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譯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探討
旅游業(yè)也稱旅游產業(yè),是指憑借相應的旅游資源和設置,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旅游翻譯視角下跨文化意識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 要: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旅游翻譯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向外國游客介紹中國本土的旅游景觀,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翻譯人員而言,一方面,需要具備相應的文化差異意識,認識到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另一方面,應該創(chuàng)建相似的文化建構,尋求文化層面的對等,盡可能消除文化干預和文化障礙,才能真正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實現(xiàn)原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合理轉換。
關鍵詞:旅游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信息
前言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我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景觀,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的游客。可以說,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文化則是旅游的根與魂。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向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的旅游景觀,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和交融,就必須切實做好旅游翻譯工作。從本質上看,翻譯實際上就是文化的翻譯,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需要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 翻譯與跨文化意識
從概念層面分析,翻譯是指在保持語句準確通順的基礎上,將一種語言信息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或者說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為比較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在張今的《文學翻譯原理》中,對于翻譯做出了非常精辟的論述:“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xiàn)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顯著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愈發(fā)頻繁,翻譯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所謂文化,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幾乎能夠囊括世間的一切,可以將其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存在差異,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以及風土人情等,產生了相應的文化差異。但是,無論文化如何復雜,在不同的地域和國度之間,文化的傳遞都是能夠有效進行的,所謂的跨文化交際,就是指處于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之間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意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相關研究認為,可以將跨文化意識進行層次的劃分,根據(jù)實際情況,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對于語言翻譯人員而言,必須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意識,這樣,一方面可以從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翻譯語句,從跨文化交際的高度,去對待自身好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翻譯過程中,嘗試創(chuàng)新,能夠更加合理地展示和宣傳本國文化。不僅如此,跨文化意識能夠幫助翻譯人員把握漢英之間的語言文化差異,確保翻譯的合理性和準確性。
2 旅游翻譯的文化復雜性
2.1 所謂“旅游翻譯”
旅游業(yè)也稱旅游產業(yè),是指憑借相應的旅游資源和設置,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的綜合性行業(yè),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因此,旅游翻譯可以說是包括萬象的,是一種專業(yè)性的翻譯,是專門針對旅游行業(yè)的翻譯,與一般的語言翻譯相比,旅游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特點更加全面、更加突出,也更加典型。
2.2 文化復雜性
在旅游翻譯中,涉及的內容眾多,不僅包括了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了一些隱性的旅游資源,如社會體系、意識形態(tài)、文化背景等,可以說處處滲透著文化的影子。旅游翻譯的文化復雜性重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的復雜性。一是語用差異,翻譯的首要工作,是實現(xiàn)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何兆熊教授發(fā)表的《語用學概要》中,明確指出,要想切實做好跨文化交際,交際雙方不僅需要使用相同的語言,還必須具備一些共有的知識,或者說是背景知識。這里的背景知識,指的就是語用知識。翻譯人員應該熟悉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差異、句法差異一起語法結構差異,按照目的語的語言習慣進行翻譯,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二是語境差異,語境包括了言內語境和言外環(huán)境兩個方面,前者指語篇的上下文、產生時間、地點,參與者的心理情感等,后者指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價值觀念等。旅游翻譯要想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對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用差異和語境差異進行充分考慮。例如,在對一些地名和景點進行翻譯時,通常都是采用音譯的方式,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景點,直接音譯往往無法體現(xiàn)相應的文化內涵,給游客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考慮語境,采用保留文化形象及內涵的翻譯方式。如蘇州的“拙政園”,如果直接翻譯為Zhuozheng Garden,則無法體現(xiàn)其內涵,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顯然要好的多,因為拙政園的得名來自《閑居賦》中“拙者之為政也”,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對其歷史背景進行解釋,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
(2)文化差異的復雜性。在旅游景觀和相關資料中,通常都包含有大量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文知識,基本上涵蓋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些知識對于漢語背景下的人們而言,自然無需過多的解釋。但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而言,受自身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等的影響,對于同一事物的認知往往是各不相同的,而如果將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等放在另一個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則很可能會出現(xiàn)文化缺省的情況,影響人們的理解。對此,旅游翻譯人員應該充分了解文化的差異性,對上述問題進行處理和解決,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傳播與交流。例如,在宋朝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中,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中,六月指的是我國陰歷六月,因此并不能直接翻譯為“June”;同時,“畢竟”兩字是為了對后面“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強調,如果直接翻譯,外國游客可能會感到無法理解。因此,結合西湖的景觀,在對詩文進行翻譯時,應該翻譯為“After all it i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hot ,Displaying scenes other seasons have got.”這樣,能夠將詩中的`寓意更好地向游客傳達。
3 旅游翻譯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
3.1 創(chuàng)建相似的文化建構
在典故、諺語中,通常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而言,字面的翻譯往往會感到難以理解。對此,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該與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相互聯(lián)系,學習者應該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對當前學到的新知識進行同化和索引,賦予其某種意義。對于旅游翻譯人員而言,應該努力尋找目的語中具有相同含義的表達,創(chuàng)建出與之相似的文化建構,使得目的語的讀者可以結合自身的認知結構,對原語進行理解。
3.2 考慮語句中的文化內涵
對于旅游資料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如果是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起來自然毫無障礙,但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則其中的文化信息必然會流失,影響其理解的準確性。因此, 翻譯人員應該站在原語讀者的角度,去解讀旅游資料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對資料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站在目的語讀者的角度,考慮缺失的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信息的缺失,確保文章表達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3.3 尋求文化層面的對等
從目前來看,針對翻譯對等性的研究雖然并不少,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停留在語言和功能方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實際上,對等可以分為詞匯、句子、篇章以及文化四個不同的層次。其中,文化層面的對等,是指在保持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重新組織,以實現(xiàn)對于文化因素的有效傳達,也可以稱為翻譯的文化再建構。
3.4 消除文化干預和文化障礙
由于社會文化、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存在著相應的文化干預和文化障礙,這些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導致了語言和文化的不可譯。而對于翻譯人員而言,應該在承認翻譯障礙客觀存在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減少翻譯障礙對于文化交流的影響,確保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展開。
4 結語
總而言之,與一般的語言翻譯相比,旅游翻譯更加復雜,不僅要求翻譯者對原語文化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和掌握,能夠根據(jù)原語文化,利用有效手段準確傳達其中存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方便目的語讀者對于文化信息的理解,需要進行表達性過濾,從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認知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
[1] 王芳.淺析旅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J].文教資料,2010(12):37-38.
[2] 于紅.旅游翻譯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4):521-523.
[3] 王曉璐,王豫梅.跨文化視角下的旅游景點資料翻譯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6).
[4] 郭聰,顧雅青.基于跨文化視角的杭州旅游景點翻譯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3(18).
[5] 劉佳.從跨文化交際角度探析旅游英語翻譯[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2).
[6] 常暉.跨文化視角下旅游資料的英譯[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旅游翻譯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探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