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生命科學的論文

        時間:2024-07-05 17:44:51 生命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生命科學的論文[精品15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學的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命科學的論文[精品15篇]

        生命科學的論文1

          【摘要】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基礎生命科學課程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學態度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提升、創新興趣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四方面有序且不斷的努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基礎生命科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探究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基礎生命科學是生命科學類本科生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一門覆蓋生命科學眾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其內容豐富龐雜,理論性、應用性都很強,無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如何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已成為眾多基礎生命科學授課教師探索的問題。以下是本人在近十年的基礎生命科學教學過程中積累的關于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供大家探討。

          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A生命科學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決生物學相關問題的基本素質。因此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強調生物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正確理解和規范表述,并提醒學生關注知識的實際應用和綜合拓展。在配套的基礎生物學技術實驗課程上本人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為后續理論和實驗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也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足夠的原動力。

          二、科學態度和思維方法的訓練

          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思維方法的訓練,有利于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良好品質,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之一!敖虒W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明確,在基礎生命科學的學習和研究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方法或程序,但以下五大要素是相同的,即觀察、提問、假說、預測和檢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會列舉諸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實驗、沃森和克里克的DNA雙螺旋模型結構的發現等很多科學實驗事例,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和科研態度,訓練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

          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提升

          基礎生命科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強化學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層面,還要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索和認知生物知識,通過適當地提問、及時拋出一些細微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生物學知識和理論來解釋和回答。當學生回答錯誤或者回答有偏差時,教師不要盲目打斷,而應該合理啟發,引導學生回到正確的軌道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另外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以相關理論知識拓展(PPT展演)、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專題討論)、諾貝爾獎引發的思考等方式進行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提升。特別是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貫穿到基礎生命科學的課堂教學中,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事實證明,金秋十月的課堂,是學生們最興奮的時候,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時候還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的頒布及相關知識的積累、專題討論和思考,吸引著大批的學生去探究相關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展,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四、創新興趣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基礎生命科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實驗,是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科。以前的基礎生命科學配套實驗中大部分都是驗證性實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制約著學生創新興趣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本人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改革,刪減了部分驗證性實驗,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讓學生在自主設計的實驗訓練過程中體驗創新的樂趣。同時利用課余和寒暑假時間,帶領或推薦學生跟隨校內、外導師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或導師實驗室的科研訓練等,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和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實踐證明,這些非驗證性實驗、實踐或訓練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興趣,全方位的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并在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及畢業實習中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基礎生命科學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學態度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提升、創新興趣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四方面有序且不斷的努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優化學生的生物素養,以便引導學生更好地將生物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王文安,張立忠.生物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李娜.《普通生物學》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7年第14卷第4期.

          [3]彭惠民,胡先明.《普通生物學》課程中的興趣教學方法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8):912-914.

          [4]郭麗國.也談生物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第9期.

        生命科學的論文2

          【摘要】學習和理解生命科學知識和生命科學方法是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構成。學習生命科學知識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理解科學的意義和價值是至關重要的內容。作為科學教師如何能夠把握好生命科學領域教學理論,并將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最優化水平,也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生命科學;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探究

          一、生命科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和意義

          生命科學內容越來越被國內外小學、初中課程所關注,是由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飛躍,生命科學領域被大范圍涉及,這就決定了它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生命科學內容教育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ㄒ唬┯兄诎l展科技意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從我國研制發現出的牛胰島素、生化科學理論逐漸成熟、克隆技術的不斷進步、干細胞繁殖的研究等一系列生命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無不證明生命科學已經成為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中受到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小學科學課程中設置生命科學這一大領域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ǘ┯兄谌嫫占白匀滑F象的認識并總結

          自然一般規律,挖掘綜合探究潛能從教科版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我們不難看到,科學課程將生命科學中一些淺顯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由淺及深的整合出統一的`科學概念和規律之中,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使他們養成從多角度、綜合全面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ㄈ┯兄诮㈤_放型的知識結構

          對于生命科學領域發現,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地變化,科學課程結合多方面學科知識,綜合融匯為一體,擺脫了獨立學科的知識單一性,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具有強大地推動的作用。

          (四)有助于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小學階段是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思維的培養階段。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生命科學知識結構及內容是幫助學生提升科學探究思維,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調查等科學探究的能力,逐步建立生命體知識概念的過程,形成對獲取經驗材料的方法、整理經驗材料的方法、科學思維的方法等理性認識。

          二、教科版小學科學3-6年級“生命世界”知識體系的構成

          科學課程的生命科學內容領域重視選取內容的普遍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強調通過本領域的學習,使學生對生命的了解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樂于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生命的基本信息和基本特征,從而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通過探究學習,學會一些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探究能力,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產生的影響,促進學生關注人類生產生活等各項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顯現現象,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對生命科學的這些目標要求,形成了四大學習主題:多樣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與環境、健康生活。

          三、生命科學內容的教學實施

         。ㄒ唬┞鋵嵳n程目標和要求

          《科學課程標準》中生命科學領域目標是針對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提出的。例如,觀察多種多樣的生物,標準中要求學生識別生物與非生物;學會使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測量工具;觀察常見生物,描述其形態和生活習性;觀察和描述常見生物的生活環境,注意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及其意義。

         。ǘ┙虒W方式的繼承和發展

          1.組織好探究性活動的教學。每一項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都應切合實際,突出教學重難點。主要方式:(1)引導學生學會提出科學問題,圍繞科學問題實施科學探究計劃。(2)給予學生觀察、實驗以及收集事實證據的機會。(3)要求學生通過對證據的收集,經歷分類、分析、預測等思維過程,對科學問題做出合理解釋。(4)提供師生之間的討論機會,對不同解釋做出合理評價。2.注意探究性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的合理組合。在生命科學領域內容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學還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去設計教學和實施教學。3.注重生命科學領域教學中的各類實踐活動。生命科學領域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教學實踐活動類型分別有:(1)觀察活動。例如:觀察常見的,比較典型的生物(如螞蟻);觀察動物的卵;觀察校園中的生物群落,(如植被、小動物等);觀察動物的取食,爭斗行為等。(2)解剖觀察的基本技能。例如:觀察洋蔥鱗莖表皮、葉表皮等植物細胞等動植物細胞;觀察酵母等真菌細胞;解剖和觀察油菜花、種子等實驗基本技能。(3)生理實驗技能。例如:研究環境對動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鑒別食物中營養物質的檢驗實驗,觀察蒸騰作用對植物體產生影響的實驗等。(4)實驗探究活動。例如:給動植物進行分類;探究莖的作用;探究植物根的吸水作用;探究植物種子萌發及生長旺盛時期的呼吸作用;探究運動對呼吸頻率的影響等實踐探究活動。(5)搜集資料,進行資料分析。例如:根據收集到的生物資料,討論生命的基本特征;收集并了解電子顯微鏡照片資料,討論工具和技術的創新對科學發展的作用。(6)參觀、調查活動。例如:對校園等某一類型的生態系統進行調查。在生命科學內容的教學中,重視技能的訓練對于促進學生科學能力的發展有積極地促進作用。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做好示范操作,而且更要演示實驗或在學生實驗中指導學生練習所要求的動作技能,注重應用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重要作用。

        生命科學的論文3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將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生物科學會解決農業、醫藥衛生、食品工業、環保、能源、生物計算機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鑒于此,文章重點就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命科學;發展;人類生活;影響;分析

          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尤其是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學技術直接關系到與人民生活、衛生、健康密切相關的農業、醫藥衛生、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同時對環保、能源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滲透、交叉作用,能夠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生命科學概述

          1、生命科學的概念。生命科學即生物學,是通過分子遺傳學為主的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發育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化學知識,也依靠后者提供的儀器,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超速離心機、X-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長點與新興學科[1]。

          2、生命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生命科學,早期對生物的觀察既是生命科學的開始,也是對生命現象研究的開端,后來人們對生物學的興趣從簡單觀察轉向了實際應用,例如對動、植物的馴化和飼養,但這些觀察和應用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實際需求,而并非有意識的探索[2]。由此可見,生命科學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自發產生的,早期最為引人矚目的生物學研究者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對生物體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深刻地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他研究了多種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雞的胚胎發育,開始了生物科學的第一次飛躍和革命。盡管這些研究還只是代表著生物研究的.最初階段,但這是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將它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的研究,所以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動物學之父”。

          二、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對倫理道德中公平觀的影響。傳統倫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合理享有的基本價值,如自由、自尊、機會、榮譽等的倫理道德關系和倫理道德要求,強調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具有作為人的共同點,在此范圍內他們是公平的,同樣它也要求生命科學的研究和應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學的發展卻給這種倫理道德觀的破壞提供了可能。根據當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遺傳學家們發現原以為與遺傳背景無關的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為方式等性狀已被證明與遺傳背景有關[3]。譬如武斷的個性60%源于遺傳背景,具有XYY型染色體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們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觀念轉換為“人生而有優劣不同”,從而帶來基因歧視的問題。當人類有能力選擇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嬰兒”時,社會中現存的有缺陷的人會更容易受到歧視,他們的尊嚴也會受到打擊;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國對基因圖譜的公開和共享達成了共識,個人的基因信息將不可避免的成為像身份證上的信息一樣公開化,這對于那些被檢測出有基因缺陷的人來說,就有可能遭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歧視。

          2、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武器。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難題。解決環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其中生物法應用最為普遍。在污水處理、大氣凈化和環境監測等方面正在廣泛使用生物技術。特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人們發現了許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細菌,它們分別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點的降解質粒或代謝質粒,在生物工程技術的幫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統中能夠占優勢的菌種,如利用重組DNA技術把甲苯質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質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腸桿菌中克隆,獲得的多質粒細菌降解石油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又如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培養的新細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機汞轉變成金屬汞,以用于處理含有機汞的廢水,同時回收金屬汞,從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再如細菌浸礦在采銅和采鈾工業中得到應用,經生物技術改造的細菌,不但對金屬的親合力強,耐酸、耐熱和抗金屬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4]。

          3、有效解決了能源危機。再生能源是能夠成為二十一世紀能源的一個必要條件,所謂再生能源,是指不隨本身的變化或被利用而日益減少的能源,如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它們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與其相反,非再生資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隨著被人類利用而逐漸減少的能源,特別是化石燃料將面臨著枯竭的危機,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現實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能源,但我們的生活同樣離不開美麗的環境,新世紀我們需要的是潔凈、可再生和無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國科學家從一種灌木的果實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與柴油相近但更加環保的燃油,這種新型燃油可適用于各種柴油發動機,并在閃點、凝固點、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顆粒值等關鍵技術上均優于國內零號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無論是用在農用發電機、拖拉機還是汽車,都沒有出現傳統柴油容易導致的黑煙彌漫的現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新進展,將進一步影響到社會進步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按照人類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現有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或創造全新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來造福人類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黃鍇.芻論物聯網的發展對人類生活與管理方式的影響[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05):300.

          [2] 黃國瓊,秦宇彤,羅長坤.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xx,32(02):13-15+30.

          [3] 蔡太生.淺談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J].生物學通報,20xx(02):28-30.

          [4] 黃國瓊,秦宇彤,羅長坤.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xx(02):17-19+34.

          [5] 吳向華.生命科學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J].中國水運(理論版),20xx(12):229-230.

        生命科學的論文4

          摘要:現代生命科學導論作為一門通識課,是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主要引導學生了解人類自身,理解人類與整個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關系。然而現階段該課程存在內容多、課時少、教材更新滯后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文章試著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兩方面闡述《現代生命科學導論》課的實踐和改革措施,并對改革作了展望。在教學內容上采取刪除部分與中學生物重復的知識、增添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時尚新內容以及將教學內容與學科專業相結合等改革措施;教學方法上采用專題式授課模式、熱點新聞導課、探究式教學、辯論式教學、演講、實驗、多媒體教學和MOOC翻轉課堂教學等多種授課模式。經過幾個學年的實行,得到學生一致的好評。

          關鍵詞:現代生命科學導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

          《現代生命科學導論》是將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及其前沿進展融合在一起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是高等學校非生物專業類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1-2]。它是一門實實在在的素質課,其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培養學生精深的專業技能。近年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現代生命科學導論》這門公共選修課,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革,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該課程的教學存在內容多、課時少、教材更新滯后、部分同學選課態度不端正、混學分的普遍現象,及曠課現象嚴重、上課不聽講、討論不積極等問題。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根據我國高校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本文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兩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闡述了在此過程中進行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最終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教學內容

          《現代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現代生命科學的基本概念、知識和理論概貌,了解生命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思維模式以及新動態、熱點問題。同時,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了解了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以及同其他自然學科交叉滲透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課程內容上,我們要重視知識的深度、廣度和實用性,精選內容并優化知識結構[3]。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內容的新穎性、趣味性以及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樣化。需要通過科學性、趣味性和貼近生活性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我們對教學內容這一部分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改革,具體如下:

          (1)刪減部分與中學生物課本重復的內容傳統的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中部分內容與高中生物知識交叉,因此教師應該要適當參考中學生物課本,對學生已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刪減部分高中生物知識內容,在深度、廣度等維度上對原有知識進行拔高。如“生命的物質基礎”這一講中,我們簡要的概述了組成生命基本物質的蛋白質、核酸的結構部分,而重點介紹這些物質是如何在我們人體內起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這些物質,從而避免上課內容與中學生物相關內容重復,消除學生“重復學習中學生物知識”的感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增加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時尚新內容近年來生命科學發展迅猛,新成果層出不窮,現有教學內容以經典生命科學知識為主,對前沿知識涉及不多。因此,教師應該引入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學理論和研究動態充實到“生命科學導論”的課堂教學中。比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基因診斷與治療”、“器官移植”、“醫用生物傳感器”、“基因沉默技術”和“干細胞治療術”等時尚新內容。如在講到醫用生物傳感器,我們把自己研究領域里的一些最新成果展示給大家(基于量子點-DNA納米結構電化學體系的腫瘤標志物單細胞水平檢測方法研究)。針對天津師范大學一名女生因攜帶乙肝自殺身亡的事件,我們向學生介紹了乙肝治療研究中的一些最新進展。通過對這些前沿知識的介紹和探討,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3)將教學內容與學科專業相結合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其他高校所遇問題類同),它作為一所特色型的工科院校,學生大多為工科專業,如通信工程、電子信息、自動化等。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科專業,其所要求的知識點也有所不同。如通訊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學習核酸、蛋白質等相關知識對于他們今后在生物芯片和智能計算機的設計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機械專業類學生學習生物的形態與結構對于其今后在仿生學上的造詣有著潛在的影響;電子信息專業的學生學習基于酶生物反應的生物傳感器、基因探針等知識對于他們今后研究智能醫療設備具有重大的意義;儀器儀表類專業學生學習酶標儀、PCR儀對于其今后從事各類儀器儀表的研發工作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在講授這門課程時應該首先了解學生的所學專業,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科專業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此外,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所需要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為了培養學生所需要的逆向思維,我們將“基因擴增分析”和“顯微放大分析”知識點進行融合講解,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能夠很好的運用這一思維方式。

          二、教學方法

          《現代生命科學導論》是一門通識課,其內容非常豐富。傳統的講授法常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也是大多數教師所采取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可謂一種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對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對傳統的教學法進行補充。

          (1)專題式授課模式實現模塊化學習我們將《現代生命科學導論》這一課程以專題的形式將教材內容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提煉和概括,把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前沿研究成果展示給學生。每個專題都用一根線索貫穿,創造情境,讓學生自由發揮集體探討,在討論中掌握相對應的生命科學理論和生物技術,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如我們在講授《現代生命科學導論》這一課程時引入了“基因沉默技術”專題,向學生講解了基因沉默技術這一高效的基因敲除技術在今后基因時代的各個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4]。我們引入產前診斷這一專題,向學生介紹產前診斷的歷史、目的、常用方法及范圍,重點提出了近親結婚的危害,引起同學們對產前診斷的重視

          (2)以熱點新聞為切入點引出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從當前的一些熱點新聞入手,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如在講解“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這一知識點時,我們首先從社會名人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高調宣布切除乳腺和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利用基因試圖治療癌癥這兩起事件入手,向學生講授個人患病幾率與其自身所攜帶的基因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引出基因診斷與治療的概念,使學生對基因診斷與治療的相關知識點有所了解。我們又由近段時間蔓延的韓國“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恐慌出發,引入對“未來的.災難:瘟疫與傳染病”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通過對常見傳染病的發病機制、流行過程、基本特征及預防的講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且也讓學生能夠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有很好的應對措施。我們還通過揭秘“全球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換個頭重新來過”這一事件出發,向學生介紹器官移植的分類、歷史等相關知識點,引起學生對“器官移植”這一知識點的興趣。

          (3)提出問題實現探究式教學的方法在進行課堂講授時,教師通過提問事先設計好的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進而引出相關知識點。如講授生命的物質基礎這一內容時提出:膠原蛋白能美容嗎?根據你平時的觀察,你認為血糖低會出現何種身體不適狀況?我們可采取何種措施?有人說,劇烈運動或洗浴后吃糖可防止虛脫,為什么?多吃糖為何會蛀牙?為何人們認為多吃魚蝦等食物能補腦?女性減肥成風,拒絕脂肪的做法是否正確?通過這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來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4)辯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一些新鮮的東西,但同時它也給人類帶來了不利的因素[5]。如轉基因食品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有的人對轉基因食品抱有積極的態度,有的人對轉基因食品抱有消極的態度,那么我們到底對轉基因食品應該抱有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這些問題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針對不同的觀點讓學生進行辯論,陳述各自的理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6-7]。

          (5)學生課堂演講實現自主學習當今社會得癌癥的人越來越多,學生認知癌癥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首先通過培訓讓學生學會在網絡上查閱國內外的相關知識,在學校圖書館查閱國內外相關的文獻,然后指導他們進行文獻綜述,由他們來講解癌癥這一知識點的相關內容,最后教師做相應的點評。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了學生思考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6)寓實驗于教學之中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加設實驗課對學生學習生命科學導論這門課程而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如我們可以通過腫瘤標志物的測定這一關乎每個人身體健康的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導論課的興趣。通過制作植物微型標本和動物人工琥珀標本不僅讓學生學習了標本的制作方法,而且還能對這門課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7)進行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它的方式有很多種。而在現代課堂中最常用的是幻燈片和視頻。這兩種簡單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我們在講到人類的起源時,首先讓學生觀看一個視頻-baby從受精卵到出生的全過程,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們人類究竟是如何來的。

          (8)嘗試MO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近年來依靠互聯網而進行的網絡教育逐漸走入大眾視野,MOOC翻轉作為網絡教育最新誕生的主角依靠互聯網的便利迅速席卷全球,國內外頂尖大學紛紛推出了自己的MOOC課堂[8-9]。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課前完成知識傳授,課堂完成知識的內化。學習者在課前基于視頻等教育資源完成知識點的自主學習,課堂則通過師生互動答疑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利用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現代生命科學導論》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較大的作用。例如基于MOOC視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利用在線寫作批改系統可以即時批改,促進學習動機;為方便學生移動學習,平臺支持學生利用手機掃描APP二維碼,通過手機移動學習完成相關課程內容。因此,在當前背景下我們應該對傳統的教育方法進行一些改變,將MO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進來,搭建長效激勵平臺,引導高校積極參與,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三、總結

          本文針對《現代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教材不協調和學生上課態度不端正等問題,針對性地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兩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刪減部分與中學生物課本重復的內容、增添時尚新內容、以熱點新聞為切入點引出知識點、基于MO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改進措施來提高教學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獲得了廣大學生的一致好評,甚至有部分學生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道遠,今后我們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引入新的內容、新的技術、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新的考核機制,培養出厚基礎、寬口徑、富創造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霽,吳敏,曾冬云,等.“生命科學導論實驗”課的實踐與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33(6):204-207.

          [2]徐丹.《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程的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xx(41):196-198.

          [3]李娜,毛永強.“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教學改革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xx(6):120-121.

          [4]麻鵬達,劉晶瑩,梁宗鎖.生命科學導論教材中補充基因沉默技術相關內容的建議[J].生物學雜志,20xx(6):100-102.

          [5]唐建軍.“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探索與體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20xx(2):12-18.

          [6]周亞平,金衛根,陳傳紅,等.《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166-168.

          [7]唐建軍,吳敏,陳欣,等.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通識課程開設討論課的探索[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20xx(3):12-16.

          [8]陳柳.MOOC興起對高等教育的影響[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xx.

          [9]胡杰輝,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xx(11):40-45.

        生命科學的論文5

          一、凸顯理解的質而非信息的量

          從知識教學的角度看,中學生物學教學追求的應是理解的“質”,而非信息的“量”。即教師要遵循“少而精”的教學原則,以學科思想和學科觀點統領教學內容,通過問題引領和學生活動等,最終使學生建構核心概念,領悟學科本質。零散的事實與信息不僅容易被淡忘,也缺乏遷移應用的價值,而在諸多事實基礎上建構的核心概念,提煉的學科思想和學科觀點則具有強大的統攝性和廣闊的遷移力。正是學科思想、學科觀點和核心概念才使得生物學形散而神聚,它們恰恰也是生物學的靈魂。在生物學中,進化論思想和生態學思想相互交融構成了生物學特有的學科思想。其中,進化是統一生物學的主題,它能夠將生物學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統一起來。而“結構決定功能”等生物學科觀點則為學科思想提供支持。例如,在教學“探討細胞呼吸方式的進化歷程”時,教師可提出“有氧呼吸過程為什么會含有無氧呼吸的步驟?”這一問題,讓學生結合地球早期大氣中氧的缺乏以及原核細胞中沒有線粒體的事實,進行推測和分析。該問題能夠驅動學生以進化的眼光重新審視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并適時滲透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的生態學思想,通過描繪細胞呼吸方式進化的圖景等思維活動,極大地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二、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應著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下兩點著手:一是充分挖掘生物科學史中的經典實驗的教學功能;二是踐行“在做中學”的國際理科教育的共識,讓學生從事部分或全程的科學探究活動,以訓練他們的科學探究技能(11項指標[1])。經典實驗是科學家在探索生命奧妙的歷程中所做的富有創新性的工作。生命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現、每一個新的突破,無不凝聚著科學家辛勤的汗水、智慧的結晶。因此,經典實驗具有如下教學功能:追溯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衍生的軌跡,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領悟科學家如何提出問題,尋找證據,不斷深入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展現科學家求實創新、不畏權威和艱難的探索過程,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因此,經典實驗教學能夠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是如何被證明的?”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方式上。帶領學生走進摩爾根的精神世界,讓學生了解他如何經歷對孟德爾定律普適性和薩頓假說的懷疑,對果蠅白眼性狀如何遺傳的好奇,到根據果蠅性別決定的背景知識對伴性遺傳現象做出假設,以及設計測交、反交實驗進行檢驗的過程,在過程中讓學生領會“科學是格物致知的一種途徑,其基本特點是:以懷疑作審視的出發點,以實證為判斷的尺度,以邏輯為辯論的武器”[2]的內涵。生物學教師應捫心自問:我能作為生物科學界在課堂上的代表嗎?現在很多師范院校偏重師范性,而輕視學術性,所培養的中學生物學教師因而缺乏研究能力[3]。當教師都不具備科學探究的思想和能力時,怎么能保證他教出的學生具有探究精神和創新素質呢?所以提高生物教師的科學素養是刻不容緩之事。

          三、培育學生理性的精神氣質

          理性是自然科學的靈魂,是人性的底蘊[4]。在生物科學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其能力,還應發掘生物學科中蘊含的精神資源,培養學生理性的精神氣質,使其養成客觀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理性求真、批判創新的科學精神。例如,在教授“探討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成功因素”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你認為孟德爾堅持8年豌豆雜交試驗的動力是什么?”“孟德爾是如何擯棄當時盛行的‘融合遺傳’觀點,提出‘顆粒遺傳’理論的?”兩個問題,可謂別具特色。前者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孟德爾是為追求真理而從事研究,而不是以科學發現以外的其他因素為目的,后者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創新精神,讓學生領悟到科學正是在質疑、創新中不斷發展的`。

          四、領略生物科學的理性美

          生物科學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審視美、鑒賞美。如同藝術追求的是和諧美,生物科學則重在理性美,這種理性美集中表現在它的統一美和嚴密美。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聯合創立細胞學說,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20世紀60年代著名細胞生物學家H.Ris將種類繁多的細胞劃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型,龐雜的細胞世界立刻變得那么整潔和統一;達爾文創立的進化論統一了生物學的各個研究領域;遺傳密碼的破譯,使得繽紛多彩的生命在分子水平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這些科學史實無不揭示著生物學的統一美。小小的細胞卻能進行如此復雜的生命活動,奧妙全在于它那嚴整有序的結構;囊泡及囊泡的運輸是內膜系統的“無臂延伸”,其過程就像航運一樣:在碼頭上裝貨,離岸、起錨、遠航,在胞質的海洋中把特定的貨物運向指定的彼岸,到岸后拋錨?,卸貨清倉,船體又融回內膜,變回原來的存在形式。科學發現的過程同樣充滿了嚴密美。例如,混沌的遺傳現象,由于孟德爾的精確—以數學統計為基礎,孟德爾的堅韌—歷時8年的雜交試驗,孟德爾的假設—可見的性狀為不可見的遺傳因子控制,孟德爾的驗證—不可見的因子又變為可見的性狀,而真相大白,其思維的精巧,推理的縝密,實證的嚴謹,充分展示了生物科學的理性美[5]。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不僅有著邏輯關系的知識體系,還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探究方法,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和美學價值。中學生物學教師應該努力開啟教學智慧,引領學生沐浴生命科學的理性光輝。

        生命科學的論文6

          1醫學院校生命科學類課程教學現狀

          現代生命科學從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及其規律,涵蓋多門分支學科,其科學原理與相關技術對于現代醫藥學的學習與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也是廣大醫學院校開設基礎生命科學類課程的目的所在。我們教研室負責全校各醫藥相關專業的生命科學類課程理論及實驗教學,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等。我們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發現,隨著近年來醫學院;A生命科學類課程門類的增加、課程內容與結構的不斷變化,我校各醫藥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生命科學類課程時,諸如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興趣、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方法與手段單一、所學原理不能靈活運用等多種問題也逐漸顯現。這顯然與當前沿用的傳統“授受式”教學范式有關。因此,有必要對醫學院校生命科學類課程的教學范式進行現狀分析,發掘問題所在,依據這類課程的特點以及不同學生的專業特色,建設合適的教學范式,提高教學有效性,以更好適應現代社會對醫藥人才培養的要求。

          2醫學院校生命科學類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的實踐

          結合生命科學類課程的特點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以建立新型建構主義科學教學范式:第一,從教學大綱、教學方法、評價體系以及課外學習平臺和資源角度出發,對當前教學范式現狀進行分析;第二,通過深入的文獻研究及兄弟院校實地考察交流,對國內外教學范式進行比較研究;第三,基于調研結果,進行多方面教學改革:①依據不同專業對不同分支課程的具體需求,修改生命科學類課程的教學大綱;②改變教學理念,深入轉變教學方法。要變知識傳授為科學探究,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參與性,建立探究式課堂;③改變評價體系,變終結性為過程性;④進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并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建立輕松自由的課外輔導和答疑制度。以我校中西醫結合七年制專業分子生物學課程為例:我們一是針對學生專業背景,修改了原來較為籠統的教學大綱,刪減其中艱深的純理論部分,以普及分子生物學基本知識、突出其在醫藥學領域中的應用為目的;二是課堂理論教學中不僅靠老師講授,也以提問、學生試講部分課程內容、結合自身專業背景自選主題分組做PPT并各組互相提問評分、寫小論文等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感;三是采用多元化的成績評價體系,除了保留期末考核外,也與多形式的課堂教學方法相對應,將課堂專注度與活躍度、試講表現、PPT制作水平、小論文、實驗積極度和動手能力等作為平時和期中考核納入評價體系,多方位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綜合成績;四是做好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完成了分子生物學教學信息化項目,給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彩的`課外資源;最后,我們還通過微信、QQ、E-mail等隨時與學生保持聯系,給予學生更多學習和生活上的關心和幫助。經過這些改革探索,我們發現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情有了明顯提高,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效果顯著優于以往,最后的綜合成績評定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公允度和學生的認可度也有所進步。

          3結語

          在新時代知識觀轉變的大環境下,廣大醫學院校生命科學類課程的教學范式也面臨轉變與重建。為更好反映課程特點和學校、專業特色,培養復合型人才,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建立新型建構主義科學教學范式。我們通過對本校生命科學類課程的教學范式現狀進行分析,依據這類課程的特點以及不同學生的專業特色,探索建設了新教學范式,提高了教學有效性。但是,醫學院校生命科學類課程涉及多個專業和多門課程,相關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新范式模型,并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才能更好適應現代社會對醫藥人才培養的要求。

        生命科學的論文7

          教育部新頒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教師通過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引導學生經歷具體的生命現象的探究,提高學生對生命本質的認識,養成科學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態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要注重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果,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需要對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結合學生以及科學教學的實際進行恰當的教學安排。筆者以《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為例,談小學科學生命科學教學策略。

          用實際的生活材料促進學生科學經驗的積累

          科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科學教師在進行生命世界內容的教學時,往往因為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探究活動的難度大,而直接放棄調查活動。在《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一課的教學中,大多數老師也只是通過大量的圖片和音頻的資料來拓展知識內容。教學中通過展示一些植物的資料,如牽;、郁金香等,讓學生了解植物存在生物鐘現象。但通過課前微調查,對于課本中提及的蛇麻花、合歡樹等,很多學生表示從沒見過,也未聽說。如果教師僅僅拘泥于教材和課堂,會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即使少部分現象是學生熟悉的,但無法有意識地關注,學生難以理解生物鐘和晝夜變化的聯系性。在教學設計中,應當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吻合的資料,繼而使學生產生繼續探究的愿望,才會深入去了解生物鐘產生的原因和應用。

          用充分的親歷參與促進學生科學探究的`深入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給予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在教學設計中應當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但是在生命教學領域中,更多的老師以講授為主。由于缺少探究的參與,很容易忽視科學家探究的過程,遺漏隱藏在探究過程中的各種思維方式。所以在《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教學中,教師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選擇身邊最熟悉的一種動物或者植物,嘗試記錄它們一天的活動。學生觀察記錄討論,其實反映了人類探索自然的影子,體現出最樸素的想法?茖W家的研究就是從觀察開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也提高學生收集證據、分析證據的能力。全年級282名學生進行調查。雖然在班級授課時,部分物種會存在有爭議的,變化不明顯的動植物。但學生仍然能從匯總表中,發現動植物存在著和人類相似的現象,在同一天中有著生命活動的不斷變化。比起課本中僅有的幾張圖片資料,由學生親歷調查的過程,發現動植物的變化,一方面拓展了課程資源,另一方面主體活動讓學生經歷一個有意義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家的研究之路。

          用適時的教師推力鼓勵學生科學結論的發現

          生命科學教學領域的內容豐富而復雜,學生往往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渴望通過科學探究去揭秘未知的科學世界。在《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一課中,學生從、從自身感受最深的作息安排入手,懂得人類的生命活動會受到晝夜的影響。繼而從人轉到動植物,這是依據已有認知對未知領域進行思維的判斷、分析和信息的處理。通過課前調查學生已經了解,植物的花開花落、人的作息時間、動物的晝伏夜出等現象。但無法有意識地把它們和晝夜變化相聯系。這時,教師的及時介入,引導學生思考生命活動變化的原因。并尋找合適的研究方法,并提供資料,最終總結晝夜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周期性。在科學探究的最后尋找科學結論時,教師應當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圍繞問題,大膽說出自己的假設。教師旨在激發學生思維,啟迪思路,提升他們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用發展的資料整理滿足學生課外研究的持續

          科學課中學習的內容絕對不只是一本薄薄的教科書,科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最終回歸到生活中去。一節課的時間太短,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往往不能全部完成。教室外才是學生們學科學、用科學的天地。引導學生在課外持續積極地開展探究活動很重要!稌円箤又参锏挠绊憽芬徽n的總結我是這樣處理的:師:通過展示曇花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讓曇花白天開花。師:展示不完整的花鐘,全班學生共同配合制作花鐘。師:花種鐘面上還有一些空白,對于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也還有些空白。課堂的時間有限,但是老師已經將同學們的調查記錄上傳到科學組360公共郵箱,感興趣的你可以課后繼續研究。科學的探究之路是永無止境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自主發展”這一關鍵詞,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用發展的資料整理方式滿足學生課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在生命科學領域教學中,教師要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理念,將生命教育作為這一領域教與學的重點,通過活動與探究不斷滲透和強化對生命世界的情感態度,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讓生命教育之花盛開在生命科學領域教學之中。

          作者:宋薔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學

        生命科學的論文8

          1傳統專業課程考試的弊端

          考試內容是整個考試工作的核心,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專業課程考試側重于教材內容,但因考試內容不能覆蓋專業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導致考試內容涵蓋面狹窄.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及格率,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與考試命題相關的內容上,因而試卷的命題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先進性.學生為順利通過考試,只要根據教師上課的重點死記硬背,考前臨時突擊,就能輕松過關甚至得到高分,這種知識導向型的考試,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視野狹窄、缺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生命科學專業課程考試改革途徑

         。玻辈捎脛討B多元化考試模式

          科學、合理的考試方式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考核形式應精心設計,盡量擴大知識的覆蓋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單元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將課堂出勤、課堂表現、理論知識考核、實驗動手技能考核等方面包括在內.這樣既能加強學生對這門專業課程的關注,又可使學生掌握全部專業知識.

         。玻哺母飳I課程考試內容

          專業課程考試應針對學生的能力、素質進行檢測,既要注重基本理論知識的檢測,又要對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進行檢測.考試的內容、題型與答案要體現發散性、求異性、創新性的特點;考試的內容要盡量具有挑戰性、競爭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欲望和創新激情.

          3教考分離考試模式及內容

          學生考試的命題由本門課程的所有任課教師共同組題形成試題庫,隨機抽題組卷,保證考試內容的真實、準確與客觀.教考分離使教師能夠自覺地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和要求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研究和教學方法,公正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使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努力學習并掌握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和重點內容.以動物生物學為例.動物生物學采用“1+1”考試方式,考試“理論+實驗”,其中理論考試采用“閉卷+開卷”形式,實驗考試采用“動手操作+理論分析”.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綜合評價見表1.課堂表現,主要是看學生是否遲到、早退、參與課堂討論積極性以及上課認真程度;提問,根據學生聽課狀態隨時提問,主要目地是讓學生認真聽課;平時作業,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及質量給分;小測試,利用10~15分鐘當堂進行測試,規定缺席2次不給平時測試分.理論閉卷與開卷各50分,前60分鐘是閉卷考試,主要測試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后60分鐘開卷考試,允許學生帶書、筆記和有關工具書進人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卷的考試形式.開卷考試要求學生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這樣學生平時必須認真看書,必須熟悉每一章節內容.開卷考試常用的題型主要有設計型、分析型、綜合應用型等,開卷考試題型靈活、綜合性和可揮發性強,一般來說在課本上無現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歸納、比較、分析、綜合和應用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正面、積極的影響.期末實驗考試采用抽簽形式,每位學生抽一次簽,每簽上包括四部分:鏡下觀察裝片、動物分類、解剖操作和實驗理論.簽不能重復.抽完簽后準備5分鐘進行考試,由兩位教師主考.這種實驗成績的考核,充分調動了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使學生做實驗的主動性明顯提高,促進了實驗室開放的效果.實驗考核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實驗理論和實驗技能進行的考核,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了學生作弊,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考核的結果客觀、真實.總的來說,考試模式的改革,為培養創新人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生命科學的論文9

          1有比較的觀察

          對多種物體進行觀察時一定要進行比較,更能突出它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一組鳥類的卵進行有比較的觀察,從它們的相同點進行觀察,然后引導學生從它們的不同點進行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即使是同一類的動物,它們的卵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動物多樣性的特點。

          2有思維的觀察

          觀察是一種具有思維活動的高級形式的知覺活動。只有感官的觀察,沒有思考,不可能獲得規律性的認識。因此,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不僅用感官和工具去“觀察”,更要用腦去“觀察”,不要只停留在學生“看到什么”、“是什么”等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使觀察具有探索性。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再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生大膽推測雞蛋各個部分對胚胎發育有什么作用。

          3觀察要有記錄

          沒有記錄的觀察是蒼白無力的。因此,在觀察的同時要及時記錄,并對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教師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的同時教會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認真填寫記錄卡,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探究記錄卡,使學生在有限的觀察時間內收獲最多的科學概念。

          4媒體教學,拓展科學概念

          眾所周知,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對物質的認識最佳境界是從鮮活的生活實踐中得到,但許多生命領域中的知識是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在生命領域的教學中,所有知識都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自主地去實踐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創新是我們教學追求的目標。但是課堂上只有40分鐘,每個知識點和技能的形成,都要讓學生經歷一次、實踐一次、嘗試一次,顯然是不可能的。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妨應用多媒體的技術。雖然多媒體教學不能使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但卻能讓學生親眼所見知識生成的全過程。俗話說:“眼見為實”,利用多媒體教學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得和有所悟。況且,如今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能更好地把事物、現象、情景、過程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既能和實際的實驗相似,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應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服務于小學科學的教學。例如,教學《動物的卵》這一課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既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完整地了解了生命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對“新的生命”的探究意猶未盡。對那么小的受精卵會發育成一個成型的個體,感到不可思議。課堂是短暫的,但因其而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受精卵的孵化這一科學概念得到有力的拓展。生命世界作為科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科學課程的教師應不斷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探究材料,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過程的整合,讓學生在以親身經歷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中達到科學概念的修正與完善,讓他們領悟生命的奧秘,體驗人生的意義,領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促使科學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生命科學的論文10

          1利用互聯網的實驗

          在實驗室實驗中,有一種形式比較新穎的實驗,利用互聯網進行的實驗,即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查詢并收集相關信息,了解書本中所沒有的知識,并加以應用。本類型的實驗在所有實驗室實驗中所占的比重僅為7%,但在整體教材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實驗類型,是現代生物教學的重要體現,是生物實驗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將生物學的知識與信息檢索緊密聯系。對生物科學的學習不應只僅僅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知識,還包括了通過獨立自主地收集查閱資料而了解一些課外的知識。經過利用互聯網實驗的訓練,學生可以基本掌握如何探索課外知識。因而,本類型的實驗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擴充與豐富。利用互聯網的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許多教材中沒有的生物學知識,而且能夠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態度的教育。模型模擬實驗。在所有的實驗中,共有4個模型模擬類型的實驗,即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明并構建模型,將模型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為生活提供便利,或者模擬某種生物現象,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模型模擬類型的實驗在全套書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該類型的實驗較為新穎,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訓練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有很大的幫助。這四個模型模擬的實驗分別為:“模擬腹部按壓術”“動物的生境“”太陽能炊具”和“編制真菌野外指南”。這些實驗都是應用性比較強的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

          2實驗室實驗的編寫特點

          2.1觀察或驗證類實驗示例

          以《生命科學動物》第一章“動物學入門”第二節“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中的“觀察腔腸動物”為例,教材設計是:(1)現實世界的問題:水螅對食物和其他刺激產生怎樣的反應。(2)目標:預測:水螅對各種刺激產生怎樣的反應;觀察:水螅對刺激如何反應?(3)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圖片示意)略。(5)實驗過程:略。(6)結論和應用:分析:當水螅被觸到時,會發生什么?水螅的其他部位發生了什么?描述:說出觸手為水螅提供的幫助。(7)交流你的數據:與其他同學比較你的記過。討論是否被其他研究的所有水螅都有相似的反應,這些反應對水螅生存具有怎樣的幫助。

          2.2自主設計類實驗示例

          以《生命科學動物》第一章“動物學入門”第二節“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中的“比較自由生活的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為例,教材設計是:(1)現實世界的問題:扁形動物的身體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的適應是否一樣。(2)目標:對比和比較:比較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的身體結構與功能;觀察:扁形動物如何適應它們的環境?(3)可能用到的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圖片示意)略。(5)形成假設:對你認為的營自由生活的蠕蟲可能具有的適應提出假設。這些適應的益處是什么?(6)運用科學方法:驗證假設:制定計劃:①以小組為單位,將你設計用于比較和對比扁形動物類型的方法編列成表。從老師那里獲得如何處理活的扁形動物的信息。②選擇你在步驟①中描述的其中一種方法。列出你需要進行的實驗步驟,確保對每一步都有詳細的描述。③列出你完成實驗所需要的材料。④在你的科學日記中自主設計一張數據表。當你的小組開始收集實驗數據時,充分利用這張數據表。執行計劃:略。分析數據:解釋: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與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有哪些相似點?描述:找出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和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的差異。結論和應用:辨別: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中哪一種身體系統發育更完善?辨別: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中哪一種身體系統更復雜?推斷:哪些適應使一些扁形動物營自由生活?(7)交流你的數據:與你的同學一起討論實驗設計和結論。需獲取更多幫助,請參考《科學入門》。

          2.3編寫特點

          實驗室實驗的編寫體現了本套教材“做中學”的特點,在實驗的一開始提出一個“現實世界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和探究這個現實問題。教材對每一個實驗都提出明確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提供可供選擇的實驗材料,并用圖片來提醒學生注意該實驗安全的哪些事項。接著再由學生自主實驗。教材在實驗室實驗“結論和應用”部分,一般都會根據實驗的具體內容,設置“分析”“描述”“辨別”“推斷”“解釋”等部分,從實驗的現象或結果入手,分析實驗,然后再把剛習得的'技能或知識運用解決拓展的問題,對遷移運用知識。如“觀察腔腸動物”中的“結論和應用”階段,教材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觀察,說出水螅被碰到時發生的身體變化,然后再描述觸手為水螅提供的幫助,從而要求學生思考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自主設計類實驗特別注重對學生科學方法的培養,根據科學探究的過程來設置實驗,要求學生經歷形成假設、驗證假設、分析數據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志趣。在實驗的最后,教材還設置了“交流你的數據”環節,要求學生與同學分享探索的結果,或是發散思維進一步思考,如在“觀察蚯蚓的行為”實驗中,提出“寫一個故事來描述蚯蚓一天的生活,列出蚯蚓的活動、可能遇到的危險和問題以及它們的生境”。

          3實驗室實驗特點分析

         。1)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的實驗完全是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由學生獨立完成,在經過一系列自主設計的實驗訓練后,學生可以完全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步驟。如“果蠅種群數量的增長”實驗,學生需形成有關環境因子的改變對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影響的假設,再通過制定、執行計劃來驗證假設,經過數據分析,得出影響果蠅種群增長的因子的結論,再與同學交流實驗結論。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知道探究是怎樣的過程,為以后學生在進行科學研究與學習提供條件。(2)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態度和意識: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將探究分為完整的探究和部分探究兩部分,而在實驗室實驗中,就體現在觀察或驗證實驗和自主設計實驗中。這四種類型的實驗都體現了探究的態度,例如利用互聯網和模型模擬的實驗中,學生需自行設計檢索資料的步驟與所要收集的信息,也要自行設計模型并制作,這都是部分探究的體現。(3)通過訓練學生檢索與收集信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利用互聯網類型的實驗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基本為教材中所沒有的課外知識,學生自行收集相關的資料,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豐富了課外知識的儲備。如“藥用植物”實驗中,學生通過信息收集,探索事物以及它們藥用歷史的沿革,了解藥用植物是如何來維持人體的健康的。在“濕地的保護”中學生可以了解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對濕地環境進行持續性的保護。(4)提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驗證等操作來完成實驗,而這些操作都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經過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鄭明順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生命科學的論文11

          “一個民族要達到科學的巔峰,必須有理論思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錢學森院士手下工作于中國科學院的吳艾靈教授站在世界科學發展的前沿,洞察科學系統性、復雜性、整體性發展的哲學內涵,創新性地提出了與“近代還原論科學體系”并行的“當代整合論科學體系”及其統一性的基礎———“信息生命科學”。

          1堯信息生命科學還原了中醫堯氣功堯武術等傳統文化的生命觀的自然本質

          早期哲學家意指的“自然”(Physis)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Nature)、“本原”(Arche)、“太初”。這種最初存在的東西在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始終起作用,它們賦予事物質料,是最原始的“基質”,并內涵引導形成事物運動和存在的秩序的“原則”。這一“自然”存在與中醫和氣功等傳統文化的“氣”或“元氣”概念是一致。近代以前,這種存在之物只能存在于哲學家的主觀思維和意識對象之中,與物理科學的實證實驗對象無緣,但是現在前沿的量子物理學已為這種以前只能靠思辯或“神秘”體驗去把握的存在對象提供了客觀實證的.物質基礎———量子真空零點能全信息場。從一元論宇宙發生論和科學認識的客觀信息性上,只能將這一本體的客觀存在稱為“信息場”、“本體信息”,它是未顯現的宇宙“隱信息”、“所有信息”(全信息),中華傳統文化稱其為“道”、“無”。它通過生成“氣”來化生宇宙萬物世界。〖信息生命科學的“信息”即是立足于這一“量子真空零點總信息場”(“道場”)的宇宙本體信息而言。

          2堯信息生命科學對氣功堯中醫和武術基礎的野氣冶理論解讀

          (1)信息生命系統中與先天“炁”和后天“氣”生成世界萬物的暗物質暗能量宇宙本體隱信息源———“道氣”場,布達佩斯俱樂部的歐文拉茲洛將其比喻為“微漪之溏”,顯性世界只是本體宇宙“池溏”背景上的微漪。這一混沌的生成本體,老子給了其恰當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5章)。著名量子物理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創造了隱含序(Implicateorder)的概念,與顯現序(Explicateorder)相對,表達了這一宇宙本體的特征;(2)氣功修煉和醫學實踐中對生命“先天元氣”的提取和運用;(3)元氣的本體信息多維復合一體性的物理奧秘———縱波磁旋構成的撓場;(4)傳統文化中的天(地)、道(德)、無極(太極)、性(命)都與這一本體信息場相應。3堯結論和建議在道(氣)一元的基礎上,運用信息生命科學整合中醫、氣功和武術等,是傳統文化創新的科技之路。

          參考文獻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

          [2]戴維玻姆著,洪定國等譯.整體性與隱纏序[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xx.12.

          [3]歐文拉茲洛著,錢兆華譯.微漪之溏———宇宙進化的新圖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第一版.

          [4]艾靈吾,吳凱地.信息生命科學對于信息量生命、本體信息演化規律特征的探索[EB/OL],

        生命科學的論文12

          1開設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

          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現代社會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以培養一個合格的公民,培養一個寬基礎、寬口徑、高情商、高素質的現代公民為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認為開設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新一代測序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人類第一次從分子水平上認識自我,對于由“A、T、C、G”4個字母組成的無字天書的海量信息的理解,對人類基因組中冗余序列的功能的判斷等等問題的思考和甄別,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進一步拓展了人類在認識自我上的思維空間。

          1.2有利于提升對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的理解和尊重

          作為醫藥類高校,提高學生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鞏固專業思想,提升專業技能,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1.3有利于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生命現象的本質探索

          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如糧食短缺、疾病危害、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和大量物種滅絕等問題,而解決這一系列重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對其本質的把握都需要大學生具備相應的生命科學知識和基礎[3]。開設生命科學通識教育課程,將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學理論和進展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本世紀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以便在專業學習中發現學科之間的交叉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領面,既是完善自我知識結構,認識自然科學核心內容的需要,也是培養既了解生命科學又具備其他專業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2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

          這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重點不在于具體傳授了多少專業知識觀點和內容,而是要傳授給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因此,要想吸引學生選修此課程,就必須從講授內容和講授方法2個方面下功夫,力求內容新穎,方法得當,通俗易懂,在授課時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深入淺出,從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入手去介紹以上所述內容中的最新成果和進展,這樣學生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4]。根據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情況和知識基礎,把學生分為醫藥類、文史類兩大類別,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醫藥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意識,重點講述生命科學的一些新成就和新進展,以及生命科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如基因編輯技術、干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生態系統的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基因治療、動物克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學、生物材料與仿生學、生物技術與人類未來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并初步能運用生物學知識去認識生命、了解生命,同時爭取對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起到一定的科學啟迪作用,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生物學問題有個清晰的認識;對于文史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安排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生物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如生命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營養與健康、社會生物學與繁殖對策、人類遺傳學與優生、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命倫理及社會決策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知識,認識人類自身;了解現代生命科學的新發展及其與人文科學交叉的趨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科學觀,增強社會公民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

          3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及考核方法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第一,課堂教學盡可能采用先進的現代教學技術,靈活、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錄像、動畫,使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更易于學生認識、理解和接受;第二,在教學中積極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來,以傳統的授課方式中學生被動接收知識改變為啟發式教學風格,以學生主動整理歸納、主動學習為特點,重視對小組討論的及時總結和點評,如目前關于轉基因問題的討論等;第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生物學知識的自主性探究,例如,安徽中醫藥大學特意規定至少要保證在整個學時的15%的時間給學生作為自主學習的課時,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主動搜集、整理資料,自主探究掌握知識,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對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輪廓,為進一步聽講學習打下了基礎;第四,考慮到生命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增強實踐環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課堂講授快結束時,可以安排學生參觀校園的藥用植物標本館,充分利用當地和學校資源,組織學生到安徽中醫藥大學的校辦制藥企業、合肥當地的食品加工企業、生物技術研發企業參觀一些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使學生對涉及的生產過程有個形象具體的感性認識[5]。課程考核方面,要改變“一張試卷決定成績”的方式,考核時機靈活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應采取多種考核方式以檢測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盡可能采取開卷考試、寫小論文、生活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查,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生物學綜合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每次上課都要有相應的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及全班同學參與的課堂討論,這樣可以根據同學的表現,及時給予平時成績來提供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也給平時積極上課,參與討論的同學獲得較好的成績提供了公平和可能[6]?傊,課程考核系統要貼近學生,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最終達到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命科學領域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

        生命科學的論文13

          1進行生命教育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基礎教育中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時期科學發展觀對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在教育中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加強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使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生命科學教學的課程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的情感認知有效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生命科學的專業知識技能,還可以更深層次地領悟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含義,使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獲得完整的生命成長。如果在生命科學教學中忽視了生命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生命價值觀念的缺失,在以后成長的道路中,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會出現認識偏差,造成不良后果。這種誤人子弟的教育理念應該早日得到改觀。

          2這是人類社會面臨嚴峻考驗下的必然要求

          當今社會,人類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問題,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當人類繁榮的文明社會與嚴峻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人們不得不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經過不斷的探索,人們終于明白,所有的一切問題基本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們開始認識到了生命價值和環保理念的重要性。因此,從基礎教育做起,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使學生從小深刻領會到生命和環境的重要性,樹立珍視、敬畏生命,愛惜人類環境的理念,那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3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中怎樣進行生命教育

          3.1突出生命的偉大,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理念

          生命是經過不斷進化和演變最終形成的。精子和卵子相結合孕育了生命,生命再創造生命,使人類不斷生息繁衍,永不絕息,這個過程是偉大而神圣的。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傳授生命學專業知識,使學生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生講解生命的理念和價值,讓學生感悟生命締造和傳承的奇妙,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

          3.2通過解釋生命的產生和死亡,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短暫和可貴

          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來世,人生在世,應該感謝孕育自己、賦予了自己生命的母親。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側重講解生命的產生和死亡的過程,使學生感悟生命的短暫和可貴,教育學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有意義的事情。例如,老師可以在教學中講解一些發生重大傷亡的事故,如自然災害、交通事故,使學生既懂得生命偉大,又感嘆生命的渺小,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從而更加熱愛生活。

          3.3詮釋影響人類生命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懂得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提升環保意識

          地球孕育了生命,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物質;反過來,人類為了不斷獲取發展的空間,大肆揮霍大自然為我們提供的資源,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生命安全。教師在生命科學教學中要傳授環保理念,使學生明白提升環保意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生命科學的論文14

          [摘 要]生命科學是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和技術的總稱,它是研究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并涉及到醫學、農學、健康、環境等領域。本文通過從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和思考、生命科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生命科學與我們生活的關系等方面?M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生命科學、本質、發展、應用、社會、生活

          一、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和思考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生命科學領域更是尤為突出,生命科學的進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早已成為當今最為活躍的科技領域之一,人類對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認知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為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當今在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自然科學。

          大千?生命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不同物種雖然在形態結構和行為活動上表現得千差萬別,但生物世界中最本質的東西卻是高度一致的。構成生命的化學元素和生命大分子在化學組成都是由C、H、O、N、P、S等化學元素和4種核苷酸、20種氨基酸、糖類、脂肪等基礎生物大分子組成,這些成分是生命構建和一切生命活動得以進行的基礎;所有生物體都能夠進行新陳代謝,并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的生長;所有生物體都能夠進行繁殖產生后代,由于受基因控制和基因改變的影響,生命的繁殖表現出高度的遺傳和變異特性。

          細胞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被稱為生命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從宏觀角度看,地球上的生物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命科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人們就注意到了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并對生物進行觀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紀前,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神學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古老的生物學始終停留在觀察和描述階段。直至20世紀以來伴隨物理化學等有關學科的發展生命科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建立起來了。20世紀后半葉,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生命科學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傳統生物學的學科分支進一步深化、細化,另一方面學科間的交叉進一步加強。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術、PRC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生物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二、生命科學與社會發展

          生命科學是一門神圣的學科,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命科學。

          醫學領域:1929-1943年,青霉素的發現,拯救了二戰后期幾百萬人的生命,抗生素的廣泛使用。

          遺傳學領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的神秘面紗。

          生命科學領域:1997年2月,首例哺乳動物――克隆綿羊“多莉”的誕生;農業領域:轉基因棉的研制成功,害蟲防治的突破發展。

          環境領域:“超級菌”的研制成功,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海上石油污染的問題。

          目前,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種復雜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等,光靠有限的醫學藥物是遠遠不夠的,好多人因此丟失了生命,基因工程的出現給醫學領域帶來了曙光,科學家們利用基因工程生產出某些特殊的基因和世界上難找的蛋白質,比如說,科學家利用轉入轉胰島素基因的大腸桿菌來生產人們所需要的大量胰島素,大大縮短了胰島素的生產周期,治愈了更多的胰島素病人;蚬こ踢生產出了大量的基因產品,如人的生長激素、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等,對人類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生命科學與我們的生活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生命科學更使勢不可擋,雄居影響當代人生活的四大科學之首,目前,生命科學已經成為21世紀當之無愧的帶頭學科。國際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生物學占著越來越多的比例,世界優秀科技成果評選總不會離開生物學的最新成果,無論從這些還是從對人類生活及思想的影響來看,生命科學都是當今世界科學研究的核心,最為炙手可熱的領域

          以下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說明生命科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山東,醫學專家為60歲的劉為榮換了心臟。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做心臟移植手術以來,劉為榮是年齡最大的“換心人”,現在他像正常人一樣安排起居。

          在上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出第一批高質量的新流感裂解疫苗。流感裂解疫苗不僅接種保護效果好,而且臨床副反應極少,適合各種年齡段的人群接種,最受市場青睞。

          在日本,東京齒科醫科大學和大日本印刷公司借助特殊的印刷技術,成功培育出與人體血管原來形狀相同的毛細血管,有望用于治療心肌梗塞。

          在美國,其國家人類基因研究所宣布,他們已繪制成功首張狗基因測序草圖,顯示狗與人類的基因數量大致相同。這一成果有助于人類對與基因相關的疑難病癥的研究。

          在新加坡,科研人員發現經高溫和超聲波加工處理后的動物骨骼植入人體后,可能不會發生感染或排斥反應,這為異體骨骼移植帶來了新希望。

          在韓國,研究人員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熒光雞,使轉基因雞蛋在食品、制藥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進了一步。

          以上這些告訴我們,生命科學就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它的出現和發展就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諸如此類,生命科學可以解決的事情還有很多,只要是生活中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能見到生命科學的蹤影。

          也許會有人問,生命科學現在的作用已經真么大了,那未來呢?未來又會怎樣?我們可以盡情展開我們的想象。也許所有以前神話里的事情,將來都會發生,也許我們會生出一雙翅膀,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也許我們能像魚一樣在水里自由呼吸;也許我們都能長生不老,永遠保持年輕;也許……總之,這一切都將隨著生命科學的不斷發展,逐步實現。

        生命科學的論文15

          1建設規劃目標

          1.1集中整合形態學教學資源補充完善展出內容

          人體生命科學館在集中整合現有形態學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以保證各形態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有一一對應的展示。根據不同內容,選擇合適的展出形式,如用視頻展示受精卵發育的過程,用塑化標本展示人體的肌肉等。

          1.2配套完善標本數據庫建設構建數字查詢平臺

          建設完善人體生命科學館的標本數據庫,并構建數字查詢平臺,便于參觀者查詢館藏信息。平臺配有指導教師,可互動交流,解惑答疑[3],同時提供視頻、圖片等電子資料下載,供參觀者學習。展現中醫元素突出學校特色通過展示經絡走行和穴位斷面解剖結構,使參觀者感知中醫知識的抽象思維,化“無形為有形”,激發學習中醫的興趣,突出中醫院校的特色。

          2建設規劃思路

          根據人體生命科學館的展示內容科學設計,合理布置展區。展示內容我校人體生命科學館展示內容主要包括:①生命的起源: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胚胎展示人體形成的過程;②正常的人體:展示正常的人體形態結構,并輔以功能說明;③疾病下的人體:展示病理結構,并輔以疾病說明;④經絡與腧穴:結合中醫知識,展示經絡走行和腧穴位置結構。展區設置綜合以上內容,我校人體生命科學館將建設七個展區:①簡介區;②生命起源和人體形成區;③正常人體結構展示區;④病理結構展示區;⑤人體斷面展示區;⑥經絡與腧穴結構展示區;⑦中醫體驗區。

          3建設規劃特色

          3.1突出中醫特色

          作為中醫院校的人體生命科學館,充分結合中醫元素,展示中醫特色。如在正常人體標本上描繪出經絡的走行,清晰明了,便于觀察。對常用穴位做斷面解剖,并在標本上放置針灸針,以顯示進針角度、進針層次與周圍結構的關系。

          3.2標本類型多樣

          人體生命科學館內的標本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多樣,如生物塑化標本、管道鑄型標本、斷面標本、穴位斷面標本、灌裝標本等等。規劃時根據展示內容選擇不同的標本類型,既保證展示效果,又節約成本。如生物塑化標本,無毒環保,生動逼真,可永久露天存放,但定價過高,為節約成本,只在展示全身肌肉、全身內臟、全身血管神經時選擇使用[4]。

          3.3展示形式多樣

          根據不同的展示內容,選擇合適的展示形式。如標本可展示大體結構,直接觀察,印象深刻。模型展示復雜精細的`結構,如視器,學生可自己動手,拆分組合,便于觀察。視頻展示細微結構及動態改變,如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生動形象,印象深刻。展板圖文并茂,簡明易記,可更好地將結構和功能聯系起來,如胃粘膜的構成及各種細胞的功能。

          4展望

          中醫院校的人體生命科學館的建設必將在整合資源、節約成本、提高教學質量、科普宣傳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學術交流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將有效提升學校的基礎教育水平和綜合實力。

        【生命科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生命科學的論文07-02

        生命科學的論文【推薦】07-03

        生命科學最新研究論文12-09

        生命科學概論的教學探討論文11-02

        生命科學下脾功能研究的未來論文11-02

        2017生活中的生命科學論文03-07

        人體生命科學館在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論文11-13

        生命科學教材實驗與實踐欄目分析12-12

        淺議內經生命哲學與現代生命科學的關系11-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