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畫品與人品的再思考
摘要:中國畫本質上是在畫畫家本身,畫自己,是畫家自己內涵和修養的展現,所以,畫的境界體現了人的境界,畫的完善過程就是畫家自我完善的過程。
關鍵詞:畫品;人品;關系
西方藝術家羅丹曾說過:“做一藝術家,須先做一堂堂之人。”在唐朝以后的史論典籍中也經常出現“人品不高,落墨無法” 等等相類似的說法。潘天壽大師也認為“品格高,落墨自超。”他還說:“藝術品,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無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學問,廣遠之見聞,刻苦之經驗,決難得有不凡之貢獻,故畫人滿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數十年中每僅幾人而已。”這段話說明在天才、學問、見聞、經驗方面,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的認識和感受,但畫品與畫家人品是否相關一直頗具爭議。在國畫傳統理論中,一件藝術品病不是孤立的,而是綜合考察作品與作者以及觀者之間復雜互動的關系。
中國畫本質上是在畫畫家本身,畫自己,是畫家自己內涵和修養的展現,所以,畫的境界體現了人的境界,畫的完善過程就是畫家自我完善的過程。朱耷是“金枝玉葉老遺民”,特殊的雙重身份、復國情結與自身生存糾纏在一起,郁悶的現實環境使他無力與現實抗爭,只能借用手中的畫筆去表達宣泄。自然而然的,藝術成了他宣泄的工具,他把反清復明的愿望,對大明故國的念念不忘,借助隱喻冷逸、獨具個性的形象表達出來。雪中之竹,籠中之鳥,無水之魚,無根之樹,“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每一個濃淡不同的墨點都向世人娓娓訴說著他心中無盡的悲思,都具有深刻的隱喻特征。朱耷靈活地運用構圖、形象、名號、題款等元素來組織他的畫面,表達出深藏于內心深處的對故國的懷戀情結和對現實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朱耷曾說過“憤慨悲歌,憂憤于世”,從朱耷作品的筆墨中,我們可看出他的藝術世界就是他故國情感的傾瀉和自我情懷的袒露。他無限懷念和熱愛自己的故國,所以,他創作的藝術作品,也都具有藝術之外的高尚的人格力量,飽含著故國之戀和時代之特征。
龔賢的高貴品格也是通過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詩意盎然、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水鄉通過雄沉渾厚的筆墨表現出來,表達了他對一草一木的熱愛。他有一首題山水的詩:“千山萬壑一人家,白石為糧釀紫霞。尚爾堯舜猶未出,避秦若個向云崖。”這首詩是龔賢思想生活的真實寫照。對自己國土的深厚的愛成為他擺脫清朝統治者,遁跡山林的精神支柱。一草一木、白石和紫霞都是他的精神食糧。他細心觀察,透徹描繪,把自己的愛傾注在畫面之中。濃重的墨韻溢散出來的濃烈的清高氣息,正是他濃厚的感情升華。龔賢的淡泊名利,隱居生活,帶著他進入精神的高度自由狀態,帶著他率意、逍遙、忘情地表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也正是這樣,才創作出了一幅幅留傳后世的經典作品。他作品中的高潔氣韻,出自他歷經磨煉凈化后的內心。藝術大師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所謂靜觀、默窺,是深入自然,滲透自然,與之同化的心靈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悅,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視這個世界的智慧和喜悅。 ” “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 “畫中理氣二字,人所共知,亦人所共乎,其要在養心性。則理正氣清,胸中自發浩蕩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然后可稱名作。”一個中國畫畫家,畫的是內涵、修養和他的精神。
潘玉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著名女畫家,一生留下了4700多件作品,包括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素描、速寫,她一直致力于中西藝術文化的結合,為藝術的探索貢獻巨大。潘玉良的繪畫藝術風格和藝術道路,與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她曲折坎坷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潘玉良原名張玉良, 1895年出生,八歲就成了孤兒,十四歲時被舅舅賣到妓院,多次逃跑都沒成功。她的堅強和獨立就來自這段悲慘經歷。她的個性豪放,吸引了當時安徽蕪湖總督潘贊華,于是潘贊華為她贖身并與其結婚,從此,玉良改姓潘。潘贊華一直提倡思想解放、尊重女性。所以,當他發現玉良在美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時,就大力支持她學習美術。1918年,潘玉良通過了上海美專的入學考試,從此,玉良成為該學校招收的第一批女學生之中的幸運一員。1921年到法國學習, 1928年回國任教,后來再次赴法,1977年在孤獨寂寞貧病交加中辭世于巴黎。潘玉良在法國時很少與人交往,一心作畫,積極參加法國秋季沙龍,并且獲得大獎二十一次,雕塑作品經常陳列于巴黎的塞努希博物館。她的刻苦努力換來了卓越的成就,在國際上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巴黎東方美術館館長也塞弗評價說:“潘夫人應新時代的潮流奔進,絕未改變其對藝術的見解,獨立于具象與抽象兩派之間,她用中國書畫的筆法來形容萬象,對現代藝術的貢獻已夠豐富了。”這段話肯定了她的獨具個性不畏世俗偏見的藝術風格。盡管身世坎坷,生活清苦,但堅強、獨立、高尚的人格造就了她高尚的畫品,為中西藝術的結合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大千,我國現當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畫壇頗具傳奇色彩,一生經歷非常豐富,才華之橫溢,作品之多,涵蓋范圍之廣,在書畫、詩、篆刻、古書畫鑒賞與收藏方面成就之大,令人驚嘆。他生在書畫世家,母親和哥哥姐姐都畫畫,耳濡目染,從小他就學習畫畫。17歲隨兄赴日本留學,1919年回國留居上海。1925年在上海首次舉辦畫展,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張大千誓死不做亡國奴,憤怒揭露日軍在北平的任意燒、殺、搶、掠等罪行,被日寇北平憲兵隊關押一個月仍不屈服,后來日軍強迫他擔任日偽軍北平藝術?茖W校校長,但是他堅持民族大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拒絕赴任。經過與日寇的多次周旋,1938年夏,張大千在朋友幫助下,歷經艱險,逃出北平,在成都青城山居住三年,他創作了上千幅作品,來鼓舞祖國人民奮勇反抗日寇侵略。1941年,他前往敦煌研習石窟壁畫,1943年夏,從敦煌歸來舉辦大型畫展,又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1949年底,他應印度之邀前去舉辦畫展,僑居之前,他把自己花費畢生精力和金錢收藏的古代名畫五代顧宏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代劉道士的《萬壑松風圖》、五代南唐董源的《瀟湘圖》無償捐贈給了祖國。他這種做法,充分表達了他對祖國的耿耿忠心和無比熱愛之情。正是由于對祖國的熱愛和高尚的人品,加上刻苦的努力和豐富的經歷,造就了張大千在中國畫發展方面的成功。
綜觀各個偉大的藝術家的藝術成就,畫品即人品,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要想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增強各方面的素質,開闊眼界,豐富經歷,這樣才能加深內涵,創作的作品也才會有深意,才會打動人心,引起觀者共鳴,藝術才會真正發揮它怡情養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學的散步》,宗白華,安徽人民出版社。
[2]《名畫解讀》,陳龍海,丘麓書社出版
【畫品與人品的再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03-18
文化工業再思考03-18
對執行中止與債權憑證的再思考02-26
動畫專業素描教學的再思考03-28
對企業理財目標的再思考03-21
對國家主權問題的幾點再思考03-18
網絡時代科普宣傳的再思考03-22
關于大學英語“教”與“學”的再思考03-18
論關于大學英語“教”與“學”的再思考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