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模因論視闕下研究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論文
論文摘要:從模因論角度看,跨文化語用失誤是由于跨語種語碼對等轉換的表現型模因引起的。根據模因的歷時和共時傳遞特征及模因類型,以新的視角解釋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現象的產生。通過背誦和模仿的同化、記憶手段,及重復與類推的復制傳播機制,強化程式性話語模因在生命周期循環中的輸入與輸出,能夠明顯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運用及應變能力。
論文關鍵詞:模因論模因程式性話語模因語用失誤
隨著經濟社會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交流活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然而,語用失誤現象的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國內外廣大學者們紛紛掀起了“語用失誤”的研究熱潮。其中多數研究要么以英語作為外語或二語學習(EFL)為切入點研究語用失誤,為外語教學和交際能力培養提供指導;要么從文化差異、聯想、心理認知等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甚至有學者從和諧管理及民族信仰的角度討論語用失誤。此外,還有學者對初始的語用失誤“二分法”提出質疑,進行了“多分法”研究。本文擬在模因論視闕下,根據模因的特征和類型對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現象進行分析,根據模因的生命周期研究程序性話語模因的語用輸入,為跨文化交流及外語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為語用失誤研究途徑提供新啟示。
一、模因論概要
1.模因定義。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其核心概念“模因”一詞是由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他認為,模因是文化傳遞單位,通過模仿從一個人的頭腦跳入另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隨后,牛津英語詞典和美國韋氏詞典中相繼收錄了模因定義,即“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播”,“模因是在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的思想、行為、風格或用法。”1999年蘇珊·布萊克摩爾在《模因機器》一書中,沖破了文化語域的限制,圍繞模仿概念,對模因概念進行了極大拓展,她認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具體而言,模因不僅可以是“曲調旋律、思想觀念、時髦用語、時尚服飾、建筑樣式、器具制造模式”等文化傳遞單位,也可以是電子病毒、鏈式信件、手機短信、語音語調、文字圖像、面部表情、美容整形、身姿手勢、客套禮節、動作行為等等只要加以模仿就可得到復制和傳播的任何抽象或具體的事物。
2.模因特征與類型。從上述的模因概念可以看出,并不像基因那樣只能由上代生物體縱向地遺傳給下代生物體,模因既可以在生物載體間傳播,同時也可以在非生物載體間或生物與非生物載體間傳播,其傳播方向可以是縱向也可以是橫向的。例如一首好聽的歌,媽媽可以把它教給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可教給自己的媽媽,教給兄弟姐妹和朋友們;媽媽既可現場教大家唱歌,也可把歌聲錄入光盤,大家再模仿光盤學唱這支歌。通過模仿,模因不斷地被復制,從一種載體傳播到另一種載體。
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其表現形式可能發生變化,但內容實質卻保持不變,布萊克摩爾將這類以傳遞信息內容為主的模因比喻為基因型模因。例如為顧客提供住宿的場所,古時候通常叫客棧,計劃經濟時代叫招待所,改革開放后叫旅館,經濟盤活社會進步后叫賓館、飯店,與國際接軌后叫酒店。這些詞語雖然稱謂形式不同,但功能實質都是一樣的。另外一種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保持形式同一或相似,但傳遞的信息內容卻發生了變化!叭摺币辉~最早出現在醫學領域是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酯總稱,但近年來這一詞語也頻頻出現在其他領域,如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呈現三高”中指高房價、高股價、高CPI,在“三高農業”中指高質、高產、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或項目,在“三高企業”中指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在“三高單身女性”中指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何自然先生將這類按需而發、形式相同、內容迥異的模因稱為表現型模因。簡而言之,根據其選擇后的變異方式,模因可分為“相同信息,異型傳遞”的基因型和“不同信息,同型傳遞”的表現型。
3.模因復制的生命周期。根據Heylighen對模因發展階段的分析研究,模因復制的生命周期可被分為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四個階段。同化階段,是指模因以其合理性、實用性、時尚性、或權威性感染宿主,獲取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最終進入宿主記憶庫的過程。記憶階段,即模因在宿主記憶庫中停留的時間長度。模因停留的時間越長,被宿主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表達,即模因被宿主從記憶庫中提取出來,再外化于新宿主的過程。表達手段很多,諸如文字、圖形、話語、肢體語言、行為舉止等,要根據語用環境,按需而選。傳播,主要指模因所表達的信息得以成功傳遞的載體或介質,如紙質書、交卷、磁帶、光碟、物品器件、廣播、電視媒體等。網絡時代的到來給模因傳播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和選擇性,例如簡易、快捷、多產的各類電子文檔、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程序軟件及互聯網絡。模因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以上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復制傳播,每個循環都有優勝劣汰。
二、基于模因理論分析語用失誤現象
在中國文化環境下人們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①“去哪?”、②“吃了嗎?”、③“干什么去呀?”等諸如此類的話語,但實際上問候者并不在意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目的只是寒暄,潤滑人際關系而已。當遇到操英語的外國人時,初級交際者一般會把上述的問候語碼對等地轉換成○a“Whereareyougoing?”、○b“Haveyouhadyourdinner?”或○c“Whatdoyouplantodo?”等,這往往會讓對方感到驚訝甚至反感,影響交際效果。已將中式的問候模因轉換成了它的表現型英式模因,為什么還會發生這樣的語用失誤現象呢?①、②、③在漢語語境中是強勢模因,復制、傳播能力極強,一遇到問候場合就會馬上從宿主記憶庫中跳出,但是隨著語用環境的變化,它們的實質交際功能發生了變異。在英語文化中個人隱私權神圣不可侵犯,○a、○b、○c實有探人隱私之嫌,所以不會同化新宿主而被接受。操英語的宿主記憶庫中關于問候的強勢模因應該是“Hello/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加上firstname或address+surname”之類的話語。雖然英式與漢式的問候模因內容形式不同,但它們的交際功能相同,廣義上屬基因型模因,能夠確保交際的可持續性。所以,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具有相同交際功能模因域的語用輸入,以便模因宿主在不同的跨文化語境中具有更大的選擇性。
三、強化程式性話語模因復制、傳播
1.程式性話語模因。程式性話語模因源起于程式性言語行為。錢冠連先生認為一定的行為(或言語事件)與一定的話語穩定配合,即話語形式內容穩定搭配,行為步驟基本固定,且這二者之間基本固定搭配,這樣的言語活動類型稱為程式性言語行為。語言既是模因的主要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模因。據此,我們可以推導出程式性話語模因,即形式內容、信息功能、復制傳播步驟基本穩定搭配的一套話語模因。以恭維及應答為例。當聽見別人夸自己的衣服漂亮時,我們常常會說“都買好幾年了”、“隨便挑選的”之類的話語,或者只是笑笑默不作答,因為在我們的品德模因庫中謙虛與內斂始終是強勢模因,所以這種恭維與回應已基本固定,形成了程式性模因。而在英語語境下,只要回答“Thankyou”之類的感謝話語就可以了,因為真實(或誠實)是英語文化的強勢模因。如果這兩類中、英程式性話語模因混搭配合,勢必造成嚴重的語用失誤。程式性話語模因是人際交流時遵循的基本范式,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交際的可行性與連續性。
2.加強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同化與記憶。一個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目的語語言知識,更需要具備恰當運用這種語言的能力。因此,跨語種的程式性話語模因的輸入尤為必要。語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傳播話語模因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習者將必須掌握的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進行同化和記憶。具體而言,可以將東西方文化存在典型差異并且應用頻率較高的“送、接禮物”、“見面打招呼”、“恭維與回應”、“請客吃飯”等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通過flash動畫、電影片段等影音文件生動而真實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兩種語言與文化的異同,感受目的語程式性言語行為的實用性、可理解性與可學性。待學生觀、聽完某一言語行為視頻之后,教師要及時、準確地作出點評。教師可以把本言語行為的程式性模因醒目地打在大屏幕上,對其言語內容、表現形式、肢體語言、行為步驟、適用場合、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并指導學生結合語用環境背誦熟記,使學生將背誦的程式性話語模因得體地運用到交際場合。背誦常常被誤解為死記硬背,實則不然。背誦不僅可以明顯地提高模因的同化強度和記憶數量,還能推動思辨和創新的發展。創新并非意味無中生有,而是以現存為基礎,再加以良性修改。背誦可以通過重復機制更保真地復制話語模因,也可通過類推機制變異元話語模因,創造新模因,進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及應變能力。
3.強化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表達與傳播。要使模因獲得長久性、多產性和保真度,最終得以成功復制傳播,還要指導學生將儲存在記憶庫中的程式性模因通過模仿表達出來,既可原樣重復,也可創新類推。具體而言,將多種程式性話語模因通過電子課件、各種影音文件、互聯網絡等現代化傳播手段傳輸給學生,并將其設置成模仿任務,讓學生協力合作,自行編排場景,表演過程中著裝、言語、行為、表情、道具等要搭配適合,要突出實用性、趣味性和簡潔性,易于感染觀眾,同化觀眾,易于觀眾理解和接受。待任務組模仿完某一言語行為過后,可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現場點評,指出優點與不足,增強記憶過程。也可再要求其他組別保持整體程式性模因,替換部分可仿造復制的信息或實體進行模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表達,作為模因成功復制傳播的必經階段,它既是在推動模因生命周期上一個循環的完成,又是在促使其下一個循環的重新開始。學生觀、聽某一程式性話語模因的過程,既是模因同化、進入宿主記憶的過程,同時也是其表達、傳播的過程;當學生模仿某一話語行為時,其自身既在表達和傳播話語模因,同時也在加強該模因對新宿主的同化與記憶。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在模因成功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四、結語
模因的歷時和共時傳遞特征,及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類別劃分為解釋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語言教學的過程也是復制傳播言語模因的過程。通過背誦和模仿,重復與類推,強化程式性話語模因在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四個階段循環中的輸入與輸出,能夠明顯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運用及應變能力。隨著模因理論的深入發展,它將給跨文化交際、語用學、教育學等領域帶來更多的啟示。
【試析模因論視闕下研究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論文】相關文章:
論口譯的跨文化語用失誤03-19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和修復11-16
口譯的跨文化語用失誤03-19
探析口譯的跨文化語用失誤03-20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看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03-01
跨文化交際論文05-17
試析跨文化交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研究03-16
研究基于模因論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