試在長時記憶中搜索初始觀點,并且作出與其一致的反應。然而,被試不能夠將其初始觀點完全記住。Fishhoff[12]和Wood[14]的研究表明,其被試只能回憶出初始評定的2/3。這樣,被試就可能采用第二個策略,基于目前的、知道結果后的觀點,來推斷其不知道結果時的想法。不過,從現有研究結果看,這兩個策略在后見判斷中并未扮演重要角色[13,15]。認知重構指被試通過對結果的“再判斷”而對先前的判斷加以重構。認知重構包括3個方面:證據選樣(sampling evidence)、證據評估(evidence evaluation)和證據整合(evidence integration)。當人們進行判斷時,會將環境或長時記憶中與此判斷有關的證據回顧一番。通常,這種回顧與精細的搜索和辨別加工相聯系。但是,由于外部環境和記憶中的相關信息極為豐富,選擇證據往往不能完全在意識控制下完成。對后見效應的解釋之一,就是針對引證判斷的證據特點而闡發的:一旦人們知道結果,則在隨后的判斷中,不大可能去接通與結果不符的信息。比如,Slovic和Fishhoff[5]認為,在先見條件下,各種可能結果都要作為提取線索,證據選樣的范圍較為寬泛;而在后見條件下,只有確定結果作為提取證據的線索。這樣,如果與結果不符的信息有所喪失,再次補充的信息就會朝與給定結果相符的方向偏移,同樣道理,確信程度判斷也朝向確定結果偏移。證據評估就是說,即便人們認為一個證據與判斷有關,往往還需考慮以結果為背景的信息,才能對其進行評估。因為,單純用此證據作判斷線索,結論是模糊不清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已知一個人擅長拳腳,是判斷他更不可能被人打死呢?還是更可能被人打死?從一個角度看,似乎應判斷他更不可能被人打死;但從另一角度看,似乎又應判斷他更可能被人打死。如果人們得到結果反饋,或此人技藝超群死里逃生,或無事生非死于非命,人們就會立刻將此類證據納入引起結果的原因,即證據整合,導致后見偏向。自我表現是指動機性的反應調整。也就是說,被試的自我抬舉(self-enhancing)和自服務(self-serving)動機,導致其在后見判斷時,有意或無意地作出虛假的反應。雖然有研究表明被試的動機強度對其后見效應沒有影響[12],但后繼的研究表明被試的動機對后見效應存在復雜影響,比如,Campbell和Tesser[16]發現,被試自我表現需要的迫切程度,與其后見判斷的效應大小,顯著相關。特別是在事件與自身有關聯的情況下,自服務動機可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詳見第3部分)。Stahlberg和Maass[17]將后見之明歸因于元認知加工。Stahlberg等認為,被試忘記了初始的估計,只得進行猜測,在已知結果信息的情況下,他們就可能以結果信息作基準,認為他們的估計大概與真實結果接近。最近,Hoffrage、Hertwig和Gigerenzer[18]提出“反饋后最佳重構理論”(Reconstruction After Feedback With Take The Best,簡稱RAFT)。這一理論有3個基本假設:(1)如果人們不能記住初始判斷,他們就會基于對情況的了解重構判斷;(2)對事件結果的反饋會自動刷新人們關于事件的知識;(3)人們會使用刷新后的知識重構其初始判斷,而不是使用先前的知識。這個理論是說,反饋并不直接影響人們對初始反應的記憶,而是刷新知識重構反應,間接地影響記憶。簡言之,后見效應不過是知識刷新的副產品。

        【后見之明研究綜述(一)】相關文章:

        戰略聯盟理論研究綜述05-11

        關于公司治理與股利政策的關系研究綜述06-08

        企業壓力管理中壓力源的研究綜述論文06-11

        人力資源管理效能評價方法研究綜述05-08

        文獻綜述格式09-27

        論文綜述的格式12-20

        醫學職稱綜述一般寫作步驟06-10

        論文寫作之如何確定研究主題02-23

        化學綜述論文12-22

        醫學綜述的寫作方法12-0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