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應用與療效觀察
腦卒中;康復;康復醫療技術腦卒中在我國是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近幾年來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的病死率下降,生存率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腦卒中的致殘絕對數增加防止和減少腦卒中的致殘是急待解決問題。而腦卒中的康復是防止、減少致殘的有效手段,在治療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國家積極開展腦卒中的康復治療已取得了顯著效果,在我國現代康復醫學有十年。其在腦卒中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認識,在此就腦卒中康復治療的有關方面作論述。本文對我科2006年1月~2007年4月的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結果發現,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直接影響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在臨床治療中具有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入選標準[1]
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條件。②年齡不限。本組實際入選年齡在27歲~92歲,平均66歲。③全部病例均為起病后24 h之內入院者。④嚴重認知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功能損害限制康復訓練者未計在內。
1.2臨床資料: 選取2006年1月~2007年4月收住我科且符合上述入選標準的腦卒中病人162例,隨機分為康復組與對照組做對比觀察。其中康復組82例,男46例,女36例,腦梗死59例,腦出血23例,伴高血壓者44例,伴糖尿病者13例,伴高脂血癥者48例;對照組80例,男50例,女30例,腦梗死57例,腦出血23例,伴高血壓者43例,伴糖尿病者10例,伴高脂血癥40例。兩組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全部病人均接受腦卒中常規內科治療?祻徒M增加以下康復治療措施[1]:①采用神經發育療法和運動再學習療法相結合的方式并配以按摩、針灸及其他物理療法實施治療。②發病48 h內重點為良肢位的擺放,保持良好的關節功能位,定時翻身。③一般于病后48 h開始康復訓練。④被動運動以刺激本體感覺和誘發主動運動為重點。主動運動以運動再學習療法為指導。⑤盡早翻身、坐起、站立、步行、上肢及手功能訓練,盡早作業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⑥住院康復治療20 d為最低時限,總療程為90 d(含出院后繼續康復及指導)。⑦運動功能評分采用MAS評分標準,兩組病例入院后及治療90 d后均做兩次。
2療效評定與結果
MAS評分標準的總分為48分,本文設定治療前后功能評分提高分值達到或超過24分以上者作為康復相對顯著療效指標。
應用u檢驗,P<0.05,統計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康復組療效高于對照組療效。
3康復的相關因素
3.1影響腦卒中康復的不良因素
腦卒中從急性到康復過程,受到很 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分三大部分,即原發因素、繼發因素及其他。
3.1.1 原發因素:對康復效果的影響程度決定于腦卒中病因、部位及病情,腦卒中發病后有以下癥狀的,康復預后差,多數恢復困難:(1)弛緩性麻痹持續1個月以上;(2)去腦強直或去皮層強直;(3)醒狀昏迷和閉鎖綜合征;(4)昏睡等意識障礙持續時間長;(5)長時間尿、便失禁;(6)雙側性偏癱;(7)半側視空間失語、半側身體失語,病態失語等存在;(8)癡呆,意欲缺乏;(9)精神障礙;(10)深部感覺障礙;(11)小腦共濟失調、眼震、復視、凝視麻痹;(12)假性球麻痹。
3.1.2繼發因素:影響康復預后的主要有以下兩種:(1)由于長期靜止臥床而發生的,表現為肌萎縮、攣縮、骨質疏松癥、關節炎、關節周圍炎、肩手綜合征、直立性低血壓、褥瘡、吸入性肺炎等。(2)這是人為不適當訓練而發生的。如粗暴的關節被動活動,當患側下肢無力時又不用支具而步行,均可導致關節、軟組織損傷。主要表現為韌帶松弛、肌腱斷裂、炎癥、鈣化、關節痙攣加重等。 3.2腦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復預測
(1)讓患者抬起患肢,如能屈伸膝關節,90%能恢復步行,其中60%~70%能獨立步行。(2)患側仰臥,主動直腿抬高,其中獨立步行為45%~55%,輔助步行占35%~45%,10%不能步行。(3)患側仰臥,屈髖屈膝,將病膝直立于床上,能獨立步行的僅有25%~35%,55%~65%位輔助步行,10%不能步行。(4)上述1、2、3均不能完成,33%有可能獨立步行,33%輔助步行,不能步行的有33%。
3.3腦卒中后手功能恢復預測
(1)病當天就能完成屈伸運動者,幾乎全部可恢復到正常。(2)病后1個月內手指可進行屈伸運動者,大部分恢復為實用手,小部分為輔助手。(3)發病后13個月內能屈伸運動者,多數為廢用手,小部分恢復輔助手。(4)發病后3個月仍未能運動或運動不完成,則全部為廢用手。
3.4腦卒中后功能訓練: 腦卒中后的功能訓練內容包括兩部分,即患側的恢復和健側的代償,重點在患側的恢復。開始時間為病人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后48h。
3.4.1 遲緩階段的康復治療:主要目的在于預防關節攣縮和畸形,凡發生繼發性損害,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誘發隨意運動。
3.4.2在床上正確的姿勢擺放:急性期臥床階段正確姿勢擺放,有利于預防褥瘡,預防關節變形和攣縮,同時預防異常痙攣模式。
3.4.3關節的被動活動:病人肢體癱瘓,關節不活動,將導致靜脈淋巴回流不暢,如果制動超過3周,關節內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加上關節囊韌帶肌肉等固定不動,就會攣縮,即引起關節強直和變形。因此,應早期進行關節的被動和 活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和防止關節攣縮。
4討論
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是目前威脅人們健康,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常見病之一[2]。關于腦卒中的治療和神經缺損功能的康復,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近年尤其在康復治療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療效,我們認為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4.1 早期康復: 避免廢用綜合征。在我們沒有引進康復醫療以前,腦卒中病人的康復可能推遲半個月或一個月,況且當時的康復僅限于被動運動、針灸等治療,導致許多病人因廢用性病理改變而不能最終理想恢復,直接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4.2 訓練: 避免誤用綜合征。我們在沒有引進現代康復醫療以前,即使進行康復鍛煉,也是采用按摩、單純提高肢體肌力等模式,沒有早期誘發主動運動的訓練,沒有在自主運動出現后采用正確的運動模式引導等,致使許多病人,本來可以較好的恢復,卻在不正確的運動模式引導下造成適應性病理改變,直接影響了理想效果的恢復。
4.3 循序漸進: 避免過用綜合征,我們用傳統的方法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時,過多的強調它的強迫性和高強度,急于求成,結果適得其反,出現了過用性損害和各種損傷,直接影響了病人的康復效果。
總之,對于腦卒中患者,我們遵循藥物治療與康復治療并重的原則。近年來尤其加大了康復醫療的投入,采取早期介入,強調主動,尊重科學,針對病損,突出實際,系統訓練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我們將深入探討,不斷提高,逐步完善,切實造福于廣大患者。
[1]周維金,黃永禧.康復專業人員培訓教材.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
[2]傅華,段廣才.分類變量的統計描述.第4版.預防醫學,2006:182.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應用與療效觀察】相關文章:
保守治療異位妊娠臨床觀察05-06
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影響以及臨床效果觀察08-14
肝素鈉軟膏(海普林)治療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療效觀察05-28
淺談解肝煎的臨床應用07-26
微波治療咽異感癥臨床體會05-29
探析危重燒傷患者早期護理工作量影響因素05-29
早期糖尿病患者運用中醫藥膳食療的效果08-18
口服避孕藥在痛經治療中的應用論文04-13