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究提高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論文
醫學臨床實踐過程本身要求醫師和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尤其語言溝通特別重要。醫患之間的溝通就是患者為了治療疾病、解除病痛、滿足健康需求,在診治過程中進行的一種溝通。醫患溝通是醫療服務的核心環節之一。醫患雙方的有效溝通被認為是保證醫療質量、確保患者滿意度的前提。如何有效地和患者及家屬溝通,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已經成為每個醫務人員都必須具備的一項臨床技能。特別是傳染科傳染性疾病中的醫患溝通既具有一般醫患溝通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性。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筆者在臨床帶教新疆醫科大學5年制及7年制的醫學生畢業實習過程中,考慮到漸進性的醫患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最主要的一種關系,它是以醫療職業為基礎、以道德為核心、以法律為準繩,并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產生與發展的一種人際關系。本文謹就此進行介紹。
1 設定對話模式及案例
設定6個不同的對話模式,對患者進行漸進性的了解,這6個問題包括:1.問患者來醫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患者將會怎么樣?3.怎樣改善患者目前的病情??4.怎樣來了解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呢?5.患者將要怎么辦?6.家屬將要怎么辦?我們就以新診斷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查房為例。在采集病史、查體、匯總輔助檢查結果后,總結性的按漸進性溝通方式對患者說:
1.1 回答第1個問題。(問患者來醫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了解患者病史及檢查情況,分析病情:您的病情,我們已有了初步的診斷。您目前雖然沒有乏力、納差、肝區不適等典型的肝炎的癥狀,但根據最近1年以來查2次乙肝六項呈表面抗原、E抗體、核心抗體陽性,核心抗體IgM陰性(即所謂的“小三陽”),乙肝病毒DNA高于7log,肝功能檢查ALT大于正常值,但未高于兩倍以上,可考慮診斷為“乙型病毒性肝炎”。雖然您過去未曾化驗肝功和乙肝六項,30多歲體檢時才發現乙型肝炎病毒指標陽性,但是您母親、姐姐和弟弟都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據此可確診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是母嬰傳播所致。
1.2 回答第2個問題。(那么得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您會怎么樣呢?)限于目前全世界醫療水平,母嬰傳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還不能根治。您目前的病情是肝功異常、病毒在高水平復制,它帶來的危害主要體現在損害自身肝臟,也可發展成肝硬化、肝癌,也就是說您的肝功ALT控制不好、乙肝病毒DNA不能轉陰、E抗原不能轉陰,將來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如不注意休息、長期疲勞、低蛋白飲食等,病情會很快發展,嚴重時發展成重癥肝炎、肝衰竭、肝腎綜合征等等。
1.3 回答第3個問題。(怎樣改善患者目前的病情?我們(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和醫師)準備做什么?)作為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和醫師,我們會根據您上述化驗檢查結果,完善相關檢查,用一些保肝、提高免疫的藥物,及時制定抗病毒治療方案,并及時進行病毒性肝炎并發癥相關檢查……指導您如何通過飲食提高免疫以及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安排您定期復診。(具體飲食、體育鍛煉、治療用藥及抗病毒治療方案等略)。
1.4 回答第4個問題。(怎樣來了解您病情發展情況呢?)我們會建議您定期監測肝功ALT、乙肝病毒DNA、乙肝六項和腹部B超等相應的檢查,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1.5 回答第5個問題。(患者將要怎么辦?)我們的治療也需要您的積極配合。請您注意食用適量的優質蛋白飲食,適當體育鍛煉,按時吃藥、打針,定期復診監測肝功ALT、乙肝病毒DNA、乙肝六項和腹部B超等相應的檢查,爭取更快更好的控制病毒復制,使ALP恢復正常,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1.6 回答第6個問題。(家屬將要怎么辦?)家屬應配合醫師監督患者服藥、打針等治療,必要時適當的護理患者,給予日常生活上的關愛與幫助。開導病人不要有精神負擔,以平穩、愉快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疾病。
2 教學實施
采用模擬示范的教學方法:帶教老師示范1次,實習醫師小組間分別模擬1次,再由帶教老師帶實習醫師正式接待一位新患者,評價反饋、重復提高。
3 教學效果
通過這種漸進性對話方式,進行邊示范邊學,即時反饋、重復提高,大概在3-4次接診患者之后,約1周左右,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即可熟練掌握這種方式的語言溝通。通過這樣的訓練,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可與患者形成較流暢的語言溝通,溝通內容比較有條理、有層次,能夠較好地將臨床診斷及治療信息傳輸給患者,并取得患者較好的依從和配合。被帶教的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的自我評價均認為與患者語言溝通較以往明顯改善。
4 應注意以下問題
4.1 帶教老師應給予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足夠的尊重,在稱呼上應當把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稱為“醫生”,特別是在給病人介紹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時更應這樣,使學生有“名正言順”的感覺,能夠以一個醫生的角色來面對病人。也可取得患者的信任,禁止稱呼“小王、小李”等。信任是醫患溝通的基石。
4.2 帶教老師應肯定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的成績,及時給予鼓勵,及時指出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在與患者語言溝通中的不足之處,評價以贊揚和鼓勵為主,這樣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指出錯誤與不足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用描述性語言,而不是打擊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的積極性。比如:“你如果這么說,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
4.3 對于醫學基本功弱的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帶教老師要盡量在場,以免患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答不出,或者答得不準確,而影響醫患關系或使患者有情緒。
4.4 要教會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比較謹慎地表達意思,包括:“可能”、“不除外”、“不支持”、“不符合”、“基本上”等詞語的正確使用。教會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盡量避免使用太絕對的語言,如:“肯定”、“絕對”、“不可能”等。
4.5 對某種疾病的解釋不肯定、或診斷不明時、或疾病惡化時,應由帶教醫師對病人及家屬進行解釋,以避免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的解釋出現歧義,導致病人或病人家屬不信任或疑慮。
5 討論
醫患溝通貫穿了對患者診斷和治療的全過程,是臨床核心技術之一。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注重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培養,而忽略了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成功有效的溝通與病人的滿意度、治療依從性、治療結果呈顯著正相關。有專家提出“當人們生病的時候,或者認為生病的時候,他們尋求3個基本問題的答案:‘我怎么了?’‘我會怎么樣?’‘如何改善我現在的情況?’”。這三個問題是病人最關注的問題,也是醫師要回答病人的基本問題。我們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我們(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和醫師)要怎么辦?”、“你(患者)要怎么辦?和家屬將要怎么辦?”等問題。新增的這幾個問題,可以看作是作者提出的第2個問題的解釋和延伸,也可以看作診療計劃的具體闡明,可明確區分患者及醫師這兩個主體的任務,提升了病人在整個診療計劃中的地位,提高病人的參與意識,有助于形成合作性的醫患關系。這種漸進性結構的優點是:第一,就一個話題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一環緊扣一環;第二,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容易記憶,容易模仿,容易形成簡明有效的對話套路。有的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處理某種疾病,對這些疾病的診治形成了一種定勢,再出現相似或類似的情況,就不自覺地進入這種思維狀態,依照原有的經驗來思考和判斷,就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因循既往的診斷,缺乏動態思維,也就是犯了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在臨床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這6個漸進性的問題為結構的對話模式,并以做中學的方法培養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與病人語言溝通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較好地解決了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在和病人進行語言溝通中對話要點不突出、對話內容缺乏邏輯性、無層次感,有效信息少、可操作及可執行性差等問題。
【探究提高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論文】相關文章:
帶教中如何提高護生的臨床操作能力論文11-15
探究職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03-20
淺談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03-26
在“課題研究”中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03-02
探究化學實驗內容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論文11-19
婦產科大出血臨床治療探究論文11-14
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論文11-21
修改論文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11-27
臨床醫學生就業論文(精選6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