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的文化脈絡淺探論文
教育活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閱讀,反饋,積極參與!皩W案·小組合作”模式,為這種教育活動提供了契機。教育活動,只有更具人文性和情感性,才能讓學生心有所動、情有所動、行有所動。理解“導學案小組合作”文化脈絡,讓更多的老師學其精髓立己特色。
一、更加精細的理解人,是創建優質教育前提。
導學案下的小組和作,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人提高了一種機遇。這種模式下,教師從主演導演到幕后導演,有了更大的自主發掘的時空。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更像是一個從事教育調查研究的專業人員,因為他從繁瑣的教學事務中解脫出來了。這種解脫,是一種向更好的完善提升自我邁進。
古語云:“人貴有自知之明”;孔子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人自身的世界是非常精致的、細膩豐富的世界,人們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但是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是人生中的重要任務。
沒有對學生的理解,就沒有更優質的教育。要真正更精細地了解學生,教師要首先學會精細化的了解自己。這種理解,不局限于了解家庭成員和社會關系,還有一種念頭情緒言語行為傾向或者興趣愛好的理解,而且要分別其中的積極合理因素或者不良的誘因,真正揚長避短才能是真正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教師對自己如此,對于學生更是如此。
將健康自我與校長對學校的培養目標思考聯系起來。只有教師有了健康自我,才可能有學生的健康自我。將對人的精細化的理解納入教師工作專業要求。
課上課下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正確面對的。如果沒有對于人的精細化理解或者正確引導的策略,老師往往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處理,因此往往顯得簡單、粗糙。學生的問題,對于自身來說,具有生命的意義,其重要性在面臨問題的當下,超過課堂所學文化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的意義。
在教育的目的中,人的發展高于知識的學習,因此對人的'理解和敏感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導學案和勵志教育,為小組合作奠定基礎。
導學案,主要有三條線。一是知識線,二是活動線,三是時間線。知識線,顯示學科關鍵知識技能思想情感素養的培養線索;活動線,包括看書讀圖探究合作交流的主要線索;時間線,主要保障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展示、合作探究、鞏固練習的時間,從時間上保障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
好的導學案,在于提示思路而不是給予標準答案。教師鼓勵學生用學習用工具書、網絡、課本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問題。只要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靠近、接近,都給予加分。
這種遠離標準答案的“裸學”式預習,帶來兩個結果:
1、學生沒有近路可走,只有老老實實讀書;
2、給學生一種信念——對某事物的認識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有思想有信仰有追求才是最好的學習境界。
導學案,從課堂學習文化課方面,提升了學生自立自強意識和能力,但顯然是片面的。課下開展的勵志操系列教育互動,則彌補了這種課堂教育模式的不足。
勵志操、勵志跑、籃球比賽、感恩演講比賽、學雷鋒主題教育活動和傳統文化手抄報評比等,既有活動前的思想動員,又有活動過程中的切身體驗,讓學生在快快樂樂的實踐活動中,鍛煉了意志提升了文化素養,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和助人為樂的意識。
三、立足學科關鍵知識,關注學生成長人文素養。
導學案下的小組合作,讓教師更好的關注學科關鍵素養。因為教師不僅局限于自己會教,而且要培養出幾十名會幫助同學的“小老師”。
要讓學生有思想,教師要首先是一個思想者。因為“給學生一生影響最大的,不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怎樣對待他們的”。
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也不可能在眼下的教育教學中有更加扎實的創新和提升。
“會能助人,不會能請人幫,是真本事”,是班組文化之一。讓學生樹立一種對于學習境界的正確認識:學習境界可以分為聽明白、說明白或者寫明白、給別人講明白。其中,聽明白是學習的最初境界,寫明白或者說明白是中等境界,給同學講明白讓同學學會或者會學是高境界。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公共性基礎性課程,解決的是教學質量的“溫飽問題”。教師個性化的師本課程、師本教學,才能實現教育的“小康”。實現“小康”的過程,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發生本質變化的過程。
“學科關鍵素養”帶動“人文素養”,從而實現教育的回歸和升華。
學校通過家長會、家庭教育專家報告會、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形式,與家長一起學習交流先進的教育經驗,更加充分的利用好學校家長和社區等立體教育網絡,讓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切實的實踐空間。
四、激發小組合作活力,實現教育效益最大提升。
班級授課制下的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小組合作,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途徑之一。
搞好小組合作培訓,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之一。小組培訓工作,主要通過班主任或班長主持的組長例會、組長主持的組員例會等解決小組成員的具體分工合作的細節問題。
1、指點法。能通過指點不出聲即可解決的問題,絕不說話。
2、尊重法。師傅對于徒弟要熱情負責,徒弟要對師傅尊重!皫熗綌y手,快樂共贏”,是這種互助模式的口號。
3、禮儀法。師徒交流時,不管是站立或是端坐,言語表情都要展示自己較高的文化修養,讓雙方受到一種高尚文化的激勵。
優勝小組評價和優秀師徒學習小組評價,成為小組合作的激勵機制。一個大組有八個成員、四個師徒幫扶小組。對學習習慣改善明顯或者學習效果進步突出的師徒小組,及時予以表揚。表揚以“感動課堂學習活動頒獎詞”的方式進行,不僅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更是陳述或者直接展示其學習成績或者進步的具體表現,起到一點帶面的激勵作用。由于學習組中,組號較大的同學一般是學習成績靠后的同學,同樣的學習目標完成起來難度更大,同樣的評價標準會使這些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也會讓師傅看不到自己的幫扶效果失去助人的動力。于是我們試行同樣的學習目標過關,有不同獎勵性得分標準:一號得1分,二號得2分,三號得3分,四號得4分,五號得5分,六號得6分,七號得7分,八號得8分。每堂課一總結,人均平均分是前三名的小組,是優勝小組。
小組合作的“助人”理念,將學科教學中的“學科關鍵能力”的習得過程,放到一個可以搓揉、浸潤和發酵的充滿正能量的文化關懷中,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懷,成為眾人認同的“人的素養”。
【小組合作的文化脈絡淺探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