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數學教學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數學概念的屬性,并能用幼兒容易理解的數學語言和方式來表達,這對幼兒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極為重要的。數學內容是枯燥乏味的,幼兒時期學數學,主要是依靠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學內容的加深、變難,有的幼兒學習興趣逐漸減退,表現為上課時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變短,多余動作不斷出現,這也是幼兒時期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在培養學習習慣、鞏固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近年來,我們把學具教學法引入到幼兒數學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幼兒園學具教學法是以幼兒動手操作學具的活動過程為基本形態的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幼兒都有一套智能學具,人人動手,手腦并用,有效地克服了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做演示,幼兒當觀眾”的現象,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幼兒的雙手,擴展了幼兒的大腦,實現了“學做合一,學玩合一”。
將不同形式的數學內容配上學具操作,轉化為幼兒能表現可參與的各種有趣活動,幼兒通過做動作加深對所學數學的理解與記憶,以獲得一種愉快學習的體驗,讓孩子們在學數學的同時,得到多元智力的全面發展。借助學具,讓幼兒具體形象地感受數的概念和數的知識,在學具操作中懂得數與量的關系,感受四則運算的快樂,感受并發現數的存在及邏輯規律,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和好奇。而這一過程,也實現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堅持性、條理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項目標,因此,學具對于幼兒對數的理解有著直觀、重要的作用。
1、通過學具操作,幫助幼兒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里的很多概念,如“數”的概念對幼兒來講是非常抽象的,幼兒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往往很難找到與之有適當聯系的已知概念作為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學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
2、通過學具操作,培養幼兒數學邏輯觀念。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數學邏輯不能直接用語言來教,邏輯關系是不能用語言傳達的,只有通過擺弄材料,通過在內心組織自己的動作才能實現,而正規教育中常常以語言(伴之以圖畫及虛構或講述式的做法等等)入手,而不是從材料入手。
3、通過學具操作,幫助幼兒理解幾何知識,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幼兒通過剪、拼、折、擺等動手操作活動,不僅理解了形體的基本特征和面積、體積概念,而且有助于形成幼兒的初步的空間觀念。
二、學具的選擇及其要求
學具是實現教、學、玩合一的物化載體,到目前為止,學具類型主要有三型、四型、五型、大型等幾種。學具可以是購買現成的,也可以是老師自制的,如數學棋譜、大轉盤、數卡接龍、拼圖等;也可以是和師生一起收集的廢舊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殼、開心果殼、瓶子、盒子、回形針、珠子、冰棒棍、各種豆豆等。
學具選擇、制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趣味性。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極強,在學習中他們往往以興趣為出發點,十分容易為新的刺激所吸引。這就要求給幼兒提供的學具必須新穎、鮮艷、豐富多彩,學具的大小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而定。陳舊單調的學具,極易使幼兒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操作活動的效果。
2、智能化。在幼兒教育中,教學的核心目標不是簡單地向幼兒灌輸知識,而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開發幼兒的智能,并且充分地體現知識傳授和開發智能的辯證關系,在教學實踐中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合在同一個教學過程中。所以學具要既能讓幼兒學到結構化的知識,又有鍛煉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推理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等各種能力。
3、可操作性。學具的使用應該使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少動口,幼兒多動手,比如彩圖積木可以放進拿出、嵌入排列、配對組合,彩色插棒可以排列組合、接插拼擺等。
4、目的性。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和形的,而不是物體的外部特征和屬性。因此,選擇學具的標準,是要看幼兒與學具建立的活動和構成教學過程本質的活動這兩種活動之間的關系,即操作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認識活動,如果這兩種活動之間沒有聯系,那么直觀學具也就是無益的,有時甚至可能起到分散注意力和妨礙幼兒思維的作用。
5、科學性。學具的選擇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并非越直觀形象越好,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像我國許多學校采用的計數器,就是一種半具體半抽象的很好的學具。國外的奎遜納彩色棒是一些長度不等的木條(長度從1厘米到10厘米不等,橫截面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涂上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從1到10這10個數字。利用它可以幫助學生認數、計數,進行整數計算。
6、充分調動家長及幼兒的積極性,親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兒親自參與,他們對學具會倍感親切、倍加喜歡、倍加愛護,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多樣化的學具,可以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造和提供相應的數學活動材料,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1、比較:比較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之一,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具體體現。幼兒的比較能力主要體現在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辨別和認識上,讓幼兒把需要比較的兩個事物放在一起真正地比一比,可以加深對所比概念的理解,如藍球比乒乓球大,3顆糖比1顆糖多等。
2、配對:配對是比較的形式之一,也是發展兒童對數的理解所應掌握的一個基本要求。最開始只給孩子出示兩對,例如,兩只玩具小狗和兩只玩具小貓,讓幼兒學習配對。先拿出一只小狗,看一看,放在地上或桌子上;再拿出一只小貓,看一看,放在小狗的右邊,搖搖頭或說“不是”,把小貓移到小狗的下面;再拿出一只小貓,看一看,先放在小狗的右邊,搖搖頭或說“不是”,然后把小貓移到小貓的右邊,點點頭或說“是”,接此往下進行。這樣可以使幼兒學會配對的方法。等幼兒掌握后,增加到三對、四對,每對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減小。以后還可以逐漸過渡到圖片配對、符號配對。
3、分類:按物體共同特征歸并和分類的能力是發展數概念的一個最基本的能力。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分類的能力,分類是日常生活活動不可分割的部分。幼兒的分類活動可按照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最開始可以根據物體的顏色分類,顏色是最容易被兒童感知的物體特性。比如,讓幼兒把紅色的珠子放到紅色的碗里,把綠色的珠子放到綠色的碗里,或者把大熊放到大筐里,小熊放到小筐里。此外,還可以讓幼兒用勺子舀著分類。
4、排序:對兩個以上的物體按照某種要求進行順序排列,是較高水平的比較。例如,從大到小,從高到矮,從粗到細等。開始排序時東西最好不超過5個,以3個為宜,物體之間的差異要明顯。套娃、套杯都是很好的材料。以套杯為例,拿出最大的、最小的和中間的一個(這三個差別較大,幼兒容易分辨)讓幼兒給它們排隊。教幼兒找出最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杯子中再找出最大的,與剛才的最大的做比較,排在最大的后面,依次類推。等幼兒熟練掌握后,可以增加排序的數量。
5、一一對應:生活中有許多機會可以練習一一對應。例如,吃飯的時候,每個人需要一個碗、一雙筷子,讓幼兒幫助發碗、發筷子;給每個人一個蘋果;給每只小熊送一朵花等。
6、相等化:相等化體現了合成和分解的思想。2個蘋果,再放上幾個蘋果就和3個蘋果一樣多?這塊積木,再放上哪塊積木就和那塊積木一樣高?這本書,再摞上哪本書就和那本書一樣厚?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相等的概念。
7、型式排列:這是數學的一個基本主題,識別型式是理解數學的基礎。例如,可以把珠子穿成兩個紅的,一個綠的,兩個紅的,一個綠的……;把積木擺成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幼兒討論這些珠子是怎樣排列的,讓兒童模仿型式重復排列,等熟練以后可以讓兒童自己設計排列型式。
8、在數目守恒訓練中,安排幼兒跟老師取游戲棒擺樣,改變游戲棒的距離或圖形,幼兒就能最感性地認識到數目的多少是不受長短、圖形變化而變化的,在具有5以內數目守恒后上升到5以上數目守恒,最后達到圖形守恒,解決實際問題。
9、在認識序數的教學中,采用了“給小動物排隊”等游戲(四型學具),來學習認識序數,培養幼兒序列結構觀念。教師請幼兒拿出幾個動物,幼兒依次按順序排好隊,然后讓幼兒練習點數誰排第一,誰排第二……教師再提問:“哪個動物排第幾?”或“把第幾個動物送回家?”還可以采用“動物運動會”等形式。
【淺談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淺談生活中的數學應用06-27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3-18
淺談教學中課堂點評的應用03-04
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03-07
淺談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論文06-12
淺談PLC課程教學中自主學習的應用03-28
淺談類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12-02
淺談比較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06-01
淺談模糊數學在員工績效評估中的應用03-21
論數學建模在經濟學中的應用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