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內容摘要: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內部控制執行有效性的檢驗,是對企業內部各組織機構內部控制執行過程的監控。無論是企業治理還是公司審計,都需要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狀況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因此建立科學嚴格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不僅是內部控制制度本身實施的要求,也是保證企業經營戰略有效執行的基石! £P鍵詞:內部控制 指標 評價模型企業內部控制涉及面廣,定性因素多,利用單一指標不能對其全面評價。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后,判定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必須構建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企業經營中運用內部控制評價系統進行監視評價,要以防范風險、堵塞治理漏洞、進步經營效率為宗旨。內部控制評價系統建立的必要條件有:存在預先確定的標準;能夠計量結果;能夠糾正偏差。因此,內部控制評價系統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目標或標準。一旦目標確立,組織中所有成員都明確與自己賞罰相結合的業績目標及成果。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執行和評價,三者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只有通過三者的高效互動,企業才可能達成既定的內部控制目標。而在此過程中,內部控制評價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內部控制關鍵評價指標
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是內部控制評價的載體,也是內部控制評價內容的外在表現。最佳的評價指標體系應能綜合反映多種內部控制因素,將定性的評價因素和定量的評價指標結合起來,充分體現數目指標與質量指標相結合,結果靜態評價與過程適時動態評價相結合,有形評價指標與無形評價指標相結合,所有者利益與市場顧客導向評價相結合四方面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內部控制評價的體系構成
按內部控制的設計、實施、運行的整個過程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要經過以下三個步驟。
內部控制設計的公道性評價 內部控制設計是構建內部控制的前導性工作,其公道性直接決定著內部控制的構建效果和運行效果,是構建內部控制的基礎。設計公道性評價就是要從整體上分析其構成以及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是否公道,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手:
內部控制的系統性評價。內部控制的整個體系是一個有諸多要素有機構成的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內部控制的每一個控制環節,每一項控制措施都應當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往設計和構建,各個局部的目標要協調一致。
內部控制的充分性評價。在設計內部控制體系時,首先要確定其目標,目標是控制活動的出發點和回宿,內部控制必須圍繞其目標展開,每個控制環節和控制措施都應當為目標服務。針對內部控制的每一項目標,評價其可實現性。內部控制系統使用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對所要實現的目標來說是否是充分的,不存在遺漏和重大缺陷。假如內部控制的目標都可以得到實現,那么這個內部控制體系就是有效的。
內部控制的經濟性評價。構建內部控制是為了減少可能發生的損失,而設計、實施內部控制要支付一定的本錢,企業必須關注實施內部控制可能減少的損失和實施本錢之間的大小關系,控制本錢與控制收益相比必須是經濟的。
內部控制實施的有效性評價 對內部控制的設計公道性進行評價之后,就可以進一步對內部控制實施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實施的有效性評價就是對內部控制在實際運用中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達到了設計的意圖進行評價。內部控制實施有效首先存在一個時點與時期題目。內部控制在某一時點可能是有效的,但在某一時期內卻未必是有效的。所以,內部控制實施的有效性評價還要從時點有效性評價和時期有效性評價兩個方面進手。對內部控制實施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不能局限某一時點或某幾個時點,而是要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一貫性如何,在一定的時期內能否持續發揮作用。當然,企業可以選擇多個不同的時點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從而評價它一貫有效性。
內部控制的動態適應性評價 任何內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設計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它應當能夠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業務的特點做出適時的調整和改進。動態適應性評價主要側重于內部控制的長期運行效果,內部控制系統本身存在過期,不適應企業實際狀況的題目。所以,內部控制必須是動態可改進的,能夠不斷的進行完善和進步。
內部控制關鍵評價指標
控制設計的公道性評價指標 內部控制設計的公道性評價可以通過每項控制措施的設置情況來進行評價,應以職責分離為條件條件。這類指標的評價定位應該是以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公道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監視機制為目標。應能反映出內部控制設計的完整性與層次性。根據這些原則,筆者以為具體指標應設置如下:公司治理結構與各職能部分的全面性指數;各部分之間的互為約束系數;各項控制制度的健全率和合規率;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指數。
控制實施的有效性評價指標 這類指標是對每項控制措施的執行效果進行評價,應確定企業日常經營運轉活動中,采取內控措施后,是否減少了各種錯誤或舞弊行為的發生、發現,是否為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采取了相關措施和手段,是否對各效益型指標的增減達到了預期的結果。這類指標包括:日常工作題目的發生率、發現率;日常工作題目的反映率;內控執行失誤責任人的處罰率;各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效益型指標;內部控制綜合評價的合格率。
內部控制的動態適應性評價指標 日常企業運行出現題目的糾正率;部分及職工建議被決策層的采納率;各項內控執行結果的檢查率;監視審計部分審出題目糾正處理率。
以上這些指標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內控的動態適應性進行評價。反映了內控的因時、因地制宜性和與時俱進的特性。糾偏性是內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只有熟悉到內部控制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才能使內控系統在糾正偏差的基礎上,求得螺旋式上升。
內部控制定量評價模型
在內部控制評價中考慮使用經濟數目分析方法。本文運用的是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內部控制評價的基本模型:
Z=V1X1+V2X2+V3X3……+VnXn
其中 Xn 表示各種評價指標 Vn 表示權重根據多因素分析,可以首先選取評價指標和確定權重,通過實證分析確立內部控制良好企業與不良企業Z值的存在區間。在評價具體企業內部控制狀況時,根據企業實現的指標值代進模型計算出Z值,判定所處區間,得出結論。在模型建立中,關鍵是如何選取指標和賦予權重。選擇評價指標時,既要選擇定量指標,也應將定性分析的標準定量化,加進分析模型。內部控制基本模型的特點是所有指標均采取相對指標形式,便于運用模型分析不同規模的企業內部控制狀況。在選定評價指標后,必須給每一個指標一個權重,指標權重應反映出評價指標對內部控制效果的影響。由于行業特點存在差異,因此,對指標權重不應千篇一律。指標差異在不同行業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程度存在不同,必須根據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做出動態的預計。對權數的確定,可由國家或行業治理部分定期測算公布,這樣可兼顧評價標準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內部控制總體評價模型
在完成上述三個步驟的評價之后,為了綜合三方面評價的結果,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整體狀況做出評價,筆者提出以下量化模型:
ICE=DR×AE×AD
ICE:表示內部控制整體狀況;DR:表示設計的公道性;AE:表示實施的有效性;AD:表示動態適應性。
把每一方面的評價結果用相對數來表示,1表示最好,0表示最差。內部控制質量的整體狀況體現為三個方面評價結果的乘積,比如,對內部控制的設計公道性為0.9,實施有效性為0.85,適應性為0.95,則內部控制的整體狀況可以評價為0.73(0.9×0.85×0.95),這樣企業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內部控制的整體有效性了。
評價指標可根據行業特點,評價范圍和評價目的做出不同組合,對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的單位,評價指標應存在差異。對于評價指標中定性指標可運用內部控制調查表等形式獲得原始資料,經過整理對其做定量處理。
參考文獻:
1.許傳華.建立現代貿易銀行內控機制評價體系的探討.武漢金融,2003.4
2.安力.內部控制環境構成要素審計評價.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3.2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相關文章:
社區商業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02-27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方法的比較03-22
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11-17
企業技術發展戰略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03-24
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03-19
基于科層理論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構建03-24
論旅游公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之構建03-23
論市場營銷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03-23
基于風險管理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