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從甲文看上古狩獵與農耕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文;狩獵;農耕
論文摘要:文從甲文形體分析去探究上古人類的狩獵和農耕生活。并以甲文為素材,輔以考古和文獻記載,再現遠古先民艱辛的生活圖景。
遠古時期人類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生存。要生存,就要有食物。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就是從大自然中獵取食物。因此,采集和漁獵便成為遠古人類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中國的古文字雖然產生在三千年以前,但依舊反映了遠古時期人類狩獵與農耕的蛛絲馬跡。
1.艱辛的狩獵和家畜的馴養
甲文中有“網”字,《說文》:網,庖犧氏所結繩,以田以漁也。許慎認為網的發明者是庖犧或曰伏羲。先民受蜘蛛結網獵食的啟發而發明了用來獵和捕魚的網。甲文中還有其他一些字,在網下有象、鳥和其他一些動物,均表示上古的“網”不僅用來捕魚,更廣泛用于捕捉各種動物。
甲文中有“畢”,就象用有一個樹枝叉椏制作的簡陋的網之形狀。它有一個長長的柄,應是用來近距離捕捉飛禽的!对娊洝ば⊙拧x鴦》中有:“鴛鴦于飛,畢之羅之”。證明了“畢”這種工具古人的確用來捕捉飛禽!傲_”甲文象人雙手張網羅鳥之狀,甲文異體字“網”上又有鳥形,更為形象。
甲文又有“敢”,象手持叉網捕捉野豬之狀,兇猛碩大的野豬都用如此原始簡陋的工具去捕捉,其艱難可想而知。
對于奔跑的走獸,僅用網來捕獲只能夠“守株待兔”,很難獵取更多的食物。甲文中又有“玄”字,即像一種專門用于攻擊遠處獵物的繩球,這是一種在長繩或皮條兩端綁有球形石塊的狩獵工具,用來把石塊拋向遠處正在奔跑的獵物,如鹿、兔等,從而纏住獵物的腿部。甲文的“畜”字字形也體現這種工具的用途,下部疑為動物的足跡,金文下部又作“田”,亦為田獵的符號。
因為工具簡陋,遠古時期的狩獵一般不是單人匹馬能完成的,需要整個氏族部落的人采用圍獵方式才能有所收獲!疤铩奔孜南笸恋赜欣w陌縱橫之形,甲骨卜辭中“田”的多作“打獵”講。遠古時期平原地區狩獵,多采用聚眾圍獵方式,所獲共同分享。“田”字字形正反映了遠古時期在平原地區圍獵的情形。
弓箭應是先民獵狩動物最先進的武器了,《說文》云:弓,以近窮遠,象形,古者揮作弓。認為弓的發明者是黃帝的臣子名叫揮的。事實上,弓的發明者應早在舊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年前的半坡遺址中就發現了用骨頭制作的箭頭。
甲文中有一系列文字都與弓矢有關,證明了弓箭的發明對于先民生活的重要性。如:矢;畀,象帶有扁平箭頭的矢形;射,以張弓搭箭欲射之狀會意;侯,甲文從矢,象靶形;函,象箭袋之形,袋中插矢以象其形;弗,本指將箭桿用繩捆在一起,使之不至于彎曲變形而影響射擊的效果。甲文中還有一些字直接描繪了用弓矢狩獵的引為。如:彘,從豕從矢,象箭射向野豬之形,或曰作一中了箭矢的野豬之形;雉,象箭矢射向飛鳥之形。
由石塊棍棒到網再到弓箭,古代先民的工具有了很大進步。但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數量不斷增加,所需食物僅靠原始的狩獵所獲已難以為繼。加之野生動物也隨著氣候和自然的變化而減少或遷移,更由于狩獵工具的原始簡陋而導致的艱辛,人們便試圖將野生動物馴化以便獲得更穩定的食物來源。這也可以從甲文中得到狩驗證!半u”甲文左為奚,右為隹,而“奚”之字形顯示為一被手持繩索之人拘系的奴隸之形。可見“雞”最初即是被馴化家養的野雞。野雞即雉,雉的字形以一支箭射中飛禽表示它的野生性質,雞就是被拘系馴化的雉。家的甲文更表明了先民們對于馴化畜養的重視,字形表示先民將馴化的野豬圈養家中。中國最早的家畜是雞、犬、豕,其中尤以豕為多。夏朝時期有一個善于養豬的部落叫豕韋氏,他們以養豬為生,食豬肉,穿豬皮。商湯滅夏后,豕韋氏部落逃離中原,遷徙到北方大漠之中。上的遼、金、元、清四個朝代,就是他們的后輩子孫。
甲文中還有一些文字體現了野生動物馴化的過程或結果,如豢,象雙手抓住野豬,會豢養馴化之意;牢,象圈養動物于圍欄之中,甲文“牢”的動物之形可以是牛,也可以是羊或馬;牧,象手持鞭杖驅趕牛之形,小篆從食從羊;為,從爪從象,以手牽象之狀。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森林茂密,氣候溫暖適宜大象生存。甲骨卜辭中就有獵獲大象的記載。史書記載,周朝初年,武庚反周,即用大象之陣戰周公;臭,《說文》:臭,禽走,臭而知其者犬也,從犬自。為“嗅”的初文。狗在很早以前就被馴化用來幫助人們狩獵,它的前身據說是狼或豺。
野生動物的馴養給先民提供了比較穩定的肉類食物。但中原地區的畜牧業終究只是農耕的一種補充,這應該是和中原地區的氣候和環境有關。谷類食物是主食,而肉類食物在古代都只能是一種奢侈品!抖Y記·王制》載:“諸候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豕”。連王公貴族們都必須在祭祀時才允許宰殺牲畜,那一般老百姓就更是難得一沾葷腥了。因此,《孟子·梁惠王上》中,便提出了“雞豚狗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食肉矣!笨梢娂词沟搅嗣献幽莻時代,平民家庭的七十歲老人想要有肉吃,也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論語》的記載中,廣收門徒,所取學費也只不過是幾條熏制的臘肉干?鬃釉谖迨鄽q離開魯國遠赴衛國,其直接導火索就是魯君沒有按慣例把祭祀后的“胙肉”送到孔子府上?鬃舆有“割不正不食”的飲食習慣,這并非孔子挑剔,而是自周朝以來人們太看重肉類食物,故而在烹制時十分小心,十分精細而形成的一種禮法規定。到了《水滸傳》中,好漢們嘯聚山林,他們渴望的就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放生活。這正反襯出當時謹小慎微的布衣百姓平時的行為規范和飲食習慣。
在牛、羊、豕、犬等家畜中,又以牛的地位為最高,羊、豕次之,犬則在祭祀活動中無立足之地。“禮記·王制》有”天子社稷皆太牢,諸候社稷皆少牢,“太牢即是牛、羊、豕各一,少牢則是羊、豕各一!碧熳雍椭T候祭祀時差別就在于天子可以用牛而諸候不能用牛,可見牛的備受重視。這種習慣一直沿襲至今,據山西民俗研究,山西一帶歷來有祭牛神的習慣。過春節時一般人家要設牛神牌位,貼贊美牛的對聯,并燒香點燈供祭食物。而狗肉即使在民間的婚喪筵席中也無立足之地,至今有些地方仍有“狗肉上不得臺面”之說。周朝先民更將北方少數蔑稱為“犬戎”。這些都說明自古及今,華夏民族對犬的態度。
2.水平低下的農耕生產
因為古代中原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溫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畜牧業沒有成為古代中原人的主要生產方式。相反,先民們更傾向于采用農耕種植作為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因此,谷類食物便占據了中國人飲食結構中的“頭把交椅”。
農耕種植業應源于先民們采集天然果實和野菜的活動。野外采集曾是先民們除狩獵之外最主要的食物來源。甲文“采”象以手采集植物的葉子和果實。即使到了西周時期,農耕已初成規模,野外采集依舊是一種重要的食物補充方式!对娊洝分芯陀小安刹删矶⒉钴舨,左右采之”的記載。到了戰亂饑荒時期,野果野食更是古人的救命糧。
野外采集畢竟有限,又不能應一時之急。先民們自然而然地開始了有意識的農耕種植。據考古發現,中國至少在
七、八千年前就已經有了
相當繁榮的。古代遺址中發現的谷物以粟、黍和稻米為主。粟是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主要的農作物品種。學術界一般認為粟是七千年前中國人由狗尾草馴化培植而成。與此相呼應,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一帶,至少也在七千年前就已經栽培水稻。這在整個世界范圍的文明古國中,乃是最早的。
下面我們將從古文字的分析中了解一下古代農耕的基本情況。
土地的開墾是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甲文“囿”,即象田土中種有植物之形,甲文從田,也與田獵有關。上古先民在平原地區開墾農田,先劃出一塊方形土地,在此范圍內首先要用火驅趕野獸或召集部落居民圍獵。圍獵之后的土地就可以開墾成為耕地,種上農作物。上古時期,平原地區圍獵之后的土地稱為“囿”,山區圍獵的地區則稱為“苑”。
有了土地,還需要有開墾耕作的農具。上古時農具非常簡陋。最初人們曾用蛤蜊堅硬的外殼磨尖以后作為耕作用的蚌鐮和犁頭。甲文“辰”即象蛤蜊或蚌殼之形,商代晚期寫法更象耕作的犁頭之形!痘茨献印分杏小肮耪哓唏缍,摩蜃而耨”的記載。后世文字中與農耕有關的一些文字如褥、縟都從辰。
后來人們又發明了“耒”,這已經是比較先進的農具了!榜纭奔孜男误w下端裝有分叉且尖銳的木叉,在分叉捆綁有一根小橫木,作為單腳踏上助力之用。甲文中又有“糟”,正反映了人們利用“耒”這種工具耕作的情形。它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先民們農耕時的艱辛。上古還有一種農具為弋,象一根下端尖銳的木樁之形。上古用這種工具來播種。
上古時農具多用石頭或木頭制作,異常簡陋,使用起來必定相當辛苦。甲文“力”為“耒”的側視圖,造字之意非常明顯,它表明了使用是一件十分艱苦而又費力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甲文“男”從田從力,表明在農耕經濟中,男性已成為生產的主力。畢竟相對而言,男性比女性有更強的體格與體力,更適應繁重而費力的農耕生產。“藝”的初文,字形象人跪在地上雙手栽種苗木之形,也反映出上古時期農耕生產的辛苦和艱難。
上古時期的金屬冶煉是在農耕經濟己相當發達的夏商時期了,最初煉出的青銅主要不是用在農具的制作上,而是大量用于制作古人看起來比農耕更重要的祭祀器物和戰爭武器上了,如鼎、彝、戈、矛等。直到戰國末年,煉鐵技術己相當成熟,鐵器才廣泛作為農具,走入尋常百姓家。甲文中無“鐵”字,《說文》中有小篆“鐵”字,訓作“黑金也”!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邯鄲的郭縱靠冶煉鐵礦致富,財富比于國王。戰國末年冶煉鐵礦而致富的大富豪還有許多,趙國的蜀卓氏、魏國的宛孔氏、魯國的曹邴氏都因煉鐵而富甲天下。
正因為上古時期農耕用具的簡陋加上耕種技術的落后,農作物產量相當之低。要養活一家人,需要相當數量的土地才行!睹献印ち夯萃跎稀酚小鞍佼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說明當時養活八口之家,至少需要一百畝土地,那當時糧食的畝產量絕對不會超過五十斤。即使考慮到一畝的面積古今不同,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也是令人驚嘆的。
古代的井田制也反映了這一點!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胺嚼锒,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一個家庭要種一百畝土地,才可以勉強達到溫飽水平。除此之外,八家共同種植位于中心位置的一百畝公田,以充賦稅之用。
歷盡艱辛把谷物收割回家了,要把它們脫粒去皮,也殊非易事,因為上古時期的工具實在太簡陋了。厘,收獲麥粒義,后引申有“家!绷x,字形即象手持木杖打麥脫粒之狀;差,“搓”的初文,字形表示磨治加工麥粒,磨治時要用石盆或陶缽,盆缽內部有參差不齊的齒紋;舂,《說文》:“搗粟也,持杵以臨臼”。臼,象磨研谷物的器物,內有齒紋之狀;午,為“杵”的初文;庚,象篩米去糠皮的工具。這些都是上古時期給谷物去皮脫粒篩糠的簡陋工具。
甲文作為產生于殷商時代的古文字,因其先民造字時“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造字旨趣,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上古文明的承載和凝聚,也成為研究上古文化的“活化石”。以甲文作為研究素材,再輔以考古發現和古代典籍,一幅幅先民生活的圖景將生動地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從甲文看上古狩獵與農耕的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06-26
淺談新課標下高中文言文注釋的訓詁研究03-20
民事立法與民法學研究展看03-24
從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譯研究的新發展03-02
治理會計研究展看02-26
從功能主義學派的研究取向看饋贈的文化意義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